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黃金分割的比值是多少
黃金分割又稱來黃金律,是指各事物自各部一定的數學比例,就是將一個整體一分為二,這兩部分較大部分與較小部分之比等於整體與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為1∶0.618或1.618∶1,即長段為全段的0.618。0.618被公認為最具有審美意義的比例數字,這個比例最能引起人的美感比例,因此稱之為黃金分割。
黃金分割其比值是5/2-1/2或二分之根號五減一,取其前三位數字的近似值是0.618。另一側則是3-5/2。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數字,我們以0.618來近似,通過簡單的計算就可以發現:1/0.618=1.618
(1-0.618)/0.618=0.618
這個數值是標準的黃金分割,這個數值用之廣泛,它不僅是體現在繪畫、雕塑、音樂、建築等藝術領域,還體現於管理、工程設計等方面。
Ⅱ 黃金的比值是多少
你問的是黃金比吧!是0.618 望採納
Ⅲ 黃金比是什麼
黃金比率是指一連串神奇數字的組合,是技術分析中純以數字運算的一種分析工具。
黃金比率是源於神奇數字(Fibonnacci Number Sequence)。黃金比率是由十三世紀末出生的義大利著名數學家Leonardo Fibonacci發現的,比率由一組神奇數字計算而成。
這串神奇數列,是任何相列的兩個數字之和都等於後一個數字。即:1,1,2,3,5,8,13,21,34,55,89,144……如此類推。即1+1=2,1+2=3,2+3=5,3+5=8等。
常用到的黃金數字,是0,0.236,0.382,0.5,0.618,0.764及1,此外,亦會用到1.382,1.618等數值,其實就是1以至2等整數加上黃金數字。
(3)黃金比的比值擴展閱讀:
黃金比率在股市的應用
透過這些比率,可以用來測試未來市況的上升目標或下跌目標,預測升市中的調整幅度,以及跌市中的反彈幅度等。
黃金比率包括最常見的0.236倍比率、0.382倍比率、0.5倍比率、O.618倍比率、0.764倍比率、1.382倍比率、1.618倍比率、2倍及2.618倍比率等。由於黃金比率測市功效顯著,准確性奇高,所以,得到市場人士廣泛使用。
—般來說,在調整市中,黃金比率0.382倍、O.5倍及0.618倍被視為調整時之三級支持,支持力隨向下調整的深度而逐級遞增,即幣況由高位回吐至0.382倍水平已有初步支持。
若該位失守,市況將進一步下試0.5倍水平,此時支持力將明顯較0.382倍之支持力為大。失去守0.5倍則要到0.618倍水平才有支持,而該位的支持力將較前兩級之支持更大。市況若企穩該水平以上,後市基調仍然向好。
此外,另兩個比率O.236倍及0.764倍則較為少用,其中前者主要在大型上升;目的中段出現,期間市況只作短暫回吐即獲支持再上。而0.764倍比率則相對重要得多,主要是該比率對中期走勢有重要指標作用。
技術上,市況在中期升浪中只要調整不低於0.764倍,反復向上格局不變,否則升勢將被打回原形,跌回升浪之起步點。而呂有出現轉勢的危機,目口原有升勢可能結束,或轉為一上落市。
至於反彈市方面,與調整市剛好相反,0.382倍、o.5倍及0.618倍比率被視為反彈時之三級阻力,阻力隨向上反彈幅度而逐級遞增,即股價由低位反彈上O.382倍附近已有初步阻力。
通常在突破0.382倍阻力後可望上試0.5倍水平,但該水平的阻力亦逐漸加大。若再向上突破,股價將進一步上試0.618倍強大阻力。後市若無法向上突破,走勢仍是反復向下。
量度上升或下跌水平是黃金比率中一個最重要部分,原因是這些比率可以粗略評佰或測試市況向上或向下突破後的上升或下跌目標,上升阻力及下跌支持等。最常見的比率包括1.382倍、1..618倍,2倍及2.618倍。
即是說,當市況向上或向下突破後,市況將會朝著第一個上升或下跌目標1.382倍水平推進,若能進一步突破該水平,市況將再試1.618倍第二個目標……如此類推。而上升或下跌的阻力或支持將逐級增加。
黃金比率測市連確性相當高,無論在測試上升水平或下跌水平,調整市或反彈市幅度,偏差幅度相當有限。因此,對預測後市走勢有非常高的參考價值。
Ⅳ 黃金比列的比值是多少
黃金分割漫談
分已知線段為兩部分,使其中一部分是全線段與另一部分的比例中項,這就是在中學幾何課本中提到的黃金分割問題。若C為線段AB的滿足條件的分點,則可求得AC 約為 0.618AB。這個分割在課本上被稱作黃金分割,我們有時也可說是將線段分成中末比、中外比或外內比。若用G來表示它,G 被稱為黃金比或黃金分割數。黃金分割、黃金分割數都被冠以「黃金」二字,說明了它們的重要性與應用上的廣泛性,同時也為它們平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著名天文學家開普勒稱黃金分割是「幾何學中的一大寶藏」,就讓我們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共同來開采一下這座寶藏吧!
