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黃金儲備 » 儲備資產和貨幣供應量的關系
擴展閱讀
類似於金條 2021-03-31 20:26:33
何蘭黃金市廠 2021-03-31 20:26:32
蒲幣對人民幣匯率 2021-03-31 20:26:27

儲備資產和貨幣供應量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3-25 07:31:34

① 外匯儲備與貨幣發行量有什麼關系

為了維持貨幣幣值穩定,就需要隨著經濟增長的量,來發行相應那麼多的貨幣。由於不管怎麼統計,肯定都是不準的,路邊小攤、國企虛報賬目、各私企逃稅避稅、非法毒品貿易、印製假幣都會使得貨幣發行的准確度遭到挑戰。因此,貨幣發行需要一個簡便,而又肯定能標志著經濟增長的渠道來發出來。

只有2項:一個是放貸款一個是外貿出口。放貸款就是憑空從未來的錢變到現在,這好理解。外貿出口,說白了,就是賺老外的錢,把老外的錢賺到中國來,就是中國經濟的純增長量。

因此,國家有規定,任何外貿企業,一旦跟老外做生意,老外支付的外幣,必須在15天內,要麼花掉買成別的貨物,要麼拿到銀行兌換成RMB。因為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國,所以,n多企業去銀行那把外幣兌換成RMB,也就因此,銀行手裡有大量的外幣。這些外幣就是外儲。而各企業換來的錢就都是新發行的RMB了~

因此,美國人印鈔票讓美元貶值,就會使得做外貿的時候,老外支付給咱們的錢越來越多。每支付給咱1美元,咱們就要發行6.3RMB用來給企業。這樣一來,中國的貨幣發行,就會因為美國的通貨膨脹而出現貨幣超發~所以,之所以ZF08年之後,開始逐漸放寬浮動匯率,讓RMB從8:1變成現在的6:1,僅此一項舉措,至少防止了中國10%的通脹~~

② 准備金和貨幣供給量的關系

如果存款准備金率不變的話,中央銀行增加准備金可能只是商業銀行存款增加造成的結果,所以貨幣供給增加。但存款量不變,又提高准備金率,則貨幣供給會減少。

央行通過調整存款准備金率,能夠影響「基礎貨幣」,基礎貨幣的增加可以導致全社會貨幣供應量的成倍放大,反之亦然。

基礎貨幣=通貨+銀行體系准備金總額=通貨+商業銀行庫存現金+商業銀行存在中央銀行的法定準備金+商業銀行存在中央銀行的超額准備金

(2)儲備資產和貨幣供應量的關系擴展閱讀:

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的提高或降低,引起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資產業務規模變化,進而對貨幣供給有重大影響。央行通過調整存款准備金率,可以影響金融機構的信貸擴張能力,從而間接調控貨幣供應量。

一般來說,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金融機構繳存央行的法定準備金增加,可供自主運用的資金減少,其放款和投資能力削弱,全社會貨幣供給隨之減少;反之,央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備金率,金融機構向央行繳存的法定準備金存款減少,可供自主運用資金增加,其放款和投資能力增強,貨幣供給隨之擴張。

③ 外匯儲備和貨幣發行量之間的關系

1、貿易順差是當前造成中國市場輸入性通脹的關鍵因素——100分
2、擴大內需,加強進口減少出口是解決此問題長期看來最有效的方法——40分(中國已經完全融入在歐美主導下的世界產業鏈中,很多時候並不是說你不想通脹你就不通脹的,外因起決定性因素,除非你閉關鎖國。輸入性通脹並不是僅僅指的是順差,美帝拉高大宗,同樣給你輸入通脹,石油、鐵礦石、糧食等等你去在高價位上加強進口吧,仍舊是通脹)
3、買入美債穩定匯率,借口,忽悠!
4、緊縮啊,比如加息
5、這70億人民幣為何要填補?你用70億人民幣購買了10億美元用於支付國際支出,其本質不就是人民銀行在回收債務嘛!
6、稅收有回籠貨幣的作用—0分(我所理解的回籠貨幣應該是央行回收債務,暨:緊縮。稅收與緊縮沒有什麼關系吧)

