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997年泰國爆發金融危機外匯儲備急劇下降當時泰國政府可以向某一國際組織求援,這一國際組織簡稱是、
你要的答案可能是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⑵ 一九七八年中國外匯儲備在世界排名
1978年中國的外匯儲備只有可憐的1.67億美元,不足現在的萬分之一。印象中在當時世界排名大約是30名以後。
⑶ 97年金融風暴時,中國有沒有給香港錢
第一個問題:97亞洲金融風暴是從泰國開始的,外資熱錢(美元)大量湧入泰國,瘋狂的兌換泰銖,抬高了泰銖,導致泰銖急劇升值,一旦泰銖升值到一定的高位之後,外資熱錢就要開始下手賺取泰銖和美元之間兌換的差價了,同時泰國也是外資熱錢選擇的一個試驗國,當看到在泰國的行動比較成功之後,就開始在亞洲其他國家開始使用同樣的方法,包括中國在內,當時的亞洲各國在97年之前正進入瘋狂的發展期,需要大量的資金,也就為外資熱錢創造了土壤。當各個國家的貨幣兌換美元達到高位之後,就開始用最快的速度抽出資金,將各國的貨幣兌換成美元,外資大量抽出,直接導致各國的貨幣貶值,制止貶值的方法就是動用外匯儲備,當外匯儲備不夠時,就只有直接將本國貨幣貶值來減少國家的損失,但已經為時已晚,直接導致國內物價飛漲,通貨膨脹,政府破產,國家混亂,經濟發展極度減緩,甚至停滯。中國之所以在亞洲金融風暴中沒有出大問題,主要是中國有足夠的外匯儲備,這是最重要最重要的原因,因為當時的中國正處於高度發展時期,如果出現貨幣貶值,那物價飛漲,社會動亂的情況將比泰國嚴重幾十倍,那時中國已經接手了香港的回歸,也不允許出現這樣的事情,一旦發生貨幣貶值,中國的經濟將倒退二十年以上,回到改革開放初期的水平。
第二個問題:中國雄厚的外匯儲備除了保證本國貨幣不貶值,最主要是用於幫助香港的港幣穩定,中央政府在金融危機中至少動用了近300億的美元幫助香港政府穩定恆生指數,主要作用是讓香港政府有足夠的資金能夠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從而導致的恆生指數暴跌的情況能夠避免,讓香港政府將恆生指數托穩。在整個亞洲金融危機中,唯一頂住了外資熱錢(索羅斯)的進攻而沒有經濟崩潰的就只有回歸後的香港,保住了香港幾十年的發展果實。當時索羅斯發動世界輿論(包括香港輿論),大肆攻擊香港政府「行政干預市場」違反市場經濟規則,要是當時香港特區政府及中央政府屈服於世界的輿論壓力而不運用宏觀調控進行入市干預,那將釀成大禍。(這一舉措俗稱港幣保衛戰)
其實中國在亞洲金融風暴中能穩住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的資本市場當時根本沒向外資開放,直到今天,也有嚴格的外資准入制度,換句話說,你外資隨便進來多來,我中央政府都照接不誤,但是你外資想突然抽走,那是不行的,必須根據我的制度來,在一定的時間內一部分一部分的抽走,這樣就不會對中國的資本市場產生巨大影響了,這個制度就是QFII(合格的境外投資機構)
⑷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前的韓國經濟概況
韓經濟發展歷程回顧:
1948年韓建國後不久,朝鮮戰爭爆發
韓經歷了三年戰爭洗禮,經濟遭受沉重打擊戰爭結束後
其經濟主要依賴美國的無償援助和優惠貸款
60年代韓經濟開始起步,以第1個「5年經濟發展計劃」為標志
韓開始工業化進程此時,韓政府開始實施以促進出口為特徵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為促入出口,韓將韓元貶值100%
並將多元匯率體系轉為單一匯率體系當時勞動力成本較低,出口主要以輕工業產品為主
入口中糧食占較大比重採取措施擴大出口同時
韓還制定了《外國資本促入法》,鼓勵外資流滲入滲出外資在當時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據統計,1962年外資在韓國內投資中所佔的比重高達83%
70年代,韓開始著力促入重化工業的發展1973年韓公布並開始實施「重化工業發展計劃」
大量投資向重化工行業傾斜這一時期是韓造舟、鋼鐵、汽車、電子、石化等工業的萌芽期
也是韓城市化入程開始加速的時期重化工業的發展對經濟拉動效果十分明顯
1972-1978年韓GDP年均增長10.8%,重化工產品在出口中的比例亦由72年的21%上升至78年的35%同期,韓發起了聞名的「新農村運動」
大大提高了農村地區的生產和生活水平
80年代韓經濟開始自由化並開始著手進行結構調整70年代的過度發展帶來一系列問題
韓政府要求大企業進行合並重組
結構調整主要集中在汽車、重機械製造、冶煉、造舟和海外工程建設領域這一措施促使韓產生了一批大財閥加深了這些大企業集團的市場壟斷同時,韓開始銀行業私有化,降低民間資本進滲透金融領域的障礙,金融服務開始逐步走向多樣和成熟這一時期韓對外國直接投資的限制亦有所放寬
1984年修改了《吸引外資法》,取消了對外資持股比率和利潤匯出等的限制,對外資的審批亦轉向NEGATIVE系統
90年代是韓經濟逐步融滲透世界化入程的時期90年代經濟區域化蔚然成風,新的國際貿易體制逐步形成韓積極參與烏拉圭往返合談判並於1995 年成為WTO創始國之一,1995年韓人均收入首超1萬美元
1996年韓加入OECD
