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目前的戰略石油儲備量
中國戰略石油儲備量目前在200萬噸至300萬噸間
有來自央行的報告認為,中國國內的不少資源價格長期低於國外,很容易刺激出口快速增長,帶來貿易順差。而如果國際投機資本因此迅速流入,造成資本項目順差,最終將導致國際間的收支失衡和人民幣匯率的上升壓力。
有來自海關總署的數字顯示,2007年的1至6月間,中國進口的原油總量達到了7972萬噸,同比增長13.4%。而有評論就認為,在中國石油消費越來越依靠進口的形勢之下,一旦國際石油供應中斷,後果將不堪設想。2007年09月11日,陳德銘曾在出席中美石油和天然氣工業論壇時對外界表示:目前中國戰略石油儲備量在200萬噸至300萬噸之間,而到2010年,這個數字將增加到1200萬噸,大約相當於中國30天的石油進口量。
那麼2010年我們希望能夠達到30天這樣的儲備,如果成功的話,對我們的石油安全的保障,到底具有什麼樣的意義?
從比較長遠的來講,石油儲備不僅是為了一個本國的安全,也是世界上各國之間互相的一種幫助,如果世界發生了突發的不可應對的事件,那麼各國都應該拿出自己的一部分油來解決,那麼每個國家,特別像我們這么一個大的國家,不同的災害啊有時候難免,所以我們長遠的目標,到2020年我們還是要達到90天,像日本美國他們都那麼做。
2. 各國戰略石油儲備天數
70年代先後發生了兩次世界性的石油危機,在西方引起了極大震動。危機過後,
西方各石油消費大國紛紛開始建立自己的戰略石油儲備。到1992年3月底,經合組織
(OECD)共有戰略石油儲備40640萬噸,可供消費93天;其中美國儲備20170萬噸,可
消費94天;日本儲備8000萬噸,可消費111天;瑞典540萬噸,可消費107天;另外法
國也擁有儲備4230萬噸,可消費116天。這一龐大的石油儲備,大約相當於世界年石
油消費總量的1/6,經合組織消費量的1/4或進口量的1/2。
日本的戰略石油儲備體系,包括公司儲備和政府儲備,與美國不同,日本更重視
公司儲備而不是政府儲備。日本的公司儲備指私營公司的儲備和液化石油天然氣進口
商的儲備。
從1972年,日本的石油公司開始進行石油儲備活動,截止到1995年3月底,
公司石油儲備約為4540萬立方米。同時,日本的政府石油儲備也不少,1995年3月底,
大約為4500萬立方米。總儲備量相當於157天的消費量。另外,與美國相比,日本除
儲備石油外,還建立了液化石油氣的儲備。1981-1988年液化石油氣儲備已能保證50
天的消費水平。
70年代先後發生了兩次世界性的石油危機,在西方引起了極大震動。危機過後,
西方各石油消費大國紛紛開始建立自己的戰略石油儲備。到1992年3月底,經合組織
(oecd)共有戰略石油儲備40640萬噸,可供消費93天;其中美國儲備20170萬噸,可
消費94天;日本儲備8000萬噸,可消費111天;瑞典540萬噸,可消費107天;另外法
國也擁有儲備4230萬噸,可消費116天。這一龐大的石油儲備,大約相當於世界年石
油消費總量的1/6,經合組織消費量的1/4或進口量的1/2。
美國是世界上的頭號經濟大國和軍事大國,也是最大的石油消費國,鑒於石油的
安全供應事關重大,所以美國石油政策的制訂非常重視國家石油供應的充足與安全,
特別是軍事用途的石油供應,給予極高的重視。美國從1912年到20年代中期就在國會
中陸續通過法律,將國內4塊可能有豐富油氣儲藏和3塊有大量頁岩礦藏的廣大地區劃
為「海軍用油保護區」,規定只許海軍在戰時急需時經國會批准後開采。迄今這些地
區的礦藏仍在美國國家嚴格控制之下。
美國自1975年由國會授權政府開始興建龐大的應急石油儲備體系。1977年進行了
第一次政府購買。大規模的采購則是從80年代初開始的。1978-1980年美國的石油儲
備維持在1億桶。1981年則猛增到2億桶,這主要是由於第二次石油危機的爆發,市場
供應趨於緊張,油價看漲,西方因恐慌心理瘋狂搶購庫存油,美國也不例外。盡管當
時油價很高,1981年美國購進的戰略石油儲備仍高達每天33.6萬桶。1982年戰略石油
儲備上升到3億桶,到1990年接近5.9億桶。美國是現今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備國,其
儲備總量占經合組織國家政府戰略石油儲備總量的60%。目前已達到6億桶。
3. 戰略油氣儲備概念的界定
油氣儲備就是將油氣這種物資以一定的形式加以儲存備用。當然,油氣這種物資儲存會因儲存的目的不同、供給的對象和備用領域的差異而具有不同的形式等。如從國家防禦角度看,中國戰略油氣儲備不僅應重視儲備原則和儲備數量,還應根據油氣資源的品種和軍隊的需要區分儲備主輔關系,明確儲備對象與儲備形式的關系。
因此,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時期和背景下,油氣儲備所面臨的問題有所不同,國家政府的不同管理部門看待問題的角度也會不同,使用不同的管理政策制度、管理方法和途徑去解決。但是對於油氣資源這種關繫到國計民生、國家安全的物資,其儲備管理應該系統、全面地從戰略角度去認識這是毫無疑問的。