④ 外匯儲備和本國貨幣供給有什麼關系

外幣在中國是不能流通的,所以只能兌換成人民幣。外幣的進入就意味著銀行需要為對應的外幣印發等值的人民幣,這樣人民幣就增加了。假設今年1月外匯儲備增加400億,就意味著,中國人民幣增加了2100億,這就意味著流動性增加了2100億。這就是這就是外匯儲備和本國貨幣供給的關系。

(4)儲備資產和貨幣供應量的關系擴展閱讀

主要用途

外匯儲備的主要用途是支付清償國際收支逆差,還經常被用來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該國貨幣的匯率。

主要形式

有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很長一段時期,西方國家外匯儲備的主要貨幣是美元,其次是英鎊,1970年代以後,又增加了德國馬克、日元、瑞士法郎、法國法郎等。

儲備比例

在國際儲備資產總額中,外匯儲備比例不斷增高。外匯儲備的多少,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國應付國際收支的能力,關繫到該國貨幣匯率的維持和穩定。它是顯示一個國家經濟、貨幣和國際收支等實力的重要指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外匯儲備

⑤ 簡述外匯儲備的變化與貨幣供給的關系

通常來說,外匯儲備的增加,會增加一國的貨幣量。
因為外匯儲備的增加會增加中央專銀行的資產,屬同時也就增加了中央銀行的負債(資產=負債)。而央行的負債主要是流通中的貨幣,所以流通中的貨幣會增加。
可以以香港為例。香港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貨幣發行局,紙幣大部分由3家發鈔銀行即匯豐銀行、渣打銀行、中國銀行(香港)發行。法例規定發鈔銀行發鈔時,需按7.80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向金管局提交等值美元,並記入外匯基金的帳目,以購買負債證明書,作為所發鈔紙幣的支持。相反,回收港元紙幣時,金管局會贖回負債證明書,銀行則自外匯基金收回等值美元。由政府經金管局發行的紙幣和硬幣,則由代理銀行負責儲存及向公眾分發,金管局與代理銀行之間的交易也是按7.80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以美元結算。
可見,香港的美元儲備增加了,港幣的發行量也增加。

⑥ 我國外匯儲備和國內貨幣發行量(或者流通量)有什麼關系

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並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
中國 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不含港澳台)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美元資產,其主要持有形式是美國國債和機構債券。2006年2月底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總額為8537億美元(不包括港澳的外匯儲備),首次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一。 中國大陸外匯儲備作為國家資產,由中國人民銀行下屬的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管理,部分實際業務操作由中國銀行進行。

⑦ 貨幣存量與貨幣供給的關系

自2006年年初以來,流動性過剩始終是一個熱門話題。當前,過剩的流動性正在強勁地推動中國的資產價格上漲,從而開始醞釀出日益擴大的資產泡沫風險。為了防範這個風險,政府一方面在加強回收過剩流動性的力度,一方面在努力預防和消除地產和股市的泡沫。這些做法無疑都是正確的,但要「治本」還得從消除產生過剩流動性的根源入手。在我看來,流動性過剩的成因有太多的謎團,其中尤為突出的是下面四大謎題。

謎題之一:貨幣乘數之謎

從貨幣流動性過剩產生的源頭看,可能是貨幣乘數的上升,即每單位基礎貨幣所派生形成的廣義貨幣倍數上升了,因此,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始終是央行消減貨幣流動性的重要工具。為了抑制中國貨幣流動性的增長,近幾年央行除了不斷擴大對沖操作業務,也在不斷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從2003年到今年年初,法定存款准備率率已經從6%提升到10%,已連續提高了8 次,但是根據央行的報表計算,中國的貨幣乘數卻從2003年年末的4.23上升到了2006年年末的5.3。為什麼在央行大幅度提升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的情況下,貨幣乘數會不降反升呢?

