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匯率變動對世界經濟有哪些影響
(1)匯率不穩,加深西方國家爭奪銷售市場的斗爭,影響國際貿易的正常發展某些發達國家匯率不穩,利用貨幣貶值,擴大出口,爭奪市場,引起其他國家採取報復性措施,或實行貨幣貶值,或採取保護性貿易措施,從而產生貿易戰和貨幣戰,破壞了國際貿易的正常發展,不利於國際經濟走上良性循環。(2)匯率不穩,影響某些儲備貨幣的地位和作用,促進國際儲備貨幣多元化的形成由於某些儲備貨幣國家的國際收支惡化,通貨不斷貶值,匯率不斷下跌,影響它的儲備貨幣的地位和作用,如英鎊、美元;而有些國家由於國際收支持續順差,黃金外匯儲備充裕,通貨穩中趨升,因此其貨幣在國際結算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強,如日元和歐元逐漸成為主要儲備貨幣。因而匯率不穩促進了國際儲備貨幣多元化的形成。(3)匯率不穩,加劇投機和國際金融市場的動盪,同時又促進國際金融業務的不斷創新由於匯率不穩,引起外匯投機的盛行,造成國際金融市場的動盪與混亂,如1993年夏,歐洲匯率機制危機就是由於外匯投機造成的。與此同時,匯率不穩與動盪不安,加劇了國際貿易與金融的匯率風險,又進一步促進期貨、期權、貨幣互換等金融衍生產品交易的出現,使國際金融業務形式與市場機制不斷地創新。
㈡ 歐元,美元 國際交易貨幣多元化 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儲備貨幣必須具有以下及格性質特徵:
第一:該貨幣具有強大的經濟載體
第二:該貨幣要具回有強大的軍事政治載答體
第三:該貨幣所在組織(國家)穩定統一
第四:該貨幣具有很強的保值行
所以綜合以上原因,歐元無法取代美元儲備貨幣的地位
㈢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主要有哪些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主要的影響:
1、西方發達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導,能夠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佔有更多的優勢,獲得更多的利益。
2、有利於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世界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實現管理的創新。
3、有利於加速工業化進程,提升產業結構。能更快地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充分利用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將其技術相對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生產環節轉移過來,加速工業化進程。根據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及出口商品結構,強化經濟競爭力。
(3)多元化的國際儲備制度對世界經濟有哪些影響擴展閱讀:
其他影響
1、全球范圍內的通用標準的數目的增長,例如版權法;
2、國際貿易的增長比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更快;
3、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上升;
4、全球金融體系的發展;
5、更多的國際間的文化影響,例如通過好萊塢電影的出口;
6、文化多樣性的減少;
7、貧富差距確實擴大;
8、國際旅遊業的發展;
9、各種文化的融合及創新;
10、通過諸如互聯網和電話等的技術使得共享的信息資源不斷增長;
11、移民的增長,包括非法移民。
㈣ 國際資本流動對經濟的影響有哪些
國際資本流動對流入國和流出國的經濟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並且這種影響通常是雙重的。
1、對資本輸出國來說,國際資本流動(資本流出)對經濟的影響:
(1)資本流出的積極作用是:①資本的流出,可以為相對過剩的資本找到更為有利的投資場所,獲得高額利潤。②資本流出會帶動本國出口貿易的發展,擴大本國商品在外國的市場份額和佔領世界市場。
(2)資本流出的消極作用是:長期過度的資本流出會導致資本輸出國經濟增長的停滯,並減少本國的就業機會。
2、對資本輸入國來說,國際資本流動(資本流入)對經濟的影響:
(1)資本流入的積極作用是:①資本流入可以緩解本國資本的不足,促進本國經濟增長和就業,同時也有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②資本流入意味著本國外匯收入的增加,從而有利於平衡國際收支。③資本流入還能夠促進本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2)資本流入的消極作用是:①短期的資本流入容易造成本國貨幣金融秩序的混亂,並有可能引發金融危機。②資本流入過多會加重外債負擔,並有可能陷入債務危機。③對長期投資如果利用不當,還可能成為資本輸出國的附庸。
由於資本流動的作用是雙重的,故世界各國的政府都對資本流動進行不同程度的干預。干預的手段主要有:①實行外匯管制;②頒布專門的政策法規與條例;③對償債能力進行控制;④制定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利用政策手段對資本的國際流動加以控制。
