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黃金儲備 » 2017年8月儲備棉輪出最
擴展閱讀
類似於金條 2021-03-31 20:26:33
何蘭黃金市廠 2021-03-31 20:26:32
蒲幣對人民幣匯率 2021-03-31 20:26:27

2017年8月儲備棉輪出最

發布時間: 2021-03-30 18:41:32

❶ 國家輪出儲備棉能達到期貨要求的交割標准嗎

棉花合約按序號排列,分為一號棉和交易所公告的其他序號棉花。

一號棉交割單位:185包±5包(227包10公斤/包),對應8手期貨合約。

一號棉交割適用國家標准。

基準交割品: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棉花 細絨棉》(GB1103-2007)規定的328B級國產鋸齒細絨白棉。

期貨交割棉實行分級計價。分級計價按重新檢驗的結果計算:

(一)有主體品級的棉花,各品級棉花分級計價。主體品級確定方法:按批檢驗時,佔80%及以上的品級,其餘品級僅與其相鄰。

(二)無主體品級的棉花,以累計方式產生結算品級,累計棉花按結算品級與未累計棉花分級計價。結算品級確定方法:根據按批檢驗結果,從高品級起依次降級累計,直至累計比例大於等於80%的品級,且未累計品級僅與其相鄰。

替代品及升貼水: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棉花 細絨棉》(GB1103-2007)規定的,主體品級和按本條第三款第(二)項累計產生的結算品級為四級及以上,長度級為28毫米及以上,馬克隆值級為A級和C2級的國產鋸齒細絨白棉,可以替代交割。

(一)品級升貼水:符合GB1103-2007規定的國產鋸齒細絨白棉一級升水450元/噸,二級升水300元/噸;四級貼水500元/噸;五級貼水1300元/噸。

(二)長度升貼水:棉花的平均長度大於或等於30毫米以上的,升水100元/噸。

(三)主體馬克隆值級為A級的棉花,升水50元/噸;主體馬克隆值級為C2級的棉花,貼水100元/噸。

(四)每交割單位棉花中,抽樣檢驗時發現異性纖維的包數為1包的,正常交割;超過1包的,每發現一包增加貼水200元/噸。

升貼水隨貨款一並結算。

N年產鋸齒細絨白棉從N+1年8月1日起每日歷日貼水4元/噸,至N+2年3月的最後一個工作日止。

棉花包裝及包裝物應符合國家有關棉花包裝規定。

❷ 國儲銅幾年輪換一次

自2003年下半年以來,國際銅價快速攀升,持續上漲的時間和上漲幅度均超過以往,世界各大機構紛紛預測在此輪上漲之後,國際銅價將步入下跌時期。

  • 中文名

  • 國儲銅事件

  • 實質

  • 過剩銅供應

  • 發生時間

  • 2003年下半年以來

  • 表現

  • 銅價快速攀升

  • 目錄

  • 1國儲拋銅大事

  • 2事件介紹

  • 3事件經過

  • 4事後結論

  • 國儲拋銅大事

    編輯

    2005年10月30日 國儲局召開會議,就國際銅價問題進行研討。會議之後,國儲局對外宣布,將在近期向市場拋售3萬到5萬噸銅。

    2005年11月9日 國儲局的主管部門國家發改委發布通告,宣布為抑制中國的銅價,中國將向市場拋出一定數量的儲備銅。

    2005年11月11日 國儲局聲稱其持有130萬噸庫存,比市場預期的要高出100多萬噸。

    2005年11月16日 國儲局第一批2萬噸儲備銅競拍,計劃出售的2萬噸銅全部售罄。

    2005年11月17日 國儲局官員表示,中國交易員劉其兵在倫敦市場上所持有20萬噸空頭頭寸屬於個人行為,該人也不再是政府雇員。

    2005年11月23日 國儲局第二批2萬噸儲備銅競拍,6629噸銅流拍。LME銅價跌至每噸4020美元的兩周低位附近,在尾盤時回升至4098美元。

    2005年11月30日 國儲局第三批2萬噸儲備銅競拍,6100多噸銅流拍。LME銅價創下每噸4270美元的歷史新高,中國國儲第三次拋銅壓價的意圖再度落空。

    2005年12月7日 國儲局第四批2萬噸儲備銅競拍,再度遭遇大面積流拍,僅成交3700噸。國際銅價依然逆市上漲,創下期銅百年來最高記錄4466.5美元/噸。[1]

    事件介紹

    編輯

    什麼是國儲銅事件

    如英國商品研究所2004年11月預測,2005年全球銅供應將出現10萬多噸的過剩;2004年11月中旬舉行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年會上,國際大投資銀行也大多預測2005年銅價會下調,市場將繼續過剩。但實際情況卻是國際銅價的逆市上漲,在2005年11月更是達到期銅市場百年來的最高紀錄,每噸高達4146.65美元。「國儲銅」事件正是發生在有關機構預測國際銅價會下跌,但實際卻持續上漲的時期。

    2005年11月9日國家物質儲備局(簡稱國儲局)發布的國家儲備銅競價銷售公布稱:為緩解當前國內銅供應緊張的狀況,滿足國內消費需求,國儲調節中心受國儲局委託,於2005年11月16日拍賣2萬噸國家儲備銅。

    在此後短短的一個月內,國儲局舉行了四場現貨銅拍賣會,拍賣起價一次比一次高,給市場帶來的沖擊一次比一次大,其中,第三場拍賣起價上海、寧波地區為每噸37140元,但首批100噸的成交價格就達38120元/噸,拍賣價遠高過市場的預期,消息一經傳出,滬銅期貨和LME銅期貨價格便快速上揚。

    第四場現貨銅拍賣會上,佔2萬噸拍賣總量80%的1.6萬噸銅流拍的拍賣底價與市價不相上下,參與者怨聲載道。盡管國儲局聲稱拋售銅的目的在於滿足國內銅的需求,平抑銅價,但市場更願意相信國儲局此舉是在緩解其在期貨市場的損失所帶來的壓力。

