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黃金儲備 » 國際儲備管理的規模管理
擴展閱讀
類似於金條 2021-03-31 20:26:33
何蘭黃金市廠 2021-03-31 20:26:32
蒲幣對人民幣匯率 2021-03-31 20:26:27

國際儲備管理的規模管理

發布時間: 2021-03-27 16:07:31

❶ 簡述國際儲備的管理措施

1、國際儲備結構管理的基本原則:一國政府調整國際儲備結構的基本原則是統籌兼顧各種儲備資產的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2、外匯儲備幣種結構管理(1)幣種結構管理:各國通常根據分散原理安排預防性儲備貨幣的幣種結構,即實行儲備貨幣多樣化。在幣種結構管理中,政府主要考慮的是儲備資產安全性與盈利性之間的關系;(2)儲備貨幣流動性結構管理:而在流動性結構管理中,政府主要考慮的是流動性與盈利性之間的關系。根據流動性的差異,同種貨幣儲備資產可分為多種層次。

❷ 國際儲備管理的我國的國際儲備管理

一、我國國際儲備的構成與特點
我國國際儲備的構成與其他國家一樣,由黃金、外匯、儲備頭寸和特別提款權構成。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沒有建立與國際經濟接軌的國際儲備制度。1980年我國正式恢復了在IMF和世界銀行的合法席位,次年正式對外公布了國家黃金外匯儲備,並逐步形成了我國的國際儲備體系。
我國國際儲備體系的發展具有幾個明顯的特點:
1、國際儲備體系由不規范走向規范,儲備資產規模不斷增大,其中外匯儲備已列世界第一。
2、長期以來實行穩定的黃金儲備政策。我國黃金儲備的來源主要是依據國家黃金庫存的增長狀況以及對外經濟貿易發展的需要逐步調整的。1978年至1980年我國的黃金儲備規模為1 280萬盎司,1981年至今,穩定在1 267萬盎司的水平上。1997年以來我國的黃金儲備規模有所上升。這種儲備政策基本上符合我國的國情。
我國的國際儲備構成