戰略油氣儲備是國家或企業對油氣或其產品以一定方式進行儲存,應對國家安全的需求。在此概念中既包括了應急性石油及其產品的實物庫存形式的需要,還包括為這種方式建立更加長久的接替儲備形式的需要。有另一種更加廣義的石油儲備概念,即石油資源儲備的內涵。所以在儲備物資形態上既應該包括石油及其產品實物形態的庫存形式,也應該有試采後封存的石油資源儲備形式,以及具備一定條件但需進一步勘查的特殊地理位置的石油資源勘查儲備形式。
在石油資源開采、加工、銷售物流鏈上(圖7-4),戰略油氣儲備在幾個關鍵環節上都應該有儲備形式。如勘查階段的儲備、試采後的儲備、開采出的原油儲備,以及加工成成品油的儲備等。
圖7-4 油氣資源獲取工藝流程
戰略油氣勘查儲備形式是已完成最基本的勘查工作,其他工作有待進一步開展的一種儲備形式。戰略油氣礦產地封存儲備是完成了圖7-4中的前二項工作,需要時再直接開采即可。而以石油實物形態的儲備是將石油開采出來後儲備在特定的地方。石油產品儲備已經將油氣加工後成為直接可用的某一種石油製成品,如汽油、航用柴油等,再進行儲備。
從油氣儲備的應急程度看,第一種油氣儲備形式應急程度最高。應急時間只要考慮從儲存地利用供油網路管道輸送到使用地即可。第二種油氣儲備形式應急程度低於第一種。不僅要考慮從儲存地輸送到使用地這段時間,還要考慮從儲備的地質構造區域開采出來輸送到儲存地這一部分時間。第三種油氣儲備形式應急程度最低,是為第二種提供接替地的一種形式。
國家儲備既可以有國家戰略安全儲備部分,也可以有商業儲備部分,其後者是為了獲得新的、更多的儲備經費而儲備。如美國的國家石油儲備為大選而動用籌集資金。2005年9月2日國際能源署26個成員國同意在為期30天里每天動用200萬桶戰略儲備原油,以應對「卡特里娜」颶風造成國際石油市場每天150萬桶原油損失,緩解供油緊張局面。這一行動導致當天國際原油價格下跌,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和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從2005年8月30日的70.85美元/桶、68.89美元/桶跌至67.57美元/桶、66.06美元/桶[161]。
中國政府規劃了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工程建設,計劃分三期,在約15年左右的時間建成國家石油儲備量達到90天的消費需求水平(表7-6)。從這個規劃儲備量看,應該是從應急儲備角度而得到的。那麼,在這個儲備水平上,戰略石油儲備的市場調節功能的發揮有效性將會受到約束。
表7-6 中國戰略石油儲備情況統計
註:「天數」為總儲備量在應急需要時能夠替代進口的時間。(據參考文獻[150,162])
因儲備與消費密切相關,而且往往儲備的量和地點由消費的量和地點來決定,所以應該首先關注消費狀態分布。另外,影響能源與礦產資源消費的基本因素有經濟發展、工業化、人口增長和科學技術進步(表7-7)[127]。而且表現出4點規律性:一是,工業化過程中隨著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總能源消費基本上呈線性模式增長;二是,無論是工業化還是後工業化階段,人均GDP與人均消耗資源量二者均呈明顯的線性關系;三是,能源消費強度變化與工業化進程密切相關,隨著工業化階段能源消費強度一般呈緩慢上升趨勢,當經濟逐漸成熟進入後工業化階段後,經濟增長方式發生重大改變,能源消費強度開始下降;四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能源消費速率顯示出三階段模式。
表7-7 工業化過程中能源消費與GDP關系
(據參考文獻[127])
註:*能源消費彈性系數=能源消費增速/GDP增速。
這說明戰略石油儲備量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有很大關系。因此,在設計中國戰略石油儲備目標時一定要充分考慮、精確預測中國的經濟發展階段變化,尤其要注意經濟發展階段的轉折點,以便靈活調整戰略石油儲備目標等一系列指標。
美國的石油儲備量時常成為國際熱錢操控石油價格的標桿。這一點可以充分地體現戰略石油儲備對市場經濟的影響。美國石油庫存增加,國際石油市場價格就會下跌。而其減少,意味著大量買進石油的需求來了,國際油價就上漲。這已成為目前國際石油市場表現出的明顯規律。
雖然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通過15年的建設可以達到一定規模(表7-6)。但這距離美國的石油儲備已經達到9×108桶相距甚遠。從市場經濟的角度看,購買量越大,影響市場價格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戰略石油儲備達不到一定規模,要想影響石油市場的價格走勢可能性就不大。所以中國戰略石油儲備的量還需進一步擴大。