㈤ 文化多元化對世界有哪些影響
多元文化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重要資源,它可以造福於子孫後代。在世界范圍內,各民族各地區的傳統文化多姿多彩,構成了獨具魅力的人文風景。因此,文化多元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給民族文化帶來一定沖擊,但總的來說,文化多元化有利於世界民族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增強生命
事物相異相合、相輔相成,不同事物聚合在一起才能產生新事物,也就是說,多樣性有利於事物取長補短,創新發展;單一性使事物沒有活力,經常會導致生機窒息。文化多元化是文化創新和創造的源泉。文化創新或某種新文化的創造,在許多情況下是有賴於對不同文化元素的重新組合。一個社會已有的文化元素越多,文化多樣性就越豐富,人們的選擇就越多,就越能誘發人們的靈感和創造性,文化創新的可能性就越大,創造、發明就越是豐富,文化的生命力就越強。這完全適用於全人類文化發展的基本文化規律。中國文化也是在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的過程中得到豐富和發展的,如印度佛教傳入中國,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哲學、宗教、文學和藝術的發展,而印度佛教也在中國發揚光大。可以說,古今中外許多著名舞蹈、音樂、文學、繪畫、工藝等都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沒有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就不可能成就今天多姿多彩的人類文化。
維護平衡
就像地球需要保持多種生物才能達到生物平衡一樣,人類文化的正常發展也需要多樣性的傳統與智慧。人類每一種文化都是經歷了幾千年甚至上萬年的積淀而發展起來的,它們的經驗和智慧、它們的信息庫藏都是其他的文化所無法替代的。每一種文化都是在與異質文化交流與接觸,並對異質文化作出選擇過程中發展的。在現代文明迅速席捲全球的今天,每時每刻都不知道有多少土生土長的傳統文化在消失。一種落後的地方傳統文化的消失,誰也不會注意,誰也不會感到惋惜,但當一批文化群落消失的時候,文化的生態平衡就會遭到破壞。我們面臨的是自然生態破壞、自然資源減少的問題。①因此,保持文化的多元化才能避免文化走入「特質化」道路,「保持其他族群的生活方式與文化特性,就如保護瀕臨絕滅的稀有種屬一樣,是為了人類全體文化的永續存在而保存」。②文化多樣性給文化進化提供了豐富的選擇和更大的可能,而保護文化多樣性是對文化差異性的尊重,是維護文化生態平衡的必要前提。
抗拒霸權
當今世界的文化霸權主義是指某些西方發達國家,主要是美國將本國文化強加於其他國家的一種做法,其實質就是維護文化一元化。美國著名學者塞繆爾·亨廷頓著文宣稱:「雖然美國的流行文化和消費品席捲全世界,滲透到最邊遠和最拒斥的社會……在經濟、意識形態、軍事技術和文化方面居於壓倒優勢」,但美國「要想重新喚起較強的國家優越感,還需要戰勝美國存在的崇尚多樣性及多元文化主義的思想」。③他得出結論說:「如果多元文化盛行,如果與開明的民主制度的共識發生分歧,那麼,美國就可能同蘇聯一道落入歷史的垃圾堆!」為了維系這種「共識」,「增強人民之間的凝聚力,就必須製造一個假想敵」。亨廷頓清醒地看到,非西方國家(比如中國和一些亞洲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不斷加強自身的文化自覺意識,已日益成為西方文化之外的另一種強大力量。為此,他才提出要學會與不同於西方文化傳統的非西方民族和諧相處的文化對策,並主張要盡力去辨認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之間存在的共性因素。未來世界只能是不同民族共存的世界,時代要求每個民族不得不學會與其他民族和諧相處,否則就會喪失自己的利益,不利於自己的發展。
化解沖突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但當今世界並不安寧,民族沖突時有發生,如阿拉伯民族與西方民族的沖突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愈演愈烈。化解民族矛盾,處理好民族之間的關系是各個國家和民族和睦相處的重要條件,而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和共同繁榮的基礎。因為每一個民族,無論其大小,都是人類大家庭的一員,都為人類的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都應該是平等的。而在每個民族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積淀而成的民族文化,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對異質文化乃至整個人類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而也應該得到尊重、理解和認同。
影響
