㈠ 《項鏈》表現了人物什麼樣的思想性格,這些心理描寫對故事情節召開起了什麼作用
小說《項鏈》的人物形象,極具典型性。路瓦栽夫人是個小職員的妻子,生活並不富裕,但身處資本主義的花花世界,又有同資產階級上層社會交往的機會,因此倍受資產階級風氣的熏陶,對資產階級上流社會的榮華富貴懷有無限羨慕之情。由於對婚姻的不滿意,便感到痛苦,看望一個有錢的女友回來,甚至會「傷心、悔恨、失望、困苦」好幾天。她是一個艷羨虛榮、追求奢華的庸俗的小資產階級婦女。為了在夜總會上出風頭,以滿足她的虛榮,她想方設法准備衣著,並向她的女友借來項鏈。不料樂極生悲在歸途中竟丟失了借來的項鏈。為了賠償項鏈,她不得不下決心忍受精神上的痛苦,承受經濟上的壓力,「顯示出一種英雄氣概」,去過窮人才懂得的艱苦生活。她千辛萬苦地度過了十年的艱辛歲月,片刻的虛榮換來的卻是十年的辛酸。這正是對路瓦栽夫人的虛榮心的一個強烈諷刺。但她仍對那片刻的虛榮念念不忘。誰知用十年辛酸還清債務以後,才發現原來項鏈是假的,這對路瓦栽夫人的虛榮心又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小說《項鏈》的心理描寫,細膩地揭示了人物的心態。通過對主人公心理直接和間接的描寫,刻畫人物性格,推動情節,揭示主題。作者極善於捕捉一些富有特色的細節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例如用「她一向就想著得人歡心,被人艷羨,具有誘惑力而被人追求」表現她擺脫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而置身於上流社會、成為生活優裕,受人奉承的高貴夫人的夢想;通過「她陶醉於自己的美貌勝過一切女賓」,表現她自覺頗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的家庭,爬進上流社會的資本的自信心。這種虛榮心正是資本主義社會把女性當成玩物的要求造成的,它預示了路瓦栽夫人悲劇的必然性。 人物心理描寫 開篇對瑪蒂爾德的 「夢想」以及「夢想」與現實矛盾給她帶來痛苦的描寫是直接心理描寫;對人物特定環境中的表情、神態、語言、動作的描寫是間接心理描寫,如「狂熱地摟抱女友」,舞會上的「陶醉」等都能揭示人物內心世界。二者均突出了瑪蒂爾德嚮往豪華、愛慕虛榮的性格。而她一系列的遭遇均源於這種愛慕虛榮的性格特點
㈡ 《項鏈》主人公的形象特點
《項鏈》中的女主人復公馬蒂爾德瑪制蒂爾德性格具有多面性和復雜性。她追求奢華的生活,夢想擠入上流社會,渴望過上養尊處優的富裕生活,虛榮心很強,但同時她又自尊自愛,誠實守信,從沒有過不良念頭,身上閃耀著許多人性的光芒。
㈢ 項鏈 莫泊桑中的所有人物分析及分段。
結構分析:
《項鏈》是一篇構思精巧,題旨鮮明的精品。從小說內容看,用「項鏈」這個題目好,因為它是整篇作品的線索,而「首飾」的概念包括范圍太大,指代不明。
小說按事件的自然進程敘寫,以「項鏈」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主人公瑪蒂爾德為了參加一個舞會,向朋友佛來思節夫人「借項鏈」;舞會上,主人公大出風頭,卻樂極生悲,「丟項鏈」;為了賠償別人的項鏈,路瓦栽夫人含辛茹苦,「賠項鏈」;湊足了項鏈的價錢,卻欠下了一筆需整整十年拚命勞作、省吃儉用才能償還的債務,於是她不顧一切「還債務」;最後,當她鬆了一口氣,卻得到這樣一個消息,她借的項鏈原來是假的。小說以波瀾起伏、跌宕多姿的情節,讓嚮往豪華、追求舒適的瑪蒂爾德從夢幻的雲端結結實實地被摔了下來,並為此付出了十年青春。小說通過這樣一個十分巧合而又真實自然的故事,尖銳諷刺了小資產階級的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同時,對受盡生活愚弄的主人公又寄寓了深切的同情。學習這篇小說,要深刻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重視小說的現實意義。
《項鏈》構思十分精巧。項鏈原是贗品直到最後才通過路瓦栽的女友道破,不僅使女主人公大吃一驚,而且讀者也會感到意外。其實仔細想想,看來似在意料之外的事情,卻也在情理之中,十分可信。因為在描寫中作者已作了三處必要的鋪墊和巧妙的暗示:一處是借項鏈時,她的女友佛來思節夫人表現得相當大方,毫不遲疑地說:「當然可以!」二是當路瓦栽夫人惴惴不安地去還項鏈時,佛來思節夫人竟「沒有打開盒子看」,這已說明項鏈本不是什麼貴重首飾。當路瓦栽夫人去買項鏈時,珠寶店老闆「查看了許多賬薄以後」說:「……我只賣出這個盒子!」這也說明項鏈與盒子本不是原配的。這樣描寫就更能增加情節的波瀾,引人入勝,令人回味、深思。
小說以女主人公路瓦栽夫人借項鏈、失項鏈、賠項鏈這一線索展開情節,可將分行隔開的七板塊按照內容的緊密聯系分成四部分。
1.(從開頭到「接著就帶著這寶物跑了」)借項鏈。
2.(從「舞會的日子到了」到「他照她說的寫了信」)失項鏈。