    因為自2005年11月13日開始,外電紛紛披露,中國國儲局一名交易員劉其兵在銅期貨市場上通過LME場內會員SEMPRA,在每噸3100多美元的價位附近拋空銅,建立空頭頭寸約15萬至20萬噸,這批頭寸交割日在2005年12月21日。

    但自2005年9月中旬以來,國際基金不斷以推高銅價的方式逼空國儲局,銅價每噸上漲約600多美元。不斷走高的國際銅價無疑會給國儲局造成巨額虧損,所以國儲局不得不通過不斷拋售國內現貨來緩解壓力,挽回損失。2005年年末,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坦言,由於缺乏對市場風險的有效控制,國儲局在此次事件中損失慘重。

    事件經過

    編輯

    在國儲銅事件發生後,人們更多的是從技術的角度對這次事件進行剖析和反思。其實,技術問題還在其次,根源在於腐敗。
    一些從事期貨交易的專家透露說,中國公司,尤其是那些沒有取得期貨交易資格的公司,之所以敢於沖破法律的限制,在海外做期貨交易,關鍵是為了牟取私利。他透露說,這些公司的賬戶往往是公私不分,換句通俗的話說,賺了錢是自己的,虧了錢是企業的。這也正是中國公司在國際期貨市場上出手「賊狠」的原因,反正虧了錢是國家的,怕什麼?
    如果不是這樣,很多問題是難以理解的。比如在1997年的「株冶」事件中,國際期貨市場上已從事兩年交易的株冶工作人員,在LME大量賣空鋅期貨合約,賣出多達45萬噸鋅,而當時株冶全年的總產量也才30萬噸。如果是正常的套期保值交易,全年總產量30萬噸至少是一個不能逾越的底線,這對於從事了兩年交易的人來說,是一個最起碼的常識。倘若不是出於攫取私利的強烈慾望,很難想像他們會如此超常規地甚至可以說是喪心病狂地去進行交易。最後,不得不由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專門召開辦公會議處理「株冶事件」,但由於空單超出株冶全年總產量的50%,中國除了斬倉別無選擇。僅三天,中國便損失了1.758億多美元,摺合人民幣14.591億多元!
    虧了由國家埋單,在某種程度上,「株冶事件」開了一個惡劣的先例。
    這種結果將令那些利慾熏心的人更加有恃無恐,他們猶如一群嗜血的賭徒,拿國家的錢在國際期貨市場上豪賭,賺錢的時候他們一言不發,被套住的時候將爛攤子交給國家。因而,人們看到的不是那些靠老鼠倉發財的投機者燦爛的笑容,而是一出又一出血淋淋的悲劇。
    在這次的國儲銅事件,媒體披露出來的老鼠倉的情況同樣令人觸目驚心。據接近劉其兵的人士透露,光是劉這兩年通過在期銅上的投機,就給自己的小金庫增加了不下3億美元的收益。假如不是此次空單被套,這些重重黑幕,恐怕永遠不會進入公眾的視野。
    除了老鼠倉,腐敗分子通過海外期貨交易洗錢的情況同樣值得關注。8月10日的《上海證券報》對此進行了詳細的剖析:
    由於我國企業的境外賬戶難以有效監督,難以杜絕某些人通過期貨交易洗錢的可能性。更緊迫的是,洗錢者利用市場漏洞,盯上跨市套利的手段,將會更加嚴重地影響金融安全。理論上完全存在這種可能性。跨市套利者都要在國內外分別開設A(境內)和B(境外)兩個公開的賬戶,如果要把公開賬戶的資本洗出去,就需要再在國外市場開一個隱蔽賬戶C(境外),將資金轉移到境外B賬戶可以合法地進行,再把B賬戶資金通過一些手段流進隱蔽的C賬戶。一般有以下兩種可能的方法。
    第一,在有公開的跨市套利交易中,A賬戶與B賬戶具有方向相反的頭寸,以博取正規的套利差價。需要洗錢時,又讓C賬戶和B賬戶建立相反頭寸,利用目前我國頭寸較大時,B賬戶虧損概率極高,這樣C賬戶就很容易賺取B賬戶的錢,從而達到洗錢目的。
    第二,洗錢者與外盤有實力的基金內外勾結。同樣先讓隱蔽的C賬戶和公開的B賬戶建立相反頭寸,然後基金找機會在短期內突然打擊B賬戶使其嚴重虧損,或乾脆就協同外人使B賬戶頭寸被吃掉,由於期貨交易的特殊性,虧損嚴重就必需認賠平倉,操作者就可在認賠的同時,讓隱蔽的C賬戶也平倉,這就自然地使C賬戶依賴B賬戶獲取暴利。有中國頭寸長期被逼倉的現象作掩護,就很難發現是洗錢。從時間特點上看,2003年10月到11月一次套利就具有這種嫌疑。在不能有效監督的情況下,我國在境外賬戶的期貨交易,很容易演化成灰色交易,納稅人的錢很容易成為腐敗分子的獵物,當他們貪婪地對准目標時,無論企業虧損還是盈利,他們個人都將有機會賺錢。
    這個問題不解決,國儲銅這樣的悲劇還會重演!

