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黃金儲備 » 中國近年來外匯儲備水平
擴展閱讀
類似於金條 2021-03-31 20:26:33
何蘭黃金市廠 2021-03-31 20:26:32
蒲幣對人民幣匯率 2021-03-31 20:26:27

中國近年來外匯儲備水平

發布時間: 2021-03-26 15:14:25

㈠ 中國外匯儲備世界第一有用嗎

外匯儲備多的確是國家實力強的證明,但是並不見得越多就越是一件好事。版
當中國外匯儲權備邁過1萬億大關,後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時,政府更應該憂慮而不是沾沾自喜。
1,中國強制結匯。當本國有著一筆巨額的外幣財富時,匯率首先成了巨大的問題。如果投放美元,吸納RMB,就會加劇RMB升值和美元貶值的壓力;如果投放大量基礎貨幣換美元,則會造成通貨膨脹的壓力。因此,匯率和通脹權衡是很重要的。
2,當國庫中存儲著1萬多億美元時,中國政府如何消化也是一個重大的問題。而實際上,龐大數量的美元都被用去買波音和支援非洲友好兄弟了。托這筆錢的福,教育局下設各高校的公派出國名額都多了很多。

㈡ 從經濟學角度講,中國的外匯儲備到底多不多

經濟有宏觀微觀之分,就宏觀來說,我國外匯儲備據稱已經位居天下第一,但是就微觀經濟來說,人均外匯儲備少得可憐。
而且現在國際上外匯儲備的衡量貨幣仍舊為美元,但是美元是人家美國人印刷的無價值力的紙張貨幣而已,本身不具備儲藏價值和應用價值,倘若美元急速貶值,則中國的外匯儲備形同沒有。
究其本質上來說,這么多美元儲備也是相當於一分錢沒有的,和美元掛鉤等與就要受美元價值脅迫,相當有風險,故此,提議中國進行多貨幣外匯儲備的搭配政策,或者將大量的資金用於現時采購等領域,發揮外匯儲備的作用,而不是企圖用烏經濟價值的紙幣來進行儲備。

㈢ 外匯儲備是什麼 為什麼說巨額外匯儲備會給中國帶來很大壓力

什麼是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系是指持有外匯資產之總稱。其定義有三:一、全國外匯儲備:定義之范圍最廣,指全體國民、政府機關、銀行體系及中央銀行所持有的國外資產。二、銀行體系中外匯儲備:指包涵中央銀行及全體金融機構所持有的國外資產凈額,亦即國際經濟學中謂的國際儲備金(International Reserve)。三、中央銀行外匯儲備:此即我們日常提及的外匯儲備,亦即中央銀行本身持有之國外資產。其中涵蓋中央銀行原有外匯資金、向外匯市場買入的外匯、以及中央銀行運用外匯存底所獲得之操作利的與利息所得。

外匯儲備的壓力:

一,內債劇升
政府為吸收這些外匯,需要發行大量的人民幣;而為減輕由此導致的通貨膨脹,又需要發行大量的央行票據或國債去回籠貨幣。如果我們把「印錢」(發行貨幣)理解成增加政府的隱性債務,那麼中國外匯儲備積累的過程可以看成中國政府以擴大債務(發行人民幣、央行票據或國債)為代價兌換外幣資產的過程。

近幾年來,伴隨著中國外匯儲備的大幅增長,顯性的中央政府內債(央行票據或國債)也急劇增長。據統計,中國的外匯儲備從2000年底的1656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底的6099億美元,增加額達4443億美元 。 而同期國債余額由13000億元增加到27787億元人民幣,央行票據余額由零增加到11708億元人民幣,相當於3200億美元;外債也增加了約 786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僅顯性的中央政府內債已經達到GDP的30%。 除此之外,中國政府還需要承擔地方政府及國有企業的隱性債務,而對於後者的規模目前還沒有完整和准確的估計。但可以肯定,中國內債近年急速增長,其規模已經達到了國際上公認的警戒區域。內債及政府負債率的進一步增長,將影響中國政府對於全國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及社會安全保障能力,增大國內經濟的金融風險,影響長治久安。
二,金融風險高.
由於我國外匯儲備很大部分都是美元,由於美國雙財政赤字常年居高不下,造成美元貶值,必定會帶來外匯儲備實際價值的縮水.況且外匯儲備中有1000億都屬於預期人民幣升值而進來的熱錢,監管不好,很容易出問題.
三,侵蝕了國內勞動者的勞動成果.
外匯儲備主要來自國內企業產品出口的利潤,長期積壓在國外,不能投放國內建設,對於中國資金本來不充裕的市場,也是一種損失.