3.(從「過了一星期」到「也可以成全你」)賠項鏈。
4.(從「一個星期天」到結束)發現項鏈是假的。
人物分析:
小說《項鏈》的人物形象,極具典型性。路瓦栽夫人是個小職員的妻子,生活並不富裕,但身處資本主義的花花世界,又有同資產階級上層社會交往的機會,因此倍受資產階級風氣的熏陶,對資產階級上流社會的榮華富貴懷有無限羨慕之情。由於對婚姻的不滿意,便感到痛苦,看望一個有錢的女友回來,甚至會「傷心、悔恨、失望、困苦」好幾天。她是一個艷羨虛榮、追求奢華的庸俗的小資產階級婦女。為了在夜總會上出風頭,以滿足她的虛榮,她想方設法准備衣著,並向她的女友借來項鏈。不料樂極生悲在歸途中竟丟失了借來的項鏈。為了賠償項鏈,她不得不下決心忍受精神上的痛苦,承受經濟上的壓力,「顯示出一種英雄氣概」,去過窮人才懂得的艱苦生活。她千辛萬苦地度過了十年的艱辛歲月,片刻的虛榮換來的卻是十年的辛酸。這正是對路瓦栽夫人的虛榮心的一個強烈諷刺。但她仍對那片刻的虛榮念念不忘。誰知用十年辛酸還清債務以後,才發現原來項鏈是假的,這對路瓦栽夫人的虛榮心又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小說《項鏈》的心理描寫,細膩地揭示了人物的心態。通過對主人公心理直接和間接的描寫,刻畫人物性格,推動情節,揭示主題。作者極善於捕捉一些富有特色的細節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例如用「她一向就想著得人歡心,被人艷羨,具有誘惑力而被人追求」表現她擺脫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而置身於上流社會、成為生活優裕,受人奉承的高貴夫人的夢想;通過「她陶醉於自己的美貌勝過一切女賓」,表現她自覺頗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的家庭,爬進上流社會的資本的自信心。這種虛榮心正是資本主義社會把女性當成玩物的要求造成的,它預示了路瓦栽夫人悲劇的必然性。
人物心理描寫
開篇對瑪蒂爾德的 「夢想」以及「夢想」與現實矛盾給她帶來痛苦的描寫是直接心理描寫;對人物特定環境中的表情、神態、語言、動作的描寫是間接心理描寫,如「狂熱地摟抱女友」,舞會上的「陶醉」等都能揭示人物內心世界。二者均突出了瑪蒂爾德嚮往豪華、愛慕虛榮的性格。而她一系列的遭遇均源於這種愛慕虛榮的性格特點。
求採納
㈣ 莫泊桑項鏈人物性格
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鏈》,在中國流傳甚廣。
這篇小說尖銳地諷刺了小資產階級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結尾加深了這種諷刺,又帶有一絲酸楚的感嘆——其中有對瑪蒂爾德的同情。
在人物描寫和情節安排中處處流露出作者的態度。比如,開頭寫瑪蒂爾德如何把大資產者的奢華生活當理想,後來寫她收到請帖後如何費盡心機摳出丈夫的積蓄,這一系列描寫表現出這個小資產階級婦女靈魂的庸俗鄙陋。另外,寫瑪蒂爾德的一個晚上的滿足帶來十年的艱辛,這是對她的虛榮心的懲罰。小說最後寫到十年艱辛不過是為了一件贗品,這又是對她的辛辣的諷刺。
瑪蒂爾德的虛榮心不是一種個別的現象,有一定的典型性。不安於辛苦勞動而得以糊口的生活,看不起比自己更窮苦的人,一心想上升為大資產者,而且希望走捷徑,借僥幸的機會發跡,這是人的劣根性的表現。《項鏈》嘲諷了這種追求虛榮的可鄙風氣,而且幫助我們去認識產生這種風氣的社會原因。
作者為了突出主題,為主人公設計了一個從逆境到順境,然後再墜入逆境的曲折經歷。起初,瑪蒂爾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是,教育部長舉辦舞會的請帖,給她打開了希望之門。舞服和首飾的解決,使她更接近成功。舞會上大出風頭,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不料,丟失了項鏈,使她再次墜入了厄運。這樣,逆境——順境——逆境的轉換,使人物的境遇越發顯得悲慘,主題因此而更加突出。
《項鏈》的心理描寫細膩、深刻。作者極善於用心理分析的方法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作者也寫出了女主人公性格的另一方面:善良、誠實、質朴的本色和堅韌、忍耐和吃苦的精神。關於女主人公的誠信這一點,過去常被忽視。
通過這個經歷,女主人公完成了性格的漸變過程,心理變得成熟了。
㈤ 《項鏈》課文中瑪蒂爾德的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女主人公開始是一個比較單純但又有些虛榮心的小資女人。她丈夫不富裕,自己僅是小職員,卻熱衷於參加高檔社交晚會。當時只能向朋友借用首飾。當發覺項鏈丟失以後,由於虛榮心和愛面子,她不好意思告訴朋友實情,只有默默擔當起巨額借貸傾力賠償的擔子。