當然,要實現這一過程,的確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因為「全球一體化」與「文化多元化」首先就是一個悖論。「文化多元化」還是一個前瞻性的遠景,還是一個僅局限在知識分子群體內談論的話題,而「全球一體化」則是一個既成事實。雖然後殖民主義文化理論,包括賽義德的「東方主義」理論,都在批評西方中心論,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東西方在全球化進程中的關系問題,但其理論術語、思維空間、批評指向等,仍然是在西方文化語境中進行的,仍然局限於西方知識體系之內。在賽義德那裡,東方主義是西方文化的產物,是西方人自我主觀性的投射、權力的反映,他對西方的解構與批判,仍然是西方話語,而並非是「有關東方的真正話語」。 因此,要真正實現「文化多元化」,或者更確切一點說,在何種意義上實現「文化多元」,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程要走,這要取決於全球化的實際進程以及發展方向。
全球化帶來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多方面的。美國學者J·希利斯·米勒在京所作的題為《論全球化對文學研究的影響》的學術報告中,曾談到其中的三個重要影響:第一個是「自18世紀以來作為政治與社會組織的統治形式的單一民族國家完整性與權力的下降。新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使得商業全球化,因此,作為傳統的經濟組織所在地的單一民族國家在逐漸失勢」;「全球化的第二個影響是它帶來了許多新型的、建設性的、具有潛在影響力的社會組織以及新的團體」;第三個影響是對人自身的影響,他援引W·本傑明的話說,「新的技術、新的生產方式與消費方式這些19世紀工業化帶來的變化,使人類產生了一種完全不同於過去的、全新的感性,隨之而來的是在世界范圍內的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如果用我們自己的話概括一點地講,這三個影響分別對應著政治、經濟和文化三個層次。全球化當然首先會對國家的政治權力產生制約,會實現「無限政府」向「有限政府」的過渡。隨之而來的則是政府讓渡出來的直接管理經濟的權力,將越來越被跨國性經濟組織所接替,例如在這次亞洲金融危機中,世界銀行、世界貨幣基金組織所發揮的作用及產生的影響,可以明顯地說明這一點。全球化對人自身的影響涉及到文化問題,因為無論什麼樣的文化,都無不以對人的關懷為自己的主要職責。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新的通訊交通工具、新的娛樂方式、特別是國際互聯網,對人的生活方式的改變將越來越明顯,對人的主觀感受也將會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總而言之,民族國家的衰落;新的電子通訊的發展、超空間的團體;可能產生的人類的新的感性、導致感性體驗變異、產生新型的超時空的人」, 這都是全球化所帶來的結果。
我們需要考察全球化帶給人自身的另外一個結果,即全球化帶給人們的認同危機。的確, 全球化不僅使人的感性體驗方式發生極大的變異,而且還隨之帶來了人的認同危機,這種認同危機曾發生在工業化之後,大工業化生產產生了人的異化,而信息時代所產生的人的孤獨感一點也不比過去減少,甚至有加大的趨勢。雖然人們可以通過打電話、看電視、在電腦互聯網上搜索來建立與他人更廣泛、更直接的聯系,但毫無疑問,靠這種方式所建立起來的聯系都無不帶有一種欺騙性、虛假性,人們得到的是一大堆言語的、聽覺的、視覺的現實幻影,而失去的則是作為感性與理性統一體的自我的真實體驗。缺失就是需要,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自然會嚮往一片純凈的私人空間,自然會追尋那個安適的精神家園。近代詩哲們追問的問題是「我們是誰?」而人們可能會對「我們屬於誰」這樣的問題更加敏感。因此,全球化不僅帶來了私人空間、精神家園的喪失,而且也產生了對私人空間、精神家園的迫切需要。這樣,人們對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的認同便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正像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所說的那樣:「文明是最大的『我們』,在其中我們在文化上感到安適,因為它使我們區別於所有在它之外的『各種他們』。」我認為,文化多元化的可能性與合理性,正是基於全球化所帶來的人的一種精神缺失以及由此產生的需要,正是根置於全球一體化這一現實土壤之中。
理解
文化多元化的含義也是多層次的。它不僅僅是指在全球范圍內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存共榮,而且它也意味著在某一單一民族國家中的傳統文化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寬容以及必要時的吸收,最重要的是,文化多元化還是一種新思維,它要求人們從傳統的一元式思想方法轉變到多元式思想方法,從絕對論轉變到相對論。
