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理解戰略性人才儲備
這個應該可以理解為對管理層、業務層的儲備,季節性儲備人才,以期達到目的。理解不是很深刻,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B. 儲備戰略和戰略儲備有什麼區別
儲備戰略是儲備的根本性方略(如總原則、大綱等等);
戰略儲備指為實現戰略目標而儲備的物資和人才等等。
C. 對今後中國戰略儲備的看法
無論是抗擊冰雪,還是汶川抗震救災,最需要的就是物力資源。充足的物力資源,不僅是快速處置突發事件做好應急工作的需要, 在戰爭中也是實施快速動員打贏戰爭的需要。目前,我國物力資源儲備實行的是國家和軍隊兩條線,容易造成部分物資的重復建設和儲備,為了減少對資源的浪費,應著眼應急應戰的需要,對部分應戰物資和應急物資進行協調管理,使各類物資進行合理優化配置,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建立「雙應」物資信息資料庫。以信息技術為主導,對各種儲備物資的種類、型號、性能、數量、分布以及存儲環境、運輸條件等信息進行搜集、儲存、處理和傳輸,實現各類信息資源綜合集成和共享,為妥善應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和實施動員提供可靠的基礎數據。其主要任務是及時給決策者提供准確的物資資源信息,以便做出正確的分析、判斷和決心。建立「雙應」物資信息資料庫主要建立各種資源資料庫,對各類物資進行統一編碼、規范包裝、射頻標簽和自動貨單系統,制定物資信息統計體系與分類代碼、電子數據交換和信息流程標准,運用智能技術對物資信息進行監控,逐步實現物資采購、儲備、管理、保障過程的自動化、可視化和標准化。為了實施精確投送,對應急應戰通用物資包裝袋、托盤或集裝箱上附加條形碼或射頻卡,在野戰倉庫、機場、碼頭等物資中轉站,用掃描器、詢問機等自動識別裝置,快速讀取和傳輸物資裝備信息,再依託信息網路傳輸到各級應急應戰物資指揮控制中心,以提高保障的時效性和准確性。
科學確定物資儲備范圍。目前,我國應戰物資儲備和應急物資儲備是兩條線,為避免物資資源的重復儲備,可將軍民通用性大、適應性強、應急應戰共同需用的物資進行有機整合,統一儲備。儲備的物資范圍根據需要可分為生活物資和通用物資。生活物資是指保證從事應急應戰人員生存必需的物資,如給養、被服、日用品等;通用物資是指具體應用於應急應戰中的物資,通常包括軍民通用的車輛、機械設備和隨其配套的儀器、器材、備件,飲食裝備,葯品、醫療器材,液體燃料、潤滑油、潤滑脂、特種液及油料裝備,以及營具、帳篷、照明器材,各種金屬、非金屬原材料和機電產品等物資。其次,國防工程中的一些設施、設備也可被列為儲備范圍為應急服務。如各類人防設施、戰備公路、滾裝碼頭、交通迂迴線等國防動員基礎設施,在和平時期可以為應急提供服務。
構建合理的物資儲備結構。建立和完善物資儲備體系,是一項調動社會力量和資源來服務於應急工作的系統工程。由於不同地區發生突發事件的類型和擔負的作戰任務不同。因此,在進行物資儲備時,要本著「平時不易籌措的物資多儲,易於籌措的物資不儲或少儲;高新技術的物資多儲,一般技術的物資少儲;消耗大的物資多儲,消耗小的物資少儲;搶運、搶救、搶修器材重點儲,其他非常用物資器材有選擇地儲」的原則,科學制定物資儲備結構。按照量化、細化、具體化要求,著力在「三個方面」加強儲備。重點儲備: 即有選擇的儲備戰略物資,就是要著重搞好遂行應急應戰任務所需的動員資源儲備。重點搞好交通運輸、通信設備、醫療器械、葯品、油料和其他高新技術物資、器材和設備的儲備。合成儲備:就是要著眼應急應戰任務的不同需求, 按照計劃科學、種類配套和功能匹配的原則,對於平時消耗量少,不易貯存管理,戰爭時期或發生突發事件等非常時期需要量又大的物資,均採取平時儲備少量成品,適當儲備生產能力和技術資料的方法,為提高快速動員和遂行應急任務提供有力保障。特需儲備:就是結合不同地區應急應戰的特點,突出抓好特殊環境下需要的特需物資儲備。如「非典」急需的供氧設備、高寒地區需用的防寒保暖被服、高原炊具、野戰醫療設備、野戰凈水裝置、野營保暖帳篷等特殊情況下需要的物資。另外,根據反恐怖等特種作戰需要,還要儲備一定數量的特種作戰物資,確保急需。
科學規劃物資儲備布局。由於應急應戰保障需求的多樣性和多變性,要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將分散在各個層次管理的物資集中起來,重點建設若干個戰略儲備基地,統一調度使用,以滿足不同方向、不同任務的需要。首先,建立物資綜合儲備基地。立足我國軍事戰略和應急情況的需要,結合國家經濟發展和軍事斗爭准備實際,綜合考慮地理環境、交通運輸、資源狀況、經濟發展、聯勤保障等因素,依託現有國家、軍隊和地方倉庫群,集中力量建設若干個規模適度、布局合理,具有全方位保障能力的大型綜合性保障基地。真正解決好儲什麼、如何儲、儲多少、哪裡儲、「雙應」調用怎麼方便等問題,以適應「雙應」的保障需要。其次,改進物資儲備管理方式。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追求低投入、高效益已成為物資儲備必須把握的原則。要依託市場建立軍民結合開放型、流通型的物資儲備機制,減少庫存,加快周轉,降低損耗,精簡管理層次,壓減行政消耗性開支,努力提高物資儲備效益。第三,建立合理的物資儲備輪換制度。大部分的儲備物資都存在一個時限問題,過了時限,物資的使用價值就會降低甚至失效。因此,在儲備管理過程中,應在保證一定儲備規模的情況下,加快儲備物資的輪換,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D. 戰略思想是指什麼