注釋:黃金儲備按倫敦市價計算
3、外匯儲備構成發生了變化,外匯儲備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外匯儲備已成為我國國際儲備的絕對主體。
(1)我國外匯儲備構成的變化。長期以來,我國的外匯儲備由兩部分組成:
①國家外匯庫存。
②中國銀行外匯結存。
但從1992年開始,我國的外匯儲備不計中國銀行外匯結存這部分,從而使我國的外匯儲備構成發生了變化。
(2)1994年以後我國外匯儲備規模迅速擴大。
1994年以前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變化不一,出現了「下降一增長一下降一增長」的循環變化特徵,但從1994年開始,我國的外匯儲備卻呈現出了持續大幅度增長之勢,在我國國際儲備總額中的比例屢破紀錄,目前更高達90%以上,外匯儲備已成為我國國際儲備的絕對主體。
但是,我國外匯儲備是不是越多越好?這是近年來學術界探討的一個熱點問題。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各種支付需求強烈,面臨的金融風險也較大,因此,外匯儲備不嫌多;另一種觀點認為,任何事物發展變化都應有個界限,外匯儲備還是適度為好。我們認為,我國外匯儲備應該講究一個適度的儲備量,外匯儲備過多,負面效益也很明顯。這是因為:
①外匯儲備過多,而這「過多部分」主要是債務性儲備(如由對外借款等資本流入方式形成的),則必然增加外債負擔,也使儲備流動性減弱;
②外匯儲備過多,一般會支持本幣匯率上升,會增強本幣的堅挺程度和國際地位,但同時卻不利於本國商品的出口;
③外匯儲備過多,也會加大國內一定時期通貨膨脹的壓力,影響國內物價穩定和經濟發展;
④外匯儲備大量增加,並不等於儲備效益也大量增加。因為外匯儲備多為硬貨幣,硬貨幣一般利率較低,因此儲備越多,利息收益的潛在損失也越大,而且,我國目前經營管理外匯儲備的水平較低,手段也較缺乏,從而造成較大的虧損;
⑤外匯儲備不斷增加,事實上等於把得之不易的外匯存到外國銀行讓外國人使用,而我們自己有時卻以高利向國外借款,造成寶貴資源的低效益使用甚至浪費;
⑥外匯儲備過度增加,還會失去獲取國際金融組織優惠低息貸款的權力,同時也會面臨更大的匯率變動風險,增加對其進行管理的難度;
⑦外匯儲備持續過度增加,必然意味著國際收支存在不斷的順差,因而也可能招致其他國家的不滿甚至報復。可見,我國外匯儲備可適當多些,但不能過度。
我國今後應根據一定的方法或模型,確定出適度外匯儲備量,在此基礎上對過度外匯儲備進行投資。目前,各國對儲備投資都很重視,認為它是增加外匯儲備效益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手段。有的國家和地區還設立專門的機構對外匯儲備進行投資。例如,新加坡就專設金融管理局和政府投資公司,從不同側面對外匯儲備進行管理與投資;台灣從1990年開始,就推行「變靜態存款為動態投資」的策略;日本更是典型的對外投資國家,由於某外匯儲備高,對外投資遍布全球且始終名列前茅。我國目前對外匯儲備投資也予以了重視,據美國財政部最新月報統計顯示,我國現已成為美國第四大債主,僅次於日本、英國和德國。建議今後我國也設立專門化的儲備投資機構,採取多樣化的投資策略,進一步保障我國儲備資產的使用效益。
4、國際儲備來源多元化,但主要來自國際收支「雙順差」,即經常項目收支順差與資本項目收支順差。其中,外匯儲備主要來自經常項目順差(見下表)。
我國外匯儲備的來源(1994-1996年) 國際收支平衡表 差額 比重(%) 結受匯表 比重(%) 調整後差額 比重 總差額 845 100 877 100 877 100 經常項目 164 19 930 106 700 88 其中:貿易項目 488 53 541 62 451 48 非貿易項目 -333 39 389 44 349 40 資本項目 1127 133 -78 -9 83 10 誤差遺漏 -432 -51 二、我國國際儲備管理的目標和原則
(一)我國國際儲備管理的目標
1、保持一定的流動性 這是指所持有的儲備資產具有充分的流動性,其持有量必須適應外匯流量季節性和周期性的變化,國家通過外匯流動資產的管理,滿足各種基本需要。
2、獲取一定的收益外匯代表了對外國商品和勞務的購買力, 因此要求我國的儲備資產能獲得一定的收益;其大小至少能抵償其機會成本。總之,我國國際儲備總額中的相當大一部分資產,應設法獲得盡可能大的收益。
3、保持適度的黃金儲備保持國際儲備的目的之一事是為為防止在不測事件發生時,動搖我國的對外金融地位。在這個時候黃金的保護作用最大。因此,我國的國際儲備必須包含一定數量的黃金。
4、維持外匯資產的價值 我國國際儲備有時可能超出正常的需要,這時應研究如何維持國際儲備資產的價值,以免受國際通貨膨脹及匯率、利率波動的損害。
5、促進經濟內外均衡隨著我國對外經濟往來的不斷擴大,國際儲備尤其外匯儲備管理對宏觀金融調控及整體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國際儲備管理的目標還應包括在一定時期內促進經濟內外均衡。其中,內部均衡的目標,是幣值穩定與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外部均衡的目標,是國際收支尤其是經常項目的收支基本平衡。當一國經濟實現了低通脹下的持續、穩定增長,同時國際收支也基本達到平衡,且匯率穩定時,就可以說一國經濟處於內外均衡狀態,這時的國際儲備管理是恰當的或有效的。
上述目標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國國際儲備的數量。它們之間的關系可概括為:如果國際儲備較少且儲備地位是脆弱的,流動性則應當是最主要的目標;如果國際儲備充裕而且穩定,則可以儲備一定數量的黃金,還可考慮對外投資及對外援助;如果國際儲備過多,首先要考慮的是國際儲備資產價值的維持。
(二)我國國際儲備管理的指導原則
l、國際收支保持適當順差。從動態角度上看,即在一個連續時期(如五年計劃期間),我國的國際收支應保持適當順差。貿易收支逆差應由非貿易收支順差抵補,使經常項目達到基本平衡。
2、外匯儲備水平保持適度或適當高些。可根據我國一定時期進口支付水平、外債余額狀況、市場干預需求等因素,確定一個有上下變化區間的適度儲備量。
3、外匯儲備的貨幣構成保持分散化。為使外匯儲備的價值保持穩定,世界各國持有的外匯儲備,其貨幣構成一般不集中在單一的儲備貨幣上,而是分散採用多種儲備貨幣勺關於儲備貨幣構成的分散化,各國一般都採用貿易權重法,即根據一定時期內一國與其主要貿易夥伴的貿易往來額,算出各種貨幣的權數,確定各種貨幣在一國外匯儲備中所佔的比重。我國在計算權重時,不僅應考慮貿易往來額、利用外資而發生的資金往來額,而且還應考慮到我國對外貿易往來主要用美元計價支付這個事實。基於這些特點,我國外匯儲備的貨幣構成中,美元所佔比重應為最大;日元、港元次之;英鎊、馬克、法國法郎和瑞士法郎等再次之。在歐元啟動後,歐元的比重應適當提升。