㈣ 中國外匯儲備現狀是多少 外匯儲備是不是越多越好

截至2018年9月份,中國外匯儲備為31097.16億美元。
外匯儲備過多可能引起的問題:
1、外匯儲備的過度增長,有可能通過基礎貨幣的擴張,引發泡沫經濟或通貨膨脹風險。而泡沫經濟和通貨膨脹,是威脅經濟穩定高速增長的兩大宿敵。盡管中央銀行可以通過沖銷干預吸收過多的貨幣,但是,其效果會受到市場規模的限制。從市場的承受能力來看,央行每年大規模發行票據的空間越來越小。因此,一旦出現通貨膨脹風險,央行會處於非常被動的狀態。
2、過多的外匯儲備有可能降低我國對外金融資產的收益水平和財富增長速度。這一結論主要來自以下三個觀點:其一,我國外匯儲備的收益率要遠遠低於外商直接投資的收益率,二者的差額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國民財富的流失。據推測,通常外匯儲備的收益率大概在3%左右,而外商直接投資的平均收益率至少達到10%。其二,央行發行票據回籠貨幣需要支付利息,而外匯儲備利息形成央行收入,當前者大於後者時,央行持有外匯儲備的成本會相應上升。其三,官方外匯儲備屬於短期、低收益對外投資,而民間對外資產主要為中長期、高收益投資,因此,前者的比重過高會降低我國對外金融資產的收益水平。
3、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會增加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劇貿易摩擦。國外一些人士一直把外匯儲備的增加作為中國政府阻止人民幣升值和操縱外匯市場的「證據」,並據此要求中國擴大匯率制度彈性和實現人民幣升值。此外,一部分發達國家政府也會以人民幣匯率問題為借口,對中國出口商品實施貿易保護措施。
由此可見,由國際收支失衡引起的外匯儲備過度增長,不僅妨礙了對外經濟的穩定發展,而且「威脅」著國內宏觀經濟的穩定。在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物價水平較低、就業狀況有所好轉的宏觀形勢下,國際收支不平衡正在成為我國宏觀調控面臨的突出矛盾。正是基於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著重指出,把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作為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任務。

㈤ 求中國現在外匯儲備的構成

目前中國外匯儲備的構成是——
2000多億美元次級債(分文不值),
3700多億美元兩房債券,
2000億美元被中投控制,
3000多億美元短期債務,
5000多億美元美國國債,
2000多億美元現金或歐元資產,共計1.8萬多億美元。
中國的外匯儲備作為國家資產,由中國人民銀行下屬的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管理,部分實際業務操作由中國銀行進行。
1.幣種構成
中國外匯儲備的結構沒有對外明確公布過,目前屬於國家金融機密。依據來自於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路透社的報道,據估計,在中國的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佔70%左右,日元約為10%,歐元和英鎊約為20%。
2.外匯儲備結構原因
之所以中國的外匯儲備結構以美元資產為主,有以下幾方面歷史和國際金融理論原因:
1、儲備貨幣發行國的經濟活動要以國內經濟為主,雖然美國占國際貿易的比例很大,但是與美國龐大的國內生產總值相比仍然比例很低,遠遠低於日本、德國、瑞士的相應指標,後者三國的主要經濟活動是外向型的,其貨幣價值容易受到國際資本流動的干擾而大幅波動,不利於保值;
2、除美國外,日本、德國、瑞士的央行拒絕其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扮演更重要的作用;
3、美元是歷史形成的國際支付手段、交易中介、價值儲藏手段;
4、國際貿易中2/3以美元結算;
5、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批發交易絕大多數以美元交易,各國央行的金融操作也是主要採用美元;
6、各大國的外匯儲備主要是美元資產;
7、國際銀團貸款和國際債券市場的絕大多數交易都是美元或美元債券。
3.儲備成本
由於中國外匯儲備結構中美元資產較多,在2000年之後的美元大跌過程中,中國外匯儲備在賬面上貶值嚴重。有觀點認為,2003年中國的外匯儲備賬面損失約200億美元,2004年上半年賬面損失約400億。
4.流動性風險
「外匯儲備經營管理特別強調安全性和流動性,這決定了外匯儲備主要投資於國際市場上信用等級較高的債券」;「中國的外匯不是拿著一些外國的現鈔放在那裡,而是買了外國的一些高收益、低風險、非常安全的債券」。然而約佔60%比例、高達數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以美國國債和債券形式存在,使得外匯儲備的流動性不足,受到中美關系、美國國債市場規模的威脅。
5.非常規使用
2004年1月,國務院動用450億美元外匯儲備以充實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的資本金。這次注資行為不屬於外匯儲備的常規運用范疇,2003年12月16日成立的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承擔執行人的角色。
6.中國外匯儲備的規模
截至2006年2月底,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總額為8537億美元(不包括港澳的外匯儲備),首次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一。截止2008年4月末,中國的外匯儲備增加到1.76萬億美元,比東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外匯儲備的總和還多,有學者認為,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世界主要7大工業國(包括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義大利,簡稱G7)的總和。隨後,中國的外匯儲備持續上升,截至2008年9月末,達到創紀錄的19056億美元。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加之美元、歐元、人民幣匯率的波動,2008年10月末,中國的外匯儲備已降至1.89萬億美元以下,為自2003年年底以來首次下降,截至2008年12月,中國外匯儲備已達19460.30萬億。
有觀點認為,實行浮動匯率制的國家外匯儲備以GDP的10%左右為好,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水平明顯偏高。亞太區國家的外匯儲備額佔GDP的比例平均上都要比西方國家高出很多,這個現象並非中國所獨有,而且高外匯儲備對於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也是有幫助的。有些觀點認為,考慮到中國的銀行壞賬情況比較嚴重,適當的增加外匯儲備不但是必要的,而且現在的儲備水平還太低。
人民幣匯率曾經採用盯住美元的做法,在人民幣/美元購買力平價失衡、全球預期人民幣將會相對美元升值的情況下,大量美元熱錢湧入中國換取人民幣,以求收買廉價資源並獲得匯率波動收益。中國央行為了維持固定匯率,不得不大量買入美元,加劇了中國外匯儲備問題,導致了通貨膨脹的風險。統計表明,2004年約有1000億美元熱錢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人民幣的匯率2005年7月21日改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另一方面,根據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9月底,中國已超過日本,持有美國國債達5850億美元,成為美國的最大債權國。
有學者認為,不應再用中國外匯儲備來買美國國債,因美國未來的形勢不明,應盡快實現分散投資。中國的外匯儲備還可能在協助解決金融危機上扮演更多新角色,更重要的是,中國必須改變經濟增長模式,外匯儲備不能再以每年3000億元的速度增長。