戰略油氣儲備要達到以上兩個目的,還需要解決以什麼形式儲備、怎麼儲備的問題。儲備形式多元化可以更好地降低風險。加大地面石油儲備也並不是唯一選擇。加強中國自主油輪船隊建設同樣是解決的方式之一。目前一些石油公司在海上已貯存了大約8000×104t石油,大約30~35艘巨型油輪和10艘蘇伊士級油輪被石油公司用於海上漂浮石油貯存。這些超大型油輪停泊在美國的墨西哥灣,另外的超大型油輪停泊在亞洲和中東地區[162]。
綜上所述,中國戰略油氣儲備的內涵應該包含更長遠、更安全、更系統的需求滿足和意義。
4. 日本的戰略石油儲備排名
日本是僅次於美國、中國的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費國,年消耗石油近3億噸,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度佔70%以上),因而對石油安全特別關注。早在20世紀50年代,日本的有關法律就規定了企業的石油儲備義務。1974年日本加入國際能源總署,建立了政府石油儲備。1983年,位於日本青森縣的小川原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建成,開始了由國家儲備基地儲藏石油的時代。日本是個平原狹小、地形破碎、多火山地震的島國,又缺乏地下鹽穹或岩鹽層的地質條件,因此採取了多種儲備方式,如地面油罐、半地下油庫、海上油船和油罐、地下岩洞油庫等。到1996年,日本相繼建成10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每個規模為150~665萬立方米。政府還從民間租借了21個石油儲備設施,民間儲備的石油則保存在各石油加工廠和銷售網點。目前,日本石油儲備量的規定是90天,實際儲備91天,100%為原油儲備。而民間石油企業的義務儲備量規定為70天,其中成品油佔55%,原油佔45%。日本液化石油氣的3/4靠國外進口,為此也建立了液化石油氣國家戰略儲備,2010年建成液化石油氣國家儲備150萬噸。
5. 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有多少桶
早在「十五」發展規劃中,有關部門就明確提出了「加快建設國家石油儲備體系
6. 中國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在哪
中國確實已經啟動了戰略石油儲備工程。近日,中國石化建造的浙江鎮海石油儲備基地已悄悄動工,這里打算儲備1000萬立方米石油,相當於大慶油田1/5的年產量。
中石化一位長期關注中國石油戰略儲備的專家告訴記者,它應該是國家圈定的四大戰略石油儲備基地中規模最大的。
據悉,鎮海成為四大基地之一有其內因:中石化原來在鎮海就有設施,它又背靠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沿線分布著上海石化、揚子石化、儀征化纖等眾多巨型石化煉油廠,市場需求非常龐大。
過去的一個多月,國家石油儲備辦和戰略石油儲備基地的低調曝光引起廣泛關注。對於投資60億元的四大石油儲備基地的具體地點,流傳最多的有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認為,四大基地分別是浙江鎮海、杭州灣附近、山東黃島、廣東大亞灣;而第二個版本認為,浙江鎮海、浙江舟山嶴山、遼寧大連、山東黃島。兩個版本中,鎮海都是排頭兵。
石油專家分析說,國外一般都會將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建在沿海或沿江地區。
事實上,最近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以及中化進出口公司等「巨頭」都參與到石油基地的運作中,中石化、中石油秘建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庫的消息早已悄悄傳出。國務院發展中心產業部專家馮飛對記者說,在我國石油儲備基地建立之初,發揮公司優勢相當重要。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最新報告,2005年,我國石油需求量將達到2.9億噸左右,中國將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石油消費國。而近日長江三角洲出現的「油荒」事件,更是把能源短缺這個尖銳矛盾放在了刺眼的位置。
因此,上下對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的制度已達成共識,今年5月國家石油儲備辦公室正式運作後,四大儲油基地就開始緊鑼密鼓地運作。目前這應該只是一期工程,中國還可能在中原、江漢和新疆等地建立石油儲備基地。(
7. 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如何