瑪蒂爾德既沒有華貴的衣服,也沒有閃閃發光的首飾,但是卻熱衷於參加上流晚會,熱切渴望體會貴族婦女的日常生活,為此不惜大力投資。結果卻意外的遺失項鏈,由此開始了長達十年之久的還債生涯。
玫瑰色的手指甲被磨壞了,她也變成了窮苦家庭里的敢作敢當的婦人,又堅強,又粗暴,以至於她和福雷斯蒂埃太太打招呼卻沒有被認出來。最具諷刺意味的情節在於小說的最後一句話「哎喲!我的可憐的瑪蒂爾德!我那串是假的呀。頂多也就值上五百法郎!」
瑪蒂爾德辛苦還債十年,卻被告知她當年借的是串假項鏈,想必自己很難接受那樣的事實,但卻真實的發生在了自己的身上。莫泊桑藉此諷刺那些愛慕虛榮的婦人,同時賜予她們愛慕虛榮所導致的惡果。
(5)項鏈的人物性格擴展閱讀:
《項鏈》是法國作家莫泊桑創作於1884年的短篇小說。
故事講述了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為參加一次晚會,向朋友借了一串鑽石項鏈,來炫耀自己的美麗。不料,項鏈在回家途中不慎丟失。她只得借錢買了新項鏈還給朋友。為了償還債務,她節衣縮食,為別人打短工,整整勞苦了十年。最後,得知所借的項鏈原是一串假鑽石項鏈。
《項鏈》採用了以物寫人的手法,將項鏈作為一條主線,從它與人物的多重關系出發,用它牢牢系住人物的行為、語言和心理活動,使讀者透過項鏈對女主人公的形象一目瞭然。
在《項鏈》中,莫泊桑在情節序列上是一鏈狀結構,以一條項鏈為線索展開故事。這種結構能夠直觀的表現事情發展的過程,使讀者輕松自然的了解到整個故事的發展脈絡。《項鏈》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小資產階級職員的妻子,她面龐兒好,豐韻兒也好,她覺得自己生來是為享受各種豪華生活的。
由此可見,她必然會不甘於現在平淡的生活,會熱切嚮往上流社會的奢華享受。於是,莫泊桑安排了教育部部長喬治·朗蓬諾暨夫人的晚會,用於滿足瑪蒂爾德的虛榮心,也引發出一系列的故事。
㈥ 小說《項鏈》人物形象分析
莫泊桑小說《項鏈》的主題闡釋很多。有一種意見認為「小說尖銳地諷刺了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這種看法很明顯是改革開放前那個時代中存在的「安貧樂道」觀點的反映,至今認同者已越來越少。於是,近來出現以下幾種意見:
(一)認為小說告訴讀者:人的命運是由意料不到的「造化」安排的。2
(二)認為瑪蒂爾德悲劇形象指明了婦女在以金錢為中心的資本主義社會里,惟一的出路只能是飾物。③
(三)認為小說是一曲誠摯相愛的頌歌。④
(四)認為小說通過瑪蒂爾德形象告訴讀者,在金錢至上的社會中,追求人格尊嚴是要付出巨大代價的。5
這些說法雖然試圖從小說文本出發、從主人公形象解讀人手去闡釋主題,但是沒有抓著主人公形象的主體內涵,因而仍然未能到位。那麼女主人公瑪蒂爾德形象包孕哪些內涵呢?
一是愛美
小說是從「婦女天性愛美」的視角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的。這由開端六個自然段為證。開端分三層。第一層為一至二自然段,寫了出生在小職員家庭的她又嫁給了小職員,因而不能夠講究打扮,「她覺得很不幸」,為什麼呢?「因為在婦女,美麗、豐韻、嬌媚,就是她們的出身;天生的聰明,優美的姿質,溫柔的性情,就是她們惟一的資格。」「在婦女」雲雲表明了小說從婦女的天性視角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所以第二層(第三至第五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一開頭就說:「她覺得她生來就是為著過高雅和奢華的生活」,所謂「生來」不即是「天生」、「天性」嗎?顯然,「高雅和奢華的生活」在語境中只能讀作「美的生活」。小說接著用三、四、五這三個自然段寫了她對住、吃、穿的美的生活的狂熱的夢想,表達了她對美的強烈的渴求。最後的第六自然段為第三層,寫了她從有錢的女朋友家裡回來後的痛苦,以反襯上一層意思。開端為讀者解讀女主人公預設了一把鑰匙,那就是《項鏈》刻畫的女主人公具有婦女愛美的天性。
小說進入情節之後全面地展現了瑪蒂爾德是個愛美的女性。做新衣、借項鏈不就是她愛美的具體表現么?把瑪蒂爾德愛美的特性描寫得淋漓盡致的是她挑選首飾。面對著一個眼花繚亂的美的世界,她「先看」「又看」「隨後又看」的「猶豫不決」的心態,她看到鑽石項鏈時「心也跳起來」的高興,她戴上項鏈照鏡子的出神,以及借到項鏈後的「跳」、「摟」、「親」、「跑」等一系列狂熱動作,把一個愛美女性刻畫得惟妙惟肖。晚會跳舞時的興奮、陶醉把她的愛美推至高潮。回家後她在卸妝前「趁這榮耀的打扮還在身上,再端詳一下自己」,愛美達到戀戀不舍的境地。即使因為自己貪戀美而釀成悲劇陷入困境,她「回想起當年那個舞會來,那個晚上,她多麼美麗,多麼使人傾倒啊!」瑪蒂爾德愛美愛到無怨無悔!