4、黃金儲備可根據國際金融形勢尤其是黃金市場的變化及我國的實際需求作適當的調整。
三、我國國際儲備的日常管理策略
(一)確定我國適度國際儲備量
由於我國的國際儲備主要是外匯儲備,因此,適度國際儲備量的確定主要是適度外匯儲備量的確定。
(二)加強我國國際儲備結構管理
1、堅持儲備貨幣分散化策略
我國國際儲備主要由外匯儲備構成,外匯儲備必然面臨外匯匯率變動帶來的風險。同時,當今國際金融市場經常動盪不安,各種投資工具的利率水平受西方國家貨幣政策的影響也變動不定,從而使我國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的預期收益發生增減。因此,我國應堅持儲備貨幣分散化策略,通過各種貨幣升值與貶值的相互抵消,保持儲備資產價值的穩定。
在實行儲備貨幣分散化時;一個重要問題是選用哪些貨幣作為儲備貨幣,各種儲備貨幣的比重又如何確定。以上所述的各國確定外匯儲備貨幣比例的三種方法,我國都可以參考。此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可忽視,那就是歐元的啟動與廣泛使用對我國儲備貨幣構成的影響。我們認為,歐元的前身即歐洲貨幣單位 (ECU)已是世界三大儲備貨幣之一,已運作的歐元作為歐洲貨幣單位的繼承與發展,其地位和作用只會加強而不會減弱。因此,我國不但要重視歐元,而且要擺正它在儲備體系中的位置,增加其在儲備貨幣總量中的份額。具體來講,這種考慮是基於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歐元在使用范圍上會比原有的ECU來得廣,除了歐盟國家外,非歐盟的周邊國家和地區會因經貿往來的需要或傳統就有的貨幣關系而持有歐元並使用它,也就是說,歐元將在更大的范圍內被更多的國家和地區接受與使用。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我國整體經濟實力的增強,我國經濟國際化的步伐也會加快,與歐盟及其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往來和其他經濟往來也必然會增多,因此,重視並持有歐元成為必然的選擇。
第二,歐元在使用的數量上也比原有的ECU和其他任何一種歐洲國家的貨幣來得多,由於歐元正式啟動後,歐盟國家的貨幣自動退出流通,歐盟國家內部均使用歐元,歐盟周邊國家也會更多地以歐元作為交易、結算工具,而歐元除了流通地域更廣以外,其流通的數量也會增加。我國也會因與歐盟國家經貿往來的增加而對歐元有更大的需求,因此,我國多持有歐元勢所必然。
第三,歐元幣值因有各種體制的保障而具有比歐盟國家任何一國的貨幣都更好的穩定性。因為,歐盟國家在推動貨幣一體化過程中已作了許多艱苦的准備工作,例如對通貨膨脹率、利率、財政赤字、國債佔GDP比重等都作了種種規定或限制,要求歐盟國家遵循與執行,這實際上等於在有關的制度上保證了歐元幣值的穩定性。而且,未來的歐洲匯率機制約束只會加強而不會削弱,這樣歐元的對外價值即匯率也會比較穩定。歐元幣值的相對穩定性會加強我國持有它的信心。目前,在我國外匯儲備中,美元儲備比例過大,它使我國面臨的儲備風險十分巨大。因此,在歐元發行後,為減少儲備貨幣匯率變動帶來的風險損失,我國不但要持有歐元儲備,而且還應該持有比現在我國擁有的諸如馬克等歐洲貨幣儲備更多的儲備份額。即在未來我國儲備貨幣構成中,應降低美元份額,增加日元份額,高度重視歐元並在其正式啟動後提高其在我國儲備資產中的比重。
最後,必須注意的一點是,因我國內地與香港實行「一國兩制」,因而也就有「一國兩幣」。按香港特區基本法的規定,港幣仍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定流通貨幣,港幣仍是可自由兌換貨幣,而且特區政府還必須採取相應的措施,捍衛港幣的穩定。因此,盡管理論界對一國到底最後會有幾種貨幣流通頗有爭議,但我們還是把港幣視為外匯。所以,在我國未來儲備體系的構建中,必須考慮這一因素的影響。
2、恰當地確定同一貨幣儲備的資產結構
同一種貨幣儲備,有不同的資產形式可供選擇。例如,既可採用銀行存款方式,也可以持有證券方式持有儲備。因此,如何確定同一貨幣儲備的資產結構,是國際儲備日常管理的重要內容,根據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儲備資產可分為三個層次:
(1)「一線儲備」,即現金或准現金,如活期存款、短期國庫券、商業票據等,該檔次儲備流動性最高,但收益性較低;
(2)「二線儲備」,是指投資收益率高於一線儲備,且流動性仍很高的資產,如中期債券;
(3)「三線儲備」,是指流動性低於一線和二線儲備的系列長期投資工具,如長期債券,其投資收益率一般較高,但流動性和風險性相對較大。由於我國持有儲備的最主要目的是及時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因此,一線儲備雖然收益率較低,但仍必須足夠地持有。
此外,為了應付-些難以預測的突發性事件,如自然災害等,還必須持有一定量的易於上市、變現性較強的二線儲備資產。在一線、二線儲備資產確定後,再規劃三線儲備資產,以獲得長期投資收益。因為我國中竟是發展中國家,資金仍存在缺口,獲取儲備收益是一個重要的儲備管理目標。在一些發達國家,對同一貨幣儲備資產的結構進行管理,是十分明確的。例如,英格蘭銀行對美元儲備資產就分為三個檔次:
第一,流動儲備資產,主要是各種短期證券或票據,如美國3個月的短期國債等;
第二,二線流動儲備資產,主要是美國政府和機構的中期國債,平均期限為2-5年;
第三,流動性弱但收益高的資產,如美國長期公債和其他信譽良好的債券(主要是A級和AA級的歐洲債券),平均期限為4~10年。目前,英國已成為美國的第二大海外債權人。
(三)立法保障國際儲備投資收益
國際儲備是我國寶貴的財富,國際儲備投資不同於一般的資產投資,因此對國際儲備進行管理與投資必須予以立法保障,即用法律或中央銀行管制條例的形式,賦以立法權威。如規定成立何種機構去投資,投資用什麼方法,投資於哪些資產和哪些國家,投資的權責利如何界定,等等。由此做到儲備投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全面有效地保障儲備資產在投資過程中保值、增值。
(四)利用好國際金融機構的信貸額度
我國在IMF中的儲備頭寸,也是我國國際儲備的一部分。在國際儲備管理中,有時由於政局的突變、農作物的嚴重歉收以及地震和洪水等等,會在一夜之間改變一國儲備貨幣的流動性地位,因此,中央銀行應該預先籌劃,爭取獲得國際金融機構的信貸額度。積極利用信貸額度,從儲備管理的角度來看,具有戰略性與戰術性的優點,因為一國儲備突然流失,通過借用國際金融機構的短期信貸,可以暫時渡過難關,有可能利用時間制定出一項改善國際收支狀況的戰略計劃。在戰術上,中央銀行可根據額度提取貸款,這樣不必用出售外國證券的方法來獲取外匯,避免資本損失,不至於採用中斷國外定期存款的方法來取得外匯資金,從而有利於保障國際儲備的穩定和收益的安全。

