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黃金儲備 » 外匯儲備對通脹實證分析匯率對通脹
擴展閱讀
類似於金條 2021-03-31 20:26:33
何蘭黃金市廠 2021-03-31 20:26:32
蒲幣對人民幣匯率 2021-03-31 20:26:27

外匯儲備對通脹實證分析匯率對通脹

發布時間: 2021-03-28 12:24:53

『壹』 中國的外匯儲備和通貨膨脹的關系

外匯儲備與通貨膨脹的長期均衡關系在物價的短期波動中表現不明顯,在短期內外匯儲備對通貨膨脹的影響不大,也就是說在短期內,外匯儲備的增加沒有導致物價所應有的上漲或未必必然導致物價的上漲。對長期的均衡關系的分析在前文的理論論述中已經進行了闡述,下面就外匯儲備與通貨膨脹短期關系的實證結論予以分析。

1中央銀行的對沖政策

由於我國匯率形成機制的不完善,外匯儲備變化對人民幣匯率影響較小且滯後,外匯儲備增加也就不能通過提高出口商品價格來減少經常項目盈餘,從而減輕外匯儲備增加導致貨幣投放增加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由於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滯後和資本項目管制,外匯儲備增加也不能使利率下降從而使資金流出增加以減少資本項目盈餘、減少外匯儲備增加,從而減輕通貨膨脹壓力。因此,我國外匯儲備的迅速增長,帶來了很大的通貨膨脹壓力。

但是,在短期內,通常見到的是在一段時期里外匯儲備在持續、大幅增長,而物價並沒有出現爆漲。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的央行的政策干預以及不完全的市場機制。下面從實際考察我國中央銀行的干預情況,並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1995-2004年度數據,在這段時間之中及前後代寫碩士論文我國經歷了匯改,受到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這段時間還含概了我國外匯儲備迅速增長的幾段時期。

外匯儲備余額與貨幣發行余額的增長呈現出相似性,趨勢幾乎一致,偏離程度不大,我國貨幣發行量的增長與我國外匯儲備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有一致性,尤其是2003年之前。在央行對政府部門的凈債權、對金融機構的凈債權和對非金融部門的凈債權之和總體下降的情況下,貨幣發行卻一直在持續增長,很顯然這一負債的增長完全是依賴於外匯儲備增長的支撐,也就是說貨幣的發行不是通過央行增加對政府部門、金融部門和非金融部門的貸款實現,而主要是通過外匯占款形式流入到經濟中去的,貨幣發行的增長趨勢總體較為平穩,但外匯儲備的增長明顯呈現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97年之前。1994年初我國外匯管理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取消企業外匯留成,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度,實現匯率並軌,建立銀行代寫碩士論文間統一的外匯市場,我國外匯儲備數量隨之出現大幅度增長,這一強勁的漲勢一直持續到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在這一階段,我國外匯儲備增長速度超過了貨幣發行增長速度,當外匯儲備增長較快時,為了不使央行資產規模增長太快而導致通貨膨脹,中央銀行必然會進行一些反向操作,比如減慢央行其它資產的增長速度或減少對其它資產的凈頭寸;第二階段是1997-2000年。這一階段,受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外匯儲備增長放慢,增速低於貨幣發行增長速度(如圖曲線顯示),這一時期的貨幣發行增長主要來自於央行對金融機構凈債權的增長,且2000年達到最高點(6100.5億元);第三階段為2000-2003年。在這一階段,東南亞金融危機過後,我國外匯儲備又恢復了迅速增長,增速超過了貨幣發行的增速(如圖曲線顯示),作為對沖操作,央行對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的凈債權同時迅速下降,對政府凈債權在2001年短暫回升之後也持續下降。

2003年之前,外匯儲備余額與貨幣發行余額的增長趨勢偏離程度不大,但自2003年始,外匯儲備呈現迅速增長(2003年增長率約為41%,2004年增長率約為51%),外匯儲備余額呈現出明顯快於貨幣發行余額的增長速度,二者出現了較大程度的偏離(如圖10)。2003年,我國外匯儲備急劇增加,導致外匯占款投放貨幣量迅速增加。為減輕物價上漲壓力,央行對金融機構的凈債權出現了急劇下降。

