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叫做外匯儲備
什麼是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 。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並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狹義而言,外匯儲備指一個國家的外匯積累;廣義而言,外匯儲備是指以外匯計價的資產,包括現鈔、黃金、國外有價證券等。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
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本國貨幣的匯率。
外匯儲備的發展
為了應付國 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即外匯儲備。同黃金儲備、特別提款權以及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可隨時動用的款項一起,構成一國的官方儲備(儲備資產)總額。外匯儲備的主要用途是支付清償國際收支逆差,還經常被用來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本國貨幣的匯率。外匯儲備的主要形式有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很長一段時期,西方國家外匯儲備的主要貨幣是美元,其次是英鎊,70年代以後,又增加了德國馬克、日元、瑞士法郎、法國法郎等。在國際儲備資產總額中,外匯儲備比例不斷增高。外匯儲備的多少,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國應付國際收支的能力,關繫到該國貨幣匯率的維持和穩定。它是顯示一個國家經濟、貨幣和國際收支等實力的重要指標。
外匯儲備的功能
外匯儲備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二是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三是維護國際信譽,提高對外融資能力。
四是增強綜合國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
外匯儲備的代價
外匯儲備作為一個國家經濟金融實力的標志,它是彌補本國國際收支逆差,穩定本國匯率以及維持本國國際信譽的物質基礎。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往往要持有高於常規水平的外匯儲備。但是,外匯儲備並非多多益善,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的急劇擴大對經濟發展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
1、 損害了經濟增長的潛力。一定規模的外匯儲備流入代表著相應規模的實物資源的流出,這種狀況不利於一國經濟的增長。如果我國外匯儲備的超常增長持續下去,將損害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2、 帶來了較大的利差損失。據保守估計,以投資利潤率和外匯儲備收益率的差額的2%來看,若擁有6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年損失高達100多億美元。如果考慮到匯率變動的風險,這一潛在損失會更大。另外,很多國家外匯儲備構成中絕大部分是美元資產,若美元貶值,則該國的儲備資產也將嚴重縮水。
3、 存在著高額的機會成本損失。我國每年要引進大約500億美元的外商投資,為此國家要提供大量的稅收優惠;同時,我國又持有大約6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閑置不用。這樣,一方面是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另一方面老百姓省吃儉用借錢給外國人花,其潛在的機會成本不可忽視。
4、 削弱了宏觀調控的效果。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央行負有無限度對外匯資金回購的責任,因此隨著外匯儲備的增長,外匯占款投放量不斷加大。外匯占款的快速增長不僅從總量上制約了2004年以來宏觀調控的效力,還從結構上削弱宏觀調控的效果,並進一步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使央行調控貨幣政策的空間越來越小。
5、 影響對國際優惠貸款的運用。外匯儲備過多會使我國失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優惠貸款。按照IMF的規定,外匯儲備充足的國家不但不能享受該組織的優惠低息貸款,還必須在必要時對國際收支發生困難的其他成員國提供幫助。這對我國來講,不能不說是一種浪費。
外匯儲備管理原則
1,保持外匯儲備的貨幣多元化,以分散匯率變動的風險;
2,根據進口商品、勞務和其它支付需要,確定各種貨幣的數量、期限結構以及各種貨幣資產在儲備中的比例;
3,在確定儲備貨幣資產的形式時,既要考慮儲備資產的收益率,也要考慮流動性、靈活性和安全性;
4,密切注意儲備貨幣匯率的變化,及時或不定期調整不同幣種儲備資產的比例。
因此,國家外匯儲備的管理原則是:「安全、靈活、保值、增值」。第一位是安全,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保值和增值才有基礎。但由於儲備資產是支付工具,應該隨時能變現,因此必須具有靈活性,這兩者缺一不可。當然,這里所說的安全,不僅是貨幣匯率、利率風險的防範,更重要的是變現、流通、兌換風險的防範。因此,為減少儲備資產風險,在考慮對外支付的情況下,應該採取積極主動的手段,把儲備當作金融資產進行管理和運營。在保值的基礎上,不僅僅要獲取基本利息的收益,還要努力爭取獲得較高的投資收益,實現儲備資產的增值。
附:中國外匯儲備
中國外匯儲備(不含港澳台)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美元資產,其主要持有形式是美國國債和機構債券。2006年2月底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總額為8537億美元(不包括港澳的外匯儲備),首次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一。2007年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07年第一季度中國外匯儲備增加1357億美元,同比多增795億美元,一季度的外匯儲備增加額已經接近2006年全年外匯儲備增加額的55%。截至3月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達12020億美元,同比增長37.36%。
中國大陸外匯儲備作為國家資產,由中國人民銀行下屬的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管理,部分實際業務操作由中國銀行進行。
1.幣種構成
中國外匯儲備的結構沒有對外明確公布過,目前屬於國家金融機密。據估計,美元資產佔70%左右,日元約為10%,歐元和英鎊約為20%,依據來自於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路透社報道以及中國外貿收支中各幣種的比例。
2.外匯儲備結構原因
中國外匯儲備結構以美元資產為主有以下幾方面歷史和國際金融理論原因:
1、儲備貨幣發行國的經濟活動要以國內經濟為主,雖然美國占國際貿易的比例很大,但是與美國龐大的國內生產總值相比仍然比例很低,遠遠低於日本、德國、瑞士的相應指標,後者三國的主要經濟活動是外向型的,其貨幣價值容易受到國際資本流動的干擾而大幅波動,不利於保值;
2、除美國外,日本、德國、瑞士的央行拒絕其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扮演更重要的作用;
3、美元是歷史形成的國際支付手段、交易中介、價值儲藏手段;
4、國際貿易中2/3以美元結算;
5、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批發交易絕大多數以美元交易,各國央行的金融操作也是主要採用美元;
6、各大國的外匯儲備主要是美元資產;
7、國際銀團貸款和國際債券市場的絕大多數交易都是美元或美元債券。
3.儲備成本
由於中國外匯儲備結構中美元資產較多,在2000年之後的美元大跌過程中,中國外匯儲備在賬面上貶值嚴重。有觀點認為,2003年中國的外匯儲備賬面損失約200億美元,2004年上半年賬面損失約400億。
4.流動性風險
「外匯儲備經營管理特別強調安全性和流動性,這決定了外匯儲備主要投資於國際市場上信用等級較高的債券」;「中國的外匯不是拿著一些外國的現鈔放在那裡,而是買了外國的一些高收益、低風險、非常安全的債券」。然而約佔60%比例、高達數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以美國國債和債券形式存在,使得外匯儲備的流動性不足,受到中美關系、美國國債市場規模的威脅。
5.非常規使用
2004年1月,國務院動用450億美元外匯儲備以充實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的資本金。這次注資行為不屬於外匯儲備的常規運用范疇,2003年12月16日成立的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承擔執行人的角色。
6.儲備規模