以前,我國一直未建立石油戰略儲備體系,石油儲備主要依賴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三大國有石油公司的商業儲備,綜合儲備天數僅為20天左右。為防範石油供給的風險,維護國家的經濟安全,早在1993年,我國就在醞釀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體系。但是受各種因素影響,直至2003年,國家才正式啟動國家石油儲備基地第一期項目。
近年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戰略石油儲備也已成為國家能源安全體系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如今,我國每年石油產量約兩億噸,進口則達到兩億五千萬噸,石油對外依存度已超過50%,此外,由於近年來中國汽車銷量的不斷增加及其他剛性需求的較快增長,使得我國今後石油的對外依存度還有可能進一步增加。
目前我國石油儲備(量)為30天。主要包括原油儲備和成品油儲備,原油和成品油儲備比例大致為3∶1。2008年底我國已經建成了第一期四個石油儲備基地。2009年隨著新疆獨山子國家石油儲備基地的開工建設,標志著我國石油儲備二期建設項目全面展開。在國家石油儲備二期建設項目完成後,還將開展第三期項目的建設,最終達到發達國家90天儲備量的水平。
8. 什麼叫石油戰略儲備
人們常說石油是工業的血液,若人體中血液不夠,輕則致病,重則有生命危險。對於石油進口較多的國家,如果沒有石油戰略儲備,那麼一旦石油進口中斷,在缺乏石油供應的地區必然會對各行各業產生災難性打擊,飛機不能飛,汽車不能跑,交通癱瘓,生產停滯。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能源的不斷供給來保證。 目前,石油在世界能源結構中所佔的比重約為40%,在可預見的將來仍是主要的能源。近期在美國某報上有幅漫畫,畫了「9.11」3個豎立的大字,投射在地面上的陰影卻形成了「oil(石油)」三個字母,生動地揭示了美國「反恐倒薩」是為石油而戰。中東石油佔世界石油儲量的2/3,號稱「世界油庫」,誰能控制中東石油,誰就能支配世界經濟。 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和能源結構的改變,我國對石油的需求量急劇增加,而國內原油產量增長近期明顯放慢,使得石油的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國家計委統計表明,20世紀90年代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9.7%,石油消費年均增長5.77%,而石油供應年均增長只有1.67%。1993年我國已由石油凈出口國變成石油凈進口國,2000年共進口石油7000 萬噸,2003年進口石油已超過8000萬噸,成為美國、日本之後的第3大石油進口國。據統計,1995年國內所需石油的6.6%靠進口,2000年已升至25%,2005年這個比例提高到32.5%。 在大量進口石油的情況下,必須採取有效措施穩定石油進口,保障石油供給。為此就不能像過去那樣被動地接受「國際油價」,必須居安思危,有備無患,以應付突發事件。積極參與國際石油資源的開發和進口石油多元化,可以緩解石油危機和調節石油供需平衡,然而最直接、最及時、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由21個原油進口國組成的國際能源機構(IEA)建議,至少儲備90天的原油進口量。美國20世紀末的石油儲備量高達1.6億噸,日本石油消費的99.6%依靠進口,因此石油儲備更多,達到160天的原油進口量。儲備石油的措施就是建設大型油庫。 水庫在雨季多水時儲水,在旱季缺水時放水,以調節江河水量和穩定發電。石油儲備庫的作用類似,當產油地區動亂或運輸通道不暢而無法正常供油時,可動用儲備石油滿足國內需要,保證經濟持續發展。當國際油價波動較大時,可低買高賣,謀求國家經濟利益。 在全世界主要石油進口大國中,我國基本上沒有石油戰略儲備,因此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庫,既是未雨綢繆,也是當務之急。值得欣慰的是我國已在「十五」期間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制度,從2003年開始,首先在東南沿海地區建設陸地石油儲備基地,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希望採納
9. 戰略石油儲備的現狀
戰略石油儲備是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眾多發達國家都把石油儲備作專為一項重要戰略加以部署實屬施。當前存在戰略儲備與平準庫存兩種石油儲備,戰略石油儲備是在戰爭或自然災難時以保障國家石油的不間斷供給為目的。而以平抑油價波動為目的的石油儲備是平準庫存。戰略儲備體系應該考慮市場化的因素,但戰略儲備體系本身是服務於國家能源安全的,幾乎不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