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牛市是什麼
牛市是指市場行情呈現普漲,很長一段時間的大升勢。在幣圈主要是BTC的上漲帶領其他各主流幣,山寨幣的上漲。
2. 如何看待後金融危機時代的國際格局大調整及體系大變革
我也是來找答案的,GDMC的同學嘻嘻
不過,估計你要給分我!
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經濟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世界經濟格局變化快於世界政治格局變化。南北經濟力量博奕是促進當今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重要因素。所謂南,系指南方國家,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獲得獨立與主權的發展中國家。所謂北,系指北方國家,即發達國家,集中在被稱之為「富國俱樂部」的經合組織(OECD)之中。南北關系,體現為南北政治、經濟、科技和安全、軍事等各方面的相互合作與斗爭,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南北經濟實力對比逐漸發生的變化。聯合國及其所屬機構發表的數據表明,20世紀80年代,南方國家的GDP增速已高於北方國家,但人均GDP增速則低於北方國家。然而步入9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不僅在經濟總量上縮小了同發達國家的差距,而且在人口基數增加的前提下,人均GDP也縮小了與發達國家之間的鴻溝。在21世紀頭10年,發展中國家的GDP和人均GDP增速以及拉動經濟增長的私人消費、固定資產投資和對外貿易「三大要素」的增速都繼續保持高於發達國家的勢頭。變是永恆的,世界唯一的不變就是變。人們不應再以靜止的觀點看待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和作用。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比發達國家以更快速度增長,南北差距就會趨於縮小,世界經濟格局就會發生改變,這是必然的結果。
一、亞洲率先走向崛起
亞洲地域面積約佔世界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人口約佔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三,堪稱世界第一大洲,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有過自己的輝煌。1820年,全球經濟總量為6950億美元,法國、英國、美國分別佔5.4%、5.2%、1.8%,而中國和印度則分別佔28.7%和16%。但是,伴隨著工業革命,西方列強對亞洲進行了大規模的殖民擴張與侵略。然而,二戰後,由於眾多因素的綜合作用,在亞洲率先涌現出一批跳躍式發展的國家和地區。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台灣、韓國、香港和新加坡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相繼起飛成「龍」,被國際社會譽為亞洲「新興工業經濟體」(NIES);80年代至90年代,馬來西亞、泰國「准新興工業經濟體」以及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也都在加速經濟發展,以爭取早日成為新興工業國。尤其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未、越南在80年代中、印度在90年代初開始的經濟變革,促進了各自經濟的騰飛,為東亞乃至亞洲的持續高速增長發揮了「拉動效應」。在1997—2007年的10年裡,亞洲國家和地區克服了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躍居為全球經濟發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區,亞洲新興經濟體的GDP年均增速超過9%,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愈益增大。日本《富士產經商報》在2008年4月4日報道中指出,2007年,中日韓、台灣、香港、東盟10國等亞洲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7萬億美元,是1980年的6倍。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業已替代日本成為亞洲經濟發展的引擎,以日本為領頭雁的「雁行模式」早己不復存在。約翰?奈斯比特在《亞洲大趨勢》一書中指出,150年來,西方享受了進步與繁榮,而亞洲卻遭受貧困與飢餓。現在,亞洲正走上經濟復興的道路,這將使他們重新得到他們以前文明所擁有的輝煌和榮耀。