有觀點認為,實行浮動匯率制的國家外匯儲備以GDP的10%左右為好,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水平明顯偏高。亞太區國家的外匯儲備額佔GDP的比例平均上都要比西方國家高出很多,這個現象並非中國所獨有,而且高外匯儲備對於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也是有幫助的。有些觀點認為,考慮到中國的銀行壞賬情況比較嚴重,適當的增加外匯儲備不但是必要的,而且現在的儲備水平還太低。
人民幣匯率曾經採用盯住美元的做法,在人民幣/美元購買力平價失衡、全球預期人民幣將會相對美元升值的情況下,大量美元熱錢湧入中國換取人民幣,以求收買廉價資源並獲得匯率波動收益。中國央行為了維持固定匯率,不得不大量買入美元,加劇了中國外匯儲備問題,導致了通貨膨脹的風險。統計表明,2004年約有1000億美元熱錢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人民幣的匯率2005年7月21日改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❷ 什麼是外匯儲備
什麼是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 。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並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狹義而言,外匯儲備指一個國家的外匯積累;廣義而言,外匯儲備是指以外匯計價的資產,包括現鈔、黃金、國外有價證券等。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
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本國貨幣的匯率。
外匯儲備的發展
為了應付國 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即外匯儲備。同黃金儲備、特別提款權以及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可隨時動用的款項一起,構成一國的官方儲備(儲備資產)總額。外匯儲備的主要用途是支付清償國際收支逆差,還經常被用來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本國貨幣的匯率。外匯儲備的主要形式有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很長一段時期,西方國家外匯儲備的主要貨幣是美元,其次是英鎊,70年代以後,又增加了德國馬克、日元、瑞士法郎、法國法郎等。在國際儲備資產總額中,外匯儲備比例不斷增高。外匯儲備的多少,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國應付國際收支的能力,關繫到該國貨幣匯率的維持和穩定。它是顯示一個國家經濟、貨幣和國際收支等實力的重要指標。
外匯儲備的功能
外匯儲備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二是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三是維護國際信譽,提高對外融資能力。
四是增強綜合國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
外匯儲備的代價
外匯儲備作為一個國家經濟金融實力的標志,它是彌補本國國際收支逆差,穩定本國匯率以及維持本國國際信譽的物質基礎。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往往要持有高於常規水平的外匯儲備。但是,外匯儲備並非多多益善,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的急劇擴大對經濟發展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
1、 損害了經濟增長的潛力。一定規模的外匯儲備流入代表著相應規模的實物資源的流出,這種狀況不利於一國經濟的增長。如果我國外匯儲備的超常增長持續下去,將損害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2、 帶來了較大的利差損失。據保守估計,以投資利潤率和外匯儲備收益率的差額的2%來看,若擁有6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年損失高達100多億美元。如果考慮到匯率變動的風險,這一潛在損失會更大。另外,很多國家外匯儲備構成中絕大部分是美元資產,若美元貶值,則該國的儲備資產也將嚴重縮水。
3、 存在著高額的機會成本損失。我國每年要引進大約500億美元的外商投資,為此國家要提供大量的稅收優惠;同時,我國又持有大約6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閑置不用。這樣,一方面是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另一方面老百姓省吃儉用借錢給外國人花,其潛在的機會成本不可忽視。
4、 削弱了宏觀調控的效果。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央行負有無限度對外匯資金回購的責任,因此隨著外匯儲備的增長,外匯占款投放量不斷加大。外匯占款的快速增長不僅從總量上制約了2004年以來宏觀調控的效力,還從結構上削弱宏觀調控的效果,並進一步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使央行調控貨幣政策的空間越來越小。
5、 影響對國際優惠貸款的運用。外匯儲備過多會使我國失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優惠貸款。按照IMF的規定,外匯儲備充足的國家不但不能享受該組織的優惠低息貸款,還必須在必要時對國際收支發生困難的其他成員國提供幫助。這對我國來講,不能不說是一種浪費。
外匯儲備管理原則
1,保持外匯儲備的貨幣多元化,以分散匯率變動的風險;
2,根據進口商品、勞務和其它支付需要,確定各種貨幣的數量、期限結構以及各種貨幣資產在儲備中的比例;
3,在確定儲備貨幣資產的形式時,既要考慮儲備資產的收益率,也要考慮流動性、靈活性和安全性;
4,密切注意儲備貨幣匯率的變化,及時或不定期調整不同幣種儲備資產的比例。
因此,國家外匯儲備的管理原則是:「安全、靈活、保值、增值」。第一位是安全,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保值和增值才有基礎。但由於儲備資產是支付工具,應該隨時能變現,因此必須具有靈活性,這兩者缺一不可。當然,這里所說的安全,不僅是貨幣匯率、利率風險的防範,更重要的是變現、流通、兌換風險的防範。因此,為減少儲備資產風險,在考慮對外支付的情況下,應該採取積極主動的手段,把儲備當作金融資產進行管理和運營。在保值的基礎上,不僅僅要獲取基本利息的收益,還要努力爭取獲得較高的投資收益,實現儲備資產的增值。
附:中國外匯儲備
中國外匯儲備(不含港澳台)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美元資產,其主要持有形式是美國國債和機構債券。2006年2月底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總額為8537億美元(不包括港澳的外匯儲備),首次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一。2007年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07年第一季度中國外匯儲備增加1357億美元,同比多增795億美元,一季度的外匯儲備增加額已經接近2006年全年外匯儲備增加額的55%。截至3月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達12020億美元,同比增長37.36%。
中國大陸外匯儲備作為國家資產,由中國人民銀行下屬的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管理,部分實際業務操作由中國銀行進行。
1.幣種構成
中國外匯儲備的結構沒有對外明確公布過,目前屬於國家金融機密。據估計,美元資產佔70%左右,日元約為10%,歐元和英鎊約為20%,依據來自於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路透社報道以及中國外貿收支中各幣種的比例。
2.外匯儲備結構原因
中國外匯儲備結構以美元資產為主有以下幾方面歷史和國際金融理論原因:
1、儲備貨幣發行國的經濟活動要以國內經濟為主,雖然美國占國際貿易的比例很大,但是與美國龐大的國內生產總值相比仍然比例很低,遠遠低於日本、德國、瑞士的相應指標,後者三國的主要經濟活動是外向型的,其貨幣價值容易受到國際資本流動的干擾而大幅波動,不利於保值;
2、除美國外,日本、德國、瑞士的央行拒絕其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扮演更重要的作用;
3、美元是歷史形成的國際支付手段、交易中介、價值儲藏手段;
4、國際貿易中2/3以美元結算;
5、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批發交易絕大多數以美元交易,各國央行的金融操作也是主要採用美元;
6、各大國的外匯儲備主要是美元資產;
7、國際銀團貸款和國際債券市場的絕大多數交易都是美元或美元債券。
3.儲備成本
由於中國外匯儲備結構中美元資產較多,在2000年之後的美元大跌過程中,中國外匯儲備在賬面上貶值嚴重。有觀點認為,2003年中國的外匯儲備賬面損失約200億美元,2004年上半年賬面損失約400億。
4.流動性風險
「外匯儲備經營管理特別強調安全性和流動性,這決定了外匯儲備主要投資於國際市場上信用等級較高的債券」;「中國的外匯不是拿著一些外國的現鈔放在那裡,而是買了外國的一些高收益、低風險、非常安全的債券」。然而約佔60%比例、高達數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以美國國債和債券形式存在,使得外匯儲備的流動性不足,受到中美關系、美國國債市場規模的威脅。