在2003年之前,用央行各種凈資產的組合變化對貨幣投放能夠做出大概較好的解釋。央行通過減少對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的凈債權,可以較好地對沖過多的貨幣投放。

根據1995年-2004年這段時間我國的消費價格指數(CPI)可以看出,在1994年我國外匯儲備迅速增漲,央行採取對沖政策(如前所述)之後,使我國的物價水平並沒有出現暴漲。1995年我國的CPI指數比上年增長了17.1%(而1994年比上年增長24.1%),1996年的CPI指數比上年增長8.3%,而1997年比上年增長2.8%,物價上漲率逐漸下降,直至1998年CPI指數比上年下降了0.8%,這時國內出現了緊縮症狀,經濟又受到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央行對金融機構的凈債權又開始迅速增加,CPI指數又略有上漲。這說明,央行為減輕外匯儲備迅速增加對物價上漲產生的壓力,採取的這種對沖措施在這段時間來說是有效的。

央行所進行的這些反向操作導致了央行凈資產結構的變化,從而貨幣投放渠道也發生了變化,也就是說,央行通過銀行等金融機構凈投放的貨幣減少了,而對外貿部門投放的貨幣增長很快,貨幣投放的這種結構性變化對宏觀經濟有顯著影響。我國金融機構的貨幣投放對象主要是國有企業,而這些內向型部門的職工隊伍龐大,它們的工資水平的提高將直接影響到國內市場消費能力的提高,影響到國內市場的物價水平。因此央行對金融機構等凈債權的減少抑制了以國有企業為主的大多數職工工資水平的提高,從而抑制了物價的上漲。相比之下,外貿部門就業人數比重較小,這些部門職工工資收入的提高對全國物價的影響不大,況且這些外匯收人中有很大部分歸外商所有,職工只賺取少量的勞動報酬,因此該部門收入增加對職工工資的提高影響較小,對總體物價水平的影響就更小。這就解釋了央行的貨幣投放一直在增長,但物價卻沒有暴漲的原因。

對於貨幣投放一直在增長,而物價卻沒有暴漲的原因,另外還有一種理論,是由Leeper(1991)提出,後由Sims(1994)、Woodford(1995,1996,2001)、Cochrane(1998,2000)等發展成為較成熟的價格決定財政理論。他們指出通貨膨脹不僅僅是一種貨幣現象,政府的財政政策在決定價格水平和通貨膨脹時起著重要的作用。財政論強調財政波動對價格

水平的影響,認為價格由政府債券的數量決定,即均衡價格水平必須調整到使實際政府負債等於預期政府盈餘的現值(()為在t期到期的政府債券(名義值),為從t期到t+j期的貼現因子,為實際初期政府盈餘(不包括政府利息支出的財政盈餘)),因此在政府收入給定的情況下,價格水平由實際債券余額決定,是財政沖擊而不是貨幣沖擊引起價格水平的波動。

盡管如此,種種對沖措施仍然不能有效吸納外匯占款投放的過多貨幣。在2003年之後,二曲線(央行各種凈資產的組合曲線與貨幣投放曲線)出現了較大的差異,用原有的央行各種凈資產的組合變化就不能很好地解釋貨幣投放,CPI指數開始上升,物價上漲跡象開始顯現。為了沖銷外匯占款導致的基礎貨幣快速增長,在2003年誕生了央行票據這代寫碩士論文一新的貨幣政策工具,這種對沖工具也起到了比較好的效果。2004年央行不但增加了公開市場操作頻率,共進行110次公開市場操作,發行105期央行票據,發行總量15072億元,同時開發了3年期央行票據、1年期遠期央行票據等新品種。投放、回籠相抵,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凈回籠基礎貨幣6690億元。2005年央行在逆回購同時,進一步加大票據發行力度。央行票據這一對沖政策工具的干預使央行各種凈資產的組合和貨幣投放二曲線的偏離情況得到很大的糾正。

因此,從我國的數據來看,我國外匯儲備大量增長,但是在短期內,央行可以通過減少對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及非金融機構的凈債權,通過發行央行票據等措施來消除外匯儲備增長對貨幣投放過度增加的壓力,使物價並沒有達到如外匯儲備大量增加所應致使的物價上漲幅度,所以說通過這些對沖操作減輕了通貨膨脹壓力。