二、新興大國的騰飛和「超高速」發展
美國高盛集團全球經濟研究部主管、首席經濟學家奧尼爾,在本世紀初就開始關注和研究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經濟的可能發展,並在2003年發表了《與「金磚四國」一起夢想——2050年之路》研究報告,提出了「金磚四國」(BRICs)的概念。「金磚四國」都是大國,盡管在這場歷史罕見的金融危機中,俄羅斯經濟嚴重衰退,巴西經濟陷入零增長,但由於中印經濟的拉動,「金磚四國」經濟總和佔全球GDP 的比重還是由2007年的13%上升為2009年的15%,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國際力量,加速了南北經濟格局的變化。繼「金磚四國」之後,美國高盛集團於2007年推出了所謂「鑽石十一國」概念( 菲律賓、孟加拉、埃及、印尼、伊朗、韓國、墨西哥、奈及利亞、巴基斯坦、土耳其和越南),指出在2004—2007年4年間,十一國的經濟增長率平均約為5.9%,是歐洲國家平均增長率的兩倍以上。日本「金磚四國」研究所在2007年則提出一個新的專有名詞「展望五國」(VISTA),系指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認為這五個國傢具有很大的發展潛能,在未來幾十年內,其經濟將會有飛速的發展。根據日本「金磚四國」研究所的推算,從2005—2050年,西方七國集團的經濟規模以美元計算,與現在相比最多擴大到2.5倍,「金磚四國」將擴大到20倍,而「展望五國」可能擴大到28倍。這雖然只是對未來的一種展望和一種預期,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南北經濟未來發展的變化趨勢。
「金磚四國」、「鑽石十一國」和「展望五國」的成員被國際社會冠以新興市場、新興經濟體和新興工業國等稱謂。何為新興市場或新興經濟體?究竟有多少新興市場或新興經濟體?現在尚沒有明確的界定標准和准確的數字,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新興市場或新興經濟體現已遍布於亞洲、非洲、南美洲、東歐及中東各個角落,形成了「新興經濟群體」。新興經濟體屬於發展中國家,因而發展中國家興起與騰飛己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美國《外交》雜志前總編輯、《新聞周刊》國際版主編法里德.扎卡里亞認為,20年來,工業化西方之外的國家以過去不可想像的速度發展。這意味著他者的崛起——世界其他地區的崛起(見美國《新聞周刊》,2008年5月12日版)。所謂「他者的崛起或世界其他地區的崛起」,不僅包涵著充滿經濟活力的亞洲及發展中大國的崛起,而且包涵著其他地區及其他發展中國家也正在發生的「悄悄的巨變」。每次大危機都會帶來大變革,導致世界經濟格局的調整與變化。這次起源於美國的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更是如此,美國的盎格魯—撒克遜發展模式、美國的金融創新制度、美國推行的新自由主義及國際金融機構的作用等等,都受到了廣泛的質疑。美國匹茲堡G20峰會弱化了八國集團的作用,將包括10個新興經濟體的G20作為「國際經濟合作的最重要論壇」和「世界經濟新協調群體」,標志著主導世界經濟的美日歐三強已無法單獨解決全球性大問題,標志著影響力日益增長的大型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地位的提升和話語權的擴大,標志著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新的變化。
三、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仍具備持續發展的基礎
從各方面的預測考量,2009年世界經濟陷入二戰後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衰退。盡管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發達經濟體的經濟收縮幅度變小,但世界經濟和發達經濟體衰退的總趨勢已成定局,不會出現逆轉。在經濟全球化作用下,發達國家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迅速慢延到發展中國家,使發展中國家受到拖累和影響,俄羅斯、巴西、墨西哥和南非等大型新興經濟體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經濟萎縮,然而,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經濟表現依然好於發達國家。