5.非常規使用
2004年1月,國務院動用450億美元外匯儲備以充實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的資本金。這次注資行為不屬於外匯儲備的常規運用范疇,2003年12月16日成立的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承擔執行人的角色。
6.儲備規模
有觀點認為,實行浮動匯率制的國家外匯儲備以GDP的10%左右為好,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水平明顯偏高。亞太區國家的外匯儲備額佔GDP的比例平均上都要比西方國家高出很多,這個現象並非中國所獨有,而且高外匯儲備對於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也是有幫助的。有些觀點認為,考慮到中國的銀行壞賬情況比較嚴重,適當的增加外匯儲備不但是必要的,而且現在的儲備水平還太低。
人民幣匯率曾經採用盯住美元的做法,在人民幣/美元購買力平價失衡、全球預期人民幣將會相對美元升值的情況下,大量美元熱錢湧入中國換取人民幣,以求收買廉價資源並獲得匯率波動收益。中國央行為了維持固定匯率,不得不大量買入美元,加劇了中國外匯儲備問題,導致了通貨膨脹的風險。統計表明,2004年約有1000億美元熱錢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人民幣的匯率2005年7月21日改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❸ 中國外匯儲備的形成機制
當前中國外匯儲備的形成是由一系列主客觀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國際的原因,也有國內自身的原因。
(一)國內原因
1、長期以來政府的政策導向。
中國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外匯儲備不斷增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從根本上說是過去25年來的出口導向政策和外資優惠以及市場機制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在國際收支問題上,中國政府長期確定的方針是,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節余;新中國成立後的一年裡,中國的外匯儲備僅為1.57億美元,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的四十多年時間里,外匯短缺在中國幾乎都成為一種常態。所以長期以來比較看重外匯儲備的功能,認為中國外儲備越多越好,不到萬不得已決不輕易動用。在外匯政策上表現為實行強制性結售匯制。同時由於中國自改革開放長期以來實行出口導向、外資導向和外匯政策「寬進嚴出」取向的結果,資金流人較為容易,而流出則需層層審批,導致經常項目大量順差和FDI流人的不斷增加。具體政策如下:
(1)1979-1987年,國家對外貿企業經營統負盈虧,以財政補貼支持外貿發展。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效率低下,為了配合引進外資政策,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出口導向型貿易戰略。 為鼓勵和支持企業出口,政府對外貿企業實施了出口卒 貼政策。
(2)1988-1993年,補貼政策與外貿承包經營責任制並舉,推動對外貿易發展。國務院從1988年起全面推行對外貿易承包經營責任制。當時尚未建立外貿的自負盈虧機制,實施承包制的同時仍然保留中央財政對外貿的補貼。
(3)1994至今,國家改革外匯管理體制,運用經濟、法律等手段推動對外貿易發展。尤其是人世後,國家對外貿的支持逐漸由直接與間接的財政補貼,轉向與國際規則接軌,逐漸以關稅、稅收、利率等手段來調節與推動對外貿易發展。
此外,放開外貿經營權,擴大對外貿易主體;對外商投資實行許多包括稅收減免,免稅進口以及其他優惠在內的優惠政策,均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4)實施出口退稅政策,支持外貿發展。中國從1985年4月開始實施出口退稅政策。不過從2007年7月份開始,該政策逐漸減弱。繼7月1日出口退稅新政實施後,商務部及海關總署於8月23日聯手推行《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公告44號,共計2247個海關商品編碼被列入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同時要求對限制類商品加工貿易實行銀行保證金台賬「實轉」管理。
2、經濟快速發展與結構調整滯後之間的矛盾。
2007年10月19日,吳曉靈在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主辦的中國匯率政策研討會上發表演講稱,中國對外貿易的高順差是中國內部經濟不平衡的反映,是由高儲蓄、高投資、低消費的結構性問題造成的。在過去20多年裡,在高儲蓄率和高投資率支持下,中國經濟的平均年增長速度超過了9%。與此同時,經濟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由於歷史和體制的原因,結構調整步伐經常處於落後狀態。特別是在近些年裡,國內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得以滿足,工業發展達到新的水平之後,商品、資金和勞動力市場都出現了過剩。生產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無法滿足多種類、多層次的需要,導致有效總需求不足,並進一步造成就業困難和需求增長乏力等問題。
同時還存在著技術創新能力差、產品附加價值少、地區差距大、城市化水平低等問題。這些都影響到內需的擴大和內部平衡的實現。經過多次利率調整而中國的居民儲蓄仍然很高。一國儲蓄多,而有效投資和消費相對較少,其結果只能是過剩儲蓄轉移到境外,必然進一步擴大國際收支順差,從而使外匯儲備持續增加。據統計,中國投資率由2001年36.5% 增長到2006年42.7% ,同期,消費率則由61.4%下降至50%。據世界銀行{2006世界發展指標》,2004年全球150個國家和地區平均消費率為62% ,投資率為21%。其中,低收入國家平均消費率為69% ,投資率為23% ;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消費率為58% ,投資率為26% ;高收入國家平均消費率為63%,投資率為20%。可見,我國投資率比全球平均高20多個百分點,消費率則低10多個百分點,而且,消費率還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我國消費、投資和凈出口等三大需求對GDP的貢獻率分別從2001年的50% 、50.1%和一0.1%變為2006年的38.9%、40.7% 和20.4% ,可以看出,投資和凈出口已經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兩大主要因素。
此外,貿易品部門的生產能力和增長速度,以及對外開放程度明顯快於非貿易品部門,成為出口增長和貿易順差、外匯儲備持續擴大的基礎。非貿易品部門生產的產品和服務正是國內消費需求增長較快的領域,但相對於貿易品部門而言,中國非貿易品部門生產效率提高較慢,開放程度較低,不能滿足國內消費需求增長的需要,也就成為抑制國內消費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
3、國內匯率制度缺乏充分彈性。
從1994年1月1日起,國務院決定進一步改革中國的外匯管理體制,人民幣匯率並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阻礙了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進程,人民幣匯率遭遇了強烈的貶值壓力,為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人民幣匯率制度安排被迫偏離了「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設計初衷,逐漸變相成為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2005年7月21日我國再次進行匯率制度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但由於我國長期以來外匯管制較嚴,根據IMF的匯率制度分類,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匯率制度仍是缺乏彈性的(如表1)。
而國際收支出現雙順差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非彈性匯率制的存在,因為在浮動匯率制下,政府不幹預外匯市場,經常收支順差(逆差)必然等於金融、資本收支逆差(順差),外匯儲備原則上不發生變化。但在非彈性匯率制下,為維護某一基本不變的匯率水平,政府必須買人超過需求的外匯供給,否則外匯匯率要下跌,本幣匯率要上升,其結果貿易順差和資本流人就轉化為外匯儲備。當前中國面臨熱錢的涌人,必須加強對熱錢的監督,穩定市場預期,實現有序調整。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認為,當前中國面臨的熱錢涌人,「最直接的原因在於國際資本對人民幣升值的強烈預期,根本的原因則在於中國貿易結構的不平衡和匯率機制的相對不靈活。」於是,在不靈活的匯率機制下,「預期升值一本幣升值一進一步預期升值一本幣繼續升值」會形成一個惡性本幣升值周期。因此,要改變或者說有序化熱錢的流動,最關鍵的措施就是增加匯率機制的靈活性,加快匯率改革步伐,實施合理的外匯管理制度。