尋蹤探跡話名稱由來
最早對中末比有所了解的大約可追溯到畢達哥拉斯學派。該學派對正五邊形、正十邊形都很熟悉,並且把「五角星」作為成員聯絡標記,而這些圖形的作法與中末比是密切聯系的。如果相信畢達哥拉斯熟知正五邊形與五角星的作圖,那麼可以推知他已掌握了中末比。古希臘著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歐多克索斯最早對中末比做了系統的研究,他在深入探究五角星性質時,曾驚嘆道:「中末比到底在這兒出現了!」對中末比的嚴格論述最早見於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到中世紀以後,中末比被披上更神秘的外衣,漸漸籠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文藝復興時期,中末比問題引起了人們廣泛的注意。1509年,義大利文藝復興重要人物之一帕喬里出版《神聖的比例》一書。書中系統介紹了古希臘中外比,並稱其為神聖比例。他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須服從這一神聖比例的法則。開普勒稱中末比為「比例分割」,他寫道:「畢達哥拉斯定理和中末比是幾何中的雙寶,前者好比黃金,後者堪稱珠玉。」他是把黃金之喻給了畢達哥拉斯定理,而用珠玉來形容了中末比。最早正式在書中使用黃金分割這個名稱的是歐姆(以歐姆定律聞名的G.S.歐姆之弟)。在他1835年出版的第二版《純粹初等數學》一書中首次使用了這一名稱。到19 世紀以後,這一名稱才逐漸通行起來,成為現在人們所熟知的名稱。
掛一漏萬談奇妙性質
黃金分割數G有著許多有趣的性質。最引人注目的是它與斐波那契數列的關系。
斐波那契是中世紀著名的學者。他在《算盤書》一書中提出了一道有趣的「兔子生殖問題」,由此引出了一個奇妙數列:
1,2,3,5,8,13,21,34,55,89,144,……
規律是:從第三項開始每一項是前兩項之和。後人稱為斐波那契數列。它與黃金分割會有什麼關系呢?
讓我們計算一下斐波那契數列中每前一項與後一項之比,就會發現這個比值竟與黃金分割數G越來越接近,完全可以作為G的一階、二階……N階近似。多麼奇妙啊!其實可以證明這些比值正是以G作為它們的極限。
中外比與斐波那契數列的這種內在聯系,為它大添了光彩,也使它具有了一種特殊的神秘感與迷人的魅力,使後來的許多數學家為之傾倒。
拋磚引玉粗說影響及應用
黃金分割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際生活中都有著極其廣泛而又非常簡單的應用,從而也在歷史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古代,中末比主要是作為作圖的方法而使用。到文藝復興時期它又重新引起了當時人們的極大興趣與注意,並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得到了多方面的應用。如在繪畫、雕塑方面,畫家、雕塑家都希望從數學比例上解決最完美的形體,它的各部分的相互關系問題,以此作為科學的藝術理論用來指導藝術創造,來體現理想事物的完美結構。著名畫家達芬奇在《論繪畫》一書中就相信:「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間神聖的比例關繫上,各特徵必須同時作用,才能產生使觀眾如醉如痴的和諧比例。」在這一時期,藝術家們自覺地被黃金分割的魅力所誘惑而使數學研究與藝術創作緊密地結合起來,並對後來形式美學與實驗美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十九世紀,德國美學家蔡辛提出黃金分割原理且對黃金分割問題進行理論闡述,並認為黃金分割是解開自然美和藝術美奧秘的關鍵。他用數學比例方法研究美學,啟發了後人。德國哲學家、美學家、心理學家費希納進行了實驗美學的嘗試,把黃金分割原理建立在廣泛的心理學測試基礎上,將美學研究與自然科學研究結合在一起,引起廣泛的注意。直到本世紀50年代,實驗美學的研究還十分活躍。直到最近,黃金分割原理仍然是一個充滿了神奇之謎的科學美學問題。如在晶體學的准晶體結構研究領域中,黃金分割問題重新引起了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們的興趣。
它的實際應用,也有很多。最廣為人道的例子是優選學中的黃金分割法,它是美國的基弗於1953年首先提出的。從1970年開始在我國推廣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優選法的另一種方法――分數法,是取G的分數近似值,在實際中同樣有著廣泛應用。
真真假假道神秘傳說