要談文化多元化,自然逃不過「文化是什麼」這個頭疼的老問題。迄今為止,有關文化的定義已經超過150種,在將來,數量肯定還會增加。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情況,是與文化這個概念的多義性有關的;而文化概念的多義性又最有可能與文化本身的多層次性有關,人們很可能分別從不同的層面上來界說文化,這也是很正常的。我們不能接受的是那種無所不包、無限泛化的文化概念,因為這是沒有意義的。在這個前提下,我們認可文化整體性概念,即將文化看成是一個整體性結構,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在這個整體性結構中,一定存在著深層結構與表層結構的區別。構成文化核心的深層結構是那些在全球性范圍內將不同民族文化加以區別的文化的根本性特質,這就是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所說的:「文化是通過某個民族的活動而表現出來的一種思維和行為模式,一種使該民族不同於其他民族的模式」 。如果是從這個方面來看待文化的根本性問題的話,那些諸如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居住文化等等自然會被排斥在文化核心之外。在我們看來,即使真有那麼一天,人們吃同樣的飯、穿同樣的衣服、住同樣的房子,也不會使文化導向單一的一種。正像一首被廣大華人所傳唱的歌所說的那樣:「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我們在這里所說的文化核心、文化的深層結構是流淌在每個民族的心靈中、體現著不同民族特徵的東西,它既是一種思維和行為模式,同時它還包括民族信仰和價值趨向等;而語言、藝術、宗教、哲學等則是它主要的客觀性載體。
作為深層結構的核心文化也不同於那種在政治、經濟基礎之上的、屬於上層建築的文化的概念。這種文化概念,其實質是一種意識形態,它必須與政治、經濟的發展相適應,並由此產生了不同時代的文化形態,諸如封建文化、資本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文化等。在我們看來,這些文化形態只是文化結構的表層,而在這背後,還隱藏著更深層的東西,它們是封建主義時代的文化、資本主義時代的文化、社會主義時代的文化。個人主義可能是資本主義文化,而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則是資本主義時代的文化。對於前者而言,它與政治、經濟體制密不可分,對於後者而言,它卻具有一種永恆的價值,這種價值並不會隨社會體制的改變而改變。賽義德認為,文化首先「意味著那些所有的慣例,諸如藝術的描寫、傳達和再現等,它相對獨立於經濟、社會和政治領域,常常存在於審美形式之中,其中一個原則性目標是追求快樂」⑹。 作為「相對獨立於政治、社會和政治領域」的文化,雖然也會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但它同意識形態的關系絕不是線型決定論式的關系,它還具有著一些超意識形態的特質。一位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會致力於反對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制度,但這決不會妨礙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而對傳統文化的認同也決不意味著它對傳統的生產方式、社會制度的擁護。
假如我們將這兩種文化都看成是構成文化整體的東西,我們也應該看到二者在文化整體結構中的地位與作用也是不一樣的。與意識形態緊密相連的體制文化構成為文化結構的表層,而體現著民族特性的文化則居於文化結構的核心(深層)。當社會的政治經濟發生變革的時候,首當其沖的是引發文化表層結構的變化,並在核心周圍構成一道保護地帶,這個保護地帶起著將沖擊力引向自身的作用,保護著文化的價值核心不受到摧毀。只有在一個民族的價值信仰以及思維、行為模式徹底發生變異的情況下,也就是這個民族的文化價值核心也遭到破壞的時候,我們才可以說,這個民族的文化傳統徹底斷裂了,消亡了。
正是基於文化深層結構的穩定性,它才在全球性范圍內為文化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性。當然,在不同的時代,文化核心、文化的深層結構會面臨不同的挑戰以及作出對挑戰的積極回應,但所有這一切,都應該建立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礎之上,在此基礎上,在保證本民族文化核心延續的前提下,可以無顧慮地吸收與融合來自異質文化的對本民族的整體性文化發展有益的東西,從而實現在單一民族國家中文化的多元化。或者還可以走得更遠些,在保證本民族文化主導性地位的前提下,對於異質文化、他者文化的核心價值在本民族國家的存在也保持一種寬容的態度,只要它不構成對本民族文化核心價值的侵害。而要做到所有這一切,顯然都有賴於一種多元化的思想方法。
應對
不可否認,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的確開始被迫走上了西方化的進程。與此同時,許多有識之士也已認識到,中國要自強、自立,除了「師夷長技以制夷」之外,別無其他法門。梁啟超在《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一文中說:「近五十年來,中國人漸漸知道自己的不足了。這點子覺悟,一面算是學問進步 的原因,一面也是學問進步的結果。第一期,先從器物上感覺不足。這種感覺,從片戰爭後漸漸發動,……覺得有舍己從人的必要,於是福建船政學堂、上海製造局等等漸次設立起來。……第二期,是從制度上感覺不足,……所以拿『變法唯新』做一面大旗,在社會上開始運動。……第三期,便是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第二經歷的時間比較的很長,--從甲午戰役到民國六、七年間止。……這二十年間,都覺得把人家的組織形式,一件件搬進來,以為但能夠這樣,萬事都有辦法了。革命成功將近二十年,所希望的件件落空,漸漸有點廢然思返。覺得社會文化是整套的,要拿舊心理運用新制度,決計不可能,漸漸要求全人格的覺悟。……所以最近兩三年間,算是劃出一個新時期來了。」