戰略(strategy)一詞最早是軍事方面的概念。戰略的特徵是發現智謀的綱領。在西方,「strategy」一詞源於希臘語「strategos」,意為軍事將領、地方行政長官。後來演變成軍事術語,指軍事將領指揮軍隊作戰的謀略。在中國,戰略一詞歷史久遠,「戰」指戰爭,略指「謀略」「施詐」。春秋時期孫武的《孫子兵法》被認為是中國最早對戰略進行全局籌劃的著作。
戰略思想是指導戰爭的基本觀點。包括對戰爭的准備和實施以及武裝力量建設和運用等完整的觀點。是制定國防政策、戰略方針、作戰原則和軍事訓練的理論基礎。它隨著戰爭指導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發展。當某一戰略思想為最高當局所採納,就成為某一國家或軍事集團的戰略指導思想。戰略思想的價值,取決於反映戰爭客觀規律和發展趨勢的程度。先進的戰略思想對奪取戰爭的勝利有著。
戰略思想是關於戰爭全局指導方面的基本觀點。是國家或政治集團的政治主張和斗爭策略在軍事方面的體現,是制定戰爭政策、戰略方針、作戰原則的思想依據。戰略思想的確立或改變,取決於敵多雙方軍事、政治、經濟、科學技術、地理等條件的現狀和發展。
E. 什麼叫石油戰略儲備
人們常說石油是工業的血液,若人體中血液不夠,輕則致病,重則有生命危險。對於石油進口較多的國家,如果沒有石油戰略儲備,那麼一旦石油進口中斷,在缺乏石油供應的地區必然會對各行各業產生災難性打擊,飛機不能飛,汽車不能跑,交通癱瘓,生產停滯。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能源的不斷供給來保證。 目前,石油在世界能源結構中所佔的比重約為40%,在可預見的將來仍是主要的能源。近期在美國某報上有幅漫畫,畫了「9.11」3個豎立的大字,投射在地面上的陰影卻形成了「oil(石油)」三個字母,生動地揭示了美國「反恐倒薩」是為石油而戰。中東石油佔世界石油儲量的2/3,號稱「世界油庫」,誰能控制中東石油,誰就能支配世界經濟。 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和能源結構的改變,我國對石油的需求量急劇增加,而國內原油產量增長近期明顯放慢,使得石油的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國家計委統計表明,20世紀90年代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9.7%,石油消費年均增長5.77%,而石油供應年均增長只有1.67%。1993年我國已由石油凈出口國變成石油凈進口國,2000年共進口石油7000 萬噸,2003年進口石油已超過8000萬噸,成為美國、日本之後的第3大石油進口國。據統計,1995年國內所需石油的6.6%靠進口,2000年已升至25%,2005年這個比例提高到32.5%。 在大量進口石油的情況下,必須採取有效措施穩定石油進口,保障石油供給。為此就不能像過去那樣被動地接受「國際油價」,必須居安思危,有備無患,以應付突發事件。積極參與國際石油資源的開發和進口石油多元化,可以緩解石油危機和調節石油供需平衡,然而最直接、最及時、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由21個原油進口國組成的國際能源機構(IEA)建議,至少儲備90天的原油進口量。美國20世紀末的石油儲備量高達1.6億噸,日本石油消費的99.6%依靠進口,因此石油儲備更多,達到160天的原油進口量。儲備石油的措施就是建設大型油庫。 水庫在雨季多水時儲水,在旱季缺水時放水,以調節江河水量和穩定發電。石油儲備庫的作用類似,當產油地區動亂或運輸通道不暢而無法正常供油時,可動用儲備石油滿足國內需要,保證經濟持續發展。當國際油價波動較大時,可低買高賣,謀求國家經濟利益。 在全世界主要石油進口大國中,我國基本上沒有石油戰略儲備,因此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庫,既是未雨綢繆,也是當務之急。值得欣慰的是我國已在「十五」期間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制度,從2003年開始,首先在東南沿海地區建設陸地石油儲備基地,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希望採納
F. 戰略儲備
這是什麼意思 麻煩再清晰一些 我可以幫助你!!