(二)國際原因
1、經濟全球化以及全球產業轉移和結構調整。
經濟全球化以及全球產業轉移和結構調整是中國國際收支持續順差、外匯儲備不斷增加的重要原因。20世紀90年代,工業發達國家開始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紛紛將紡織制衣、塑料玩具以及電子裝配等勞動密集型製造業轉移到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正好已形成了基本的開放態勢,因而自然而然地融人了這場世界性的產業轉移。近年來,世界經濟不景氣、全球高科技泡沫破滅,進一步加快了全球范圍內的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與此同時,中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加之國內人力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和法律環境日趨完善,中國逐漸成為國際製造產業轉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外商投資企業躍升為中國外貿發展的主力軍,從1981年到1999年的18年中,我國出口的年均增長速度為12.9% ,但是一般貿易出口的年均增長率僅為7.7% ,均低於GDP年均增長率,而加工貿易出口的年均增長率高達29.5% ,加工貿易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從4.8% 分別上升到56.9% ,加工貿易已經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方式。2005年中國的總出口是7620億美元,加工貿易佔了55%左右。2006年中國貿易順差總額是1775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順差將近1900億美元。
大量貿易順差使外匯儲備逐年增加,以至目前處於高額狀態。李揚先生說:從總體上看,中國貿易順差很大,但是,從結構上看,中國只是對兩個國家和地區(美國和歐盟)順差,而對其他國家都是逆差。中美貿易順差不是匯率問題,而是經濟結構問題。因為中國是後發國家,而且正在進行劇烈的經濟結構調整,所以很快成為全球製造中心。
2、人民幣升值預期因素。
近些年來,美元持續大幅貶值,給釘住美元或貨幣籃子中美元比重過高的很多亞洲貨幣以巨大的升值壓力,尤其是人民幣,施壓其升值會對亞洲貨幣升值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近些年來人民幣升值的幅度還在不斷擴大,從表面上看1994年到2003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名義匯率升值了5%左右,如果考慮到不同國家之間的物價走勢,人民幣對美元實際有效匯率升值了20%左右。尤其是自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宣布開始實行以市場為調節機制的浮動匯率制度以來,人民幣正不斷釋放著它的彈性。兩年中人民幣兌美元累計升值已超過了10%(如圖1)。
有鑒於此,巨額國際熱錢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國內市場,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人民幣投機狂潮。人民幣升值預期與外匯儲備的聯系表現為:一方面,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導致了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形成又助長了外匯儲備的增加。因為境外投資者對人民幣升值有很強的預期,所以很多的熱錢流入了資本市場,造成了現在的股市泡沫。同時由於境外投資者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投資都是向內流動,而境內的投資者本該對自己的資產組合進行多元化投資,可以把資本流向日本、美國、歐洲等地,但是人民幣升值導致了國內股市的回報預期的提高,加上投資境外的限制,國內股市成了主要的投資目標,這也就加劇了國內資產泡沫的形成。l8 多年來,中國結售匯順差遠大於貿易順差,轉移收入明顯增多。
3、不合理的國際金融體系。
現今的國際金融體系是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逐漸形成的,其不合理性主要表現在脆弱的國際貨幣制度、狹隘的國際金融霸權和國際金融資本無序流動等三個方面。脆弱的國際貨幣制度和狹隘的金融霸權是國際金融體系無序性的主要表現,也是當代國際金融體系持續動盪的根源。
在當今國際貨幣體系下,由於沒有真正的最後貸款人,一國發生金融危機,事實上無人可以救助,特別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更是如此。因此,發展中國家為防範金融風險,不得不積累大量的外匯儲備。到2007年7月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已超過1.4萬億美元。如果說這種格局可能會造成某種資源不合理配置問題的話,那麼其根源正是現行的國際金融體系,是目前不合理的世界經濟格局。
❹ 談談我國外匯儲備的管理
外匯儲備對於一個開放經濟體而言至關重要,是融通國際收支赤字、
干預外匯市場、維持本幣匯率穩定、舉借和償還外債的保證等,但持有外
匯儲備是有一定的代價的,體現為用它進口資本品的投資收益率(機會成本
)、造成資源的浪費等。儲備增長過快還會帶來通貨膨脹壓力,使本幣產生
升值壓力,使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自主權受到限制,對產業結構的調整產
生不利影響,等等。在國際資金流動規模日益龐大的情況下,一國如何確
定儲備的合理數量是各國積極探討的問題。同時,外匯儲備的迅速增長帶
來的通貨膨脹壓力、貨幣升值預期、貨幣政策靈活性下降等負面影響如何
緩解,是、與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美元的不斷貶值使各國儲備資產正
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失,發展中國家如何對外匯儲備進行有效管理,實現
保值、增值,是貨幣當局面臨的一個現實而重要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
筆者選擇「中國現階段外匯儲備管理研究」為題,展開丫較為深入的分析
和討論。
通過本書的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創新觀點:①當前國際上通行的外
匯儲備規模理論主要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這些理
論都有各自的優勢,當然也不乏不足之處。本書認為,各國應根據本國的
具體情況,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理論來確定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②中國
在今後較長一段時期內對外匯儲備的需求將是巨大的,而儲備供給卻不容
樂觀。危機發生時,被沖擊國的外匯儲備需求急劇上升,而外匯儲備的供
給卻急劇下降,所以,發展中國家需要外匯儲備的超前積累來滿足危機時
的需要。因此,我斟現有外匯儲備的規模並不明顯偏大,現有儲備規模應
該包括未來儲備的超前積累部分。③短期內,由於中央銀行的干預和不完
全的市場機制,使外匯儲備增長與物價上漲之間不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
但從長期來看,外匯儲備可以通過影響貨幣發行而間接影響消費物價指數
,從而增加物價上漲的壓力;外匯儲備增加會導致人民幣升值,但二者的
相關系數較小,從長期來看,外匯儲備增加必然會導致本幣升值;外匯儲
備和貨幣供應量的被動增加,使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給的主動性大大降低
;我國外匯儲備增長導致貨幣供給渠道改變,對東西部貧富差距擴大有一
定影響,體現在:外匯儲備增長與東西部人均GDP差距和居民消費水平差距
擴大之間有較大程度的一致性,同時,東部居民消費水平增長明顯減慢,
這與同期高速增長的外匯儲備和人均GDP不相協調,表明外商直接投資對我
國東部地區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作用已經進入「邊際效益遞減」階段。④
建議從制度上和機制上解決外匯儲備增長對經濟的負面影響,著力在以下
幾個方面做出改進:加強外匯市場建設,推進匯率制度改革;加強對資本
項目的監管;穩步推進對外直接投資;積極採取其他沖銷措施;積極發展
貨幣市場等。⑤建議成立國務院領導下的由多個政府職能部門相互協調的
國際儲備戰略決策小組,實現各部門對儲備管理的高度協調和配合。對於
外匯儲備委託經營部分和中央銀行自營部分提出了建立相應的授權系統。
⑥在外匯儲備結構管理方面,可將外匯儲備分成兩大部分分別管理:是穩
定組合和投資組合。同時,對我國外匯儲備的資產結構和貨幣結構安排做
出了設計。
【本書目錄】
1 導論
1.1 問題的提出與研究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國內外有關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研究現狀
1.2.2 國內外有關外匯儲備結構管理的研究現狀
1.2.3 國內外有關外匯儲備增長對物價影響的文獻綜述
1.3 結構安排
1.4 研究方法
2 外匯儲備的規模管理
2.1 全球外匯儲備規模的變化
2.1.1 亞洲國家外匯儲備快速增長的原因
2.1.2 中國外匯儲備規模變化的軌跡