梁啟超在此所說的中國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經歷的三個階段:經濟、政治和文化,分別與中國近代以來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包括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相對應。這形成為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循環圈。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沖擊是巨大的,但也不能由此簡單地得出結論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五四已徹底斷裂了。林毓生在《五四式反傳統思想與中國意識的危機》一文中,曾就五四與傳統的辯證關系發表過很好的意見,他用思想「內容」和思想「模式」兩個不同的概念分別指稱五四對傳統的批判性和繼承性。也就是說,五四的反傳統是在「思想內容」這一層面上進行的,而在「思想模式」這一層面上,五四卻繼承了中國的傳統。這種在「思想模式」上的繼承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一是中國傳統中的「實踐理性」仍被五四代表人物所繼承。這種「實踐理性」也就是林毓生所說的「真實(reality)的超越性與內涵性具有有機的關連」,也就是說,中國傳統並不追求超越現象的本質真實,而是在現象中追求本質,在現實的人生中內涵著超越的意義,所以不關心身後之事。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未知生,焉知死」的深刻含義。二是五四精神中蘊涵著一種中國知識分子特有的入世使命感,這種使命感是直接上承儒家思想所呈現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與「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精神的,它與舊俄沙皇時代的讀書人與國家權威與制度發生深切「疏離感」,因而產生的知識分子激進精神,以及與西方社會以「政教分離」為背景而發展出來的近代知識分子的風格,是有本質區別的⑼。由此看來,向西方學習,並不一定會帶來中國文化傳統的斷裂,這是我們在考察了中國近代社會 發展在經歷了經濟、政治與文化的西方化循環之後得出的一個基本結論。
在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之後,我們也似乎正在重復著這個循環。不過順序有所變化,經濟體制的改革與接受西方文化幾乎是同步進行的,而政治層面的改革則顯得稍微滯後。我在此所說的政治層面的改革當然不是指政治制度的改變,而主要是指管理制度的改革。對於大多數中國老百姓來說,他們最關心的是如何擺脫貧窮的問題。所以,現代化將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是中國發展的目標。從現實的要求出發,經濟改革要進行得順利一些,管理體制改革已迫在眉睫。相應的,人們的一些法制觀念、公民意識、財產權、工作的敬業精神等具有現代性特徵的意識形態的東西也理應得到加強和改善。如果傳統文化沒有給我們提供這種東西,向西方學習便是必要的。這是否意味著我們要完全放棄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呢?決不是這個意思。我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放棄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視為核心價值的東西。這又回到了那個老問題,即我們如何看待文化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接受這樣一種關於文化的定義,即把文化看成是一種思維與行為模式,看成是一種信仰和價值趨向,那麼我們可能會對日益發展著的現代化的趨勢寬容一些,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消除我們對於自己文化傳統的焦慮。因為正像我們前面所說的,如果吸收和融合的是那些有利於我國經濟發展、政治改善的屬於西方體制文化層面的成分,這並不會導致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中核心價值的改變。而且處理得當的話,反而會加強對核心文化傳統的認同。一個明顯的實事是,極力宣揚中國文化價值的人常常是那些經歷了西方文化熏陶的人,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生活的國外華人比我們這些生活在國內的人更容易體驗到對中國文化的需求。道理很簡單,一種對自身文化的信念只有靠在與文化「他者」的對比中才更容易確立起來。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即使我們能夠充分享受現代化帶來的各種便利,又不致使我們喪失自己文化的認同,我想在這一問題上大家應該是有共識的。
所以,我們既沒有必要因擔心中國傳統的喪失而反對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及管理制度,也沒有必要因為要進行現代化建設而去反對和放棄我們的文化傳統。因為說到底,文化的根本問題與政治經濟問題是本質不同的兩種系統,兩者不能用誰決定誰的單向思維來看待。我們盡可以參入全球一體化的進程,沒有必要擔心這會妨礙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