二是單純
瑪蒂爾德又是一個單純的女性。她從一個小職員的女性成為另一個小職員的妻子,其生存環境局限於小職員家庭,因而她見識狹窄,處世缺乏經驗,教養淺薄,不諳於紛繁復雜的外部世界。愛美是天性,不需要後天訓導:如何愛美,比如如何辨別真假首飾,則需要後天教育。瑪蒂爾德顯然缺少這一課,小職員的生存環境不太可能給她上這一課。另外,瑪蒂爾德從未經受過世間紛繁復雜的風風雨雨,她雖然成了路瓦栽夫人,但她依然像少女一樣單純。要做一件新衣服只能用眼淚去求得丈夫的同意;沒有首飾又想得到,她顯出一副無可奈何的苦惱樣子。在丈夫出了借的點子後,「她發出了驚喜的叫聲。『真的!我倒沒有想到這個!』 」 「沒有想到」 四個字不是把她思維之單純照得一清二楚么?在借到項鏈後又是跳又是摟又是親又是跑,活脫脫地寫出了一個單純女子形象,宛若一位天真爛漫的少女。當她買了真項鏈歸還女友時她擔心女友把她當做賊,女主人公的單純幾乎達到了「迂」的地步。十年後,她把失項鏈的真相告訴女友,小說寫道:「她帶著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天真的笑容豈不鏤刻出「單純」兩字么?
正因為單純,所以她不知道外部世界的紛繁斑駁、魚龍混雜,所以她的思想中絲毫沒有「假」的概念,更不用說去辨別真假首飾了。不然,她無力購買真首飾為什麼想不到去買價廉物美的模擬首飾呢?她在挑選女友的首飾時為什麼一點都沒有想到會有慣首飾呢?她在珠寶商老闆有所暗示時為什麼絲毫不去想失落的項鏈可能是假貨呢?其實,只要從下面一點足以說明她是一個單純的女性:在賠項鏈時丈夫拿出了「父親留給他的一萬八千法郎」。在小職員家庭這是一筆不少的財產,然而瑪蒂爾德作為家庭主婦卻對此一無所知,這豈不是單純的絕好證據么?瑪蒂爾德在還債務之前如山中的溪水,清澈卻不免淺顯;如暖房中的花朵,美麗卻顯得嫩弱。
三是勇毅
失項鏈、賠項鏈之後,瑪蒂爾德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劇變,在她性格層面上進發出了新的特性——勇毅。為了還清債務,面對著殘酷的困境,她不氣餒,不悲觀,不走歪門邪道,更不出賣自己美麗動人的容貌(美女容貌是商品社會中一筆無價財產)。她完全依靠自己的意志、精神和力量,依靠自己的一雙手,「一個銅子一個銅子地節省她那艱難的錢」。她「打定主意」,毫不動搖,信心十足地「要償還這筆可怕的債務」。她果然成功了。無怪乎連冷靜地潛在小說紙背後的作家也冒出來公開贊嘆:「她一下子顯出了英雄氣概。」十年還債,錘煉了女主人公,使她成熟、堅強,使她成為一個勇毅的女性。
愛美、單純和勇毅,構成了瑪蒂爾德形象的三個層面。愛美,是她作為女性的一種天性;單純,是她出身、教養、經歷和個人氣質等形成的個性;勇毅,是愛美和單純向善發展的深層的品質。
二
解讀了小說塑造的女主人公瑪蒂爾德形象之後,我們還要解讀另一個與女主人公發生糾葛造成矛盾沖突構建情節鏈的角色。這是「誰」呢?是路瓦栽,還是佛來思節夫人?都不是,這兩人在小說中與女主人公並不構成沖突。小說主要寫了瑪蒂爾德、路瓦栽和佛萊思節夫人,哪還有其他角色?是的,小說還寫了一個極有助於主題闡釋的十分重要的「角色」,與瑪蒂爾德發生沖突構成了小說的情節鏈,卻被我們忽視了。這就是「項鏈」(那掛鑽石項鏈)。在小說,「項鏈」已不再是通常意義上的首飾,不是一個純客體的物體,它融注了作家的「意」,使它成為小說中的一個意象。那麼,「項鏈」作為小說中的一個意象「角色」,它具有哪些涵義呢?
一是外美
請讀一下它的出場:「忽然她在一個青緞子盒子里發現一掛精美的鑽石項鏈,她高興得心也跳起來了。她雙手拿著那項鏈發抖,她把項鏈繞著脖子掛在她那長長的高領上,站在鏡前對著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從瑪蒂爾德「心跳」、「手抖」和「出神」的描寫中強烈地烘托出「項鏈」具有無比的出眾之美——其美任由讀者去構想。(這種藝術手法用中國古典詩藝的說法叫「眾賓拱主」,如《漢樂府·陌上桑》寫羅敷之美便用此法)
二是內假
項鏈的外表具有卓然超群無與倫比之美,而它的內質卻是假的。小說在結尾處暴露了項鏈內假的涵義。
外美內假,是作家賦予「項鏈」的意象內涵。外美,是項鏈的表層義,具有極大的迷惑性和欺騙性;內假,是項鏈的內層義,具有極大的隱蔽性和危害性。
「項鏈」是內外不一、表裡相左的「角色」。
三 現在我們很清楚地看到,小說的情節是由瑪蒂爾德和項鏈的矛盾沖突構建而成;愛美而單純的瑪蒂爾德與外美內假的項鏈發生沖撞形成了小說的情節鏈:結合——分離——別後。瑪蒂爾德千挑百揀選中項鏈,是愛美與外美相吸的結果,這是「結合」。「結合」先讓瑪蒂爾德在舞會上獲得陶醉,而後項鏈不辭而別悄然消失,這是「分離」。「分離」釀成了悲劇。在外美內假的項鏈離去後,瑪蒂爾德從痛苦中振作精神,與厄運作勇毅的斗爭,終於還清債務,這是「別後」。
小說的主題就蘊寄在「結合——分離——別後」的情節鏈中。