❸ 什麼是國際儲備水平及其結構的管理

國際儲備管理是一國政府或貨幣當局根據一定時期內本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和經濟發展的要求,對國際儲備的規模、結構和儲備資產的使用進行調整、控制,從而實現儲備資產的規模適度化、結構最優化和使用高效化的整個過程。
一個國家的國際儲備管理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國際儲備規模的管理,以求得適度的儲備水平;二是國際儲備結構
國際儲備管理圖冊
的管理,使儲備資產的結構得以優化。通過國際儲備管理,一方面可以維持一國國際收支的正常進行,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一國國際儲備的使用效率。

❹ 我國國際儲備管理的規模分析

我國國際儲備的構成與其他國家一樣,由黃金、外匯、儲備頭寸和特別提款權構成。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沒有建立與國際經濟接軌的國際儲備制度。1980年我國正式恢復了在IMF和世界銀行的合法席位,次年正式對外公布了國家黃金外匯儲備,並逐步形成了我國的國際儲備體系。
我國國際儲備體系的發展具有幾個明顯的特點:
1、國際儲備體系由不規范走向規范,儲備資產規模不斷增大,其中外匯儲備已列世界第二。
2、長期以來實行穩定的黃金儲備政策。我國黃金儲備的來源主要是依據國家黃金庫存的增長狀況以及對外經濟貿易發展的需要逐步調整的。1978年至1980年我國的黃金儲備規模為1 280萬盎司,1981年至今,穩定在1 267萬盎司的水平上。1997年以來我國的黃金儲備規模有所上升。這種儲備政策基本上符合我國的國情。