據世界銀行預測2009年發展中國家的GDP約增長2.1%,與發達國家超過負3%的經濟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從當今實際情況分析,國際金融危機最壞時期業已基本過去,世界經濟開始觸底反彈,其主要依據是恐慌指數(VIX波動率指數)已降至30%以下,表明投資者對後市的恐慌程度開始降低;企業投資慾望開始增強,銀行開始改變惜貸政策;PMI持續回升;消費者信心開始回暖;首次申請失業人數開始下降;股市反彈。上述六個經濟觸底指標雖己有所改善,但都只是初見端倪,此外,還存在著眾多不確定因素,有毒資產尚未消除,債務危機和銀行倒閉事件時有發生,因此,世界經濟復甦基礎尚不穩固,經濟復甦力度尚較為脆弱,世界經濟和發達經濟體不可能在短期內恢復到2002—2007年的增長水平,將會在低速增長甚至是衰退軌道上持續滑行兩三年,亦即呈現「U型」反轉走勢。如果各國特別是二十國集團能夠真正「同舟共濟」,把對金融的救助轉向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排除持續增長的障礙,不輕意改變宏觀政策,不向他國轉嫁危機,那麼2010年全球經濟出現「雙谷衰退」的機率不大,但個別國家在持續幾個季度的復甦增長後,經濟增速再度下行則是有可能的。由於日元升值及通貨緊縮,為防止經濟反彈後再次下滑,日本央行於2009年12月1日再度將基準利率維持在0.1%水平不變,並將通過新的貸款工具向金融體系提供10萬億日元資金,以增加流動性。聯合國發表的《2010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預測2010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僅為2.4%。世界經濟從2009年的負增長轉為2010年的正增長是一個重要的積極變化,但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傳統定義,世界經濟增長率在2.5%以下,即認定為世界經濟衰退,因而2010年世界經濟仍將在衰退之中或衰退的邊緣徘徊。
然而,在世界經濟逆境中,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以高於發達國家經濟增速向前發展的態勢並沒有改變,其發展前景仍具有持續性,其主要依據:一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消費市場需求龐大;二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擁有雄厚的外匯儲備和國內儲蓄;三是 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研發支出顯著增長,高新技術產業正在逐步興起;四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組建的新興跨國公司,在世界500強中所佔數目及市值日趨增加;五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積極推動簽署雙邊和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全球現有209個自由貿易區和自由貿易協定,區內貿易已佔世界貿易額的50%;六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發展指數,亦即將貿易盈餘轉變為本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正在逐步增強;七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貿易保護力度增強的形勢下,相互之間的貿易激增。鑒於上述情況,2010年發展中國家作為整體將以5.1%的速度增長,其中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約為6%,而發達國家僅約為1.7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值為1.3%),由此可見,新興經濟體追趕發達經濟體的空間依然十分巨大,在全球經濟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一趨勢必將有助於世界經濟格局及世界經濟政治秩序的變革。
新興經濟群體的崛起是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典型體現。正如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所說,未來世界經濟格局的一個鮮明特點是主要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在金融危機之前,這些經濟體已經開始崛起,隨後而至的危機則更加快了崛起的步伐。亞洲是「新興世界的中心」,在世界經濟回暖之際,亞洲經濟回升的勢頭比世界任何其他地區都更加迅速和強勁。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說,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增長支撐了亞洲的經濟,即便是美國經濟減速,亞洲也不會陷入經濟衰退(《日本經濟新聞》,2008年4月3日)。英國《經濟學家》預測新興亞洲國家將呈現V型反轉,未來五年內,年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7—8%,其復甦速度是全球各國平均速度的三倍以上。因此,亞洲是世界經濟增長的