根據貨幣乘數公式,貨幣乘數不僅與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有關,也與商業銀行的超額存款准備金率和現金對存款的比率有關,而且這兩者也同法定存款准備金率一樣,和貨幣乘數成反比關系。所以,如果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提升而超額准備金率或現金比率下降,就會抵消提升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的部分作用,甚至導致貨幣乘數上升。從2003年以來的實際情況看,超額存款准備金率和現金比率的確有下降的情況,見表1。

從表1的計算結果可以看出,2006年末與2003年末相比,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在抵消掉超額存款准備金率與現金比率的下降後,仍然實際提升了1.1個百分點,這樣,根據貨幣乘數公式計算,本應使貨幣乘數下降6.1%。但實際結果卻是到2006年末,貨幣乘數反而上升了25.3%,這當然會導致貨幣過剩流動性的急劇增長。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貨幣乘數不降反升呢?或者說,在存款准備金率和現金比率以外,有什麼因素在影響貨幣乘數的變化,從而導致傳統的貨幣乘數公式顯著失效呢?如果不搞清楚這個問題,很可能會導致央行依據傳統貨幣理論所進行的消除貨幣過剩流動性的種種努力付諸東流。

謎題之二:貨幣流通速度下降而貨幣過剩增加

在貨幣供給量正常的情況下,如果貨幣的流通速度提升,也會使貨幣流通量多於經濟運行的正常需要量,因而產生貨幣流動性剩餘。但是從近幾年的實際情況看,中國的貨幣流通速度也是下降趨勢,表2是根據GDP與M2的比率所計算的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

從表2可見,自2003年中國貨幣流動性過剩顯著增強以來,中國的貨幣流通速度是在不斷下降的,按理說這種變化趨勢,本應是會導致貨幣流動性的減少。具體地說,如果按照2002年的貨幣流通速度,到2006年末貨幣的流動性本應是減少2萬億元,但結果卻是流動性過剩更加顯著。因此,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不僅不能解釋貨幣流動性過剩產生的原因,反而增加了更多的迷霧。

謎題之三:生產過剩和貿易順差與貨幣流動性過剩並存

目前中國存在著巨大的生產過剩與貿易順差,這是一個既成事實。按照現代西方經濟學中商品市場與貨幣市場的雙重均衡模型,即IS-LM模型,當一國在國內存在商品供給過剩的時候,在貨幣市場必然存在著貨幣供給不足,因為IS曲線與LM曲線是呈「X」型的反向交叉圖形,所以在商品市場與貨幣市場中,某一方出現供給過剩,另一方必然是供給不足。現代國際經濟學也說明,一國的貿易收支不平衡,必然與該國的貨幣市場不均衡並存,或者說,國際收支不平衡是國內貨幣市場存量不均衡的反映,當國內貨幣供給小於貨幣需求的時候,就會出現貿易順差,反之則會出現貿易逆差。所以,當一個國家有貿易順差的時候,該國的貨幣市場必然會存在著貨幣流動性不足,而不是過剩。

這種理論分析也好理解。貨幣供給代表著國內需求,如果貨幣供給不足,就會導致國內需求不足,從而導致國內的商品市場出現供過於求,進而形成貿易順差。所以貿易順差不是國內貨幣供給不足的原因,而是貨幣供給不足的結果。反過來說,如果一國的貨幣供給過剩,就會導致國內需求過旺,從而引起進口大於出口,形成貿易逆差。但這都是傳統理論的分析框架,對目前的中國經濟已經不適用了。中國經濟的現實是,在貿易順差不斷放大的同時,卻出現了巨大的貨幣流動性過剩。

如果說前面提到的貨幣乘數之謎和貨幣流通速度之謎是謎題,那麼中國的生產過剩和貿易順差與貨幣流動性過剩之謎,就是更大的謎題了,因為這個謎題說明目前中國的經濟運行機理已經與傳統的經濟運行機理完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了。如果我們仍然沿用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和分析框架,還沿用基於傳統理論而產生的宏觀經濟調節工具,就不會有顯著效果,甚至可能是在進行逆調節。