3、外匯儲備構成發生了變化,外匯儲備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外匯儲備已成為我國國際儲備的絕對主體。
(1)我國外匯儲備構成的變化。長期以來,我國的外匯儲備由兩部分組成:
①國家外匯庫存。
②中國銀行外匯結存。
但從1992年開始,我國的外匯儲備不計中國銀行外匯結存這部分,從而使我國的外匯儲備構成發生了變化。
(2)1994年以後我國外匯儲備規模迅速擴大。
1994年以前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變化不一,出現了「下降一增長一下降一增長」的循環變化特徵,但從1994年開始,我國的外匯儲備卻呈現出了持續大幅度增長之勢,在我國國際儲備總額中的比例屢破紀錄,目前更高達90%以上,外匯儲備已成為我國國際儲備的絕對主體。
但是,我國外匯儲備是不是越多越好?這是近年來學術界探討的一個熱點問題。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各種支付需求強烈,面臨的金融風險也較大,因此,外匯儲備不嫌多;另一種觀點認為,任何事物發展變化都應有個界限,外匯儲備還是適度為好。我們認為,我國外匯儲備應該講究一個適度的儲備量,外匯儲備過多,負面效益也很明顯。這是因為:①外匯儲備過多,而這「過多部分」主要是債務性儲備(如由對外借款等資本流入方式形成的),則必然增加外債負擔,也使儲備流動性減弱;②外匯儲備過多,一般會支持本幣匯率上升,會增強本幣的堅挺程度和國際地位,但同時卻不利於本國商品的出口;③外匯儲備過多,也會加大國內一定時期通貨膨脹的壓力,影響國內物價穩定和經濟發展;④外匯儲備大量增加,並不等於儲備效益也大量增加。因為外匯儲備多為硬貨幣,硬貨幣一般利率較低,因此儲備越多,利息收益的潛在損失也越大,而且,我國目前經營管理外匯儲備的水平較低,手段也較缺乏,從而造成較大的虧損;⑤外匯儲備不斷增加,事實上等於把得之不易的外匯存到外國銀行讓外國人使用,而我們自己有時卻以高利向國外借款,造成寶貴資源的低效益使用甚至浪費;⑥外匯儲備過度增加,還會失去獲取國際金融組織優惠低息貸款的權力,同時也會面臨更大的匯率變動風險,增加對其進行管理的難度;⑦外匯儲備持續過度增加,必然意味著國際收支存在不斷的順差,因而也可能招致其他國家的不滿甚至報復。可見,我國外匯儲備可適當多些,但不能過度。
我國今後應根據一定的方法或模型,確定出適度外匯儲備量,在此基礎上對過度外匯儲備進行投資。目前,各國對儲備投資都很重視,認為它是增加外匯儲備效益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手段。有的國家和地區還設立專門的機構對外匯儲備進行投資。例如,新加坡就專設金融管理局和政府投資公司,從不同側面對外匯儲備進行管理與投資;台灣從1990年開始,就推行「變靜態存款為動態投資」的策略;日本更是典型的對外投資國家,由於某外匯儲備高,對外投資遍布全球且始終名列前茅。我國目前對外匯儲備投資也予以了重視,據美國財政部最新月報統計顯示,我國現已成為美國第四大債主,僅次於日本、英國和德國。建議今後我國也設立專門化的儲備投資機構,採取多樣化的投資策略,進一步保障我國儲備資產的使用效益。
4、國際儲備來源多元化,但主要來自國際收支「雙順差」,即經常項目收支順差與資本項目收支順差。其中,外匯儲備主要來自經常項目順差(參見表8-7)。
我國外匯儲備的來源(1994-1996年) 單位:億美元
國際收支平衡表 差額 比重(%) 結受匯表 比重(%) 調整後差額 比重

總差額 845 100 877 100 877 100
經常項目 164 19 930 106 700 88
其中:貿易項目 448 53 541 62 451 48
非貿易項目 -333 39 389 44 349 40
資本項目 1127 133 -78 -9 83 10
誤差遺漏 -432 -51

不知道這個行不行!

❺ 國際儲備的管理內容

1、國際儲備結構管理的基本原則:一國政府調整國際儲備結構的基本原則是統籌兼顧各種儲備資產的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
2、外匯儲備幣種結構管理
(1)幣種結構管理:各國通常根據分散原理安排預防性儲備貨幣的幣種結構,即實行儲備貨幣多樣化。在幣種結構管理中,政府主要考慮的是儲備資產安全性與盈利性之間的關系;
(2)儲備貨幣流動性結構管理:而在流動性結構管理中,政府主要考慮的是流動性與盈利性之間的關系。根據流動性的差異,同種貨幣儲備資產可分為多種層次。