㈥ 對現階段我國國際收支及外匯儲備水平的看法

截至2005年年底,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8189億美元,較上年末增加了2089億美元,過去三年累計增加了5325億美元。如果考慮到2003年年底和2005年年中向國有商業銀行注資的因素,我國這幾年外匯儲備的實際增幅更大。時下,人們對於外匯儲備的問題又有諸多議論,筆者擬就此進行探討。
從進口支付能力和短債償還能力等傳統的國際警戒指標看,當前我國外匯儲備相當於一年多的進口或外債余額的兩三倍,總體上不存在國際支付風險。但是,外匯儲備規模大大超過國際警戒標准也常遭人詬病。
由於資源的稀缺性,做任何事都是有「機會成本」的,因此,一國持有外匯儲備也不是越多越好,需要把握一個度。當前關於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問題在全社會引起較多關注,意味著中國正逐步走出外匯短缺思維,有其積極意義。事實上,隨著近年來外匯由短缺轉為相對過剩,國家已明確將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列為當前經濟工作的主要目標。如果國際收支能夠基本平衡,則作為國際收支的平衡項目——外匯儲備規模—— 的增減就不會很大。這也正是中國人民銀行領導多次在各種場合強調中國不刻意追求積累外匯儲備的原因所在。
當前討論外匯儲備規模問題時存在一種傾向,經常把它孤立起來分析,就外匯談外匯,將外匯儲備增加作為國家刻意所為的宏觀調控目標,並由此批評政府在總體國際償付能力已較為充足的情況下還大幅增加儲備的做法。這里,且不論中國究竟持有多少外匯儲備合適,也不論中國是否將增加外匯儲備作為目標(實際上,我國確立國際收支平衡目標已經證明這種推測缺乏依據),持上述觀點者至少忽視了宏觀調控目標之間的沖突與協調問題。
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是開放經濟條件下國家宏觀調控的四大目標。前三者屬於經濟對內均衡目標,國際收支平衡屬於對外均衡目標。理論上講,當一國經濟內外均衡時,上述四個目標則都達到最優狀態。但現實世界中,均衡是相對的,不均衡是絕對的。在不同階段,上述目標反映的問題不同,解決起來不可能同時兼顧,只能抓主要矛盾。目前,在國際收支連年較大順差、國內市場外匯供大於求的情況下,如果中央銀行不收購外匯、增加外匯儲備,勢必導致人民幣匯率較快上升。而人民幣大幅升值很可能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外貿出口和利用外資造成大的沖擊,進而影響到就業。由於增加就業是國家當前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國際收支平衡目標勢必要讓位於充分就業目標。因此,「儲備增加、匯率穩定」雖不是最優卻是可行的政策組合。
關於外匯儲備激增的化解之道
我國是一個處於經濟高速增長和體制轉軌時期的發展中大國。外匯儲備充足,有利於增強國際清償能力,維護國家和企業的對外信譽;有利於為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降低經濟轉軌的不確定性;有利於應對突發事件,防範金融風險。但是,外匯儲備持續較快增長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制約貨幣政策操作、加劇經濟結構失衡、激化國際經貿摩擦,等等。因此,我們需要積極採取措施化解外匯儲備激增的態勢。對此,一般想到的是增加進口、減少出口、擴大資本輸出、減少資本流入等辦法。這些措施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在現實中卻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
現階段增加進口不僅有利於國際收支平衡,更重要的是可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有助於引進經營人才和管理經驗。但是,增加進口不能靠行政指令,應由市場自主選擇。過分鼓勵出口的做法要調整,不計成本的出口也必須改變,但如果採取特別的措施來限制出口,不符合市場經濟的公平原則。況且,在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還存在著將進口產品賣給誰、國內產品不出口誰又能買的問題。是否限制資本流入也要認真研究。雖然我國本外幣資金都已不再短缺,但國內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渠道不暢,而引進外資則可以帶來國內缺乏的技術設備、管理經驗和市場渠道。加強對資本流入的管理,無非是要加強對短期套利資本流動的監控和控制,但很難將短期套利資本與合法合規的貿易投資完全區分開來。適當擴大資本流出,不僅有助於改善國際收支平衡,也符合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大方向,但資本賬戶的開放進程不取決於外匯供求狀況,而是取決於宏觀調控效力、公司治理水平、產權保護程度、金融監管能力等其他約束條件。
汲取國際經驗,結合中國實際,解決外匯儲備激增問題,關鍵是要努力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對外不平衡是經濟對內不平衡的反映,因此,實現國際收支平衡不能局限於涉外經濟政策的調整,根本上還是要從恢復經濟對內平衡入手。首先,要採取有效措施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改善儲蓄、投資、消費的關系。其次,要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包括外貿增長方式,提高利用外資質量。第三,要發展多層次的金融市場,增強儲蓄轉化為投資的能力,減少對外資的過度依賴。因此,解決國際收支不平衡問題是一項全局性的、戰略性的工作,需要各部門共同努力。同時,我們不是為國際收支平衡而平衡,根本上還是要實現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這正是各部門形成共識、加強政策協調配合的基礎。