G. 戰略儲備的戰略儲備的概述
隨著美國等西方國家對阿富汗軍事打擊的持續,人們越來越注意到,現代戰爭在很大意義上打的是一場經濟消耗戰,參戰各方經濟實力的強弱,戰略資源的富貧,物資儲備的多少有可能直接影響戰爭最終的結局。因此,某些人士戲稱,戰爭是在比誰燒的錢多。
戰略儲備的主要經濟作用是通過向市場釋放儲備油來減輕市場心理壓力,從而降低石油價格不斷上漲的可能,達到減輕石油供應對整體經濟沖擊的程度。對石油進口國而言,戰略儲備是對付石油供應短缺而設置的頭道防線,但其真正的作用不在於彌補損失的進口量,而在於抑制油價的上漲。此外,戰略石油儲備還有以下作用:一、可以給調整經濟增長方式,特別是能源消費方式爭取時間。二、可以起到一種威懾作用,使人為的供應沖擊不至於發生或頻繁發生。在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交替實行「減產保價」和「增產抑價」的政策時,戰略儲備能夠使進口國的經濟和政治穩定,不會受到人為石油供應沖擊的影響。
從1996年起,我國就已經成為石油和石油產品凈進口國。目前,我國的石油和石油產品進口已佔全部供應量的1/3。國家信息中心2008年9月22日發表了題為《2000年以來中國能源經濟形勢分析》的報告,國內石油消費量到2010年和2020年將分別增加到4.25億噸和5.72億噸,對進口石油的依存度將達到55%和66%。 應該說,我國的物資儲備體系是比較成功的,對我國經濟建設起到很大作用。我國的國家物資儲備體系始建於1953年,經過50多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國家物資儲備局、儲備物資管理局(辦事處)和基層單位的三級垂直管理體制,建設了完善的儲備倉庫體系,儲備了一定規模的國家物資。國家物資儲備局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職能機構,主要職責是研究提出國家物資儲備政策和發展方針;研究提出國家物資儲備中長期規劃、年度計劃及儲備物資輪換計劃等。國家物資儲備局制定的管理原則是,規模適度,儲存安全,調用方便,定期更換和保障戰時需要。應該說,國家發改委對國家物資儲備局的定位還是比較准確的,即著眼於「服務國防建設,應對突發事件,參與宏觀調控,維護國家安全」。50多年來,國家物資儲備在支持國防建設、經濟建設、抗災救災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可以說,國家物資儲備是國家直接建立和掌握的戰略後備力量,是保障國家軍事安全和經濟安全的重要手段
H. 戰略和戰略思想有區別嗎
是肯定有區別的。
戰略(strategy)一詞最早是軍事方面的概念。戰略的特徵是發現智謀的綱領。在西方,「strategy」一詞源於希臘語「strategos」,意為軍事將領、地方行政長官。後來演變成軍事術語,指軍事將領指揮軍隊作戰的謀略。在中國,戰略一詞歷史久遠,「戰」指戰爭,略指「謀略」「施詐」。春秋時期孫武的《孫子兵法》被認為是中國最早對戰略進行全局籌劃的著作。
戰略思想是指導戰爭的基本觀點。包括對戰爭的准備和實施以及武裝力量建設和運用等完整的觀點。是制定國防政策、戰略方針、作戰原則和軍事訓練的理論基礎。它隨著戰爭指導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發展。當某一戰略思想為最高當局所採納,就成為某一國家或軍事集團的戰略指導思想。戰略思想的價值,取決於反映戰爭客觀規律和發展趨勢的程度。先進的戰略思想對奪取戰爭的勝利有著。
戰略思想是關於戰爭全局指導方面的基本觀點。是國家或政治集團的政治主張和斗爭策略在軍事方面的體現,是制定戰爭政策、戰略方針、作戰原則的思想依據。戰略思想的確立或改變,取決於敵多雙方軍事、政治、經濟、科學技術、地理等條件的現狀和發展。
I. 什麼是戰略思想十大流派
(1)設計學派(The Design School)(195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
設計學派的觀點