在中國是貿易順差與流動性過剩並存,那麼在貿易逆差最大的美國,是否會與中國相反,是貿易逆差與流動性不足並存呢?情況好像並非如此。因為如果在美國經濟中存在流動性不足,就不會在美國出現世界最大的股市與房地產泡沫。此外,自「9·11」事件以來,美國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約為3%,而廣義貨幣的年均增長率約為 7%,貨幣增長率大約是經濟增長率的2.3倍。在此期間,中國的年均經濟增長率在10%左右,貨幣增長率在17%左右,貨幣增長率大約是經濟增長率的 1.7倍,由此可知美國貨幣流動性過剩的程度應該比中國還嚴重,也說明在美國商品市場與貨幣市場的關系,仍然與傳統理論相符。再看與中國類似的俄羅斯和印度,也都存在著在出現大幅度貿易順差的同時,股市和地產都異常繁榮,反映出在這些國家也都存在著貿易順差與流動性過剩並存的事實。這說明在商品市場與貨幣市場關系中,與傳統理論相悖的情況,主要是發生在受新全球化浪潮影響最大的新興市場國家。然而,如果有巨大貿易順差的新興市場國家,和有巨大貿易逆差的發達國家都存在巨大的流動性過剩,這是否就是全球流動性泛濫的根源呢?

謎題之四:中國為何會形成如此之大的貨幣存量

到 2006年末,中國的廣義貨幣M2已達34.56萬億元人民幣,按當年匯率折算,相當於4.3萬億美元,當年中國GDP總值為20.94萬億元人民幣,摺合2.6萬億美元,貨幣存量相當於GDP的1.65倍。根據世界銀行和美聯儲的數字,2006年美國GDP總值為12.9萬億美元,12月末的M2為 7.1萬億美元,美國貨幣存量相當於GDP的55%。

中國的貨幣存量已相當於美國的60.6%,GDP總值卻僅相當於美國的 20.2%,如果換算成同等經濟規模,中國的貨幣存量就是美國的3倍,或比美國整大出2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存款的年均增長率為23.5%,20世紀 90年代以來,廣義貨幣的年均增長率為21.5%,大幅度高出美國與歐盟同期年均6%~7%的增長率。以前年份中國貨幣供給的高速增長,被解釋為市場化的推進與商品貨幣關系的深化,但是在新世紀以來,中國的經濟體制已經基本具備了市場經濟形態,廣義貨幣仍以年均17%的速度遞增,並且貨幣存量相對於經濟總產出,已經是發達市場經濟體的3倍,就令人感到迷惑不解了。

是什麼原因使中國經濟產生了遠大於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貨幣需求呢?如果其他受新全球化浪潮影響深刻的新興市場國家也如同中國一樣,呈現出貨幣對經濟總產出的高比率,也還可以用全球化的影響來解釋,但情況並非如此,請看錶3。

從表3情況可看出,貨幣規模顯著大於經濟規模的國家,到目前為止在主要新興市場國家中,只有中國一個國家,這說明中國貨幣流動性過剩的發生機制具有特殊性。到了貨幣流動性已經嚴重過剩的今天,我們已經應該從發展戰略的高度和經濟運行機制的深度,重新認識與探討中國貨幣供給合理增長率的邊界了,否則仍以目前的速度增長,每6年中國的貨幣存量就會比美國大出1倍,過剩貨幣對經濟運行的壓力就會不斷攀升到新高度。