『貳』 外匯儲備和通貨膨脹的問題

那都是在放P,外匯絕對是越多越好。
沒有任何國家不希望外匯一年比一年多。我學經濟學出身的,但相當鄙視高鴻業等屍位素餐的人的理論!
外匯越多越好,證據就是國家每年都在盡可能增加外匯儲備。如果外匯多真的會讓政府頭疼的話,那乾脆停止資源性商品出口不就行了嗎?給華夏子孫造福,給千秋萬世蔭蔽,豈不一舉兩得?
其實中國至今仍然在進行著大量的資源性商品輸出,目的就是---得到更多的外匯。
外匯絕對不會造成通貨膨脹,反而可能造成通貨緊縮,原因就是外匯是商品,而不是貨幣。因為外匯本職上就是本國商品的外國表示形式,外匯是不可能在國內大規模流通的,更不可能作為商品媒介廣泛流通!就算有人炒匯,試問下,全國的儲蓄總額能炒動一年的外匯總額不?
所以說,高鴻業那伙人純屬扯淡,外匯當然是越多越好!而不會帶來通貨膨脹壓力。

另外,中央政府頭疼外匯過多,其實是在擔心「外匯通貨膨脹」,相對於國內其實屬於通貨緊縮。因為在地球范圍內,短期財富和商品總額是一定的,如果中國的外匯持有大於資本輸出和資本買入總和,中國的經濟狀況相對於世界經濟就會上升(名義額度而已,實際上短期之內不可能上升),人民幣就會升值,相對於國內來說,外匯就會貶值。但是相對國際來講,中國持有的外匯並沒有貶值,只是國內物品增值而已。但是會影響到出口貿易。

但是反過來說,出口就是為了得到外匯,得到外匯的必然結果就是像上文說的一樣。如果說政府怕這種情況發生,哈哈,就太愚蠢了!試想一下,即使外匯貶值,拋出外匯進口糧食,礦產之類的東西不就可以了嗎?所以政府根本不會害怕外匯過多。所謂「外匯威脅論」只是高鴻業等空頭理論學者們的謬論而已。政府之所以支持,僅僅是為了國內通貨膨脹找借口而已。當然,任何國家都會這么做。

至於為什麼不用外匯來買金屬貨幣?呵呵,沒有國家會傻到這種地步的!因為一個國家的紙幣和黃金儲備直接掛鉤。舉個例子吧:

如果A國有100斤黃金,而只發行了10萬塊錢,則一塊錢平均對應的一兩黃金。如果A國拿1萬塊錢來進口B國的商品,B國就會擁有這個國家1萬塊錢的外匯,B國就會擁有9萬塊錢的紙幣,11萬塊錢的商品和100斤黃金,B國會擁有A國1萬塊錢的外匯。

此時A國單位商品的名義價值為 9萬/11萬=0.82元,實際價值金為100斤/11萬=0.91兩,一單位貨幣的黃金代表量為1.11兩

此時,B國如果用這1萬塊錢外匯購買A國商品,則可以購買1萬/0.82元=1.22單位商品。

但如果B國把這些錢換成A國的黃金,然後用黃金來購買商品,則會出現下面情況。

1萬外匯×1.11兩/元=11.1斤

如果A國答應這筆交易,則A國會發生一下狀況。

紙幣總額10萬元,黃金88.9斤,商品11萬單位。
此時每單位食品的實際價值為88.9斤/11萬=8.08兩
B國如果再用這11.1斤黃金來購買A國商品,則可以得到11.1÷8.08=1.37單位商品。

所以,從上面例子可以看出,任何商品輸入國(貨幣輸出國)都不會同意外國用所持有外匯來兌換本國金屬貨幣。否則就像上文所說,在國際貿易中凈損失1.37-1.22=0.15單位商品!