戰略是對公司內部實力和外部機遇的匹配,是首席執行官有意識的但非正式的構想過程。該學派建立了著名的SWOT模型,該模型考察了企業面臨的威脅和機會以及企業本身的優勢和劣勢,充分體現了組織內外部關系對制定戰略的重要性。戰略產生於有意識的、深思熟慮的過程,首席執行官就是戰略家,戰略形成的模式必須保持簡單和非正式,戰略應該是明確簡單的,是個性化設計的最佳成果之一。
對設計學派的評價
設計學派提出了戰略管理中的一些重要的詞彙,這些詞彙構成了說明性學派基礎的觀點。但是該學派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優勢劣勢的評估問題、戰略和結構的問題、戰略的明確性和靈活性問題以及戰略的制定和戰略的實施問題。
(2)計劃學派(The Planning School)(196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
計劃學派的觀點
同設計學派相似,計劃學派也把市場環境、定位和內部資源能力視為制定戰略的出發點。但它認為企業戰略的制定過程應該是一個正規、受控的計劃過程,該過程被分解成清晰的步驟,並有分析技術來支持,戰略應當明確制定出來,以便於通過細致的目標、預算、程序和各種經營計劃來得到貫徹。基於這樣的理念,計劃學派引進了許多數學、決策科學的方法,提出了許多復雜的戰略計劃模型。
對計劃學派的評價
參謀部門接管了戰略計劃的制定,參謀部門過分地重視分析和預測,缺乏真正的戰略洞察力,存在預測的謬誤、分離的謬誤,形式化的謬誤(可參見明茨伯格《戰略規劃的興衰》一文)。
(3)定位學派(The Positioning School)(197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
定位學派的觀點
定位學派在否定了設計學派戰略獨特性的同時,發明了一套分析方法,認為企業戰略的核心是獲得競爭優勢,而競爭優勢取決於企業所處行業的贏利能力,即行業吸引力和企業在行業中的相對競爭地位。因此,戰略管理的首要任務就是選擇最有贏利潛力的行業,其次還要考慮如何在已經選定的行業中自我定位。該學派為企業提供了五力模型、價值鏈等一系列分析技巧,幫助企業選擇行業並制定符合行業特點的競爭戰略。
對定位學派的評價
定位學派為戰略管理學術研究開辟了許多條途徑;為戰略實踐分析提供了一套強有力的理論工具。定位學派同樣存在著思考與行動的分離,同時以對目前的形勢判斷展望未來,強調行業的穩定性和把戰略制定過程和內容過分地正規化和通用化,因此,定位學派偏愛「呆在那兒」,而不是「去那兒」。
(4)企業家學派(The Entrepreneurial School)(1950年代初期)——代表人物
企業家學派的觀點
企業家學派該學派認為,具有戰略洞察力的企業家是企業成功的關鍵。許多成功企業沒有系統的、成文的戰略,但它們同樣經營得很好,這與管理者對企業基本價值以及存在原因的信念是息息相關的。企業家學派的最大特徵在於強調領導的積極性和戰略直覺的重要性。它一方面將戰略制定歸功於個人直覺;另一方面認為不存在規范的戰略制定過程。這一學派核心概念就是遠見,它產生於領導人頭腦之中,是戰略思想表現。戰略既是深思熟慮的,又是隨機應變的:在總體思路和對方向的判斷上深思熟慮,在具體細節上可以隨機應變,在戰略的執行過程中靈活地進行變更。
對企業家學派的評價
強調個性化領導能力的作用和戰略遠見。但企業家學派將戰略的形成過程看作一個被掩埋在人類認識過程中的黑匣子,沒有告訴企業如何獲得企業所需要的企業家才能。同時片面地誇大企業家的超人能力來取代實質性的組織建設往往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5)認識學派(The Cognitive School)(1940年代末期)——代表人物
認識學派的觀點
認識學派認為戰略形成過程是一個認識的基本過程,它是溝通較為客觀的設計、計劃、定位和企業家學派與較為主觀的學習、權力、環境和結構學派的一座橋梁。它提出,戰略實質上是一種直覺和概念,戰略的制定過程實質上是戰略家心裡的認識過程;由於戰略者所處的環境是復雜的,輸入的信息在認識之前要經過各種各樣的歪曲的過濾,因此戰略在實際形成過程中偏重實用性而不是最優化。
對認識學派的評價