思想應該統一,但是,思想的統一隻是個方向,它和兩平行線相交於無限遠一樣,是在有限時間內無法實現的東西。思想是文化的重要范疇,是文化中最活躍的部分,思想的多元化是文化多元化的核心。思想的多元化有的來自世界的一體化,有的來自現實的思維。前者屬於歷史的積沉,後者來自社會的現實發展。
文化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的落後會制約文化的發展,同樣,文化的落後也會制約經濟的發展。但是,也不排除文化的發展在某一方面脫離經濟的制約超常發展的情況。如果這種超常的文化發展與具體的經濟發展不相適應,那麼,這種超常的文化發展同樣也會制約經濟的發展。所以,人類社會只有平衡發展才能持續穩定地發展。
文化的多元化表現在文化的各個方面,但是,不管是文化的整體還是在文化的哪一個具體方面都不能過快走向單一化,都必須與其它方面的多元化相適應,更應該與經濟的發展相適應。
方向
保留現有文化、吸取外來文化、傳承民族文化多元化就是不要把文化搞得單一枯燥。
動力
文化的基本原則就是表現,這種表現實際上是一種自我表現,是每個人內心的一種表現。因此,文化在本質上就是多元化的。這種多元性同現代社會在經濟上的利益分化、政治上的個體化密切聯系在一起。因此,政治民主化、經濟市場化都是文化多元化的動力。
㈥ 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主要問題及其對世界經濟的主要影響是什麼
國際貨幣體系,是指支配各國貨幣關系的規則和機構,以及國際間進行各種交易、支專付所依據的一屬套安排和慣例。是各國政府為適應國際貿易與國際支付的需要,對貨幣在國際范圍內發揮世界貨幣職能所確定的原則、採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組織形式的總稱。
國際貨幣體系的主要內容:一是確定世界及各國貨幣的匯率制度;二是確定有關國際貨幣金融事務的協調機制或建立有關協調和監督機構;三是確定資金融通機制;四是確定主導貨幣或國際儲備貨幣;五是確定國際貨幣發行國的國際收支及履約束機制。
國際貨幣體系最顯著的特徵:首先表現為資本跨國流動的規模快速擴張;其次,資本的跨國流動還引起了各個國家金融市場的逐漸統一;最後,金融全球化具有明顯的等級之分。
當前,資本的全球化與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也使得全球區域經濟協調與合作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從而使得金融全球化、金融資本與現實的脫離、匯率不穩定、美元為中心與國際收支不平衡、區域貨幣合作成為這一時期國際貨幣體系的顯著特徵。
㈦ 國際儲備多元化的國際儲備多元化的影響
國際儲備多元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1、有利影響
1)儲備貨幣的多元化擺脫了對美回元的過分依賴,使各答國外匯儲備的價值不再只受美國經濟變化左右。
2)減緩了外匯儲備的匯率波動風險,同時使得各國貨幣當局在儲備資產的選擇中獲得較高的收益。
3)當國際金融市場發生動盪時,可促使儲備貨幣所在國加強國際金融合作與協調。
2、不利影響
1)外匯儲備貨幣由單一化走向多元化,加劇了國際金融市場的動盪。
2)儲備貨幣的多元化加大了各國貨幣當局進行國際儲備管理的難度。
3)儲備貨幣多元化增加了國際儲備的供給,使儲備貨幣總額過分增長, 加劇了世界性的通貨膨脹。
㈧ 國際儲備多元化利和弊
1.國際儲備多元化的有利方面
(1)擺脫了對美元的過分依賴。由於國際儲備多元化減少了對美元的過分依賴,從而減輕了維持美元匯率穩定的義務和壓力,其次減少了因美國經濟衰退和國際收支惡化而帶來的消極影響。
(2)促進了各國貨幣政策的協調。在國際儲備多元化的情況下,各貨幣發行國可以進行公平競爭,避免或減輕了在單一儲備體制下貨幣發行國操縱或控制儲備貨幣的供應所形成的霸權主義,便於各國進行政策協調和主動選擇所需的儲備貨幣。
(3)有利於調節國際收支。在國際儲備多元化的情況下,可以採取適當措施對本國的國際收支進行調節。而在單一儲備體制下,為調節國際收支而採取變更匯率措施時,必須事先徵得基金組織同意後才能實施。
(4)有利於防範匯率風險。在國際儲備多元化的情況下,各國可以根據外匯市場變化,適當調整其外匯儲備的貨幣結構,以防範或減輕外匯風險和損失。而在單一儲備體制下,當單一貨幣宣布貶值時,必將遭受難以防範的損失。
2.國際儲備多元化的不利方面
(1)加劇國際外匯市場的動盪。國際儲備多元化以後,外匯市場上各種儲備貨幣受儲備需求和市場需求的影響,往往會引起更多的不穩定性。這種狀況給外匯投機活動以可乘之機,從而進一步加劇外匯市場的動盪。
(2)增加了掌握儲備數量和組合的難度。國際儲備多元化以後,各儲備貨幣發行國因為經濟發展不平衡、儲備貨幣持有國需求不一致,以及國際間經貿發展情況不同,都會影響儲備貨幣地位的變化和匯率的漲跌,從而增加了掌握儲備貨幣數量和組合的難度。
(3)加深了國際貨幣制度的不穩定性。國際儲備制度的穩定是建立在多種貨幣穩定的基礎上。由於世界還沒有為儲備多元化建立起權威的協調和約束機制,因此,當儲備貨幣發行國中的任何一國的經濟發生波動時,都會影響其貨幣的變動,從而加深國際貨幣制度的不穩定性。
㈨ 國際儲備多元化的影響
促進國家的各項政策更加透明吧。
還有,您現在也可以炒一下國際黃金。
http://blog.sina.com.cn/tensengold
在投資市場上,供投資者選擇的投資品種十分豐富。為什麼要選擇黃金投資呢?黃金投資與其它形式的投資到底有哪些方面的優勢呢?