2.2 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理論綜述
2.2.1 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理論的提出
2.2.2 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理論綜述
3 中國外匯儲備的需求研究
3.1 中國外匯儲備的近期需求
3.2 中國外匯儲備的遠期需求
3.2.1 傳統分析指標的局限性
3.2.2 用卡爾標和范的定性分析法分析影響中國外匯儲備需求的因素
3.3 外匯儲備干預匯市、防範危機的功效分析
3.3.1 投機沖擊時外匯儲備的供求分析
3.3.2 外匯儲備在貨幣危機中的作用分析
3.3.3 墨西哥金融危機和東亞金融危機中外匯儲備作用的實證分析
4 中國外匯儲備持續增長的負面影響分析
4.1 形成通貨膨脹壓力
4.1.1 外匯儲備增長對物價影響的文獻綜述
4.1.2 外匯儲備增長對物價影響的理論分析
4.1.3 中國外匯儲備增長對物價影響的實證分析
4.2 產生人民幣升值壓力,助長國際投機資本流入
4.2.1 國際投機資本進入中國的表現
4.2.2 外匯儲備增加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分析
4.2.3 國際投機資本進入中國的危害
4.3 降低中央銀行貨幣政策靈活性,制約宏觀金融調控效果
4.4 改變貨幣供給渠道,對宏觀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4.4.1 使內、外資企業在人民幣資金分配上形成不平衡局面
4.4.2 形成對外資企業的嚴重依賴
4.4.3 加工貿易模式有可能使我國進入「貧困化增長」
4.4.4 政策建議
4.5 使持有外匯儲備的成本增加
4.5.1 持有外匯儲備的成本
4.5.2 外匯儲備面臨的匯率風險
5 降低外匯儲備持續增加的負面影響的措施
5.1 加強外匯市場建設,推進匯率制度改革
5.1.1 加快完善外匯市場
5.1.2 改革強制結售匯制度,逐步實行意願結售匯
5.2 加強對資本項目的監管
5.2.1 加強對短期資本流動的監管
5.2.2 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質量
5.2.3 加強對外債的監管
5.3 穩步推進對外直接投資
5.3.1 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不合理性
5.3.2 積極擴大對外直接投資
5.4 其他沖銷措施
5.4.1 政府存款轉移
5.4.2 適當放鬆證券投資
5.4.3 徵收資本進口稅
6 加強對外匯儲備的經營管理
6.1 東亞各國外匯儲備管理體制的比較
6.1.1 日本的外匯儲備管理體制
6.1.2 韓國的外匯儲備管理體制
6.1.3 新加坡的外匯儲備管理體制
6.1.4 中國香港的外匯儲備管理體制
6.1.5 東亞外匯儲備管理體系異同及對中國的啟示
6.2 目前我國外匯儲備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研究
6.2.1 我國外匯儲備資產管理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6.2.2 中央匯金公司面臨的新問題及在金融國有資產管理上的角色定位
6.3 改革現有的儲備經營管理體系
6.3.1 建立我國的外匯儲備管理授權體系
6.3.2 加快外匯儲備立法
6.4 提高外匯儲備的經營管理效率
6.4.1 完善外匯儲備的結構管理
6.4.2 明確外匯儲備的投資策略
6.4.3 拓寬外匯儲備的運用范圍
7 結束語
主要參考文獻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致謝
恩 好好 研究 ~ 加油哦 分 頂頂頂頂頂
❺ 急,期末考試題,請大家幫忙!!! 當前形勢下,如何完善我國的外匯儲備的經營管理
內容提要 目前我國外匯儲備的分類欠清晰,形成機制制約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投資方向未能體現國家戰略發展需要。本文從官方外匯資產的視角,探討了我國外匯儲備管理體制的改革,提出並論證了官方不同外匯資產的管理模式,為相關部門提供了一條清晰的改革思路。
關鍵詞 外匯儲備 主權財富基金 外匯平準基金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央行和IMF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19460.30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約佔全球外匯儲備的25%。巨額外匯儲備提高了我國對外支付能力,增加了海外投資者信心,並為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撐。但是,儲備量的增加直接影響了央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同時,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令我國巨額外匯儲備面臨縮水風險,給我國外匯管理當局提出了巨大挑戰。因此,完善現行外匯儲備管理體制,加強對存量和增量外匯儲備的管理是當前我國亟待解決的問題。
外匯儲備迅速增長的重要原因是我國對外匯投資的限制及採取的缺乏彈性的匯率制度。我國連續多年的「雙順差」是外匯儲備迅速增長的來源,但卻不是使外匯儲備迅速增長的根本原因。從國際收支平衡表上看,經常項目順差主要是我國外貿企業出售產品和服務所獲取的外匯資產,資本項目順差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資。如果逐步取消強制結匯制度,實行充分彈性的匯率制度且對外匯投資沒有嚴格限制,這些外匯資產自然會在經濟主體之間進行交易和對外投資,最終形成市場均衡和國際收支平衡。除非央行對外匯資產有特殊需求,否則央行無須購買外匯資產,外匯儲備就不會增加。因此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逐漸取消強制結匯制度,盡快實現匯率決定真正市場化,放寬對外投資限制,才是緩解外匯儲備迅速增長的根本途徑。目前,由於我國難以承受本幣迅速升值可能產生的巨大成本,匯率市場化採取了漸進的方式。在這一過程中,外匯儲備繼續快速增長是難以避免的,單靠外匯儲備管理體制改革並不能解決這一問題,但是通過改革可以降低因保持匯率穩定使外匯儲備增加而產生的成本,同時提高外匯儲備的使用效率。
關於我國外匯儲備管理體制的改革,李揚(2007)等學者提出,在現行體制下,絕大部分外匯資產集中於央行並形成官方外匯儲備是有問題的。應當改革外匯資產持有者結構,一方面,按照「藏匯於民」的思路,鼓勵企業和居民購買、持有外匯,形成非官方外匯資產;另一方面,實現官方外匯資產持有者的多元化,成立各種類型外匯投資公司購買、持有外匯,從而減少央行購買、持有的外匯儲備規模,從源頭上緩解流動性過剩。
關於第一點建議,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實現外匯資產持有者的分散化、藏匯於民只是一廂情願,如果這種轉化可以實現,央行從一開始就不會積累如此多的外匯儲備,外匯儲備劇增的問題從一開始就不存在。因為經濟主體不願持有外匯資產,為了保持匯率穩定,央行才不得不購買並持有外匯儲備,除非本來就沒有升值壓力。關於第二點建議,筆者認為,這一思路是正確的,但對官方外匯資產的性質缺乏清晰的劃分,因而也就不能從根本上區分不同外匯資產的管理模式,可操作性不強。本文試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釐清官方外匯資產和外匯儲備的概念,指出我國目前外匯儲備管理體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礎上,構建出官方其他外匯資產和外匯儲備的管理模式,為管理當局提供一些可供選擇的改革思路。
二、我國目前外匯儲備管理體制存在的缺陷
目前的研究為完善我國外匯儲備管理體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但筆者認為還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未充分釐清外匯儲備資產與官方其它外匯資產的區別。IMF在其外匯儲備管理的指導性文件——《外匯儲備管理指導方針》中,對外匯儲備的定義是:外匯儲備是由貨幣當局能夠控制的、可及時獲取的一國的公共部門擁有的外國資產。識別外匯儲備資產的標准,一是有效控制,二是隨時可用。「為了掌握儲備資產或是達到其他的目的,貨幣當局自然持有國外資產或對國外資產進行控制。各種目的之間並不相互矛盾。比如,近期派不上用場的儲備資產可用來投資世界銀行的債券,增加開發資金的規模。出於上述原因持有的資產一般都視為儲備資產。相比之下,用於開發和其它目的直接長期貸款資產則不作為儲備資產。」由此可見,外匯儲備資產有其明確的目標和嚴格的條件,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外匯資產(即使是官方外匯資產),都不計人外匯儲備統計中。按照IMF第五版《國際收支手冊》關於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項目統計,我們可以推知,一國官方外匯資產包括:貨幣當局持有的外匯資產;各級政府持有的外匯資產;貨幣當局持有的外匯儲備資產。即使不考慮貨幣當局單獨持有外匯資產,官方外匯資產至少包括兩部分:各級政府持有的外匯資產和貨幣當局持有的外匯儲備資產。一國的外匯資產包括官方的外匯資產和非官方外匯資產。為清楚起見,我們把除外匯儲備之外的官方外匯資產稱作官方其它外匯資產。
我國經歷了外匯儲備從嚴重短缺到高度充足狀態,擁有龐大的官方外匯資產,不同的外匯資產理應發揮不同功能,採取不同的經營利用方式。但我國的官方外匯資產一直等同於外匯儲備資產,由中國人民銀行持有並管理。因此。應根據外匯資產的功能明確區分官方外匯資產,一部分作為外匯儲備資產由貨幣當局持有,行使外匯儲備的職能,我國學者用不同方式計算的我國適度外匯儲備規模最多不過8000億美元;另一部分作為貨幣當局和各級政府持有的其它外匯資產,用於投資和重要戰略性資源的購買。