從「結合」到「分離」演繹了瑪蒂爾德的悲劇過程(小說用隔行形式自然分為「借項鏈」、「失項鏈」、「賠項鏈」)。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造成悲劇的原因。毫無疑問,外美內假的項鏈是造成悲劇的外在原因。試想,如果是貨真價實的真鑽石項鏈會貿然脫落悄然離去嗎?正因為項鏈外美,具有迷惑性和欺騙性,迷住了瑪蒂爾德;又正因為項鏈內假,具有隱蔽性和危害性,所以它容易損壞脫落卻不為人覺察,釀成了瑪蒂爾德的悲劇。而造成悲劇的內因是瑪蒂爾德性格中的單純。單純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之處。在紛繁復雜、真假相混的世界中,僅憑單純必然釀成悲劇。瑪蒂爾德單純的愛美,對外部蕪雜斑駁的世界缺乏應有的認識和足夠的辨別能力,怎麼可能識破項鏈「內假」的真相呢?她被外美內假的項鏈所蒙騙迷住完全在於其自身的單純。過於單純,不諳世面,缺乏辨識真假的經驗和能力,是造成瑪蒂爾德悲劇的內在原因。
至此,小說主題意蘊已經浮出了水面。小說通過瑪蒂爾德借項鏈而失項鏈的悲劇,向愛美的女性發出了嚴肅的警示:僅憑單純的愛美,缺乏經驗,缺乏涉世能力,缺乏辨識真善美和假惡丑的眼光,只看外表不識本質,是要付出慘痛的代價的!莫泊桑以小說的藝術向愛美女性敲響了警鍾。
《項鏈》主題意蘊還不止於警示意義。如果小說僅僅提供警示意義,那麼小說中「別後」的情節(小說用隔行分為「還債務」)完全可以芟除,至少可以略寫。顯然,莫泊桑不想滿足於小說的警示,他的人道主義關懷使他對女主人公的悲劇予以極大的同情之外,還要讓她開放出絢麗的花朵。單純中的淺薄釀成了悲劇,單純中的真誠篤實也會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煥發出勇毅堅強、不屈不撓。莫泊桑在深切同情愛美女性的不幸中極希望她們在風雨中成熟起來,極希望她們在厄運面前不悲觀不沉淪不墮落,極希望她們用自己的雙手用自己的精神去征服困難去贏得新的勝利。因而,小說又包孕著對受過欺騙陷入困境中的愛美女性賦以極大勉勵的意蘊。
對愛美女性的警示和勉勵,構成了莫泊桑小說《項鏈》內蘊的主題。
四 上述主題闡釋是基於我對《項鏈》小說獨特的創作藝術的認識。向來的論者常常把這篇小說納入批判現實主義框子加以閱讀,因而給小說女主人公瑪蒂爾德形象貼上「小資產階級」的標簽,給小說主題刻上「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印記。其實,作家根本無意於「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因此,在解讀《項鏈》闡釋主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小說淡化了人物生存的社會環境。現實主義為了「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十分重視環境描寫,總是從人物所處的、體現一定歷史時期社會關系本質的特定的環境去刻畫人物的性格。而凡閱讀過《項鏈》的讀者卻很難言說女主人公所處的社會關系本質的環境,至少難以清晰地勾畫出這一環境。從小說外在因素(比如小說創作的年代)去推理,女主人公生存於十九世紀法國資本主義社會;但小說自身卻沒有為人物布設一個資本主義社會的大環境,也沒有布設一個人物活動其中的透示著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的小環境。小說顯然淡化了人物所處的現實環境,不想從某一社會制度體現了社會關系本質的特定環境(即文藝學中所謂「典型環境」)去刻畫人物表現主題。
(二)小說設置的「開端」的特異性。一般而言,小說的開端是小說情節的開始。而《項鏈》的「開端」並非如此。小說情節起始於「有一天傍晚」她的丈夫回家拿來了一張教育部長簽發的舞會請柬。顯然「開端」與這一情節沒有絲毫關聯,完全是游離於情節之外的一個獨立板塊。這一特異結構的指向何在呢?我在本文第一部分中已經指出過:「開端』』是解讀女主人公的一把鑰匙。小說先把鑰匙交給讀者,表明作家惟恐讀者誤讀。然而粗心的讀者還是辜負了作家的一番苦心,忽視了「開端』,的用意,沒有抓著「婦女天性愛美』』這把鑰匙。試想,遺棄了「開端」提供的解讀小說的鑰匙,對小說主題的闡釋豈能到位?
(三)瑪蒂爾德的悲劇是個人悲劇個性悲劇。立足於現實主義範式去解讀《項鏈》、,總以為瑪蒂爾德的悲劇是社會悲劇,是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這不切合小說的實際。小說根本沒有觸及到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本質;而外美內假的項鏈也沒有誰去強加於瑪蒂爾德,完全是她主動挑選的。她所以挑中那掛鑽石項鏈,是她愛美本性使然,是她單純的性格和氣質所決定。設若她具備辨識真假首飾的能力會釀成悲劇嗎?所以瑪蒂爾德純粹是自釀苦酒、自討苦吃,而其主因是單純、缺乏辨識能力。
以上三點對我們解讀《項鏈》,探尋小說的主題意蘊是十分有益的。當我們抓著「開端」提供的解讀小說的鑰匙,從「婦女天性愛美」去認識女主人公,因個人氣質單純而釀成悲劇,那麼我們就不難懂得《項鏈》主題的恆久緣由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美的人類豈不恆久地從瑪蒂爾德的悲劇中吸取教訓?《項鏈》收入中學語文課本,對涉世未深、天真單純,而又非常愛美的中學生,它的警示和勉勵豈不是很有益處么?