①在稅收上的相對優勢
黃金可以算是世界上所佔稅項負擔最輕的投資項目了。其交易過程中所包含的稅收項目,基本上也就只有黃金進口時的報關費用了。與此相比之下,其它的不少投資品種,都存在著一些容易讓投資者忽略的稅收項目。例如,在進行股票投資時,如果需要進行股票的轉手交易,還要向國家交納一定比例的印花稅。如此計算下來,利潤將會成比例的減少,如果是進行大宗買賣或者長年累月的計算,這部分的費用可謂不菲。
又比如說,您進行房產投資,除了在購買時需要交納相應的稅收以外,在獲得房產以後,還要交納土地使用稅。當您覺得房價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出售獲利的時候,政府為了抑制對房產的炒作,還會徵收一定比例的增殖稅。這樣算下來,收益在交納賦稅以後,收益與以前所比,真的會有很大的差別。
在進行任何一種投資之前,都應該對所投資的項目的回報率進行分析(投資回報率=投資凈收益/起初的投資額)。這里所涉及到的投資凈收益,是交納賦稅以後的收益。也許您開始覺得自己大賺特賺了一筆,但是當支付了一定比例的稅收後,您的收益也許讓您會感到少的可憐。尤其是在一些高賦稅的國家裡,投資前的賦稅計算就變得及其的重要,否則可能會是您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
②產權轉移的便利
假如您手頭上有一棟住宅和一塊黃金。當您打算將它們都送給您的子女的時候,您會發現,將黃金轉移很容易,讓子女搬走就可以了,但是住宅就要費勁的多。住宅和股票、股權的轉讓一樣,都要辦理過戶手續。假如是遺產的話,還要律師證明合法繼承人的身份,並且交納一定的遺產稅,這樣您的這些財產就會大幅度的縮水。
由此看來,這些資產的產權流動性根本沒有黃金那麼的優越。在黃金市場開放的國家裡,任何人都可以從公開的場合購得黃金,還可以像禮物一樣進行自由的轉讓,沒有任何類似於登記制度的阻礙。而且黃金市場十分龐大,隨時都有任何形式的黃金買賣。
③世界上最好的抵押品種
很多人都遇到過資金周轉不靈的情況,解決這種窘困的方法通常有兩種,第一就是進行典當,第二就是進行舉債。舉債能否實現,完全看您的信用程度,而且能借到的能否夠用也不能確定。這時,黃金投資者就完全可以把黃金進行典當,之後再贖回。
可以用來典當的物品種類很多,除了黃金以外還有古董、字畫等等。但是由於古董、字畫等投資品的贗品在市場上實在是不少,因此在這方面來看,黃金進行典當就要容易的多,需要的只是一份檢驗純度的報告。正是由於黃金是一種國際公認的物品,根本不愁買家承接。一般的典當行都會給予黃金達90%的短期貸款,而不記名股票、珠寶首飾、金錶等物品,最高的貸款額也不會超過70%。
不過在銀行方面用黃金進行抵押就有一定的差別。例如,在香港的銀行就不習慣接受黃金作為抵押品,可能是不欲進行檢驗或者是風俗方面的原因吧。但是在法國這種黃金文化比較深厚的地方,銀行都歡迎用黃金進行貸款,而且貸款的比率能達到百分之百。
④黃金能保持久遠的價值
商品在時間的摧殘下都會出現物理性質不斷產生破壞和老化的現象。不管是房產還是汽車,除非被某個名人使用過,不然經過歲月的磨練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貶值。而黃金由於其本身的特性,雖然會失去其本身的光澤,但是其質地根本不會發生變化。表面經過葯水的清洗,還會恢復其原由的容貌。
即使黃金掉入了他的客星「黃水」里,經過一連串的化學處理,它仍然可以恢復其原有的容貌。正是由於黃金是一種恆久的物質,其價值又得到了國際的公認,所以從古到今都扮演著一個重要的經濟角色。
⑤黃金是對抗通漲的最理想武器
近幾十年間,通貨膨脹導致的各國貨幣縮水情況十分劇烈。等縮水到了一定的程度時鈔票就會如同廢紙一般。此時,人心惶惶,任何政治上的風吹草動都會引起人們紛紛搶購各種寶物的自保行為。比如當時在南美的一些國家裡,當人們獲得工資後,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跑到商店裡去購買各種寶物和日用品。很大面值的紙幣連一個雞蛋都買不起,是當時的真實寫照。黃金卻會跟隨著通漲而相應的上漲。因此,進行黃金投資,才是避免在通漲中被蠶食的最佳方法。
⑥黃金市場很難出現莊家
任何地區性股票的市場,都有可能被人為性的操縱。但是黃金市場卻不會出現這種情況。金市基本上是屬於全球性的投資市場,現實中還沒有哪一個財團的實力大到可以操縱金市。也有一些做市的行為在某個市場開市之處,但是等到其它的市場開始交易的時候,這些被不正當拉高的價格還是會回落,而又再次反映黃金的實際供求狀況。也正是由於黃金市場做市很難,所以為黃金投資者提供了較大的保障。
⑦沒時間限制,可隨時交易
香港金市的交易時間市從早上9點到第二天凌晨2點30分(冬季是3點30分),投資者可以進行港金和本地倫敦金的買賣。香港金市收市,倫敦又開,緊接著還有美國,24小時都可以進行黃金的交易。投資者可以隨時獲利平倉,還可以在價位適合時隨時建倉。另一方面,黃金的世界性公開市場不設停板和停市,令黃金市場投資起來更有保障,根本不用擔心在非常時期不入市平倉止損。
黃金投資的優點如此之多,應該成為投資人士門投資組合中的一部分。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tensengold
㈩ 國際儲備體系的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建立的深遠影響
一、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建立的積極影響1、緩和了國際儲備資產供不應求的矛盾。在美元一黃金儲備體系或以美元為中心的儲備體系下,美元是單一的儲備貨幣,但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對美元的需求不斷擴大,美國無法滿足,造成了國際儲備資產供不應求的矛盾,這顯然不利於除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而在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下,同時以幾個經濟發達國家的硬貨幣為中心儲備貨幣,使各國可使用的儲備資產增加,為各國提供了滿足多樣化需求和靈活調節儲備貨幣的餘地。