第二,缺乏清晰的分層次管理系統,儲備授權體系不明確。一國外匯儲備授權體系可以分為三個主要層次:第一層次是儲備的持有層次上的授權,這一層次上的被授權對象是國家貨幣當局。第二層次是儲備經營運作和經營管理上的授權,這一層次的被授權對象是有關政府部門或投資公司。第三層次是儲備交易操作上的授權。第三層次在各國之間沒有太大差別。在我國,第一層次授權,應是國務院代表國家授權中國人民銀行統一持有、經營和管理外匯儲備,這一模式為央行主導模式。第二層次授權,應是央行授權國家外匯管理局操作與管理外匯儲備,如要進行分檔管理,央行還應授權專業外匯投資公司經營,外管局負責流動性管理,外匯投資公司負責投資性管理。授權方與被授權方為委託代理關系,雙方以合同形式明確各自的權利、義務和責任。
現在已成立的國家外匯投資公司是由國務院直接設立,其職能是實現外匯資產的保值增值,這種外匯資產的性質取決於購買外匯儲備的資金來源。如由國務院授權財政部發債,則財政部與公司為委託代理關系,外匯資產的性質屬官方其它外匯資產;這種形式的授權,央行只是把非官方的外匯資產轉換成官方其它外匯資產,起了一個中介作用。如國務院授權央行直接把外匯儲備劃撥給新成立的公司,則央行與新公司為委託代理關系,外匯資產屬外匯儲備。目前我國採取的是第一種形式。從央行公布的外匯儲備總額看,中投公司2000億美元的資產並未從外匯儲備中移出。由此可見,目前並沒有真正區分清楚外匯儲備管理體制和官方其它外匯資產管理體制。
第三,外匯儲備的形成機制沒有改變,難以從制度上切斷外匯儲備與貨幣發行的直接聯系,外匯占款成為央行發行基礎貨幣的主渠道,使得央行資產負債結構極不合理。目前討論的思路是為多餘的外匯儲備尋找出路,並沒有改變外匯儲備的形成機制。成立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只是通過發行債券的形式把央行持有的多餘外匯儲備轉化為官方其它外匯資產。其作用僅僅是在官方其它外匯資產的管理方面,沒有改變外匯儲備的形成機制。只要中國的匯率決定缺乏彈性,在存在本幣升值預期的前提下,為維持匯率穩定,央行就仍然要通過投放基礎貨幣購買外匯儲備,外匯儲備與貨幣發行的直接聯系難以從根本上切斷。
與外匯儲備居第二的日本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相比,可以看到,我國央行在資產持有方面與之有明顯差別。下面是2001年到2008年8月中日央行國外資產、政府債券在總資產中的比重比較。
在我國央行的總資產中,佔主要部分的資產是國外資產。從2001年到2008年8月間,外匯資產佔比逐年上升,從31.4%上升到77.5%,政府債券佔比在2.2%至9.6%之間。而日本央行政府債券占總資產的比重大致在55%—70%之間,外匯佔比在3.7%—6.9%之間。和日本央行相比,我國央行所持有的政府債券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明顯過少。這種資產的缺陷是對資產的買賣決定權上存在著非對稱性。即在資產的買進和賣出過程中,資產的買賣決定權不完全掌握在央行的手中,因而資產交易的實際結果與央行想要得到的結果並不一致。我國央行的國外資產主要是外匯儲備,其買賣的決策權掌握在我國外貿部門和國外部門的手中,結果常常與央行所希望出現的結果相背。例如在通貨膨脹時期,央行本應緊縮貨幣,但如果此時凈出口出現順差或者外商直接投資迅速增加,為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央行就需要用人民幣全額兌換外匯。其結果是央行所持有的資產非情願地增加,等額本幣進人流通領域,造成物價更快地上漲。在經濟蕭條時期,央行應該放鬆貨幣,但此時如果出現國際收支逆差,央行就必須承擔起彌補國際收支逆差的責任,其結果將使央行的資產總額下降,基礎貨幣供給量的進一步收縮,對經濟造成了更為嚴重的傷害並加劇通貨緊縮。
三、對我國外匯儲備管理體制改革的一些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我國的官方外匯資產將分為兩部分:一是央行持有的官方外匯儲備,二是官方其他外匯資產,兩者應分屬於不同的主體獨立運作。沿著這種思路向前推進的關鍵是建立兩類基金:以國家能源基金為基礎的主權財富基金和外匯平準基金。
(一)建立以國家能源基金為代表的主權財富基全
由於官方外匯資產對應的是央行的本幣負債,按照我國現行法律法規,要把一部分外匯儲備轉化為官方其它外匯資產,需財政發行國債籌集本幣資金或直接向央行出售國債購買。國家通過發行特種國債從央行購買的外匯就轉化成了官方其它外匯資產。我國目前主權財富基金性質的中投公司就是財政發行1.55萬億的特別國債從央行置換2000億美元外匯儲備建立的。筆者認為中投公司的以被動投資、財務投資為主的投資模式並不是我們現在可選的最佳模式。國內許多學者提出了用外匯儲備購買資源類產品的構想,但能否用外匯儲備購買、如何購買缺乏系統、科學的論證。
首先,關於能否用外匯儲備購買的問題,本文上面關於官方其它外匯資產的論證給予的回答是肯定的。這些資產的性質是由經濟主體資產轉化來的國家資產,經濟主體和國家對這些資源配置的目標完全不同。經濟主體擁有外匯資源無非有三大用途:一是用於進口所需商品和服務;二是用於對外投資;三是賣給其它經濟主體或貨幣當局。獲得外匯的其它經濟主體無非還是重復上述操作。經濟主體的目標是效用或利潤最大化,而國家的目標是服務於一國經濟長期發展需要。因此,對於這些資產的經營運用,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用於購買外國國債或其它金融證券獲取微不足道的利息或收益不是中國目前的首選,而用於購買國家戰略儲備物資和高新技術等才最符合中國長遠發展戰略要求。目前中國在很多戰略性領域都還遠遠落後於許多發達國家,隨著經濟快速增長,中國對能源的需求已逐漸超過國內自然資源的儲存及開發能力,以石油為例,我國的戰略石油儲備遠遠落後於美、日、法、德、韓等國家。從戰略上講,用這些外匯資產購買石油帶來的收益遠遠大於購買任何金融資產的收益。從經濟意義上講,因為用於儲備像石油這樣可耗竭資源的資本,有望從逐漸升高的價格中獲得收益,盡管建立儲備耗費的資本損失了利息,但這可以在跨時期的實際價格的增長中得到補償。按照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當市場是完全競爭以及零開采成本時,均衡的石油價格剛好是利率增長,此時,投資於戰略性石油儲備的資本沒有機會成本,它只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儲蓄而已。很多人低估了戰略性石油儲備的收益,因為他們只計算了儲備投資的利息成本,但卻沒有考慮其本身的預期收益。
其次,關於如何購買的問題,建立國家能源基金是一種可行方式。目前世界上的主權財富基金的規模,按主權財富基金研究所2008年12月的統計是3.94萬億美元,其中與石油、天然氣相關的基金約2.5萬億美元,佔全部基金的64%。但這些產油國的石油穩定基金的運作並不能給我們提供現成的經驗。作為消費大國,國家能源基金的作用恰好與產油國的穩定基金相反:他們是把賺來的石油、天然氣收入作為對未來的一種投資,而我們實際上是用其他收入來為未來的能源安全投資,從而實現保障民生和經濟安全的目的。盡管中國現在已經有了中投公司,但建立國家能源基金還是很有必要的。在石油價格低位時期,政府可以依照中投公司的成立模式,一次性置換2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約占現有外匯儲備總量的10%),作為官方其他外匯資產建立國家能源基金,由指定機構專門進行石油和稀缺資源的購買。基金用途單一,易於管理,便於有關部門根據市場狀況對石油等資源與外匯的配置比例做出靈活調整。
(二)建立外匯平準基金
關於外匯儲備管理體制的模式,筆者認為,建立外匯平準基金是核心。設立外匯平準基金作為調節外匯市場和穩定匯率的專用基金。當外匯市場供求發生較大變化、匯率出現動盪時,央行運用外匯平準基金在外匯市場上買賣外匯來調節供求,使匯率在目標范圍內波動。目前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等國都是通過財政部持有的外匯平準基金來穩定匯率的。與財政部持有不同的是,我國的基金可以在現有的國家外匯管理局儲備司的基礎上組建,國家授權央行管理,由外匯管理局具體操作經營。這樣做的好處是,按照路徑依賴,順應中國外匯儲備管理的發展路徑,制度變遷的成本小。
基金由外幣基金和本幣基金構成,外幣基金由現有的外匯儲備的一部分形成,央行與外匯平準基金為委託代理關系。本幣基金的來源可參照國際上成功的作法,通過在市場上發行債券籌集。與央行通過發行基礎貨幣購買外匯儲備不同,外匯平準基金是通過發行債券籌集本幣在外匯市場上購買外匯儲備的,從表面看,過去是央行發行基礎貨幣購買外匯儲備,再通過發行央行票據回籠貨幣;現在是外匯平準基金發行債券籌集本幣,再用本幣購買外匯儲備,兩者只是順序上發生了變化。實質上,這一變化是從制度上切斷了外匯儲備變動與國內貨幣發行之間的直接聯系,把央行從這一聯系中解脫出來。
在存在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前提下,基金發揮的作用是用本幣負債置換外匯資產,從理論上對市場流動性沒有任何影響。新增外匯儲備不進入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央行可以根據市場上貨幣供求狀況,自主地調整貨幣供應量,從而可以提高國內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穩定性。這樣就形成了央行負責貨幣政策的實施,外匯平準基金負責匯率的穩定的分工。由於平準基金是在央行的管理下運作的,利率和匯率的協調也就容易做到。至於發行債券造成的利息成本與央行發行央行票據的利息成本是一樣的,是政府為穩定匯率必須承擔的代價。