㈦ <<項鏈>> 人物性格
《項鏈》確實是一篇經典的短篇小說,佐證之一就是它多年來始終是中國各種版本的高中語文教材的選文。當然多年來人們對它的主旨的理解還有一個幾乎統一的經典說法:那就是——《項鏈》撻伐了那些愛慕虛榮的人。
不是嗎?文章開頭的相當部分都在竭力描寫路瓦栽夫人對自己平民寒磣生活的「傷心、悔恨、失望」,對上層社會富裕、高雅的生活近於「狂亂的夢想」……也正是這種虛榮心態作怪,所以她為了參加舞會而向有錢的女朋友借來鑽石項鏈,從而在舞會上大出風頭,讓自己膨脹的虛榮心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滿足和享受。但樂極生悲,項鏈的丟失成為路瓦栽夫人生活的一個轉折,十年的節衣縮食和艱辛努力,消磨了路瓦栽夫人的青春年華,使她成為一個典型的「窮苦人家的粗壯耐勞的婦女」。更讓人意外的是小說的結局,路瓦栽夫人終於還清了所有的債務,卻從昔日的好朋友那裡得到了這樣的真相:當初借來的項鏈是假的!毫無疑問,富貴的朋友也是一個愛慕虛榮的女人!於是,人們得出結論:愛慕虛榮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不正常風氣;愛慕虛榮會毀掉自己原有的幸福——如路瓦栽夫人!這種分析似乎無懈可擊,長期地成為一種經典結論。
莫泊桑19世紀後半期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項鏈》在揭露上層統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會風氣盼同時,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是諷刺虛榮心和拜金主義
㈧ <<項鏈>>中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
論 瑪 蒂 爾 德
——《項鏈》導讀
在一間低矮的小閣樓上,一位容貌衰老的「勞苦人家的粗壯耐勞」的婦女,獨自坐在窗前凝神遐思,她回想起十年來經歷的風風雨雨,回想起十年前那個給她帶來深刻變化的舞會,回想起當年編織的夢的追求……想到此,她感慨萬千,不能自已——
一
這位名叫瑪蒂爾德的女子本來不應是城市平民的一員,她出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裡,完全可以象其他中產階級婦女一樣:嫁給一個同等地位的小職員,建立起溫馨的小家庭,承擔起社會賦予她的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事實上,在瑪蒂爾德成為路瓦載夫人後,她的人生之路仍按生活的邏輯自然向前延伸。
她婚後的生活就是如此:差強人意的住宅,「好香的肉湯」,有一個小女僕「替她做瑣碎家事」;還有一萬八千法郎的遺產……因此,這位不需要任何勞作的少婦風采依然,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保養她那美麗的容貌、「粉嫩的手指」和作種種「狂亂的夢想」。
命運為她安排了這種舒適的生活,但她卻對此毫不知足,不屑一顧,統統以「寒傖」、「窮酸」而鄙視之。
她憑什麼不守本分、想入非非呢?
「她是一位美麗動人的姑娘。」這可不是每個女子都具備的條件。假若穿上一件漂亮的長衣裙,再戴上一掛精美的鑽石項鏈,出現於上流社會的喜慶宴會,足使那些自視為高貴無比的太太小姐們黯然失色!——夜會上動人的一幕證明瑪蒂爾德對此有著充分的自信。
她又是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的女子。教會女校是貴婦人的搖籃,它賦予瑪蒂爾德以高雅的氣質和溫柔的性情,這位「天生聰明」的瑪蒂爾德當初無疑是一位優秀的學生。
更為糟糕的是,她竟然異常熟悉上流貴婦人的生活方式!與那位佛萊思節夫人——一位典型的貴婦人——的交往讓瑪蒂爾德得以親眼目睹這些令人心動神搖的場面:寬敞的客廳,東方的帷幕,古式的壁衣,珍奇的古玩,粉紅色的鱸魚和松雞的翅膀……還可以在幽靜的廳堂里,帶著迷人的微笑,「跟那些一般女人所仰慕最樂於結識的男子閑談」。
瑪蒂爾德的自身素質與上層貴婦人相比毫不遜色。她具備了躋身於貴族階層的全部條件--家景的貧寒和地位的低微除外!因此,「她覺得她生來就是為著過高雅和奢侈的生活」,並為此而「不斷地感到苦惱」。
於是,悲劇發生了。
假若瑪蒂爾德容貌平平,假若她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粗俗不堪,假若她沒有交結"有錢的女朋友"而對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一無所知,那麼,一切都不會發生,瑪蒂爾德將會安分守己地充當路瓦載夫人而毫無怨言。
假若瑪蒂爾德出生高貴,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她將成為貴夫人中一朵鮮艷無比的花朵,交際場上一顆冉冉升起的耀眼明星。不是嗎?那個難忘的星期一的夜晚,發生在教育部禮堂的動人一幕充分展現了她的無比魅力!
二
但這都僅僅是假設。現實是:她丟失了項鏈!當她正向理想王國邁進,似乎將要叩開大門之時,忽然跌落到社會的最底層--連原先中產階級的地位都無法保全,而成為一個普通的下層勞動婦女。
要是那時候沒有丟掉項鏈,她現在是怎樣一個境況呢?誰知道呢?誰知道呢?
可憐的瑪蒂爾德當然無法預測未來的命運,可常識告訴她:丟失項鏈將是災難的降臨,在未來的歲月中必須為此付出及其沉重的代價!