2、打破丁美元一統天下的局面,促進了各國貨幣政策的協調。在美元一黃金儲備體系下,美國可利用其特殊地位,推行對外擴張的經濟政策,操縱國際金融局勢,控制他國經濟。多元化體系的建立,使美國獨霸國際金融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各國經濟不再過分依賴美國。同時因國際儲備貨幣多樣化,可以很大程度上削弱一國利用儲備貨幣發行國的地位而強行轉嫁通貨膨脹和經濟危機的可能性。此外,多元化儲備貨幣的付諸實踐本身就是一個國際化的問題,為了維持多元化儲備體系的健康發展和國際金融形勢的穩定,各國必須互相協作,共同干預與管理。這些都有利於各國加強在國際間的金融合作,改善相互間的經濟關系。
3、有利於各國調節國際收支。一方面,各國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多種硬貨幣用於平衡國際收支逆差,這比起只有單一美元儲備可用於彌補國際收支逆差方便得多;另一方面,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處於各國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環境中,在此制度下,各國可以採取相應的措施調節國際收支,但在單一儲備體系下,各國為調節國際收支而需變更匯率時,須徵得IMF同意後才可進行。
4、有利於各國調整儲備政策,防範、分散因儲備貨幣匯率變動而帶來的風險。這是因為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可為各國提供有效組合儲備資產、規避風險的條件,即各國可根據金融市場具體的變化情況,適時、適當地調整儲備資產結構,對其進行有效的搭配組合,從而避免或減少因單一儲備資產發生危機而遭受的損失,保持儲備價值的相對穩定,並盡力獲取升值的好處。
二、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帶來的難題
多元化儲備體系的積極作用,使該體系多年來經受住了多事經濟危機的嚴峻考驗,如兩次石油危機、兩次嚴重的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以及發展中國家嚴重的國際債務危機等。但該體系同時也帶來了新的難題。
第一,國際儲備資產分散化,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世界性的通貨膨脹。
世界性通貨膨脹的一個導因是國際儲備貨幣總額的過分增長,而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恰好能「製造」出更多的儲備貨幣,促使國際儲備總額成倍增長。如國際儲備在1969年底才397.93億特別提款權,至1980年底卻增長了7.4倍,達2 931億特別提款權,每年平均增長逾20%,大大超過60年代平均增長7.5%的水平。而1985年更達到4 368.66億特別提款權,從而使西方國家的通膨脹率,由60年代的平均2%~3%增加到70年代的兩位數以上(平均),直至80年代中後期,才使通貨膨脹率回落至4%左右。
第二,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增加了管理的難度。
國際儲備資產分散化以後,儲備資產的穩定如何,就成了國際性問題。因此,一國在管理國際儲備時,必須要密切關注諸多儲備貨幣國家的政治經濟動態,密切關注外匯市場上這些貨幣匯率的變化,根據各種儲備貨幣的外匯風險和利息收益,不斷調整儲備資產的貨幣構成,而這需要極發達的通信系統、靈敏的判斷力以及過硬的操作技術,因此增加了儲備貨幣管理的難度。
第三,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尚無法徹底平抑外匯市場投機,甚至有時還會刺激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不安。
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擴大了儲備供給,同時增加了世界儲備總額,但與此同時,市場短期資本或游資也在成倍增長。國際游資天生有兩個特性--趨利性與投機性,且「光速般」地流動。目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資料表明,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流動的短期銀行儲蓄和其他短期證券至少有7.2萬億美元,約等於全世界經濟產出的20%。此外,當今世界國際金融工具創新層出不窮,而這些金融工具的創新,又對短期資本的流動起了乘數作用,使其流動規模不斷擴大。各國國際儲備盡管也一直在增長,但仍然有限,因此就一國來說,是無法抵禦龐大游資的沖擊的。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國際社會在1985年成立了聯合干預機制,以期通過聯合的力量來捍衛主要貨幣。但從現實來看,貨幣匯率危機仍不斷出現。90年代以來發生的重大貨幣危機,都與國際游資在全球的「游擊」密切相關。
由於國際游資的存在和製造機會賺取高額利潤的投機家處處可見,因此就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來說,一旦該體系中某個儲備貨幣因某種原因日益堅挺時,就會在市場出現競相拋售其他貨幣而搶購此硬貨幣的行為,其結果就會導致儲備中的相對軟貨幣去「追逐」硬貨幣的現象,導致儲備貨幣的匯率大起大落,當市場投機力量過大時,就會刺激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不安。
此外,這種資金的流動又會給各國經濟政策的運用帶來負效應。如一國為控制通貨膨脹採取了緊縮信用的措施,提高利率,使大量游資流入,並一定程度上支撐了一國經濟的增長,但很顯然,大量游資的流入,又抵消了緊縮的經濟政策效力,從而影響國內經濟的發展。
可見,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的建立與發展,具有它不可替代的優點,但同時也帶來了不少管理上的困難。因此,如何利用這些優點,克服它的缺點,制定符合實際的儲備政策與管理體制,是擺在各國面前亟須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