新源泉,世界經濟發展重心正向亞洲轉移。在亞洲的引領下,預計2020年左右,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總量將佔全球GDP的50%。日本《福布斯》月刊2008年5月號發表了李光耀的題為《世界經濟的中心是亞洲》的撰文,他預測今後20年,中國和印度的年均經濟增長率會超過9%,其他東亞國家約為7.5%,到2030年,亞洲將佔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50%,回歸「世界笫一」的位置。2009年11月在新加坡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奧巴馬不得不強調亞洲對美國的重要性,宣示美國脫離全球發展最快速地區的時代已經結束,美國將重返亞洲。
四、經濟實力是經濟權力分配和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基礎
世界經濟發展新態勢,必然導致國際經濟關系、世界格局變化以及國際經濟政治秩序調整的連鎖反映。正如法國《青年非洲》所指出的「危機就像一場風暴或者龍卷風,所到之處景象改變。而當危機結束時,我們將發現一個不同的世界,世界格局己然改變」。事實表明,美國在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中遭受到多重挑戰,具體表現為:美國第一經濟強國地位受到挑戰;美國治理全球能力受到挑戰;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受到挑戰;美元特權地位受到挑戰,等等。這些挑戰歸結為一點就是世界格局不應以「單極世界」為主導,美國等發達經濟體應該承認和接受這一客觀現實。
新興經濟體的崛及世界經濟格局轉變,說到底是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作用的結果。《共產黨宣言》發表150多年以來,世界格局大體經歷了英國獨領風騷,英法德群起稱雄,美國充當救世主,稱霸世界。從世界體系論的角度看,大國興衰的實質是:有的國家從世界的「中心」向「外圍」滑落,有的國家則從「外圍」走向「中心」。大型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中印兩國的崛起是「歷史的復歸」,將逐漸改變世界經濟現有版圖和格局,對重振亞洲雄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鄧小平早就說過「中印兩國不發展起來就不是亞洲世紀。真正的亞太世紀或亞洲世紀,是要等到中國、印度和其他一些鄰國發展起來,才算到來」(《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2頁)。印度也看到中印兩國共同發展的重要性,2004年印度商務國務部長齋拉姆使用了一個新詞CHINADIA,把中國與印度連在一起,CHINADIA意味著中國和印度共同前進與合作。
然而,在當今新的時代條件下,新興大國的崛起不能再沿襲近代以來大國爭霸的歷史,走依靠發動侵略戰爭,實行對外擴張的道路,而只能是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亦即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胡錦濤在越南國會的演講,2005年11月1日)。從亞洲新興大國的迅速發展中,可以看到亞洲發展和亞洲崛起的前景。亞洲崛起與以往歐洲崛起、美國崛起的歷史背景不同,它是多元文化共同發展、共同存在、共同繁榮、共同融合的產物;是在全球化條件下的崛起,與歐洲、美洲等其他大陸是一個相互交叉、共同促進的過程,它的崛起並不意味著其他大陸的災難(澤羽:國際亞洲研究學者大會,社會科學報2005年8月18日)。
世界許多國家看到了亞洲崛起的勢頭,並給予了積極的評價。早在2004年12月,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所做《展望2020年描繪全球未來》的預測報告指出,今後15年「中國和印度的崛起將足以匹敵19世紀的德國和20世紀的美國,在地緣政治學上產生劇烈的沖擊」。美國《商業周刊》認為,世界從未見過這兩個佔全球1/3人口的國家在同一時刻崛起,中國和印度擁有改變21世紀全球經濟的實力和活力(美國《商業周刊》:《中國和印度的崛起》,2005年8月22日)。哈佛大學校長勞倫斯?薩默斯在2006年1月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甚至說,中印的崛起有可能與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並列成為過去一千年三大重要經濟事件。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南北差距雖然趨於縮小,但差距依然巨大,發展中國家要想擺脫不發達狀態,中印等大型新興經濟體要想做到既受國際社會重視,又受國際社會尊敬,仍任重而道遠。