❸ 步入3月,隨著儲備棉輪出的臨近,影響儲備棉出低價與起拍價的因素有哪些

進出口貨物關稅匯率——儲備棉輪出底價。按照儲備棉輪出底價公式,棉花進出口關稅匯率對外棉價格折算的影響較大,3月份進出口貨物關稅匯率將按1美元=6.3294元人民幣計算。因此,3月份儲備棉輪出底價匯率按照1美元=6.3294元人民幣計算。

❹ 棉花這種失控上漲狀態是否還要維持一段時間

此輪棉花價格上漲走勢開始於2009年,至今年8月,棉花價格已經超過了歷史最高水平。為應對此番「漲勢」,國家於8月份開始實施國儲棉拋售計劃,平均每個工作日拋儲1.5萬噸。

據中國棉花協會統計數據,儲備棉的成交價格僅僅在拋儲之初較為穩定,但到了8月底再次上漲。進入9月,成交價格已由拋儲之初的17000元/噸攀升至20000元/噸以上。昨日的中國棉花價格指數更是暴漲7.26%達到21255元/噸。

從上漲原因看,雖然此前多次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均與游資炒作有較大關系,但此次棉花價格飆升被市場人士普遍認為是由於嚴重的供需矛盾所產生。東亞證券農產品分析師許亮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棉花供需矛盾早在2008年就有可能爆發,但是由於適逢經濟危機,紡織品出口下降,需求並未釋放。而今隨著全球經濟回暖,我國紡織品出口逐步攀升拉動了此次棉花價格上漲行情。

據介紹,我國棉花供給的20%來自美國進口,自2008年起,美國棉花較大幅度減產造成了當年國內供應缺口達150萬噸左右。2009年,國內棉花減產加大了這一缺口。而今年以來,連續的陰雨天氣更是造成了市場對於棉花產量的較低預期。

許亮認為,與此前的小宗農產品價格上漲相比,在棉花這類大宗商品的交易上,價格不會被社會資本炒作所主導,但是在期貨市場上,資本卻起到了對價格上漲推波助瀾的作用。這也是價格上漲過快的一個重要原因。上周僅兩個交易日,棉花期貨的升幅就高達8.89%,市場投機情緒高漲。昨日,鄭州棉花期貨早盤高開,隨後寬幅震盪,主力1105合約較前一交易日結算價上漲380元/噸,漲幅1.79%,交易量及持倉量均明顯增加。

在昨日的會議上,相關單位坦言,預計2010年度我國棉花產量略有減少,而棉花需求將繼續增長。對於未來的棉花供需形勢,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表示,如能通過做好儲備調節和有效利用國際市場資源,保持棉花總量基本平衡是可以做到的。但是這一表態顯然未被市場所接受。據東亞證券調查,山東棉農已出現惜售狀況,5元的收購價格很難收到棉花,而往年的價格為3.6-3.8元。

「新棉的上市無疑將對供需矛盾有所緩解,但具體程度在目前的天氣狀況下很難被看好。」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在他看來,面對大約300萬-400萬噸的市場缺口,國內的儲備棉業很難救急。許亮也認為,進口棉花目前也並非有效解決渠道,美國棉花價格目前已超過國內價格,除非國家願意高買低賣,否則無法阻擋價格上漲。

許亮介紹,在系列調控手段中,保證棉花採摘和運輸渠道是切實可行的。目前中國的棉花供應結構中,40%來自新疆,然而由於新疆今年勞動力的缺乏,棉花採摘時間可能被拖延。

棉價暴漲對下游市場和股市的影響已經顯現。部分紡織企業表示已無法承受當前的高棉價,開始停產放假。反映到二級市場上來看,昨日,棉花和化纖股的走勢與棉紡織股明顯冷暖不一。棉花股新賽股份、新農開發以漲停報收;化纖股山東海龍、華峰氨綸、新鄉化纖等漲幅均超過4%。而棉紡織和紡織機械類個股則大幅落後,如羅萊家紡、夢潔家紡,在幾乎全線飄紅的「送禮」行情中,勉強保「紅」。

「棉花價格的大幅飆漲,對於紡織類、化纖類的上市公司來說,可謂是有人歡喜有人愁。」銀河證券分析師秦剛表示,首先將大大利好棉花種植企業及囤貨商;此外,也將帶動化纖、滌綸價格的大幅上漲。不過,對於棉紡類企業來說,則會明顯削弱它們的盈利能力,前景堪憂

❺ 棉花從周五開始不讓儲備

1.悲觀的預測

我收到全球棉花市場未來10年預測的第一輪模型模擬的結果,計量模型專家組要求我根據世界棉花市場的運行和從棉花供給鏈的角度評價預測的結果,並特意叮囑我評估模型對2023年中國棉花生產,貿易,消費和庫存的預測。

模型模擬的初始條件是2013年末中國棉花生產,貿易,消費和庫存的現狀:

(1)總產量670萬噸;

(2)凈進口320萬噸;

(3)紗廠消費805萬噸;

(4)庫存1150萬噸。

超過年消費量1.5倍的庫存,是以「解決國產棉滯銷難題」,「穩定國內棉花市場、保護棉農」為目的,從2011年度啟動的國家對棉花「不限量」收儲在短短3年之中形成的。

政府在2011年棉花度(2011年9-2012年8月)以每噸高於世界市場均價(A指數)約34%的19800元的價格收儲了337萬噸,讓中國棉花當年庫存超過600萬噸,庫存量和消費量比達到67%,遠遠超過了過去30年平均52%的水平。

2012年9月,政府決定再次啟動棉花臨時收儲,並把每噸棉花的收儲價提高到20400元,這個價位高出A指數80%,結果當年政府買下了占當年國內總產量的90%的棉花,收儲662萬噸,並將棉花庫存增加到900萬噸以上,達到全年用量的115%。

雖然2012年棉花度(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紡織業,專家均呼籲政府關注過量收儲棉花問題,但收儲政策竟然還得以繼續,2013年再收儲500萬噸,造成2013年底中國棉花庫存量超過1150萬噸。