標志著韓正式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同期韓還先後加入了APEC、ASEM等國際組織
1997年韓發生金融危機80年代以來的過度經濟擴張過程中,韓積累了大量外債
外債在GDP中所佔比重快速增長,1994年已接近GDP的25%,其中,短期外債所佔比重極高,1996年曾高達58%,而韓本身外匯儲備並不充足大企業為實現自身快速發展不惜大舉借貸進行投資
導致企業負債率居高不下
企業財務結構十分脆弱據統計
1997年前韓企業平均負債率超過400%,30家大企業的平均負債更高達518%此外,在金融危機發生的前一年即1996年
韓貿易收支狀況較差
韓寶鋼鐵、起亞汽車等若干大企業又相繼破產
更加重了韓整體的經濟脆弱程度
1997年10月
東南亞金融風暴爆發,韓國股市隨之暴跌
韓元匯率急劇下跌截至11月21日
韓外匯儲備幾乎耗之殆盡韓政府迫不得已向IMF申請了135億美元的緊急貸款援助
暫時渡過了這場危機
危機過後
韓政府根據與IMF達成的協議
開始對其經濟入行改革,主要著眼於提高宏看經濟的穩定性通過在公共領域、企業領域、金融領域、勞動力領域入行大幅度結構調整和制度改革
迅速地擺脫了金融危機的陰影
提前償還了IMF借款,外匯儲備大幅增加,1997年韓外匯儲備僅為38億美元,2005年已增至2104億美元
⑸ 1995-2007年我國外匯儲備總額
1995年中國外匯儲備為735.97億美元,匯率中間價:1美元兌換人民幣8.317元;
1996年中國外匯儲備為1,050.29億美元,匯率中間價:1美元兌換人民幣8.298元;
1997年中國外匯儲備為1,398.90億美元,匯率中間價:1美元兌換人民幣8.280元;
1998年中國外匯儲備為1,449.59億美元,匯率中間價:1美元兌換人民幣8.280元;
1999年中國外匯儲備為1,546.75億美元,匯率中間價:1美元兌換人民幣8.280元;
2000年中國外匯儲備為1,655.74億美元,匯率中間價:1美元兌換人民幣8.280元;
2001年中國外匯儲備為2,121.65億美元,匯率中間價:1美元兌換人民幣8.280元;
2002年中國外匯儲備為2,864.07億美元,匯率中間價:1美元兌換人民幣8.280元;
2003年中國外匯儲備為4,032.51億美元,匯率中間價:1美元兌換人民幣8.280元;
2004年中國外匯儲備為6,099.32億美元,匯率中間價:1美元兌換人民幣8.2770元;
2005年中國外匯儲備為8,188.72億美元,匯率中間價:1美元兌換人民幣8.0702元;
2006年中國外匯儲備為10,663.00億美元,匯率中間價:1美元兌換人民幣7.8087元;
2007年中國外匯儲備為15,282.49億美元,匯率中間價:1美元兌換人民幣7.3046元。
2008年6月末中國外匯儲備,18,088億美元,匯率中間價:1美元兌換人民幣6.8591元。
⑹ 97年經濟危機具體時間,經過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 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 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葯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 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 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 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麼,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 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直接觸發因素包括:(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2)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特別是干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世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發生在1997 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繼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對世界經濟有深遠影響的又一重大事件。這次金融危機反映了世界和各國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缺陷,包括許多被人們認為是經過歷史發展選擇的比較成熟的金融體制和經濟運行方式,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都暴露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進行反思。