在外匯短缺和計劃經濟條件下,長期以來我國形成了涉外經濟發展優先的非對稱管理政策模式,外貿「獎出限入」,資本「寬進嚴出」,外匯「增收節支」。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國際收支持續較大順差的剛性,成為實現國際收支平衡的體制約束。有鑒於此,涉外經濟政策的調整在實現國際收支平衡尤其是國際收支的總量平衡中要發揮積極作用。但這種調整不應刻意作為調節國際收支的手段。國際收支順差時對資本流動實行嚴進寬出、國際收支逆差又反其道而行之,這樣的做法無異於削足適履,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國際收支平衡問題,還會影響到政策的連續性,進而損害整個投資經營環境。
涉外經濟政策的調整應該遵循市場化的方向,致力於逐步取消資本和外匯管制,實現人民幣完全可兌換和貿易投資的便利化。在目前外匯供大於求、人民幣存在升值預期的情況下,開放資本流出的風險較小,改革步伐可以大一點、快一些。當然,所有相關改革不能僅從當前國際收支狀況考慮,更要看市場主體的風險控制能力和管理部門的監管能力,不能操之過急。同時,應繼續按照「動性、漸進性和可控性」原則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擴大匯率彈性,進一步發揮匯率在調節國際收支中的重要作用;逐步統一中外資企業和境內外資金使用的稅收政策,減少對內外資的稅收扭曲;穩步推進土地、能源、電力等要素價格的市場化,切實落實土地、環境和勞動保護等相關政策法規,逐步解決人為壓低要素成本所帶來的價格扭曲和資源不合理配置。
關於外匯儲備的經營與使用
我國外匯儲備已達數千億美元之巨,如何實現這筆巨大財富的保值和增值,相關部門責任重大。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法》,中國人民銀行作為我國中央銀行持有國家外匯儲備,授權國家外匯管理局對其進行經營和管理。2006年年初召開的全國外匯管理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完善儲備經營管理,積極探索更加有效運用儲備資產的方式。其中特別強調指出,要進一步優化儲備的貨幣和資產結構,繼續拓寬儲備投資領域,把儲備運用與國家整體發展戰略、改革開放和宏觀調控結合起來,積極提高儲備資產的收益水平。這些闡述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
「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的道理眾所周知,採取儲備貨幣和資產結構多元化的投資策略是必要的。但這種調整必須基於長期、戰略和發展的考慮,不能盲目追隨市場波動,更不能片面理解為增持或拋售某種貨幣或資產。有人用美國官方公布的中國持有美國國債情況來說明美元在中國外匯儲備資產中的地位在下降,這實際似是而非。根據美國財政部最新公布的數據,中國持有美國國債2005年11月底達到2498億美元,較上年末增加269億美元,中國減持美元資產的結論不攻自破。況且,除國債之外,高信用等級的政府機構債券、公司債券和國際金融組織債券等,也符合儲備經營的安全性和流動性原則,也是我國儲備資產運用的重要方面。此外,考慮到我國經常項目出現持續較大順差,尤其2005年外貿盈餘激增,經常項目順差急劇擴大,我國包括儲備經營在內的資本輸出也必然相應達到較大規模。在對外直接投資規模有限的情況下,對外證券投資是主要的資本輸出形式。由於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仍居主導地位,美國金融市場仍是世界最發達的市場,美國無疑仍是我國重要的資本輸出目的地。
從理論上講,貨幣需求有交易、預防和投機等動機,因此各國持有外匯儲備無外乎是出於國際支付、穩定匯率和增加財富等目的。如前所述,當前我國外匯儲備較為充足,已基本滿足了國際支付和市場干預的需要,所以,在確保安全性、流動性的情況下,儲備經營管理的贏利要求自然更高。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國外匯管理局已經確定了明確的儲備經營管理目標,即拓寬外匯儲備投資領域,把儲備運用與國家整體發展戰略、改革開放和宏觀調控結合起來,積極提高儲備資產的收益水平。實際上,向國有商業銀行注資就是儲備經營的一種有益嘗試,既支持了國家金融體制改革,又為外匯儲備贏得了較好的回報。當然,還有其他形式可以進一步探索,如改革儲備經營管理體制,借鑒新加坡模式,按照公司制原則招攬市場人士經營管理部分外匯儲備,從而謀求更高收益;嘗試將部分外匯儲備轉化為實物儲備,將一部分外匯儲備用於進口國內緊缺的石油、礦產等,建立戰略物資儲備,等等。
總之,我們有這么多外匯儲備,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要避免矯枉過正,尤其要防止將外匯儲備資產當作財政的錢來用。如果國家把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1/3強的外匯儲備都用於行政配置,勢必加強對經濟生活的干預,不符合市場化改革方向。而且,與日本、新加坡等國不同,我國的外匯儲備是央行資產而非國家財政的錢,將外匯儲備用於國家財政支出,就會再度形成財政向央行的透支,最終釀成通貨膨脹、信貸膨脹、資產膨脹的等惡果。另外,將外匯儲備向國有商業銀行注資的做法簡單地外延拓展,還有可能形成廣泛的道德風險,從長遠看也會侵蝕宏觀經濟金融穩定的基礎。(作者:文亮)