雖然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規模效率最高的,百萬噸級產能的紡紗和織布集群,但是當原料價格遠遠高於進口棉紗的價格,這樣的高效,巨大的產能就完全失去了競爭力。進口棉紗均價僅19850元(3250美元)/噸,比國內棉花價格低,而加工棉紗的生產成本約500元/噸,還有5-8%損耗,因此,在棉花20400元的價位,企業選擇進口棉紗而放棄生產完全是合乎「市場規律」的選擇。進口棉紗而不進口棉花,主要是因為棉花進口受政府配額限制,超出配額需繳納「滑准稅」。因此,中國加工用棉量在2010年度的950萬噸後,隨政府收儲逐年下降,2013年底僅為800萬噸,比政府棉花收儲政策推出前下降16%。

天量的庫存和不斷下降的需求,讓中國棉花生產,貿易,消費與合理庫存的平衡變得十分困難。計算機模型在中國實現合理庫存(占年消費量的50%)的假設下,得出2023年的預測結果:

(1)棉花總產量420萬噸,比2013年的670萬噸,下降38%;

(2)凈進口95萬噸,比2013年的320萬噸,減少70%;

(3)年紗廠消費650萬噸,比2013年的810萬噸減少20%;

(4)庫存降至300萬噸。

這個結果背後的邏輯演繹是:中國要拋儲備棉必須降價到世界市場價格,國內的棉紡業采購中國棉花的同時大幅減少進口。中國減少棉花進口,必然引發世界棉花價格下行,這反過來又對拋儲價格加大下行壓力。所以,中國實現合理儲備不能一次到位。盡管儲備棉降價可以刺激需求,但由於中國工人成本上漲,國內紡紗用棉需求的下降趨勢將繼續,雖然比2011-2013年的減速緩慢。棉花價格下行,必然影響棉花生產,尤其是在其他農作物比價的影響下,中國棉花生產必將下行。

按照過去10年的平均價格計算,化解目前巨量庫存政府將虧損至少200億美元。

還有一個最壞的結果:如果今後幾年,由於政府的控制,國內棉價和世界市場價格差價繼續維持,中國棉紡業生產能力將被完全摧毀,沒有了棉紡業的需求,中國的棉花業將重蹈中國大豆業沒落的覆轍,這樣,中國紡織和服裝業要麼一起衰落,要麼完全依賴進口棉紗,棉布。自我完整的生產鏈被割斷,集群規模效益消失,被進口棉花左右而完全喪失紡織服裝出口大國的優勢。中國的紡織服裝出口本來就是低利潤,一旦優勢喪失,衰落也就不可避免。

然而,可能促成中國棉花業,中國紡織業和服裝業衰落的,竟然是政府的「保護政策」。

2.拷問政府決策機制:為何「保護棉農」的政策只為少數人牟利?

在中國過去30多年的改革進程中,我們有太多的以美好願望出發的政府政策和改革最終被「異化」而造成少數人獲利,政府和廣大百姓買單的悲劇。政策設計本身有局限,執行過程中人為的「修正」,歪曲,對於執行政策的後果不回應,一錯再錯,直到不可收拾。棉花收儲政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用政府收儲來「保護生產者」「穩定市場」是世界農業商品市場上,用過但證明是無效的做法。196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為穩定市場價格簽署的咖啡,橡膠協議,建立緩沖儲備等都好景不長,沒幾年就壽終正寢了。因為用收儲來穩定市場,通常是需要准確預測未來市場走向,而這對於受自然因素主導的農業生產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緩沖儲備最終都是以收儲成本暴增,收儲達到天量難以為繼,被迫拋售庫存,引發市場大幅波動,最終以傷害生產者告終的。對於收儲會引發的問題都是眾所周知的,甚至可以說是常識,尤其是對經濟決策者們。換句話說,大家都知道收儲是不能保護生產者,也不能穩定市場的。大概因為棉花收儲的決策者並不缺乏這樣的常識,所以在2011年出台收儲政策時,明確稱作「臨時」政策。

在建設緩沖庫存時還有一個常識問題,就是收儲的定價是保護性的,因此一般不應高於一定時期中,比如,3年,5年的市場平均價格,或者是最低價,因為一旦收儲價格大大高於市場價格,在收儲無限量時,就會被迫買下所有的生產量。但中國在決定棉花收儲價格時,決策者似乎完全沒有這樣的常識,不僅定價大大高於當時的世界市場價格,而且當A指數從3400美元/噸暴跌到1840美元後,2012年中國的收儲價格還上調600元/噸。

決策者在決策時為何忽視基本的常識?

更讓人費解的是,這樣的臨時政策,一執行就是3年,尤其是當2012年度由於收儲量暴增,大大超過合理庫存水平,專家和業內人士,還有媒體紛紛建言,質疑收儲政策之後,在世界棉花A指數從2011年度的3400美元/噸,下跌到2013年1840美元/噸之後,在明知收儲和世界市場價格之間的大差價危及中國國內消費,紡織服裝業轉向進口棉紗暴增的情況下,制定棉花收儲政策的政府依然我行我素,繼續以20400元/噸的價格推行收儲政策,在2013年度中再收購500萬噸。

既然是明正言順的「臨時政策」,完全可以隨時調整,但明知繼續實施會帶來極為嚴重的後果,為何堅持要繼續執行?

任何政府決策都要求基本論證,包括政策執行產生的主要影響,後果和風險。如果收儲政策經過了這樣的論證,那麼對發生天量庫存,棉紡業和棉花生產「停產」,就該是預料之中的後果,因為這可以通過簡單的邏輯演繹而得出:

收儲價格顯著高於世界市場價格,棉紡企業將拒絕國產棉轉而進口棉花,在棉花進口配額的限制下,棉紡業只有停產, 因為棉價占棉紡成本的75%,棉價高出30%必然虧本。這樣,政府必須買下所有的棉花,天量庫存。棉紡業停產了,對棉花的需求沒有了,除非政府繼續購買,棉花生產不可能繼續,結果,棉花生產也要「停產」。

政府在決定出台收儲政策時,有過簡單的邏輯論證嗎?