❻ 如何確定一國國際儲備的適度規模

一、一國國際儲備的范圍及其貨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作用。

1、如果一國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國並參加特別提款權的分配,則該國的國際儲備中除黃金和外匯儲備外,還包含在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和特別提款權,不僅其國際儲備規模有所擴大,而且增加了國際清償能力;從另一方面來講,可以緩解對外匯儲備的需求,使外匯儲備的持有量不必過多。

2、如果一國貨幣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則該國在調節國際收支不平衡和進行國際支付方面具有一個有利條件一可以用本幣來清償對外債務。因此,對儲備貨幣發行國來說,它無須保持規模過大的國際儲備。

3、至於其強大的經濟實力、持續的國際收支順差使其擁有雄厚的儲備資產,則另當別論。
二、國際收支流量的大小及其穩定程度。

1、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對該國的儲備需求具有決定性影響,也是決定一國國際儲備適度規模的最主要的因素。首先是其貿易收支的穩定程度。

2、如果一國出口商品貨源的供給彈性和銷售市場的需求彈性均大於1,進口商品需求彈性小於1,則表示其外貿收支相對穩定;若其進出口基本平衡或略有出超則不必顧及國際儲備;如果出口商品供給彈性需求彈性小於1,而進口商品需求彈性大於1,則表明外貿條件較差,需保持較充足的外匯儲備。

3、其次看國際收支差額的狀況及穩定程度。

4、一般來講,如果一國持續國際收支順差(經常項目十資本項目),則對國際儲備的需求很小;反之,若一國國際收支出現經常性逆差,則對國際儲備的需求較大;在國際收支狀況不穩定的情況下,可視其逆差發生的頻率和其它可選擇的調節手段來確定適當的儲備水平。

5、總之,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原因、性質、程度以及可供選擇的調節措施的多寡與優劣,將決定調節過程中所需的國際儲備量。
三、國際收支其它調節手段的運用及其有效性。如果一國實行嚴格的外匯管制或貿易管制,並能有效地控制進口和外匯資金的流動,則對外匯儲備的需求量相對較小,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其國際儲備存量不足。
四、一國國際融資能力的大小及所處的國際環境。

1、一個國家(主要是發展中國家)對外融資能力主要表現在:獲得外國政府及國際金融組織貸款的能力;獲取外國商業貸款的能力;在國際債券市場上的融資能力。

2、如果一國具有較高的債信等級,能迅速、便利地獲得外國政府貸款和國際金融機構貸款,且該貸款的來源穩定,條件良好,或者該國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籌資的能力很強,則該國無須持有過多的國際儲備資產;反之,若一國資信較差,國際融資能力低,就應保持充足的國際儲備。

(6)國際儲備管理的規模管理擴展閱讀

適度國際儲備規模的確定方法

一、定性分析法

1、定性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國際儲備的短缺或過剩會直接影響到某些關鍵的經濟變數和政策傾向,因此,考察這些經濟變數和政策傾向的變動,就可以判斷儲備水平是否適度。

2、例如,表明一國國際儲備不足的經濟變數和政策傾向主要有下列指標:持續的高利率政策;外匯管制、外貿管制;緊縮性需求管理;持續的匯率不穩定;把增加儲備作為首要的經濟目標;新增儲備主要來自信用安排。

3、這些客觀指標產生的背景是,該國政府已經明確其適度儲備量的水平,因而當其採取高利率政策或獎出限入政策來改善國際收支時,便意味著該國存在儲備不足問題。正是由於儲備不足,該國政府缺乏干預外匯市場的能力,從而匯率不穩。於是,該國被迫通過國外借款來彌補國際儲備缺口。

4、定性分析法不乏其合理性,但它只能粗略地反映儲備的適度性,不能測算出一個確定的儲備量。而且用來反映儲備適度性的經濟變數和政策措施的變化可能並非由儲備過剩或不足引起,而是由其他經濟因素甚至政治因素所引起。

5、因為這種方法的前提是假定儲備水平是一種重要的政策目標,政府為達到預定的儲備水平目標而調整內部和外部的政策,但有些時候政府的政策調整可能是為了其他更重要的政策目標。

二、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主要包括比例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

(一)比例分析法。

1、即採用國際儲備量與某種經濟活動變數之間的比例關系來測算儲備需求的最適度水平。其中,進口比例法(R/M比例法)是目前國際上普遍採用的一種簡便易行的衡量方法。

2、這是由美國耶魯大學的經濟學家羅伯特?特里芬教授在其1960年出版的《黃金與美元危機》一書中提出的,其基本思路是:把國際貿易中的進口作為惟一的一個變數,用國際儲備對進口的比例(R/M)來測算最適度儲備量。