在匯率真正市場化之前的這段過渡時期內,我國的外匯儲備管理體制應採取央行主導模式。現有存量外匯儲備的大部分繼續由央行持有管理,新增外匯儲備由外匯平準基金持有。央行對外匯儲備實行分檔管理。央行撥付一部分外匯儲備給平準基金,授權外匯平準基金負責流動性管理,在執行外匯儲備的基本功能同時,按照安全性、流動性的原則經營外匯儲備,以安全性和流動性為主。央行再授權有條件的商業銀行或專業外匯投資公司負責投資性管理,完全按照市場化運作。在外匯平準基金、商業銀行和專業投資公司內部,建立完善的內部治理結構,制定業績考核標准和投資風險基準並進行有效審計。
四、結論及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上述分析的外匯儲備管理體制新模式,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優勢:
第一,區分了外匯儲備資產和官方其他外匯資產,理順了外匯儲備管理體制的授權體系,使分層次管理系統更加清晰,有利於我國外匯儲備管理體制高效運行。外匯儲備資產和官方其他外匯資產的性質不同,因而投資目的和投資方向截然不同,應由不同的管理部門分別管理。外匯儲備管理體制集中管理外匯儲備資產,按照外匯儲備的不同職能,可分為流動性資產和投資性資產管理,由央行授權不同機構進行管理。這樣的授權體系清晰、明確,可以大大提高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效率。
第二,從制度上切斷了外匯儲備與基礎貨幣發行之間的直接聯系,解決了因外匯儲備增加而產生的流動性過剩,提高了國內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穩定性。外匯平準基金的建立,改變了外匯儲備的形成機制。外匯儲備不再通過央行發行基礎貨幣取得,而是通過外匯平準基金發行債券籌集人民幣的方式取得,阻斷了外匯儲備增加與基礎貨幣發行之間的直接聯系。發行的債券可以在債券市場上流通,增加了我國債券市場的債券品種,擴大了債券市場的規模,有助於推動我國債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央行票據會逐漸退出債券市場,央行不再是債券市場上的最大做市商,有利於央行保持中立,獨立執行貨幣政策的職能。
第三,優化了央行的資產結構,使央行更好地執行貨幣政策。有效地增加央行持有的國債總額,可以使央行更好地執行貨幣政策。由於國債資產買賣的控制權可以更多地掌握在央行手中,因而增減國債資產以替換基礎貨幣的交易一般可以由央行來決定在繁榮時期,央行可以通過市場賣出公債券,收回基礎貨幣,以達到讓經濟降溫的目的。在蕭條時期,央行則可以通過市場買進公債券,放出基礎貨幣,以便使更多的基礎貨幣投入流通,達到使總需求增加的目的。
同樣是收回基礎貨幣的對沖操作,採用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對資金的配置效率所產生的影響明顯不同。這說明在央行資產持有結構中,增加政府國債資產的持有量不僅是增加一個資產品種的持有量,而且直接關繫到改善央行貨幣政策執行效率和提高資金的配置效率。改革外匯儲備形成機制的特殊作用是可以改善央行資產的持有結構,從而改變央行在緊縮貨幣階段和擴張貨幣階段在執行貨幣政策方面的非對稱性,進一步提高執行貨幣政策的實際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外匯儲備管理體制的改革只是改變了外匯儲備的形成機制,切斷了外匯儲備增長與基礎貨幣發行的直接聯系,改善了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但是,為維持匯率穩定而產生的成本依然存在。外匯乎准基金的建立使得一部分成本從央行轉出,但外匯平準基金同樣面臨著外匯資產和本幣負債的匯率和利率風險。隨著外匯儲備的增加,基金本幣負債水平也會大幅增加,這會影響債券市場的利率,提高負債成本。同時,大量的外匯儲備也面臨著保值增值的問題。因此,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逐步改革強制結匯制度,盡快完善匯率形成機制,進一步擴大匯率彈性,放寬對外投資限制,才是緩解外匯儲備迅速增長的根本途徑
❻ 我國目前的外匯儲備管理面臨著什麼挑戰試提出一些可行的對策並說明理由
筆者認為,應盡快對導致外匯儲備激增的宏觀經濟政策進行重大調整,改變多年來實行的出口導向和外資導向的政策,同時對現行外匯管理制度進行必要的改革,變強制結售匯制為意願結售匯制,增大人民幣匯率彈性,並採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增加企業和居民個人持有外匯的數量。此外,應優化外匯儲備的貨幣結構和資產結構,加強外匯儲備的風險管理,提高外匯儲備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總之,只有把高企的外匯儲備規模降下來,實現外匯儲備的適度增長,才有可能實現經濟在內外均衡基礎上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❼ 為什麼外匯管理制度使中國外匯儲備龐大
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迄今已超過3萬億美元,佔全球總外匯儲備的30%以上。
有人基於「藏匯於民」理念認為, 應當將外匯儲備直接分給民眾。然而, 這一建議中國外匯管理局已經否定, 因為那將在中國引發通貨膨脹。正在美國訪問的中國著名經濟學者溫元凱教授表示,中國3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實際上正在被綁架在美國金融危機的戰車上」,中國擁有最多一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就已最夠所需, 剩餘的兩萬多億美元應該用來做以下幾方面的事情:
「首先就是改善民生。盡快實行中國的全民教育和全民醫療的基本免費系統;第二是要把外匯儲備拿出來到全世界去買資源。首先是買礦產資源、買發明創造、買專利、買高科技的公司、有核心技術的上市公司;第三個是買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第四有一個說法是利用大陸的經濟實力和台灣發生進一步的合作,形成一個大中華的經濟圈。讓整個中華民族在全世界進一步的崛起。」
有人計算,如果中國想購買國家,中國三萬多億美元的巨額外匯儲備能夠買下義大利;如果購買大宗商品,三萬多億美元的巨額外匯儲備購買可以滿足中國近13年的石油凈進口需求;如果買企業,中國可買下美國最大的10家上市公司。中國著名財經評論人士葉檀近期曾表示,中國需要四五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就足夠了, 因為將外匯數額控制在六個月的支出水平已經屬於合理范圍; 中國要想控制住外匯儲備的瘋狂增長,有效使用和管理, 藏匯於民是必須要做的。
然而,,藏匯於民不等於說將外匯儲備直接分給民眾:
「分給民眾呢不恰當。實際上造福於民很關鍵。而且下一階段我認為很大的問題是富民政策。而且讓富民優先,尤其是政府不要與民爭利,包括國企、央企。這是下一階段改革的大問題。」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對外解釋,將外匯儲備直接分給百姓, 性質上相當於中央銀行隨意印發鈔票, 擴大貨幣的發行量, 其結果就是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藏匯於民的障礙不在於政策, 而在於民眾持有外匯的意願。
❽ 如何進一步改革和健全我國的外匯管理體制
改革外匯管理體制
充分利用國內資源而爭奪和佔領國際市場的對外開放戰略,需要政府根據需要而控制外匯,實行行政性外匯管理體制,防止外匯外流,將增加外匯儲備作為首要目標,但整合國際資源而開發國內市場的對外開放戰略,則要求政府放開對外匯的控制,實行自由性的市場化外匯管理體制,使外匯能自由進出,尤其是使中國資本走出去,因而我國對外開放戰略的調整,需要我們大力改革外匯管理體制,實行自由性的市場化外匯管理體制。
自由性的市場化外匯管理體制的首要特點是外匯買賣的自由,但是我國目前的外匯買賣並不自由,例如資本項目就根本沒有放開。為什麼我們沒有在外匯買賣上實行自由買賣的制度?據說有各種原因,例如害怕實行自由的外匯買賣會給國際炒家提供條件,不利於國家金融安全等,但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害怕資本外流,尤其是害怕民營資本外流。我們認為應該放開對外匯的政府管制,實行外匯買賣自由化。對於有人所講的擔心民營資本在放開外匯管制的開放條件下會外流的問題,我想我們的根本辦法是健全法治,真正保障民營資本的應有權益。中國目前仍然是世界上經濟最活躍的國家,資本回報率也很高,對於逐利的資本來說,中國依然是最佳的投資區域,因而只要我們對民營資本實行真正的國民待遇政策,民營資本仍然會在中國投資,而不會流向國外的。最根本的辦法不應該是通過控制外匯而控制民營資本的外流,而是解決它們的不安全感的問題,從而使中國成為既是資本回報率最高的國家,也是資本最安全的國家。
自由性的市場化外匯管理體制不僅僅要求外匯買賣自由,而且也要求匯價能夠自由波動,完全由市場機制決定。我國長期實行固定匯率制度,因而需要放開匯價,使匯價走向市場化。如何實現匯價市場化?有兩種方式可以選擇,一種是一下子徹底放開匯價,一種是緩慢地逐漸放開匯價。有人認為應該實行一下子徹底放開的方式。這種方式雖然可以解決人民幣升值預期所形成的壓力,但在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很大的條件下,尤其是在國家美元儲備很大,而且民眾也有較多美元儲蓄的條件下,會給國家和民眾帶來巨大的利益損失,特別是大量出口美國的中國企業也會受到巨大的成本上升的壓力,因而我們應該實行緩慢放開匯價,為國家、民眾、企業留下一段能進行自我調整的時間,從而減輕人民幣對美元升值所帶來的壓力。正是基於這種考慮,我國自2005年7月起選擇了緩慢放開匯價的方式,使人民幣對美元緩慢實現升值,從而為國家、民眾和企業進行自我調整留下了有效的時間。當然,這種方式也使各方都存在著人民幣升值的強烈預期,並且誘發了國際上的「熱錢」試圖通過各種途徑進入我國,從而給我國經濟帶來了一些問題。但這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只能實行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原則。