在2012年在「中國進口增加,世界市場棉花價格將增加,進而可能縮小世界市場價格和收儲價格間的差距,帶動消費國內的高價棉」推理的蠱惑下,政府大幅度增加進口配額。然而,在世界棉花生產過剩的情況下(由於近年印度推廣轉基因棉,帶領世界棉花總產從新世紀初的2000萬噸增長到2600-2800萬噸),中國大量進口棉花對世界市場價格的拉高影響十分有限。結果,造成了天量收儲和天量進口的怪象:政府高價收購了90%的產量,紡織企業低價進口了創紀錄的530萬噸棉花。

出台棉花收儲政策的目的是穩定市場,保護棉農利益,但是,正真受益巨大的並不是幾千萬棉農,比如,2013年政府收儲500萬噸棉花,每噸價格高於A指數8000元,即便是所有的差額對為棉農所得,3000萬棉農人均僅得1300元左右,實在是微不足道,不及外出打工一月的收入。事實上,由於農戶數量巨大,生產經營規模很小,通過價格補貼和收入補貼來刺激生產和增加收入的政策目標,基本上不可能實現,因為農戶實際得到的補貼金額有限。而且,由於收儲政策造成巨量庫存,而最終造成棉花生產和紡織業的衰退,這樣的「含金量」政策實在是得不償失。

然而,這個收儲政策卻為少數人帶來巨大的利益。

首先,當收儲價格固定,棉商完全可以毫無風險地通過交易獲利。2011年至2013年間,政府收儲近1500萬噸皮棉,如果棉商收購每斤籽棉獲利4分錢(收購價的1%左右),總的利潤將達20億元。當這筆「小錢」被幾百個大棉商瓜分,人均利潤是百萬,千萬。

這個收儲政策更大的利益是通過進口配額產生的。由於政府收儲價格高於世界市場棉花到岸價至少4000元/噸,而按照世界市場價格進口需要政府的配額,這樣進口配額就成了利潤源泉,一噸配額4000元,100萬噸配額就價值至少40億元。配額就直接為配額獲得者產生利潤。政策的「含金量」對大多數棉農而言,微不足道,但對於少數人卻足以暴富。

政府的政策的基本目的是保證公平與正義,但是這個棉花收儲政策由於定價失誤高於公平價格(世界價格)的40以上,與現行的進口配額政策結合,結果成為製造不公平的源頭,

誰拿到更多的進口配額,誰的獲利就越大,在進口配額僅占總用棉量15%時,政府政策就直接造成了不公平的少數人獲利,多數棉紡廠商受損。進而,收儲政策和配額政策的合力,創造了破壞市場秩序的「配額交易」,據媒體報道,棉花進口配額「商品化」後,配額指標曾被炒到3800元/噸,而在2011年棉紗收儲政策之前,黑市的價格也不過1000元/噸。

由於政府主管部門配額分配原則很模糊,在執行過程中沒有明確的,公平的,一視同仁的配額分配規則,這讓政策實施的人為因素影響很強大,結果,這樣「含金量」的政策直接製造了政府主管部門和人員權力尋租的巨大空間,為從中央到地方,有配額分配權的機構和官員創造了可以尋租的可能。同時,因為配額的「含金量」太高,刺激企業和個人為獲得配額疏通關系而無所不用其極,進而促成腐敗惡化。這還不包括利用棉花收儲政策違法套利的,包括將進口配額買的,或是走私進口的,或是其他來源買的低價棉花轉賣給國家收儲牟利。「含金量」巨大的政府政策不僅製造權力尋租空間,還引發為暴利不惜上斷頭台的為非作歹。

在中國收儲中獲利的還有控制著中國棉花進口的跨國棉商。在2011年到2013年間,中國棉花進口總量達1300萬噸,按其均價計算,總額約為260億美元。這樣,即便向中國出口棉花的單位利潤為2%,棉商的利潤將達到5.2億美元。在這3年中,中國進口的棉花總量大致同中國庫存增加量相差無幾,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中國收儲政策是為鼓勵進口棉花,保證跨國棉商的利潤而制定的,慷概地支付近300億美元,買下世界市場上生產過剩的棉花轉為「庫存」。

這種收儲政策,在「保護棉農」的幌子下,擾亂市場,製造不公平,同時為少數人暴富,和跨國棉商穩操利潤勝卷創造機會,同時創造權力尋租的巨大空間和腐敗的環境,而且最終還損害棉農利益,摧毀中國棉紡織業,危及中國紡織和服裝業的未來,弊端十分明顯,但卻可以在中國繼續3年。這充分反映出政府進行重大決策的「隨意性」與「個人意志」,缺乏科學和系統分析,缺乏決策風險和退出機制,這樣的決策很容易被利益集團綁架,甚至左右。

❻ 2009年籽棉走勢

08/09年度棉花市場行情分析

日期:2008-10-13 13:47 作者: 來源:中國棉花信息網

十一前後,筆者到河北南部及魯西北棉區的棉花地和棉花加工企業看了看,得到一些棉花圈、供銷社朋友們的熱情接待和幫助,在此深表感謝。本人歸納了一下個人看法,存在以偏概全或草率定論的成份,請朋友們指正:

1、2008/09年度國內棉花產量真得能同2007/08年度持平?筆者今年沒有到新疆去,不敢枉下結論,但從河北南部和山東西北部來看,棉花的單產同比增長的希望不大,河北南部根花和中期花都不多,秋桃的長勢不錯,但十一前後的降溫,對棉花的生長和質量造成影響山東德州地區棉花採摘進度十一後達到70%以上,但相當一部分棉農反映,從收回家的數量估算,籽棉產量同比不僅沒有上升反而所下降,棉農認為問題集中在棉種的質量和前期降雨及棉花重茬、早衰上。江蘇單產上升,但植棉面積大幅下降安徽棉花單產和質量雙下滑,湖北、河南的形勢同安徽、江蘇等是「牆里牆外」的關系,湖南和山西、陝西的豐產難改大局——筆者認為內地減產至少在20—30萬噸而新疆北疆氣溫下降、對採摘進度和質量產生一定影響,因此08/09年度國內總產不會超過750萬噸。