3、一國的R/M比例應以40%為最高限,20%為最低限。按全年儲備對進口額的比例計算,約為25~30%左右,即一國的儲備量應以滿足約3~4個月的進口為宜。

4、除此以外比例分析法常用的比例指標還有:儲備對外債總額的比例、儲備對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等。這種方法因簡明易行而被許多國家所採用,IMF也是這一方法的支持者。

5、但是比例法也有明顯的缺點:首先,某一比例關系只能反映個別經濟變數對儲備需求的影響,而不能全面反映各種經濟變數的影響。其次,對於R/M比例法來說,一是它理論上存在缺陷,即:國際儲備的作用並非只是支付進口。

6、二是各國情況不同,例如,各國對持有國際儲備的好處和付出的代價看法不同,各國在世界經濟中所處的地位不同等。這些差異決定了各國儲備政策的差異,因而各國對儲備的需要量也就不同。所以,只用進口貿易這個單一指標作為決定各國國際儲備需求量的依據,顯得有些依據不足。

(二)成本—收益分析法。又稱機會成本分析法。

1、這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以海勒、阿加沃爾為首的經濟學家,將微觀經濟學的廠商理論——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 ——運用於外匯儲備總量管理而得出的,即當持有儲備的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時,所持有的儲備量是適度的。

2、一般情況下,國際儲備的需求量與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成反比,與持有儲備的邊際收益成正比。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是運用外匯進口資源要素以促進國內經濟增長的邊際產出(可採用國內投資收益率來計算)。

3、持有儲備的邊際收益則是運用儲備彌補國際收支逆差,避免或推遲採用政策性調節措施,減少和緩解對經濟造成不利影響的好處,以及運用外匯購買國外有息資產的收益。只有當持有儲備的邊際收益等於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從而帶來社會福利最大化時,才是最適度儲備規模。

4、成本收益分析法具有測算的准確性高於比例分析法的優點,這種方法採用多元回歸和相關分析的技術建立儲備需求函數,克服了比例分析法採取單一變數的片面性。

5、但宏觀經濟中有些變數並不像微觀經濟變數一樣有界限分明的成本和收益,只能測算綜合成本和綜合收益。

6、這使成本收益法存在著不足之處:其計算方法比較復雜,涉及的經濟變數較多,有的數據難以獲得,只能憑經驗主觀選擇或採用其他近似指標替代,影響了計算結果的准確性,因而很難在實際生活中採用。

❼ 中國國際儲備如何管理

中國國際儲備管理是政府或貨幣當局根據一定時期內本國的國內際收支狀況和經容濟發展的要求,對國際儲備的規模、結構和儲備資產的使用進行調整、控制,從而實現儲備資產的規模適度化、結構最優化和使用高效化的整個過程。中國的國際儲備管理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國際儲備規模的管理,以求得適度的儲備水平;二是國際儲備結構的管理,使儲備資產的結構得以優化。通過國際儲備管理,一方面可以維持中國國際收支的正常進行,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中國國際儲備的使用效率。

❽ 國際儲備管理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管理如題 謝謝了

國際儲備資產的結構管理,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
1、黃金儲備的結構管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78年宣布黃金非貨幣化以後,西方主要工業國家基本採取維持黃金儲備實物量基本不變的政策。有些石油輸出國和非產油發展中國家曾採取有限增加黃金儲備的政策,目前也改為採取黃金儲備量基本不變的政策。南非採取統一出售黃金政策。
2、外匯儲備的結構管理。與其他儲備資產相比,外匯儲備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流動性強,它能及時而較自由地用於對外支付和清償的需要;二是不穩定性,它經常隨著各種內外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即匯率經常上下波動;三是風險大,作為儲備貨幣的匯率變動和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都會給外匯儲備帶來較大的風險。

❾ 什麼是國際儲備管理其內容與含義是什麼

國際儲備是一國平衡國際收支、維持匯率穩定及應付緊急支付的重要資產。儲備規模是否適當、儲備結構是否合理,對一國國民經濟及國家安全有著重要的影響。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國際儲備迅速增加,比照其他國家的數據,我國國際儲備在規模和結構上都存在一系列問題,完善我國國際儲備管理成為目前理論探討的熱點。