調整國際政策
在充分利用國內資源而爭奪和佔領國際市場的對外開放戰略格局下,我們在國際政策上實行的是追求出口而限制進口的國際貿易政策,以及盲目吸引外資而限制中國資本走出去的資本流動政策,但在實行整合國際資源而開發國內市場的對外開放戰略的條件下,這些政策都要進行有效調整。
首先要調整國際貿易政策。一是要調整出口退稅政策,降低退稅比例,甚至取消出口退稅,尤其是對那些高污染環境和高消耗資源的出口產品,不僅不能退稅,而且要提高出口關稅,從而減少過度的出口,減緩順差過大的壓力;二是要調整進口政策,降低進口關稅,尤其是對那些資源性和技術類的進口產品,應該大力降低進口關稅,甚至可以取消進口關稅,從而通過擴大進口而減緩順差過大的壓力。
其次是要調整外資政策和資本輸出政策。對於外資政策的調整,重點在於調整對外資的優惠政策,現在對外資的政策不應該是優惠政策,而應該是實行國民待遇政策,因而應該取消對外資的稅收優惠及土地優惠等,尤其是對那些沒有技術含量和品牌效應的外資,我們應該限制其進入。同時,我們應該鼓勵中國資本走出去,並從各個方面提供方便和優惠,這對我們整合國際資源和減輕人民幣的外匯占款壓力是很有作用的,可以促進我國國際收支的平衡,從而有效實現國內外經濟的平衡協調發展。
❾ 如何加強對我國外匯儲備的管理
外匯儲備對於一個開放經濟體而言至關重要,是融通國際收支赤字、
干預外匯市場、維持本幣匯率穩定、舉借和償還外債的保證等,但持有外
匯儲備是有一定的代價的,體現為用它進口資本品的投資收益率(機會成本
)、造成資源的浪費等。儲備增長過快還會帶來通貨膨脹壓力,使本幣產生
升值壓力,使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自主權受到限制,對產業結構的調整產
生不利影響,等等。在國際資金流動規模日益龐大的情況下,一國如何確
定儲備的合理數量是各國積極探討的問題。同時,外匯儲備的迅速增長帶
來的通貨膨脹壓力、貨幣升值預期、貨幣政策靈活性下降等負面影響如何
緩解,是、與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美元的不斷貶值使各國儲備資產正
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失,發展中國家如何對外匯儲備進行有效管理,實現
保值、增值,是貨幣當局面臨的一個現實而重要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
筆者選擇「中國現階段外匯儲備管理研究」為題,展開丫較為深入的分析
和討論。
通過本書的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創新觀點:①當前國際上通行的外
匯儲備規模理論主要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這些理
論都有各自的優勢,當然也不乏不足之處。本書認為,各國應根據本國的
具體情況,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理論來確定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②中國
在今後較長一段時期內對外匯儲備的需求將是巨大的,而儲備供給卻不容
樂觀。危機發生時,被沖擊國的外匯儲備需求急劇上升,而外匯儲備的供
給卻急劇下降,所以,發展中國家需要外匯儲備的超前積累來滿足危機時
的需要。因此,我斟現有外匯儲備的規模並不明顯偏大,現有儲備規模應
該包括未來儲備的超前積累部分。③短期內,由於中央銀行的干預和不完
全的市場機制,使外匯儲備增長與物價上漲之間不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
但從長期來看,外匯儲備可以通過影響貨幣發行而間接影響消費物價指數
,從而增加物價上漲的壓力;外匯儲備增加會導致人民幣升值,但二者的
相關系數較小,從長期來看,外匯儲備增加必然會導致本幣升值;外匯儲
備和貨幣供應量的被動增加,使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給的主動性大大降低
;我國外匯儲備增長導致貨幣供給渠道改變,對東西部貧富差距擴大有一
定影響,體現在:外匯儲備增長與東西部人均GDP差距和居民消費水平差距
擴大之間有較大程度的一致性,同時,東部居民消費水平增長明顯減慢,
這與同期高速增長的外匯儲備和人均GDP不相協調,表明外商直接投資對我
國東部地區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作用已經進入「邊際效益遞減」階段。④
建議從制度上和機制上解決外匯儲備增長對經濟的負面影響,著力在以下
幾個方面做出改進:加強外匯市場建設,推進匯率制度改革;加強對資本
項目的監管;穩步推進對外直接投資;積極採取其他沖銷措施;積極發展
貨幣市場等。⑤建議成立國務院領導下的由多個政府職能部門相互協調的
國際儲備戰略決策小組,實現各部門對儲備管理的高度協調和配合。對於
外匯儲備委託經營部分和中央銀行自營部分提出了建立相應的授權系統。
⑥在外匯儲備結構管理方面,可將外匯儲備分成兩大部分分別管理:是穩
定組合和投資組合。同時,對我國外匯儲備的資產結構和貨幣結構安排做
出了設計。
【本書目錄】
1 導論
1.1 問題的提出與研究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國內外有關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研究現狀
1.2.2 國內外有關外匯儲備結構管理的研究現狀
1.2.3 國內外有關外匯儲備增長對物價影響的文獻綜述
1.3 結構安排
1.4 研究方法
2 外匯儲備的規模管理
2.1 全球外匯儲備規模的變化
2.1.1 亞洲國家外匯儲備快速增長的原因
2.1.2 中國外匯儲備規模變化的軌跡
2.2 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理論綜述
2.2.1 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理論的提出
2.2.2 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理論綜述
3 中國外匯儲備的需求研究
3.1 中國外匯儲備的近期需求
3.2 中國外匯儲備的遠期需求
3.2.1 傳統分析指標的局限性
3.2.2 用卡爾標和范的定性分析法分析影響中國外匯儲備需求的因素
3.3 外匯儲備干預匯市、防範危機的功效分析
3.3.1 投機沖擊時外匯儲備的供求分析
3.3.2 外匯儲備在貨幣危機中的作用分析
3.3.3 墨西哥金融危機和東亞金融危機中外匯儲備作用的實證分析
4 中國外匯儲備持續增長的負面影響分析
4.1 形成通貨膨脹壓力
4.1.1 外匯儲備增長對物價影響的文獻綜述
4.1.2 外匯儲備增長對物價影響的理論分析
4.1.3 中國外匯儲備增長對物價影響的實證分析
4.2 產生人民幣升值壓力,助長國際投機資本流入
4.2.1 國際投機資本進入中國的表現
4.2.2 外匯儲備增加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分析
4.2.3 國際投機資本進入中國的危害
4.3 降低中央銀行貨幣政策靈活性,制約宏觀金融調控效果
4.4 改變貨幣供給渠道,對宏觀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4.4.1 使內、外資企業在人民幣資金分配上形成不平衡局面
4.4.2 形成對外資企業的嚴重依賴
4.4.3 加工貿易模式有可能使我國進入「貧困化增長」
4.4.4 政策建議
4.5 使持有外匯儲備的成本增加
4.5.1 持有外匯儲備的成本
4.5.2 外匯儲備面臨的匯率風險
5 降低外匯儲備持續增加的負面影響的措施
5.1 加強外匯市場建設,推進匯率制度改革
5.1.1 加快完善外匯市場
5.1.2 改革強制結售匯制度,逐步實行意願結售匯
5.2 加強對資本項目的監管
5.2.1 加強對短期資本流動的監管
5.2.2 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質量
5.2.3 加強對外債的監管
5.3 穩步推進對外直接投資
5.3.1 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不合理性
5.3.2 積極擴大對外直接投資
5.4 其他沖銷措施
5.4.1 政府存款轉移
5.4.2 適當放鬆證券投資
5.4.3 徵收資本進口稅
6 加強對外匯儲備的經營管理
6.1 東亞各國外匯儲備管理體制的比較
6.1.1 日本的外匯儲備管理體制
6.1.2 韓國的外匯儲備管理體制
6.1.3 新加坡的外匯儲備管理體制
6.1.4 中國香港的外匯儲備管理體制
6.1.5 東亞外匯儲備管理體系異同及對中國的啟示
6.2 目前我國外匯儲備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研究
6.2.1 我國外匯儲備資產管理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6.2.2 中央匯金公司面臨的新問題及在金融國有資產管理上的角色定位
6.3 改革現有的儲備經營管理體系
6.3.1 建立我國的外匯儲備管理授權體系
6.3.2 加快外匯儲備立法
6.4 提高外匯儲備的經營管理效率
6.4.1 完善外匯儲備的結構管理
6.4.2 明確外匯儲備的投資策略
6.4.3 拓寬外匯儲備的運用范圍
7 結束語
主要參考文獻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致謝
恩 好好 研究 ~ 加油哦 分 頂頂頂頂頂
❿ 論述我國國際儲備的構成與外匯儲備管理體制改革有哪些
我國國際儲備的構成:我國的國際儲備由黃金儲備、外匯儲備、在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和基金組織分配的特別提款權余額四部分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