認識學派提醒我們戰略家在認識風格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性,這會對他們追求的戰略產生重要的影響,我們如果了解戰略形成過程,最好了解人的心理和大腦。但對戰略管理研究的貢獻卻是極為有限的。
(6)學習學派(The Learning School)(1950年代末期)——代表人物
學習學派的觀點
學習學派認為組織環境具有的復雜和難以預測的特性,戰略的制定首先必須採取不斷學習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戰略制定和執行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不可辨別。這種學習過程更多表現為集體學習,領導的作用變得不再是預想深思熟慮的東西,而是管理戰略學習的過程。
對學習學派的評價
學習學派帶來了研究戰略形成過程這樣一個現實,而這一點正前面學派所缺乏的:戰略是一個共同學習的過程,企業在學習過程中理解和制定戰略。但它可能導致戰略的分散問題,比如沒有戰略、拋棄正確的戰略、學習的無目的性。
(7)權力學派(The Power School)(1970年代初期)——代表人物
權力學派的觀點
組織是不同的個人和利益集團的聯合體,戰略的制定是一個在相互沖突的個人、集團以及聯盟之間討價還價、相互控制和折衷妥協的過程,無論是作為組織內部的過程還是作為組織外部環境中本身的行為。
對權力學派的評價
戰略制定是有關權力的,但它不僅僅是關於權力的問題,組織內部和組織之間還有利益共同的一面,這種共同性就表現為其它戰略學派觀點。
(8)文化學派(The Cultural School)(1960年代後期)——代表人物
文化學派的觀點
文化是人類全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創造的一種共享的意向,它的形成不僅是通過純粹的社會活動,還通過人們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工作而形成,包括它們之間產生的相互關系以及它們所使用的資源。戰略形成是社會交互過程,建立在組織成員的共同信念和理解的基礎之上的。戰略首先採取了觀念而非立場的形式,觀念植根於集體意向之中,並在深藏著資源或潛能的組織模式中反映出來,受到保護並且用做競爭優勢。
對文化學派的評價
如果說定位學派的的缺點是人為的精確性,那麼文化學派的缺點就應是概念的模糊性,它贊成戰略管理的連貫性。但是文化學派引入了社會過程中的重要的集體思維,確立了組織風格與個人風格的同等地位,有利於建立整體觀念。
(9)環境學派(The Environmental School)(1970年代後期)——代表人物
環境學派的觀點
將注意力轉移到組織外部,重點研究組織所處外部環境對戰略制定的影響。環境作為一種綜合力量是企業戰略形成過程中的中心角色,企業必須適應這些力量。領導由此變成了一種被動的因素,負責觀察了解環境並保證企業完全與之適應。拒絕適應環境的企業終將死亡。
對環境學派的評價
環境學派將戰略管理完全變成了一種被動的過程,企業戰略管理就是企業觀察了解環境並保證自己對環境的完全適應。兩個組織在一個類似的環境中怎麼能夠成功地採用完全不同的兩種戰略。
(10)結構學派(The Configuration School)(1970年代早期)——代表人物
結構學派的觀點
戰略管理的關鍵就是維持穩定,或者至少大多數時候是適應性的戰略變化,但會周期性的認識到轉變的需要,並能夠在不破壞組織的前提下管理混亂的轉變過程。相應的戰略制定過程也就既可以是一種概念性的設計或者正規計劃,又可以是系統分析或者領導的遠見,也可以是共同學習或者競爭性的權術,集中表現在個人認識、集體社會化或者是簡單的對環境的反應,但每一種都有自己存在的時間和自己的內容。換句話說,這些戰略形成的思想學派自身就代表了特別的結構。
對結構學派的評價
結構學派提供了一種調和不同學派的方式,認為不同學派都有自己的時間、自己的位置,為戰略管理的研究帶來了秩序。「選擇合適的結構程度是一種復雜的平衡行動,經理們即必須避免平庸和避免結構太少的混亂,同時還不能過於迷戀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