㈦ 中國外匯儲備即將返回五年前水平 外儲下降有什麼影響

去年中國外貿形勢嚴峻,外儲連續下降對外貿有什麼影響呢?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室助理研究員李遠芳指出,當前外匯儲備下降的主要原因還是人民幣的貶值預期和資本項目下的資金外流,而不是經常項目下的貿易順差變化。
「外匯儲備增減對外貿沒有直接影響,但有間接的影響。」孫華妤指出,這種間接性體現在人民幣匯率上。人民幣貶值,有利於企業出口。為控制人民幣貶值幅度,央行會出售以美元為主的外幣,外儲因此減少。
有機構認為,目前外儲下降或使人民幣匯率繼續承壓。中金公司研究部負責人梁紅分析,2016年第一周,人民幣對美元已貶值超過1.5%,至5年來最低水平。外匯儲備水平並非幣值的最終決定因素,但其下降或給市場帶來較大的心理影響,刺激更多外匯流出。
「短期內市場存在外儲下降和人民幣貶值的趨勢,這將利好出口企業。但由於我國加工貿易佔有一定的比例,對於來料加工的企業,其進口成本也將因人民幣貶值而上升,令出口的價值優勢打了折扣。總體來看,外儲下降、人民幣貶值對外貿的影響是中性的