夜會上,瑪蒂爾德的迷人風采降服了所有的男賓,他們「都注視她,打聽她的姓名,求人給介紹,部里機要處的人員(白領階層!)都想跟她跳舞,部長也注意她了」。
多少年來朝思暮想、縈繞於懷的就在於此,還有什麼比得到上層男子青睞,統統拜倒在她石榴裙下更令人陶醉的嗎?至於貴婦人的羨妒的目光則讓其感奮不已!虛榮心得到極度滿足的直接後果必然產生更為強烈的慾望,去尋找機會再顯身手。無論如何,她已不可能回復到原先那種單調、寂寞和貧寒的「路瓦載夫人式」的生活。夜會的成功意味著潘多拉盒子被打開,從此一發而不可收。
因此,夜會後的瑪蒂爾德不可避免地命運面臨著兩種選擇:一是某位上層男子不顧世俗偏見,與她傾心相愛,娶其為妻;一是瑪蒂爾德投入某個男人的懷抱,成為他的情婦,手中的玩物。
在十九世紀後期的法國,資本主義制度已得到相當的發展,社會秩序的確立導致等級森嚴的社會關系,而中世紀以來溫情脈脈的道德觀念則已被銅銹蝕得面目全非,白馬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成了徹頭徹尾的童話。那些自視高貴的正人君子們極少有勇氣或者說犯不著與傳統觀念決裂,聯姻本身是一種鞏固社會地位和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如果他尚不能將個人的前途置之度外的話,至於所謂的「愛情」生活則完全可以通過聯姻之外的方法得以補償。既然在婚前她無法"讓一個有錢的體面人認識她,了解她,愛她,娶她",婚後的路瓦載夫人——將永不可能成為豪門貴族家庭的女主人。
那麼,「假若沒有丟失項鏈」,答案不是顯然的么?瑪蒂爾德丟失了項鏈,但人性得以復歸,客觀上遏止了其在墮落的道路上的迅速下滑。從這個意義上講,項鏈的丟失拯救了一個人的靈魂。於是,瑪蒂爾德開始了真正有意義的充實的生活——城市平民的生活。
這是一場人生的悲喜劇。
三
另一個極端亦會導致墮落。
在生活中不乏一些女子經受不住貧困和債務的重壓而走向墮落,她們可以去偷、去搶、去騙、去賣身——只要瑪蒂爾德願意,她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因為在婦女,美麗、豐韻、嬌媚,是她們的出身」。
我們來看看這對夫婦陷入什麼樣的困境:家中可憐的一點積蓄和丈夫繼承的一筆遺產賠償殆盡,外加一萬八千法朗的可怕債務,還有不能如期償還債務而面臨破產或坐牢威脅的巨大精神壓力--他們瘦弱的肩膀上承受得了這付重擔嗎?
然而,瑪蒂爾德「一下子顯出了英雄氣慨,毅然決然打定了主意」,迎接十年艱苦生活的嚴峻考驗!
是什麼原因導致她沒有墮落而勇敢面對現實,接受生活的挑戰呢?
在賠項鏈,還債務過程中所作的種種努力以及貫穿全文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明顯感到小職員的謹小慎微和誠實、天真的性格在瑪蒂爾德身上是統一的--她畢竟有別於缺乏良好教育的下層平民和充滿了虛偽、道德淪喪的資產階級的。此外,對自己理想的執著追求精神亦證明她是一個性格堅強的人。
可是這並不是瑪蒂爾德鼓起勇氣承受十年艱苦生活磨難的根本原因。
我們還是來看看瑪蒂爾德十年後的形象吧。當初引起她「狂亂的夢想」的所有資本--高雅、美麗和溫柔盪然無存,「她胡亂地挽著頭發,歪斜地系著裙子,露著一雙通紅的手,高聲大氣地說著話……」此刻,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真正的「窮苦人家的粗壯耐勞的婦女」,既不是中產階級的小家碧玉,也不是珠光寶氣的貴婦人。
但有一點是不會改變的,那就是對上層資產階級生活的熱烈嚮往,這種至死不渝的努力追求在十年磨難中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即對這個夜會的美好的回憶:
有時候,她丈夫辦公去了,她一個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當年那個舞會來。那個晚上,她多麼美麗,多麼讓人傾倒啊。
一夜風流,十年艱辛。值,還是不值?瑪蒂爾德的回答是肯定的。這個夜會是她一生中唯一的高潮,是她自身價值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體現,是她暗淡無光的人生經歷中留下的光輝亮點。一生中能有那麼一次就足夠了,對這個夜會的永恆的回憶是這十年來精神的支柱,力量的源泉!
她是一位虛榮心達到極點的女人!