3. 即將要火起來的行業是什麼行業
這兩年即將要火起來的跨境電商。
1、跨境電子商務是指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交易雙方通過互聯網以郵件或者快遞等形式通關,將傳統貿易中的展示、洽談和成交環節數字化,實現產品進口的的新型貿易方式,當前主流的跨境電商模式主要有:B2B(Business to Business)、B2C(Business to Customer)、C2C(Customer toCustomer)。
4. 韭菜是什麼
屬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特殊強烈氣味,根莖橫卧,鱗莖狹圓錐形,簇生;鱗式外皮黃褐色,網狀纖維質;葉基生,條形,扁平;傘形花序,頂生。 葉、花葶和花均作蔬菜食用;種子等可入葯,具有補腎,健胃,提神,止汗固澀等功效。在中醫里,有人把韭菜稱為「洗腸草」。 韭菜適應性強,抗寒耐熱,全國各地到處都有栽培。
5. 幣圈價值如何有有推薦嗎
目前各主流幣價格紛紛下行,前有套牢,後有割肉。很多幣種出現即將歸零的慘烈數據,越是這種時候,越是考驗我們對幣圈信仰的忠誠度。超級能源是一款有幣挖礦區塊鏈項目,目前價格穩定,潛力巨大。
6. 發明比特幣的人為什麼要放棄成為世界首富
我覺得,放棄是肯定的。
17年參加一個飯局 ,喝了一半酒。群里的人讓我分享什麼是比特幣。然後,一個大人物說:“是中本聰發明了比特幣,對嗎?他有多少比特幣?第一個比特幣系統只能在自己的電腦上運行,所以前一個區塊他是有報酬的,估計有一百萬左右。
大哥也說這個太少了,一共2100萬。這個孫子作為創始人和董事長至少要有67%的股份,占絕對控制權,更糟糕的是,51%。而且,他以後每筆交易都要分開。
我不認為老闆打算停下來。拉著老闆說喝。誰知道呢,中本聰是個白痴。媽媽,我想我剛才講了另一個有趣的故事。可以,一個比特幣的最高金額是10萬以上。如果把比特幣當成一家公司,那家公司的市值超過2萬億,位列全球前十。如果中本聰給自己更多的分數,他現在將是世界上第一個富人。貝佐斯和比爾蓋茨都得給爸爸打電話。
是的,人類是自私的。世界是弱肉強食的。人類的DNA中有共同的基因。那能讓我們感受到同樣的喜怒哀樂。這是我們人類互相幫助並活到現在的保證之一。
最高價是100萬比特幣,價值200億美元。從2009年比特幣誕生到今天,中本聰錢包地址已經沒有比特幣了。
每次想到這一點,考慮到與人性和醜陋的斗爭,我覺得生命是值得的。如果我們冷靜下來,我們就能贏。
7. 辛巴威通貨膨脹情況如何
辛巴威的貨幣卻以瘋狂貶值著稱,一貧如洗的「億萬富翁」比比皆是。—百億辛巴威元連一美元都兌換不到。
辛巴威的外幣短缺和赤字過高正讓該國局勢陷入極大的風險。追求保值資產的民眾不得不在稀缺的美元、去年政府剛發行的「債券貨幣」、在全球以巨大風險著稱的比特幣和各類消費品中做出選擇。
辛巴威的商品出口價格相對較高。據非洲發展銀行網站提供的數據,2016年,辛巴威的出口額同比下降6.9%。南非威特沃特斯蘭大學社會學教授索撒爾(Roger Southall)撰文稱,盡管辛巴威主要出口商品——煙草的生產有所復甦,但煙草質量下降,因此出口利潤也處於較低水平。
(7)比特幣沉寂兩年後弱復甦擴展閱讀
津巴布韋通貨膨脹的原因:
1、2000年左右的土改是衰敗的開始。2000土改變成了暴力土改,很多打天下的老兵直接用武力搶占,對土地原所有權人賠償不足或沒有賠償。土改的負面結果很明顯,暴力土改造成了白人農場主和黑人的長期沖突。黑人老兵、黑人當權者拿到大片土地後,並不會有效耕種。
2、政府長時間忙於黨爭,無暇發展自身經濟。先是1980年代,ZANU和ZAPU之爭,2008年左右,又來了一次MDC和ZANU大選爭議。長久的黨爭,政府無心經濟社會發展,釀成惡果。
3、西方多輪制裁令津巴經濟雪上加霜。2000年至2002年,辛巴威政府實施「快速土改計劃」,徵收白人的土地,安置無地或少地的黑人農民,導致辛巴威社會矛盾空前激化。
隨後,美歐相繼宣布對辛巴威實施一系列制裁措施。具體措施包括針對特定個人的財產凍結和旅行禁令;如與國際金融機構(IFIs)有關的制裁政策;如政府與政府間對貸款和發展援助以及武器禁運的限制。西方的經濟制裁使得辛巴威國內經濟每況愈下。
4、超發貨幣導致經濟崩潰。央行行長Gono完全沒有貨幣政策獨立性,瘋狂超發貨幣迎合國內政治需要。同時實現匯率雙軌制,管制官方匯率。一方面津元(辛巴威元)急速貶值,持續惡性通貨膨脹;另一方面,官方匯率保持穩定,造成了與市場匯率的巨大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