㈧ 高分!!我國歷年外匯儲備額及其動態分析

中國外匯儲備分析

一、外匯儲備的經濟意義
外匯儲備是當今國際儲備的主體。國際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能隨時用來干預外匯市場、支付國際收支差額的資產。國際儲備代表一國的國際清償力,其數量多少反映了該國清算國際收支及干預外匯市場的能力。而外匯儲備在所有類型的國際儲備中規模最大,使用頻率最高,發揮的作用也最大。因此外匯儲備就具有了不尋常的經濟意義。對一國來講,外匯儲備的經濟意義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講:
第一、外匯儲備在日常經濟生活中的作用,主要有三:1.清算國際收支差額,維持對外支付能力;2.干預外匯市場,調節本國貨幣的匯率;3.是一國國際借貸和支撐本幣幣值穩定的信用保證。因此,合適的外匯儲備,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保持正常的外貿、穩定本國貨幣幣值、抵禦外匯風險和防範金融風險的必要保證。
第二、外匯儲備在央行資產負債表上表現為外匯占款,佔用貨幣當局的基礎貨幣投放量,會通過乘數放大到經濟運行中,這樣外匯儲備的規模就會影響到一國的貨幣供給,進而影響到其他的經濟變數,比如通貨膨脹、利率等。
第三,外匯儲備數量的變化往往代表外匯市場上本幣與外匯的供求情況,外匯儲備的持續增加或減少,意味著本幣的升值或貶值壓力,進而可能對經濟體的進出口貿易產生影響。
第四、外匯儲備以外幣資產存在,這意味著將本國資本輸出到外國進行投資,在獲取一定收益的同時也會承擔機會成本,即動用儲備進口物資所帶來的本國經濟增長及投資收益率。
近年來,中國外匯儲備持續高速增長,2004年年末已經達到6099億美元。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外匯儲備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經濟運行,我國外匯儲備無疑應成為值得大家關注的熱點。本文將從數量和幣種結構兩個方面,對我國外匯儲備進行分析。
二、從數量變化看中國外匯儲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對外貿易持續保持順差,與此同時,我國的外匯儲備也在不斷增長。1985年我國外匯儲備只有26.44億美元,1990年超過100億美元,到1996年突破1000億美元 2003年已達到4032.51億美元,到2004年年末更是高達6099億美元。表1為我國外匯儲備數量的統計,體現了近 20年來我國外匯儲備的變化情況。
(一)、中國外匯儲備數量變化原因分析
理論上講,外匯儲備的變化主要取決於進出口和外資引進凈額。在會計上,經常項目余額,資本項目中非儲備部分的余額和凈誤差與遺漏三者之和,需要用官方交易進行彌補和平衡,而交易的結果體現為官方儲備資產的增加或減少,其中變化最大的便是外匯儲備。外匯管理制度的變化也往往是導致外匯儲備變化的重要原因。從表1可以看出,中國外匯儲備變化可分兩個階段,這正與我國外匯管理體制的變化相符。
1、1985年到1993年
這一時期中,我國外匯儲備波動幅度較小,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這是因為,當時為了調動創匯單位積極性,增加企業活力,國務院確定實行外匯留成制度。在外匯由國家集中管理、統一平衡、保證重點的同時,對有收匯的部門、地方、企業,按照收匯金額及規定的留成比例,分配給相應的外匯使用指標,由其自行安排使用。分配下去的外匯國家無法自由支配,不佔用基礎貨幣,也不體現為外匯儲備,因此國家外匯儲備的變化也就相對穩定,增長比較緩慢。同時,當時我國國際貿易逆差積累較多,國際資本流入規模也相對較小,客觀上也導致我國外匯儲備的緩慢增長。
此期間內外匯儲備總體處於緩慢增長,但1992與1993兩年都比1991年稍少些,這是因為1991年以前,我國國家外匯庫存與中國銀行外匯年終余額都記人外匯儲備.而1992年開始,由於中國銀行的商業銀行化,不再負責管理國家外匯儲備,其外匯年終余額也不再記人國家外匯儲備中,因此為體現為外匯儲備的減少。
2、1994年及以後至今
此期間內,我國外匯儲備呈高速增長,每年平均增長約為450億美元,而且增幅呈增長態勢,到2004年底已經達到了驚人的6099億美元。筆者以為這同樣有兩大原因。
一是制度原因。1994年,我國外匯管理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取消企業外匯留成,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度,實現匯率並軌,建立了銀行間統一的外匯市場,禁止外幣在境內計價、結算和流通,禁止指定金融機構以外的外匯買賣,1996年7月起對外商投資企業也開始實行結售匯制度。於是所有進出口和外資引進凈額都需要國家以人民幣收購,變成外匯儲備,這構成了我國外匯儲備呈高速增長的制度基礎。
二是國際收支持續的「雙順差」,這是我國外匯儲備高速增長的物質原因。
從表2可以看出,我國自1994年以來,經常賬戶和資本與金融賬戶基本全部形成順差,只有1998年資本與金融賬戶逆差63.21億美元,而同期經常賬戶順差則達到了293.24億美元,因此,自1994年至今,我國國際收支中,雖然每年經常賬戶和資本與金融賬戶各自變動幅度較大甚至出現逆差,但總體一直保持「雙順差」的態勢,尤其兩者合計更是呈高額順差,2003年為986.01億美元,而2004年僅上半年即達到742.68億美元。排除誤差與遺漏因素,這與每年我國外匯儲備的增長幅度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國際收支持續的「雙順差」正是我國外匯儲備持續高速增長的物質基礎,而這其中資本與金融賬戶順差一直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
促成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原因則是多種多樣的。首先經常賬戶順差,這主要是由於我國進出口貿易持續增長的高額順差。經常賬戶包括貨物、服務、收益和轉移支付。其中我國服務與收益項下常年為逆差,而轉移支付雖然保持順差,但涉及金額太小,不構成大的影響,只有貨物項下即通常所說的進出口貿易則在1994年以後持續保持高額順差。因此,進出口貿易的持續高額順差使經常賬戶體現為順差,同時造就了我國外匯儲備的高速增長。而我國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1994年匯率並軌導致的人民幣貶值則事實上刺激了出口的高速增長,使我國國際貿易持續保持順差。