由於中末比具有各種獨特的性質,隨著它的影響越來越大,也就有了越來越多的關於它的傳說。這些傳說虛虛實實,令人撲朔迷離難辨真偽,但卻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廣為流傳。
有人研究得出黃金分割是人和動植物形態的一個結構原則。於是有了以下各種說法:
人體自身美,即人體最優美的身段遵循
Ⅳ 什麼是黃金比例
把一條線段分割為兩部分,使其中一部分與全長之比等於另一部分與這部分之比。其比值是[5^(1/2)-1]/2,取其前三位數字的近似值是0.618。由於按此比例設計的造型十分美麗,因此稱為黃金分割,也稱為中外比。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數字,我們以0.618來近似,通過簡單的計算就可以發現:
1/0.618=1.618
(1-0.618)/0.618=0.618
這個數值的作用不僅僅體現在諸如繪畫、雕塑、音樂、建築等藝術領域,而且在管理、工程設計等方面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讓我們首先從一個數列開始,它的前面幾個數是:1、1、2、3、5、8、13、21、34、55、89、144…..這個數列的名字叫做「斐波那契數列」,這些數被稱為「斐波那契數」。特點是即除前兩個數(數值為1)之外,每個數都是它前面兩個數之和。
黃金分割〔Golden
Section〕是一種數學上的比例關系。黃金分割具有嚴格的比例性、藝術性、和諧性,蘊藏著豐富的美學價值。應用時一般取0.618
,就像圓周率在應用時取3.14一樣。
黃金矩形(Golden
Rectangle)的長寬之比為黃金分割率,換言之,矩形的長邊為短邊
1.618倍。黃金分割率和黃金矩形能夠給畫面帶來美感,令人愉悅。在很多藝術品以及大自然中都能找到它。希臘雅典的巴特農神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達·芬奇的《維特魯威人》符合黃金矩形。《蒙娜麗莎》的臉也符合黃金矩形,《最後的晚餐》同樣也應用了該比例布局。
Ⅵ 誰知道黃金比例的具體比值,謝謝
黃金分割又稱黃金律,是指事物各部分間一定的數學比例關系,即將整體一分為二,較大部分與較小部分之比等於整體與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為1∶0.618或1.618∶1,即長段為全段的0.618。0.618被公認為最具有審美意義的比例數字。上述比例是最能引起人的美感的比例,因此被稱為黃金分割。 黃金比例的具體比值就是1∶0.618或1.618∶1。
Ⅶ 請問一下,黃金比的比值是多少
黃金分割漫談 分已知線段為兩部分,使其中一部分是全線段與另一部分的比例中項,這就是在中學幾何課本中提到的黃金分割問題。若C為線段AB的滿足條件的分點,則可求得AC 約為 0.618AB。這個分割在課本上被稱作黃金分割,我們有時也可說是將線段分成中末比、中外比或外內比。若用G來表示它,G 被稱為黃金比或黃金分割數。黃金分割、黃金分割數都被冠以「黃金」二字,說明了它們的重要性與應用上的廣泛性,同時也為它們平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著名天文學家開普勒稱黃金分割是「幾何學中的一大寶藏」,就讓我們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共同來開采一下這座寶藏吧! 尋蹤探跡話名稱由來 最早對中末比有所了解的大約可追溯到畢達哥拉斯學派。該學派對正五邊形、正十邊形都很熟悉,並且把「五角星」作為成員聯絡標記,而這些圖形的作法與中末比是密切聯系的。如果相信畢達哥拉斯熟知正五邊形與五角星的作圖,那麼可以推知他已掌握了中末比。古希臘著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歐多克索斯最早對中末比做了系統的研究,他在深入探究五角星性質時,曾驚嘆道:「中末比到底在這兒出現了!」對中末比的嚴格論述最早見於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到中世紀以後,中末比被披上更神秘的外衣,漸漸籠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文藝復興時期,中末比問題引起了人們廣泛的注意。1509年,義大利文藝復興重要人物之一帕喬里出版《神聖的比例》一書。書中系統介紹了古希臘中外比,並稱其為神聖比例。他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須服從這一神聖比例的法則。開普勒稱中末比為「比例分割」,他寫道:「畢達哥拉斯定理和中末比是幾何中的雙寶,前者好比黃金,後者堪稱珠玉。」他是把黃金之喻給了畢達哥拉斯定理,而用珠玉來形容了中末比。最早正式在書中使用黃金分割這個名稱的是歐姆(以歐姆定律聞名的G.S.