❿ 國際儲備管理的國際儲備的規模管理

(一)確定適度國際儲備規模的意義 適度的國際儲備規模,應當既能滿足國家經濟增長和對外支付的需要,又不因儲備過多而形成積壓浪費。
(二)確定適度國際儲備規模的參照指標 1、國際儲備對國民生產總值之比。
2、國際儲備對外債總額之比。
3、國際儲備對進口額之比(或國際儲備能支付進口的月數)
(三)確定適度國際儲備規模應考慮的因素 1、國際儲備的需求
(1)持有國際儲備的成本
(2)經濟開放與對外貿易
(3)對外資信與融資能力
(4)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
(5)外匯管制的寬嚴程度
(6)匯率制度與外匯政策的選擇
(7)貨幣的國際地位
(8)應付各種因素對國際收支沖擊的需要
2、國際儲備的供給
(1)黃金儲備
(2)外匯儲備
(四)確定適度國際儲備規模的方法 (1)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國際儲備的短缺或過剩會直接影響到某些關鍵的經濟變數和政策傾向,因此,考察這些經濟變數和政策傾向的變動,就可以判斷儲備水平是否適度。例如,表明一國國際儲備不足的經濟變數和政策傾向主要有下列指標:
①持續的高利率政策;
②外匯管制、外貿管制;
③緊縮性需求管理;
④持續的匯率不穩定;
⑤把增加儲備作為首要的經濟目標;
⑥新增儲備主要來自信用安排。
這些客觀指標產生的背景是,該國政府已經明確其適度儲備量的水平,因而當其採取高利率政策或獎出限入政策來改善國際收支時,便意味著該國存在儲備不足問題。正是由於儲備不足,該國政府缺乏干預外匯市場的能力,從而匯率不穩。於是,該國被迫通過國外借款來彌補國際儲備缺口。
定性分析法不乏其合理性,但它只能粗略地反映儲備的適度性,不能測算出一個確定的儲備量。而且用來反映儲備適度性的經濟變數和政策措施的變化可能並非由儲備過剩或不足引起,而是由其他經濟因素甚至政治因素所引起。因為這種方法的前提是假定儲備水平是一種重要的政策目標,政府為達到預定的儲備水平目標而調整內部和外部的政策,但有些時候政府的政策調整可能是為了其他更重要的政策目標。
(2)定量分析法主要包括比例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
①比例分析法。即採用國際儲備量與某種經濟活動變數之間的比例關系來測算儲備需求的最適度水平。其中,進口比例法(R/M比例法)是目前國際上普遍採用的一種簡便易行的衡量方法。這是由美國耶魯大學的經濟學家羅伯特?特里芬教授在其1960年出版的《黃金與美元危機》一書中提出的,其基本思路是:把國際貿易中的進口作為惟一的一個變數,用國際儲備對進口的比例(R/M)來測算最適度儲備量。一國的R/M比例應以40%為最高限,20%為最低限。按全年儲備對進口額的比例計算,約為25~30%左右,即一國的儲備量應以滿足約3~4個月的進口為宜。
除此以外比例分析法常用的比例指標還有:儲備對外債總額的比例、儲備對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等。這種方法因簡明易行而被許多國家所採用,IMF也是這一方法的支持者。但是比例法也有明顯的缺點:首先,某一比例關系只能反映個別經濟變數對儲備需求的影響,而不能全面反映各種經濟變數的影響。其次,對於R/M比例法來說,一是它理論上存在缺陷,即:國際儲備的作用並非只是支付進口。二是各國情況不同,例如,各國對持有國際儲備的好處和付出的代價看法不同,各國在世界經濟中所處的地位不同等。這些差異決定了各國儲備政策的差異,因而各國對儲備的需要量也就不同。所以,只用進口貿易這個單一指標作為決定各國國際儲備需求量的依據,顯得有些依據不足。
②成本—收益分析法。又稱機會成本分析法。這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以海勒、阿加沃爾為首的經濟學家,將微觀經濟學的廠商理論——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 ——運用於外匯儲備總量管理而得出的,即當持有儲備的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時,所持有的儲備量是適度的。一般情況下,國際儲備的需求量與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成反比,與持有儲備的邊際收益成正比。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是運用外匯進口資源要素以促進國內經濟增長的邊際產出(可採用國內投資收益率來計算)。持有儲備的邊際收益則是運用儲備彌補國際收支逆差,避免或推遲採用政策性調節措施,減少和緩解對經濟造成不利影響的好處,以及運用外匯購買國外有息資產的收益。只有當持有儲備的邊際收益等於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從而帶來社會福利最大化時,才是最適度儲備規模。
成本收益分析法具有測算的准確性高於比例分析法的優點,這種方法採用多元回歸和相關分析的技術建立儲備需求函數,克服了比例分析法採取單一變數的片面性。但宏觀經濟中有些變數並不像微觀經濟變數一樣有界限分明的成本和收益,只能測算綜合成本和綜合收益。這使成本收益法存在著不足之處:其計算方法比較復雜,涉及的經濟變數較多,有的數據難以獲得,只能憑經驗主觀選擇或採用其他近似指標替代,影響了計算結果的准確性,因而很難在實際生活中採用。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