資本與金融賬戶順差,則主要體現在外商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兩項目中,這主要得益於外資引進的迅速增加。一直以來,我國都保持著對外資的強大吸引力,1994年至 1995年的高利率及1996年開始實行的優惠外資政策都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我國經濟增長率長期為全球之冠,這才是對外資最實際最有力的吸引。
(二)、探求我國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嘗試
對一個國家來說,如果外匯儲備不足,形成外匯短缺,導致國際清償力不足,引起國際支付危機和本幣信用危機,進而將導致債務危機及貨幣危機的爆發;而如果外匯儲備過多,雖然可以提高國際清償力,增強干涉外匯市場,維持本幣匯率穩定的能力,提升在國際借貸和支撐本幣幣值穩定方面的信用保證,但同時也會推動國內通貨膨脹,積累本幣升值壓力,增加持有外匯資產的成本,不利於經濟的發展。因此面對目前我國持續迅速增長的高額外匯儲備,找到一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顯得尤為重要。所謂外匯儲備適度規模,即是外匯儲備的規模既能滿足國家外匯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作用,而又不對經濟的健康平穩運行造成大的影響。
面對目前我國持續迅速增長的高額外匯儲備,有許多學者依據傳統理論計算得出我國持有的外匯儲備已經過量。黃有光(2004)通過計算外匯儲備與GDP佔比這一指標得出,中國超過30%,日本為12%,認為中國現在完全不是外匯不足,而是持有太多低息美元債券.並蒙受美元貶值的損失。余林、梁志堅(2004)綜合考慮年進口額、外債規模和外商直接投資利潤匯出等因素,計算得出2003年時我國外匯儲備已經明顯過多。高豐、於永達(2003)利用阿格沃爾模型分析得出,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實際規模要大於根據模型計算出來的適度規模,而且差值不斷增大。
不過鑒於這些傳統方法,總是偏重於考慮經濟中的一個或幾個因素對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影響,具有或多或少的局限性,因此由其得出的結論並不全面。我國外匯儲備究竟是否過多,還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進行分析。
由於現階段國際交往的深入發展,影響和決定一國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因素日趨復雜,很難簡單地通過某一模型,得出一個比較准確的外匯儲備適度規模。下面結合各種因素對我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進行分析。
第一、我國實行結售匯制度,因此國家外匯儲備代表著全社會的國際購買力,並不僅僅是官方儲備的含義。因此我國的外匯儲備保持在較高的水平是合理的。
第二、進出口貿易。我國的出口貿易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較高,很容易受到國際物價水平及匯率波動等因素的影響,外匯收入可能會有較大波動。而我國目前處於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在技術、能源、原材料等方面都需要很大的進口規模。因此,保持較高的外匯儲備是很必要的。表2中的數據很能說明這一點,1994--1996年經常賬戶順差都低於100億美元,而繼.1997--2003年的較高順差後,2004年上半年順差卻只有74.65億美元。
第三、外資流人並不穩定。我國國際收支的「雙順差」,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外資的大量流入,但外資流人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表2顯示,在我國實行極優惠的外資政策的同時,外資流人也會受國際環境的影響而有很大的波動,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我國資本與金融賬戶1998年出現逆差63.21億美元,其後的1999年和2000年順差水平也很低。當今世界,風雲變動,國際貨幣體系更是蘊涵著很大的內在不穩定性,國際環境不會永遠風平浪靜,保持較高的外匯儲備有利於防範這方面的風險。
第四、外債余額。我國外債余額歷年來都處於很高的水平,由此產生的還本付息壓力,要求我國保持較高的外匯儲備規模。表3為1994-- 2003年我國外債情況表。
第五、我國人民幣還不是完全
可兌換的貨幣。人民幣正逐步走向國際化,完全自由兌換是人民幣的當然目標。而即使在現在資本項下不可自由兌換的情況下,仍有巨額的國際游資熱炒人民幣升值,因此實現自由兌換後,為抑制針對人民幣的投機活動,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增強市場對人民幣幣值的信心,保持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必須有充足的外匯儲備。
第六、我國實行事實上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為保持匯率的穩定,防範外匯市場上的大規模投機,需要我國持有較多的外匯儲備。
第七,我國金融市場不夠發達,缺乏靈敏的調節政策傳導機制,無法提供較高的誘導性儲備,因此我國國際收支的調節對國家外匯儲備的依賴程度較高。落後的金融市場客觀上要求我國保持較高的外匯儲備。
第八、著名華裔經濟家錢穎一教授和IMF高級經濟學家黃海洲教授 (2002)研究認為,在未來若干年內中國發生金融危機的概率幾乎為1001事實表明,此觀點似乎過於悲觀但確有可信的成分。大量的外匯儲備可以防止中國陷入金融危機,不用擔心經濟危機的出現。