歐姆之弟)。在他1835年出版的第二版《純粹初等數學》一書中首次使用了這一名稱。到19 世紀以後,這一名稱才逐漸通行起來,成為現在人們所熟知的名稱。 掛一漏萬談奇妙性質 黃金分割數G有著許多有趣的性質。最引人注目的是它與斐波那契數列的關系。 斐波那契是中世紀著名的學者。他在《算盤書》一書中提出了一道有趣的「兔子生殖問題」,由此引出了一個奇妙數列: 1,2,3,5,8,13,21,34,55,89,144,…… 規律是:從第三項開始每一項是前兩項之和。後人稱為斐波那契數列。它與黃金分割會有什麼關系呢? 讓我們計算一下斐波那契數列中每前一項與後一項之比,就會發現這個比值竟與黃金分割數G越來越接近,完全可以作為G的一階、二階……N階近似。多麼奇妙啊!其實可以證明這些比值正是以G作為它們的極限。 中外比與斐波那契數列的這種內在聯系,為它大添了光彩,也使它具有了一種特殊的神秘感與迷人的魅力,使後來的許多數學家為之傾倒。 拋磚引玉粗說影響及應用 黃金分割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際生活中都有著極其廣泛而又非常簡單的應用,從而也在歷史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古代,中末比主要是作為作圖的方法而使用。到文藝復興時期它又重新引起了當時人們的極大興趣與注意,並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得到了多方面的應用。如在繪畫、雕塑方面,畫家、雕塑家都希望從數學比例上解決最完美的形體,它的各部分的相互關系問題,以此作為科學的藝術理論用來指導藝術創造,來體現理想事物的完美結構。著名畫家達芬奇在《論繪畫》一書中就相信:「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間神聖的比例關繫上,各特徵必須同時作用,才能產生使觀眾如醉如痴的和諧比例。」在這一時期,藝術家們自覺地被黃金分割的魅力所誘惑而使數學研究與藝術創作緊密地結合起來,並對後來形式美學與實驗美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十九世紀,德國美學家蔡辛提出黃金分割原理且對黃金分割問題進行理論闡述,並認為黃金分割是解開自然美和藝術美奧秘的關鍵。他用數學比例方法研究美學,啟發了後人。德國哲學家、美學家、心理學家費希納進行了實驗美學的嘗試,把黃金分割原理建立在廣泛的心理學測試基礎上,將美學研究與自然科學研究結合在一起,引起廣泛的注意。直到本世紀50年代,實驗美學的研究還十分活躍。直到最近,黃金分割原理仍然是一個充滿了神奇之謎的科學美學問題。如在晶體學的准晶體結構研究領域中,黃金分割問題重新引起了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們的興趣。 它的實際應用,也有很多。最廣為人道的例子是優選學中的黃金分割法,它是美國的基弗於1953年首先提出的。從1970年開始在我國推廣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優選法的另一種方法――分數法,是取G的分數近似值,在實際中同樣有著廣泛應用。 真真假假道神秘傳說 由於中末比具有各種獨特的性質,隨著它的影響越來越大,也就有了越來越多的關於它的傳說。這些傳說虛虛實實,令人撲朔迷離難辨真偽,但卻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廣為流傳。 有人研究得出黃金分割是人和動植物形態的一個結構原則。於是有了以下各種說法: 人體自身美,即人體最優美的身段遵循著G這個黃金分割比。據說在人們並未認識黃金分割之前製造的美的物品竟都恰好與黃金律暗合。如著名的愛神維納斯與女神雅典納的雕像下身與全身之比近於G。 據說芭蕾舞藝術的魅力也離不開G。芭蕾演員起舞時踮起腳尖,是為了展現符合G的身段比例的最優美的藝術形象。 在自然界中,G也是美的重要規律。據說特別令人心曠神怡的花,憑借的是G這個美的密碼。 另外我們知道現在各國的國旗上,凡是「星」幾乎無例外都畫成五角星,據說就是因為五角星中多處暗含了G這個美的密碼,從而使這個圖形賞心悅目。 還據說報幕員處於黃金分割點處的位置時,會給觀眾留下一個美的印象。甚至有人說演奏弦樂器時,把「千斤」放在琴弦的黃金分割點獲得的音色更優美和諧。 還有一種流行極廣的說法是:黃金矩形(即兩邊的比等於G的矩形)比用任何其他比值作邊的矩形都要美觀。1876年,費希納曾為此作過大規模的試驗。結果表明喜歡黃金矩形的人數佔全體的三分之一,在各種矩形中得票最多。 諸如此類的傳說恐怕還有很多。一句話:哪裡有G,哪裡就有了美。黃金分割數G成了宇宙的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