以上四個問題都從不同的方面與流動性過剩問題相關聯,但有一點是應該強調的,即只分析貨幣流動性的現象和影響,不深入分析過剩流動性產生的源頭,對宏觀調控來說是絕對不行的。我的初步認識是,這是一個新全球化浪潮的結果。比如,大量外資流入就是一個貨幣流動性過剩的直接原因,因為國外資金流入中國的銀行體系,立即會參與到中國的貨幣創造過程,會產生中國央行投放基礎貨幣的同樣效果,而貿易順差的放大,只要不沿用央行用基礎貨幣收購貿易順差所形成的外匯收入,就仍然不會導致貨幣供給的增長,因為出口商品在國內的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央行已經為此投放了等量的貨幣,可能體現為商業銀行向出口生產企業的貸款,出口企業在獲得出口收入後,又歸還了這筆貸款,貨幣流動性就不會因為貿易順差的增長而增加。但是國際直接投資和國際「熱錢」的流入則不同它,會增加中國銀行(行情論壇)(5.52,- 0.15,-2.65%)體系內的資金總額,所以是貨幣流動性增長的直接原因。2003~2006年,中國外匯儲備新增額為7798.9億美元,而同期的貿易順差額為3369.5億美元,僅佔43.2%,同期的非貿易順差外匯流入則佔到了56.8%,為4429.4億美元,央行為此需要投入超過3.6萬億元的基礎貨幣,按5倍的貨幣乘數計算,形成了18.2萬億元的廣義貨幣,比同期廣義貨幣16.1萬億元的增長還大出2萬億元,可見非貿易順差的外資流入,是中國貨幣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原因。當然,過剩流動性產生的原因可能還遠不止這些,還需要做更多的深入研究。

來源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ID=128&articleId=2969

⑧ 存款准備金率和貨幣供應量的關系

央行通過調整存款准備金率,能夠影響「基礎貨幣」,基礎貨幣的增加可以導致全社會貨幣供應量的成倍放大,反之亦然:
基礎貨幣=通貨+銀行體系准備金總額
=通貨+商業銀行庫存現金+商業銀行存在中央銀行的法定準備金+商業銀行存在中央銀行的超額准備金
基礎貨幣中的「商業銀行庫存現金」是可以經過存款創造機制派生出更多存款的。比如商業銀行一開始有100萬元的庫存現金,它可以將這100萬元貸出,獲得貸款的企業一般不會全部提現,而是將這100萬繼續存在該企業所在銀行的賬戶上,這是由於以後的支出大多是通過轉賬來支付的,那麼100萬存在新的銀行賬戶上之後,這個銀行需要從100萬中提出一部分的「法定存款准備金」,並存放到該銀行在中央銀行的賬戶上,這是國家的法律規定,目的是不允許商業銀行過分放貸,從而保留一定比例的資金用於周轉,並且能夠在某些商業銀行出現支付困難的時候用准備金來保護銀行以免其破產。這里我們假設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是10%,那麼借款企業所在的銀行需要交10萬元的法定存款准備金到央行,然後該銀行還剩下90萬元,又可以將其貸出,貸出後90萬存放的銀行又要將10%也就是9萬元存入央行,再將剩下的81萬元貸出……這樣,原先100萬的商業銀行庫存現金,經過存款創造機制,最多能派生出1000萬元的存款(100除以10%)。如果法定存款准備金率調增為11%,那麼最多能派生出的存款就是909萬元(100除以11%)。這就是基礎貨幣能夠成倍放大貨幣供應量的原因,所以貨幣供應量是通過商業銀行庫存現金(基礎貨幣)在銀行系統內部不斷的存-貸-存-貸的過程中實現的,一旦資金流出銀行體系(如被借款人提現、商業銀行上交法定存款准備金、超額存款准備金等),這部分資金就退出了存款創造的過程,不能再派生出更多存款。

⑨ 外匯儲備與貨幣供應量的關系

在我國由於外匯是不能自由流通的,所以中央銀行必須發行貨幣來回收外匯。自然隨著外匯儲備的增加,貨幣的供應也相應的增加的。

⑩ 外匯儲備與我國貨幣供應量的關系 請教了 各位 需要詳細的答案 謝了

在我國的外匯管理體制下,中央銀行外匯儲備增加,基礎貨幣投放同時增加,即當央行買進外匯支付人民幣時,央行外匯儲備增加,基礎貨幣投放增加;當央行賣出外匯收入人民幣時,央行外匯儲備減少,基礎貨幣投放同時減少。因此,我國外匯儲備是通過外匯人民幣占款與中央銀行基礎貨幣聯系在一起的。
根據現代貨幣供應理論,貨幣供應量與基礎貨幣的關系為:
貨幣供應量=貨幣乘數X基礎貨幣
其中,基礎貨幣=外匯儲備+(對中央政府債權+對金融機構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