2、資金並不是影響和制約棉花加工企業收購籽棉的「瓶頸」,從對幾個市級、縣級棉麻分司的調查來看,通過第三方監管或財產抵押等方式或多或少都拿到了農發行貸款,但受棉籽「上竄下跳」以及全球商品期貨下瀉施壓的影響,哆哆嗦嗦不敢收,如某公司400型大廠,到十.一前只收了10多萬斤籽棉,軋花機根本開不起來而一些個體200型廠和400型廠卻靠自有資金開秤收購、加工,但基本全是據棉紡廠「訂單加工」,加工出來一批走一批,夠一車裝一車,決不存貨,筆者曾到東光某收購了500萬斤以上籽棉的400型廠參觀,其折算下來的加費每噸260元左右,快進快出的利潤每噸250—300元,400型大包比周邊小包的銷售價高120—200元/噸,軋花廠隨時根據油脂廠的反聵調整收購價。

3、即使籽棉收購價跌到2.90元/斤以下,農民棄棉種糧的積極性也不高,一方面是種冬小麥和玉米兩季的投入比一季棉花要大,而且集中收割期間勞動強度不小,另外對一部分棉農而言,種棉多為了「活錢」,9月後可隨時填補家庭支付再者隨國內經濟形勢由防「通脹」轉向「防緊縮」,包括農產品在內的所有商品呈現下跌、回歸理性的勢頭,玉米、小麥、大豆等等售價全線回調,10月8日河北、河南等地玉米的收購價滑至0.80元/斤左右,新疆則低至0.77元/斤以下,全年度「平開低走」的趨勢形成,糧棉比價出現一定幅度傾斜,但還沒逼到棉農痛下決心的地步。

4、棉紡織企業「麻桿打狼——兩頭害怕」。一方面在采購新棉和2007/08年度新疆棉時盡量壓價現款價格,一方面擔心因棉價下跌推倒整個產業鏈「多米諾股牌」,造成棉紗布的銷售價大幅下挫,壓空眼前還算不錯的利潤,各地中小棉紡織企業融資困難,民間資金、高利貸壓垮了部分廠家堅守或「二度開機」的信心。目前一些棉花企業、棉紡廠反映,即使農發行貸款足額下發,今年也不敢用,企業資金鏈緊張只是表面現象,下游銷費終端嚴重萎縮才是問題的關鍵。

10月6、7兩日鄭期成交量的巨幅放大,顯然是浙江大地期貨公司及其它炒作力量的短期行為,資金實現在大進快出,國家可能收儲的消息面刺激作用並不強,在全球商品市場遍插「綠旗」的情況下,國內棉花市場險些玩了回「中原突圍」的大戲,但隨8日資金獲利後大量外逃,「插曲」結束,鄭期和撮合再回「空逼多」行情。10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日決定:從10月15日和10月9日起分別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和一年期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各0.27個百分點,存貸款基準利率雙雙下調的舉措為近十年來罕見,而全球7大央行共同減息救市說明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已無可避免。筆者分析,對中國而言,2008年下半年並只是金融風暴到來折「前奏」,2009年才是「重災區」,棉紡織行業將加速洗牌和淘汰,中國的棉花產業向「自給自足」靠攏。對棉花走勢,個人認為:

一、棉價隨同整個商品市場補跌的趨勢短期不會有根本改變,棉價加速下跌加快收儲政策的出台,但恐怕難以托住底部,國內三級棉破12000的阻力不大,棉農成為這場博奕的「犧牲品」。

1、有關部門討論的最低收購保護價,在部分地區籽棉採摘進度達到50%以上出台,「黃花菜涼了半截」,按9月底,農發行各省級分行陸續對外公示了2008/2009年度新棉收購的貸款上線和貸款風險控制線為每公斤4.8元—5.6元(新疆為5.4元/公斤),顯然兩條「紅線」低於棉農的預期,在種植成本和人工費用大幅上升的前提下,棉花又成了「多收三、五斗」的代表,政策出台不及時和執行不徹底加大了棉農和棉花企業的擔心。

2、農發行新棉收購貸款上線標准基準暫定為500元/擔,可以根據市場變化決定上下浮動,最高可以上浮50元/擔,實施第三方監管的棉花,收購貸款上線則最高可以上浮60元/擔,因此1噸皮棉的貸款上限為11200元,而2007/08年度江蘇、河北、安徽省等省執行的上限是570元/擔,即11400元/噸,比本年度高了200元/噸,說明國家也在有意壓低棉價,降低棉花企業風險。

3、收儲的前提是「棉價過低」,從湖北省農發行制訂的「貸款上線為500元/擔,不上浮貸款風險控制線為11500元/噸(標准級籽棉價格控制在2.6元/斤以內)。」來看,三級皮棉到廠價12000將是國家認定的底部,而近日新疆329和地產三級棉的到廠價均滑落至12500—12800元/噸,離國家劃定的「警戒線」仍有500元/噸以上的差距。

4、隨經濟危機空降歐州,並向亞太地區蔓延,各國給紛啟動救市計劃,全球期貨商品下瀉的腳步雖有所放緩,但離谷底尚有一段空間,棉花期貨更多的是受經濟因素左右,脫離簡單的供需層面。

二、中國的棉花問題出在消費上,一味的調高產量不過是政府為了「自圓其說」棉紡織廠的真正壓力是歐美等發達國家消費市場和消費信心的大幅萎縮,資金鏈緊張只是個表現形式,有很多企業表示,現在即使農發行肯大幅放貸,自已也不敢用,一是機器開足了,只能增加紗布庫存,現在基本都是按訂單生產,沒訂單就停機二是貸款的利息太高,一般產品的銷售利潤降至「腳面」以下,目前能「自保」的多是新產品和浮動匯率訂單。據8月USDA和Cotlook的報告測算中國2008/09年的棉花消費量分別為1150萬噸、1058萬噸,與筆者的估測至少相差100萬噸。