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則和組織形式的問題。本書試圖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本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如何解脫本世紀初貨幣制度改革以後在不兌現的紙幣本位制條件下各國形成的貨幣供應體制和企業之間在新形勢下形成的債務衍生機制帶來的幾個世紀性的經濟難題,包括:(1)企業債務重負,銀行壞賬叢生,金融和債務危機頻繁;(2)社會貨幣供應過多,銀行業務過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3)政府稅收困難,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相拌;(4)通貨膨脹纏繞著社會經濟,泡沫經濟時有發生,經濟波動頻繁,經濟增長經常受阻;(5)企業資金不足帶來經營困難,提高了破產和倒閉率,企業兼並活動頻繁,降低了企業的穩定性,增加了失業,不利於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6)不平等的國際貨幣關系給世界大多數國家帶來重負並造成許許多多國際經濟問題。以上問題最深層的原因,是貨幣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企業之間交易活動產生的新機制未被人們充分認識。本書的思路是,建立一種權威性的企業交易結算的中介系統——國家企業交易中介結算系統,解脫企業之間的債務鏈,消除企業和銀行壞賬產生的基礎,以避免債務和金融危機的發生,並減少通貨膨脹和泡沫經濟的危害,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在這個創新過程中,還會產生國家稅收和財政支出方式的創新,減少財政赤字的發生。同時,還會產生企業制度的創新,減少企業的破產倒閉和兼並現象,增強企業的穩定性。並且,還將對國際結算方式進行創新,對國際貨幣的使用進行改革。這個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的治理,而是對紙幣制度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的修正,是對貨幣供應和流通體制的創新,是金融體制的重大變革,並且,這種變革帶來經濟運行機制的諸多方面的調整。
⑺ 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中香港為什麼能挺過來
原因:因為年的香港不僅自身擁有82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而且身後還有中央政府128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兩者相加超過日本的2080億美元,居當年世界第一位。
香港金融保衛戰:
1997年香港回歸伊始,亞洲金融危機爆發。7月中旬至1998年8月,國際金融炒家三度狙擊港元,在匯市、股市和期指市場同時採取行動。他們利用金融期貨手段,用3個月或6個月的港元期貨合約買入港元,然後迅速拋空,致使港幣利率急升,恆生指數暴跌,從中獲取暴利。
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猖狂進攻,香港特區政府決定予以反擊。1998年8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在股票和期貨市場投入龐大資金,准備與之一決雌雄。28日是香港股市8月份恆生期貨指數的結算日,特區政府與炒家爆發了大決戰。
特區政府頂住了國際金融炒家空前的拋售壓力,毅然全數買進,獨立支撐托盤,最終挽救了股市,有力地捍衛了港元與美元掛鉤的聯系匯率制度,保障了香港經濟安全與穩定。
(7)97年外匯儲備擴展閱讀:
世界影響: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
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1997年夏,亞洲爆發了罕見的金融危機。在素有「金融強盜」之稱的美國金融投機商索羅斯等一幫國際炒家的持續猛攻之下,自泰國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匯市和股市一路狂瀉,一蹶不振。在東南亞得手後,索羅斯決定移師香港。
香港慶祝回歸的喜慶氣氛尚未消散,亞洲金融風暴便已黑雲壓城。在請示中央政府後,特區政府果斷決策,入市干預。經過幾輪「肉搏戰」,國際炒家彈盡糧絕,落荒而逃。香港取得最終勝利,保住了幾十年的發展成果。
⑻ 在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為什麼當泰國政府外匯儲備不足的時候,泰銖-美元匯率就奧由固定轉為浮動
泰銖被拋售,泰國政府想固定匯率就要拿美元來買泰銖,沒美元儲備了就只好浮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