四
小說的結尾是這篇精美作品中最精美的一筆。多少年來,多少人想把它作為另一故事的開端,寫出一部「《項鏈》第二」。其實以我愚見,大可不必勞神。因為小說情節乃至女主人公的命運發展至此已達極限,並無太多的發揮餘地。
但畢竟作者給我們留下了玩味的餘地。
佛萊恩節夫人告知這掛項鏈的真正價值,就意味著瑪蒂爾德一瞬間成為一個擁有三萬六千法朗的「富婆」,她可以藉此舒舒服服地度過後半生,把十年來的巨大損失彌補回來,甚而至於可以在這個金錢萬能社會中獲得一席之地,成為一位資產階級婦女。
但是,有一點是永遠不會尋找回來的,那就是昔日躊躇滿志、躍躍欲試的那份企求,那份夢想。從項鏈丟失的第一天起,瑪蒂爾德就明確地意識到今生已與「高雅而奢華的生活」無緣,而此時的她更是面目全非,人老珠黃,已不可逆轉地成為一個城市平民——無論是外貌還是氣質。
十年來,所有的艱難困苦都是為那個的成功的夜會所付出的代價,所謂「三萬六千法朗」只是這一代價的「物化」而已,正因為一夜的風流是以十年艱辛和三萬六千法朗為代價,才顯得它的價值彌足珍貴。對夜會的美好回憶使其心理獲得平衡,虛榮心得以滿足,於是瑪蒂爾德勇敢地承受所有的苦難。
要是瑪蒂爾德終身不知那掛「精美的鑽石項鏈」的真正的價值,那末她仍將「陶醉在幸福的雲霧里」,內心異常充實地度過餘生。
可是現在,無可追回的青春,一生孜孜以求的希望全部被一場誤會所葬送,「栽」在一掛僅值五百法朗的贗品上,這是一個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的鐵的事實。瑪蒂爾德要接受這一嚴峻的事實遠比接受十年艱辛要痛苦得多。
「我可憐的瑪蒂爾德,那掛項鏈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朗!……」佛萊思節夫人此話無異於在流血的傷口上放把鹽,其效果卻不遜於《祝福》中四嬸的「你放著罷,祥林嫂!」瑪蒂爾德很難因意外得到三萬六千法朗而驚喜若狂——假若她果真會因此發狂的話,結局只有一個:精神的徹底崩潰。
盡管作者本人對產生瑪蒂爾德悲劇命運的社會原因認識不足,而歸結為偶而丟失項鏈之使然,盡管作者對女主人公抱有同情之心。但是,莫泊桑對她虛榮心的揭露是徹底的。從中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強烈的理性批判精神。
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描寫了許多中下層青年為改變命運而抗爭,最終失敗的悲劇性事件--當然並不是都遇上丟失項鏈之類倒霉事。德萊塞筆下的嘉羅琳·米貝(嘉莉妹妹)就沒有丟失項鏈,於是她成了赫斯渥之流的情婦;而《紅與黑》中的於連·索黑爾則已成功地獲得一紙驃騎兵中尉的委任狀,但最後仍不容於貴族階級而被推上斷頭台。我們來聽聽他在法庭上的慷慨陳詞吧:
先生們,我沒有這個榮幸屬於你們的階級,在你們眼裡,我是一個反抗自己的卑賤命運的農民……有些人要用我來殺一儆百,使這樣一種年輕人永遠喪失勇氣,他們出生一個卑賤的階級里,可以說是受著貧困的煎熬,但是他們在幸受到良好的教育,並且大膽地混入有錢人高傲地稱為上流社會的圈子裡。
這就是我的罪行。先生們,它將受到格外嚴厲的懲罰……
於連只有說對一半,社會對人性的扼殺是外在的因素,而資產階級思想對他的毒害使其性格的扭曲則是真正的原因。如若不然,社會上不過少了一些正直、善良、勤勞的中下層人民,而多了一批奸詐卑劣的紳士和寡廉鮮恥的貴婦人而已。
㈨ 論《項鏈》中主人公人物形象
小說《項鏈》的人物形象,極具典型性。路瓦栽夫人是個小職員的妻子,生活並不富裕,但身處資本主義的花花世界,又有同資產階級上層社會交往的機會,因此倍受資產階級風氣的熏陶,對資產階級上流社會的榮華富貴懷有無限羨慕之情。由於對婚姻的不滿意,便感到痛苦,看望一個有錢的女友回來,甚至會「傷心、悔恨、失望、困苦」好幾天。她是一個艷羨虛榮、追求奢華的庸俗的小資產階級婦女。為了在夜總會上出風頭,以滿足她的虛榮,她想方設法准備衣著,並向她的女友借來項鏈。不料樂極生悲在歸途中竟丟失了借來的項鏈。為了賠償項鏈,她不得不下決心忍受精神上的痛苦,承受經濟上的壓力,「顯示出一種英雄氣概」,去過窮人才懂得的艱苦生活。她千辛萬苦地度過了十年的艱辛歲月,片刻的虛榮換來的卻是十年的辛酸。這正是對路瓦栽夫人的虛榮心的一個強烈諷刺。但她仍對那片刻的虛榮念念不忘。誰知用十年辛酸還清債務以後,才發現原來項鏈是假的,這對路瓦栽夫人的虛榮心又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小說《項鏈》的心理描寫,細膩地揭示了人物的心態。通過對主人公心理直接和間接的描寫,刻畫人物性格,推動情節,揭示主題。作者極善於捕捉一些富有特色的細節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例如用「她一向就想著得人歡心,被人艷羨,具有誘惑力而被人追求」表現她擺脫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而置身於上流社會、成為生活優裕,受人奉承的高貴夫人的夢想;通過「她陶醉於自己的美貌勝過一切女賓」,表現她自覺頗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的家庭,爬進上流社會的資本的自信心。這種虛榮心正是資本主義社會把女性當成玩物的要求造成的,它預示了路瓦栽夫人悲劇的必然性。
開篇對瑪蒂爾德的 「夢想」以及「夢想」與現實矛盾給她帶來痛苦的描寫是直接心理描寫;對人物特定環境中的表情、神態、語言、動作的描寫是間接心理描寫,如「狂熱地摟抱女友」,舞會上的「陶醉」等都能揭示人物內心世界。二者均突出了瑪蒂爾德嚮往豪華、愛慕虛榮的性格。而她一系列的遭遇均源於這種愛慕虛榮的性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