1、2007年中國對歐盟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額佔中國紡服出口總額的16.84%,人民幣兌美元雖不斷升值,但對歐元卻連續貶值,但2008年以來,歐元卻大幅貶值,一個月竟達到10%以上,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遭受重創,對美、對歐出口配額大量剩餘,很多企業為了完成創匯指標「硬著頭皮」接單。

2、美次貸危機只是全球經濟衰退的一個導火索,正從歐美發達國家燒向亞州,中國外匯儲備大幅貶值(至少10%以上),做為創造貿易順差的大戶——紡織品服裝業受到的沖擊不言而喻,企業面臨接單難、難接單、不接單更難尷尬局面,反正站著、坐著、躺著都活不下去。

三、對2008年下半年乃至2009年中國經濟的擔心愈發加重,棉花、棉紡織業只是這個大環境下相對薄弱的一環,有人打的比喻是:中國受全球經濟危機的沖擊才剛剛開始,為歐美買單也剛剛開始,這陣風才剛刮到天津,離北京還有100多公里。中國政府在短短的一年時間里幾乎動用了所有的金融工具,從調控到放鬆,從防通脹到防通縮,從冷眼旁觀到被動救市,因此筆者對2009年的棉紡織業仍不看好,棉花消費能力很可能從「軟著陸」到「硬著陸」,相當一部分紡織服企業難以熬過這個「冬天」。

1、美國金融危機沒有任何好轉的跡象,日前公布的美國消費信貸出現了10年來的首次下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更是稱美國經濟增長前景惡化,更可怕的是,這一切就像傳染病一樣在歐洲乃至全球市場傳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已經呼籲各國採取全面行動,防止全球經濟陷入長期下滑。

2、相當一部分經濟學家認為:降息對解決危機作用有限,很可能僅是讓經濟放緩的速度變慢,防止其過快下滑,但下滑的趨勢並不會改變。此輪降息,是中國首度與全球央行同步行動,與之相比,在此前即使有協調,也會有點時間差。業內分析,此次同步降息僅僅是第一步,中國可能更多參與到全球央行的其他同步行動。

2008/09年度棉企紡企一個都不能少

發布時間:2008-8-6 11:34:59 中國棉花信息網 文字選擇:

一、 基礎棉花信息:
1、 從種植面積、產量、天氣等基本信息預測年度供應形勢
a:2008/09年度棉花種植8468萬畝,同比減3.15%,中儲調查降4%,其中新疆兵團753萬畝,降91.3萬畝,江蘇減種35%
b:2008/09年度產量722萬噸,同比降5%,其中新疆280萬噸,河南和江蘇減產較大
c:山東、河北、江蘇等內地棉區前期雨水多,坐桃低,棉花上市期估計推遲10—15天,內地棉區基本在9月20日前後集中上市,山西、陝西等地8月中下旬前後可開秤、加工
d:2007/08年度棉花供應:760+255(進口250—260間)+44(期末—期初,USDA)=1059;2006/07則為1021萬噸,同比增3.6%
f:對2008/09年度產量的估計:USDA:773;ICAC:806;本網:722;cotlook:750——關鍵看後一個半月的天氣
2、 從紡紗量、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等判斷棉花消費能力
a:至6月底,本年度紡紗量1744.85萬噸,全年破2100萬噸不成問題;但疑問頗多,6月份紡紗量創紀錄的達到199.9萬噸?
b:2006/07年度,滌綸短纖和粘膠短纖、晴綸短纖等供應總量約880—900萬噸,而棉花供應1021萬噸,全用來紡紗(不計損耗)只有1900—1920萬噸,而當年紡紗量為1903萬噸?增長 200多萬噸的紡紗量只需38萬噸棉花?
c:2002、2003、2004年我國棉紡織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均在100%以上,2005年、2006、2007年分別降至55.5%,19.8%,13.32%,2008年1—6月份增幅降至兩位數以下
d:2007/08年度中國棉花消費水平增長OR下降?新增的產能大還是減、停產的比例高?本網認為需求下降30—50萬噸
f:新疆棉和高等級美棉、澳棉需求低於預期,說明高支紗、高支高密坯布遭遇出口瓶頸;另外是產業升級盲目、過快
3、 從種植、收購、加工、棉副產品、運輸成本來估算棉花價格
a:2008/09年度棉花種植物化成本增多少?70—120元/畝,增幅20%以上,以500斤畝產計算,籽棉價格上漲0.15—0.20元/斤
b:決定2008/09年度籽棉收購價格的主要是棉籽價格?對棉籽價格造成直接影響的是原油、大豆、玉米等相關產品的價格,美元貶值、地緣政治和基金炒作——上漲仍是主題
c:成品油價(93#汽油普漲0.85元/升)、人工成本上漲(揀三絲和軋花)導致1噸皮棉的成本40—50元;以300公里計算,運輸費用上漲45元左右—合計近100元
4、 從國家針對棉花、棉紡的政策分析
(1) 針對棉花:
a:新疆棉移庫運輸補貼政策,自2007年度至2010年度,需其它措施配套:可能抬高新疆籽棉收購價,投資新疆的棉紡織廠搬回內地?
b:良種補貼涵蓋的范圍在縮小——棉種價格上漲,補貼面積下降和棉農對「良種非良」的認識
c:棉花進口滑准稅,從臨時進口關稅到兩稅合一直至全面取消是個必然過程,前提是給予棉農足夠的植棉補貼和保護
(2) 針對棉紡:
a:適當控制人民幣升值速度,至6月底,升值幅度超過20%——商務部向國務院建議,給出口企業喘息時間和打壓熱錢流入,熱錢流入同人民幣升值相互強化
b: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上調2%。1、自8月1日開始實施,但調整范圍和作用低於預期,看似我們直接補貼的是紡織企業,實際上補貼的卻是國外的消費者;2、難逆轉2008年下半年紡織形勢;3、成為紡織品服裝出口價格讓步的底墊;4、退稅能否及時退給企業?
c:貨幣從緊政策的轉向——通貨膨脹壓力有可能走向中期或者長期化,貨幣政策的從緊態勢將會持續,經濟增速下滑與通脹壓力高企是主要困境,短期國家從貸款上救市的希望不大,但政策的靈活性會增強,中小企業會得到一定救助;
(3)出口形勢:2008年5、6月份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的同比增幅分別為9.67%和-4.18%,但若以人民幣結算,其同比增幅分別為-0.54%、-12.46%,2008年紡織品服裝出口「硬著陸」——必然要出口退稅上調,棉紡廠進項稅統一以及進口紡機免關稅等政策