第九、外匯儲備過多對經濟的最顯著不利影響是推動通貨膨脹。但從表4可以看出1994年以來我國通貨膨脹基本處於溫和水平,並且一度出現過通貨緊縮,即使在外匯儲備規模達4032.51億美元的2003年,當年通漲率也只有1.2%。2004年雖然CPI一度高位運行,6--9月份與去年同比增長超過5%,但隨著中央確定的各項宏觀調控措施進一步落實,以及今年的糧食豐收,經濟生活中不穩定、不健康因素逐步減弱或者得到抑制。物價總水平趨於穩定,CPI出現回落,11月份的同比增長就已經下落到了2.8%。因此,高額外匯儲備產生的通貨膨脹壓力基本處於控制之下,未對經濟的健康平穩運行造成大的影響。
綜合上述因素,而且在外匯儲備規模較高且迅速增長的同時,我國經濟一直在健康平穩運行,並保持著全球最高的增長速度,因此總體看來,我國目前高企的外匯儲備還是處於適度規模的范圍內的。但問題在於1994年實行外匯管理
體制改革以來,我國實行嚴格的結售匯制度,導致我國外匯儲備的規模和增長速度基本上是被動式形成的,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繼續發展下去,我國外匯儲備很可能會增長到超出適度規模,造成更大的長期的通貨膨脹壓力,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三)減緩我國外匯儲備被動式高速增長的建議
雖然我國目前高企的外匯儲備規模仍在適度規模之內,但由於我國外匯儲備的增長是被動式的,長此以往難免會增長到一個不合理的程度。因此必須未雨綢繆,採取一定措施改變這一局面。
第一、結售匯體制需要適當放寬。歷史證明,1994年以來實施的結售匯體制,使得我國外匯儲備迅速增長,增加了我國國際清償力,提高了國際支付的能力,提升了我國在國際借貸和支撐本幣幣值穩定方面的信用保證,為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結售匯體制也客觀上造成了我國外匯儲備的被動式高速增長,適當放寬結售匯體制可在一定程度上放緩我國外匯儲備增長速度。而且在新形式下,嚴格的結售匯制度體現出了越來越多的弊端。首先,結售匯制度使得我國外匯儲備包含一部分民間外匯儲備,同樣佔用著基礎貨幣,增加了外匯儲備規模的同時也產生了更大的通貨膨脹壓力;其次結售匯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我國外匯市場上的供求,積累了人民幣的升值壓力;最後,我國將走向更具彈性的匯率制度,為尋找更有效的匯率形成機制,也需要適當放寬結售匯體制。
第二、加強對戰略性物資的采購。外匯增長太快就花掉一些,增加采購我國經濟發展所必需的海外的能源,鐵礦石、有色金屬等資源,加強我國戰略性物資的儲備,這無疑也是控制我國外匯儲備增長速度的一條有效途徑。
第三、完善我國金融市場,提高公開市場的容量,提高央行對沖性公開市場操作的效力,沖銷外匯儲備增長對經濟的不利影響。對此,李揚(2003)認為為了收回因購買外匯而增加發放的基礎貨幣,我們的貨幣當局必須賣出些什麼。但我們現在沒什麼東西可賣,貨幣當局沒有足夠的金融工具可供使用,沒有有效的資產來對沖過多的外匯占款。他提出要發展我國的債券市場,提高國債市場規模,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三、從幣種結構看中國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管理的另一個方面是外匯儲備的幣種管理。70年代以前,外匯儲備只有美元,但70年代之後,國際貨幣體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多元化的儲備貨幣幣種,波動較大的浮動匯率制度,各國不同的利率,通貨膨脹率,以及迅速發展的國際金融市場,都加強了外匯儲備幣種結構管理的重要性。
一般來說,外匯儲備管理應遵循的原則是:1、根據匯率和通貨膨脹率的走勢,合理搭配幣種,在各種儲備貨幣的匯率變化中保持外匯儲備的幣值穩定;2、適當地搭配幣種和投資方式,以求達到風險和收益的合理組合,保持外匯儲備的贏利性;3、為方便國際經貿往來,進口商品、勞務或其他支付的結構分布需要,應該是幣種結構選擇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應該說我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管理較好的遵守了上述原則, 2002年我國外匯儲備投資收益率曾有5%左右(李楊2003)。但2002年以來,美元的持續貶值向我國外匯儲備管理提出了挑戰,香港《明報》2004-年11月29日報道,在我國現有的S000多億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美國國債和其他美國債券)大約至少佔3000多億(60%以上)。根據美國經濟學家估計,美元至少要貶值20%,最多可能貶值 40%。這意味著中國會損失600億到 1200億美元的外匯購買力。雖然實際情況可能沒有那麼壞,但毫無疑問,我國外匯儲備正因為美元的貶值而面臨巨大的經濟損失。不過我們欣喜地看到,我國外匯管理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余永定(2004)中國外匯儲備2003年底為4033億美元,其中持有的美國國債為1580.89億美元,占外匯儲備的39.22。截至 2004年9月底,中國外匯儲備創下了 5145億美元的新高,而1744億美元的美國國債佔比為33.9%,較2003年底下降了5.3個百分點。這說明我國外匯儲備減緩了購進美元資產的速度,降低了美元資產的比例,定程度上減少了可能的外匯損失。

㈨ 中國的外匯儲備現在有多少的

我國現在的外匯儲備規模達到了4萬億美元的水平。
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外匯儲備排名據2009年4月底數據,中國大陸外匯儲備排名世界經濟體第一,日本居第二,俄羅斯居第三。
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位,標志著我國對外支付能力和調節國際收支實力的增強,為我國舉借外債以及債務的還本付息提供了可靠保證,對維護我國在國際上的良好信譽,吸引外資,爭取國際競爭優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