這下明白了不?反正我是累得不輕。

『叄』 匯率和通貨膨脹的關系

匯率和通貨膨脹的關來系:源

  1. 通貨膨脹和匯率的關系非常復雜,因為存在著理論和現實不符的事實。

  2. 首先說說通貨膨脹和匯率的負相關關系。

  3. 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通脹水平高的國家其貨幣必然對通脹水平低的國家的貨幣貶值。但是購買力平價理論有兩個不足,其一在於其假設商品能被自由交易,並且不計關稅、配額和賦稅等交易成本;

  4. 其二是只適用於商品,卻忽視了服務,而服務恰恰可以有非常顯著的價值差距的空間。

『肆』 外匯儲備與通貨膨脹的關系

這個問題應該是「中國的外匯儲備與通貨膨脹的關系」。
我國的經濟改革起步於發展出口導向的經濟,出發點是利用廉價勞動力發展製造業,以低價商品競爭國際市場。
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資源和人工均呈上升趨勢,成本壓力要求出口產品漲價,但又不具備國際議價能力,那隻能通過低估人民幣價值,保持出口商品外幣標價不變。
問題是出口發展了,收匯增加了,誰來消化外匯?人民幣這么「賤」,就顯得進口貨貴,國內外匯市場呈賣多買少市況,沒人認這個價,只能中央銀行買,中央銀行用基礎貨幣買外匯,使人民幣多了一個投放通道(過去主要通過信貸)。
買外匯(國家增加了外匯儲備)使國內人民幣量增加,出口商品使國內商品減少,就此形成國內通貨膨脹的現實基礎。

『伍』 匯率上升怎樣影響通貨膨脹的

匯率上升對通貨膨脹的影響:
(1)匯率上升,本幣貶值。
匯率可以理解為價格,匯率上升則價格上升。在匯率的表示中,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單位外幣摺合成多少本幣來表示,為直接標價法,這種方法下匯率上升的含義是單位外幣摺合成本幣數增加了,即本幣貶值了;另一種為單位本幣摺合多少外幣來表示,稱為間接標價法,這種表示方法下外匯匯率上升是指本幣升值了。
國際上極大多數國家用直接標價法,因此沒有特別說明,直接標價為默認標價,匯率上升為本幣貶值。一般所說的匯率是指單位外幣兌換人民幣。
(2)匯率上升,本幣貶值,同樣外幣購買的本幣數增加,出口獲得的外匯兌換本幣數增加,促進出口。相對地,進口成本的增加,抑制進口。一方面引起國際收支有順差,外匯儲備的增加,儲備所需要的本幣發行增多,另一方面出口的增加減少了國內的商品供應量,本幣發行的增加和國內商品供應的減少均引起了物價的上漲,引起通貨膨脹。
匯率變動(fluctuations in exchange)是指貨幣對外價值的上下波動,包括貨幣貶值和貨幣升值。匯率是一個國家的貨幣可以被轉換成其他貨幣的價格。匯率變動是指匯率發生變化,或某貨幣相對於另一個貨幣價值的改變。引起匯率變動的因素很多,如貿易、通貨膨脹等。
貨幣貶值是指一國貨幣對外價值的下降,或稱該國貨幣匯率下跌。匯率下跌的程度用貨幣貶值幅度來表示。
貨幣升值是指一國貨幣對外價值的上升,或稱該國貨幣匯率上漲。匯率上漲的程度用貨幣升值幅度來表示。
匯率的經濟影響:
(一)對貿易收支的影響:匯率對進出口的影響:匯率上升(直接標價法),能起到促進出口、抑制進口的作用。(外匯匯率上漲,本幣匯率下跌)
(二)對非貿易收支的影響
1、對無形貿易收支影響:一國貨幣匯率下跌,外幣購買力提高,本國商品和勞務低廉。本幣購買力降低,國外商品和勞務變貴,有利於該國旅遊與其他勞務收支狀況改善。
2、對單方轉移收入影響:一國貨幣匯率下跌,如果國內價格不變或上漲相對緩慢,對該國單方轉移收支產生不利影響。
3、對資本流出入影響:匯率對長期資本流動影響較小。從短期來看,匯率貶值,資本流出;匯率升值,有利於資本流入。
4、對官方儲備的影響:①本國貨幣變動通過資本轉移和進口貿易額的增減,直接影響本國外匯儲備的增加或減少。②儲備貨幣匯率下跌,使保持儲備貨幣國家的外匯儲備的實際價值遭受損失儲備國家因貨幣貶值減少債務負擔,從中獲利。

『陸』 外匯儲備和通貨膨脹

你的理解只差一步

首選,應該是順差過多導致外匯儲備增加,所謂的干預匯率,就是順差越大,本幣升值的需求越大,這里的干預就是指不讓本幣升值或者大幅升值

拿我國來說,由於是屬於強制結匯(就算不強制結匯,企業在國內生產,也是必須換人民幣的)企業賺到的外匯,需要向銀行兌換成人民幣,這樣就導致人民幣增發了,也就是流動性增加,但這個不是無緣無故的增發,是由於外匯進入導致的被動增發