二、 深入分析棉花形勢:
1、 利用基礎信息,判斷年度棉花的走勢,准確的做出中軸線,選擇買入或賣出時間
a:判斷棉價的高點或低點沒有意義,重要的是中長期走勢,做一個面而非一個點,2008/09年度軋花廠仍賺加工費,流通企業沒空間
b:短期關注下游產業形勢(尤其是紡織品服裝出口形勢)比供需、成本更有效——棉花消費進入滯漲、下滑期,一些外商估測2008/09年中國棉花需求1020—1030萬噸,本網950—980萬噸
c:新疆棉移庫補貼措施將使外棉,特別是高等級外棉的進入遇到阻力,取得國內經營權外商家數增多,操控數量加大(2007/08年度至少30萬噸,新疆棉15萬噸以上,約占國內棉花流通量的1/10)
d:內地棉花產業要向新疆轉移?內地飲用水、灌溉用水水位下降(東北、華北和西北較重);土壤沙化日重;棉花用工雖長,但強度不大;新疆壓縮植棉面積——種棉仍是部分地區首選
2、 從原油及農產品(大豆、玉米等)的走向判定棉價趨勢
a:2007年,全球糧食價格飆升40%,2008年1季度再漲16%,全球糧食供應壓力增大,印度、俄羅斯等40個國家發布了限制出口措施
b:發達國家加大玉米、大豆等生物能源的推廣和開發,2006年,美國用於生產乙醇的玉米共4200萬噸,2022年將達到1.8億噸
c:大豆的定價權已喪失、油脂廠多用進口大豆,國際穀物市場都在下降探底;菜籽油高位回落,對油類市場形成打壓——通脹的壓力下,棉籽的價格仍有沖高的動力,但肯定要低於2007/08年度
3、 從全球、中國經濟環境(主基調)把握棉紡、棉花總體方向
a:宏觀調控是收緊還是放鬆?國內的通脹由外圍國際大環境輸入和國內經濟結構內在問題引起的,通脹壓力有可能走向中期或者長期化,對棉花、棉紡行業的貸款、融資「易緊難松」
b:紡織工業的「拐點」已現?真正困難的是2008年下半年和整個2009年,上半年長三角、珠三角大部分紡織企業已處於「零利潤」狀態,,1/3棉花企業、1/3棉紡廠將在2008年底前淘汰
c:對部分大中型企業的扶持力度可能會加大,主要在出口退稅和進口紡機免關稅和信貸上,國家領導7月初對江浙粵魯密集的集體調研,相信政策隨後出台
三、 棉花買賣操作中厚積薄發:
1、 利用多層次信息——電子盤上規避風險:對套期保值充分理解和運用
a:中國期貨市場目前沒有期貨投資基金,棉花期貨95%以上是散戶
b:現貨商缺位,套保力量不足,而國外大棉商則100%在紐期上做套保
c:市場資金擴容速度趕不上品種擴容速度
d:,《期貨交易暫行條例》依然禁止證券公司等金融類企業進入期貨市場
f:需要棉花企業和棉紡廠提高認識,在已成熟的撮合市場鎖定利潤空間
2、 建立自已的信息渠道——指導籽棉收購、加工、流通和銷售
a:2008/09年度3.50元/斤的籽棉收不收?棉農同軋花廠間的僵持局面短期難解——自已給收購價劃個范圍,2.90—3.30元/斤,隨棉籽的價格調整,專家=磚家
b:2008/09年度誰成為棉花經營的主體?軋花廠VS棉紡廠,棉價抵抗風險的能力下降,流通企業這個「蓄水池」越來越小
c:關注軋花成本,更要關注下游棉紡織形勢
3、 軋花廠充分利用資金——做兩波行情
a:加工時期「快進快出」,加快資金的周轉速度,擴大加工量,只賺加工費
b:在棉花 「拐點」出現後的第二或第三高點進入(需要一定的判斷能力,一般出現在5、6月份),做一輪推漲行情
4、 棉企認清形勢,聯合抗「外」——爭取國棉定價權
a:外商把經營國產棉做為身份和實力的標志——資金優勢和套期保值是其法寶
b:資金短缺的大中型軋花廠很或能投入外商懷抱
c:政府應該扶持一些棉區、省份內的龍頭棉花加工企業和流通企業,至少要把65%以上的棉花資源掌握在手中
d:融資渠道變窄,對農發行資金的依賴度繼續上升,能否10.1前下發,有關部門表示將在資金上大力支持棉花收購、加工,但軋花廠和流通企業敢不敢用,何時用是個關鍵。
來源:中國棉花交易網 http://www.socotton.com

❼ 今年棉花產量已及價格

今年國家收儲,價格和去年一樣20400,不過今年籽棉價格可能比去年要高一點,一方面新疆今年產量不如去年,全國產量普遍沒有去年高,另一方面物價價格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