是多發行貨幣,但不是憑空創造出來的,是由於外匯兌換造成的

『柒』 外匯儲備和通貨膨脹有什麼關系

首先,通脹是貨幣供應量超過流通中所需的實際數量,使得貨幣購買力下降,物價上漲的現象。一句話,通脹就是貨幣供應過量。
目前我國基礎貨幣的投放主要通過4條渠道:一是對金融機構的再貼現和再貸款;二是外匯占款;三是對財政貸款或透支;四是央行的直接貸款。
我國近年來連續呈現國際收支順差,外匯儲備規模不斷增加,使外匯占款逐漸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
所以外匯儲備的增加和通脹壓力呈現正相關的關系。

其次,「東南亞金融危機時,中央拋了大量的外匯儲備,才保證的人民幣不貶值。」意思是央行通過拋售外匯,回籠人民幣,改善國際市場上人民幣供需失衡的局面,從而保證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同時達到治理國內通脹的目的。

『捌』 外匯儲備與通貨膨脹

外匯儲備,是直接導致我國通脹高居不下的原因。
其實道理很簡單,外匯儲備是通過對外貿易得來的。換言之,外貿公司、代工企業、原材料出口商,等等,將本國的生產的商品、產品、原材料賣到外國,換取回來的是外幣,外幣在我國不可以流通,各企業商家收到外幣後,就要跟銀行兌換成人民幣,之後才能發工資,交水電費,租金,獎金,等等。哪怕是去腐敗一下都要用人民幣呀。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為了保障幣值穩定,央行就會在收到外幣後,相應的發行人民幣,外幣作為儲備留起來了,而增發的人民幣,增加了市場流通量。貨幣的市場流通量越大,物價就會越高。這就是外匯儲備為國內帶來了通貨膨脹了。
同時,我國的外匯儲備增幅迅速,這就使得國際熱錢覬覦人民幣對外升值,因為一個國家的外匯儲備越高,意味著該國的本幣對外幣越堅挺,而在我國,外匯儲備增幅遠比人民幣對外幣升值的幅度快得多,所以國際熱錢對人民升值產生預期,加速熱錢通過各種渠道進入我國,在這種情況下,熱錢進入的越多,因為境內外幣流通不暢,都要換成人民幣,這就令到市場人民幣流通量大幅上升,熱錢進來後,不可能僅僅存銀行收息,肯定會進入市場找商機,在我國最容易進入的市場,一是房地產,二是股市。這就是為什麼房地產價格在沒有國民承接力的情況下仍然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這也是我國股市大起大落的原因之一。
物價高漲,外匯儲備是根源,熱錢是推手。
當然,我國人民幣對內貶值的原因不僅僅這兩樣,至少還有其他四大原因。在此暫且不表了。

『玖』 外匯儲備增加為什麼會引起通貨膨脹

外匯儲備過多就會造成本幣升值,本幣升值就會造成通脹。比如一個企業做出口版生意賺的權美元匯回國內後就會被國家外匯管理局強制按照當時的牌價換成人民幣,等於實際增加本國的流通貨幣,而實際流通環節增加了貨幣自然造成通貨膨脹的壓力。

外匯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所持有的、可以用於對外支付的國外可兌換貨幣。並非所有國家的貨幣都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只有那些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兌換其他儲備資產的貨幣才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

(9)外匯儲備對通脹實證分析匯率對通脹擴展閱讀

國際收支逆差會導致本國外匯市場上外匯供給減少,需求增加,從而使得外匯的匯率上漲,本幣的匯率下跌。如果該國政府採取措施干預,即拋售外幣,買進本幣,政府手中必須要有足夠的外匯儲備,而這又會進一步導致本幣的貶值。

政府的干預將直接引起本國貨幣供應量的減少,而貨幣供應量的減少又將引起國內利率水平的上升導致經濟下滑,失業增加。 從引起國際收支逆差的原因來看,如果國際收支逆差是由經常項目的逆差所引起的,那麼必然導致與出口有關的部門就業機會的減少,導致經濟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