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黃金儲備 » 減少外匯儲備規模
擴展閱讀
類似於金條 2021-03-31 20:26:33
何蘭黃金市廠 2021-03-31 20:26:32
蒲幣對人民幣匯率 2021-03-31 20:26:27

減少外匯儲備規模

發布時間: 2021-03-22 08:15:13

⑴ 中央銀行持有外匯和黃金規模的減少,會引起貨幣供給量的什麼變化,為神馬。。

交易家認為這個是有一定影響的,外匯黃金的減少,會給貨幣或多或少的變化。事物都是有聯系的從1974年開始全世界的國家已經將黃金與法幣分割了,因為黃金的產量無法跟上高速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貨幣需求量;之前的話是將美元與黃金進行綁定,然後再進行換算成其他的貨 ,金是人類無法製造的,且產量固定,又及歷史上被當作貨幣使用了幾千年,所以有一種天然貨幣的意思,所以,在世界主要法幣出現信用問題時,大多數人會選擇購買黃金來避險.(因為黃金是無法用印鈔機印出來的)

⑵ 如何減少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減少,指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資產即外匯儲備減少。

可以通過以下四種途徑減少外匯儲備:
第一種是通過外匯儲備規模的減少實現部分外匯儲備的市場化的民間運用。基本思路是中央銀行向公眾賣出外匯儲備,收回人民幣,賣出的外匯儲備留在公眾手中,由專業公司、部門或民間自主進行管理運作。比如,鼓勵企業用自己的人民幣買入外匯,進口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和戰略性物資,而購買外匯的價格可以根據國家戰略需要的緊急和重要程度予以不同程度的優惠。
第二是對屬於非財政性資金的外匯儲備部分,合理拓寬投資渠道。基本思路是在保持外匯儲備流動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採取更為積極的投資組合策略,拓展外匯儲備使用渠道。保守的投資是歐美的主權債和金融債,相對積極的投資會涉及其他信用評級一般的證券,更為積極的投資可涉及企業股權和不動產。在進行投資組合拓展時,要借鑒國際經驗,謹慎選擇。
第三是對屬於財政性資金的外匯儲備部分,探索進行財政性使用,可以消費或者劃撥。基本思路是讓央行「鑄幣稅」性質的外匯儲備轉化為財政資金。
操作辦法有兩種:
一、中央銀行向公眾出售外匯儲備(雖然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公眾持有外匯儲備的意願下降,但公眾為了資產多元化目的,仍然會對外匯有需求),然後用所得購買財政部發行的國債,財政部獲得人民幣資金,作為財政資金花掉,但這一辦法要保證不會出現二次結匯;
二、中央銀行直接用外匯購買財政部發行的特種國債,財政部由此得到的外匯,可作為財政資金花掉。我國在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政府投入相對較低,財政可以利用得到的外匯進口相關物資和設備。
第四是財政性地使用外匯儲備的投資收益。外匯儲備的投資收益部分直接表現為財政收入,可以當作財政資金使用。

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資產即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該國貨幣的匯率

⑶ 外匯儲備減少有什麼利弊

外匯貯備復減少 有利無弊。
主要制是外匯減少,就可以用外匯購買資產,外匯長期看是貶值的,但是資產長期是增值的。
外匯儲備減少 可以避免美國不斷向中國施壓。因為中國是美國最大債權國人。持有美債最多,美國在想啥你懂的。
外匯儲備過高 會推高國內物價,不利於物價穩定。
世界各國都在降低外匯儲備,因為貿易全球化 貿易貨幣本幣化,會有效降低貿易成本。
外匯儲備降低可以 降低 國家因為持有外匯而向國內外匯持有人或是企業支付的利息。

⑷ 外匯儲備多,少對我影響有哪些

外匯儲備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二是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三是維護國際信譽,提高對外融資能力。
四是增強綜合國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

外匯儲備作為一個國家經濟金融實力的標志,它是彌補本國國際收支逆差,穩定本國匯率以及維持本國國際信譽的物質基礎。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往往要持有高於常規水平的外匯儲備。但是,外匯儲備並非多多益善,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的急劇擴大對經濟發展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

1、 損害了經濟增長的潛力。一定規模的外匯儲備流入代表著相應規模的實物資源的流出,這種狀況不利於一國經濟的增長。如果我國外匯儲備的超常增長持續下去,將損害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2、 帶來了較大的利差損失。據保守估計,以投資利潤率和外匯儲備收益率的差額的2%來看,若擁有6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年損失高達100多億美元。如果考慮到匯率變動的風險,這一潛在損失會更大。另外,很多國家外匯儲備構成中絕大部分是美元資產,若美元貶值,則該國的儲備資產也將嚴重縮水。

3、 存在著高額的機會成本損失。我國每年要引進大約500億美元的外商投資,為此國家要提供大量的稅收優惠;同時,我國又持有大約6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閑置不用。這樣,一方面是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另一方面老百姓省吃儉用借錢給外國人花,其潛在的機會成本不可忽視。

4、 削弱了宏觀調控的效果。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央行負有無限度對外匯資金回購的責任,因此隨著外匯儲備的增長,外匯占款投放量不斷加大。外匯占款的快速增長不僅從總量上制約了2004年以來宏觀調控的效力,還從結構上削弱宏觀調控的效果,並進一步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使央行調控貨幣政策的空間越來越小。

5、 影響對國際優惠貸款的運用。外匯儲備過多會使我國失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優惠貸款。按照IMF的規定,外匯儲備充足的國家不但不能享受該組織的優惠低息貸款,還必須在必要時對國際收支發生困難的其他成員國提供幫助。這對我國來講,不能不說是一種浪費。

⑸ 我國通過增加對外投資,減少外匯儲備規模,這句話對嗎

增加對外投資,是想增加外匯收入,短期投資,開始肯定是負增長,都是為了以後。
想想你一開始做生意,就賺錢嗎,都是為了以後賺錢。

⑹ 外匯儲備增長或減少的原因

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 。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並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狹義而言,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國用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償還對外債務的外匯積累;廣義而言,外匯儲備是指以外匯計價的資產,包括現鈔、國外銀行存款、國外有價證券等。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
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本國貨幣的匯率。
據最新(2009年4月底)數據統計,目前大陸外匯儲備排名世界經濟體第一,日本居二,俄羅斯居三,中國台灣居四。
[編輯本段]外匯儲備的發展
為了應付國 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即外匯儲備。同黃金儲備、特別提款權以及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可隨時動用的款項一起,構成一國的官方儲備(儲備資產)總額。外匯儲備的主要用途是支付清償國際收支逆差,還經常被用來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本國貨幣的匯率。外匯儲備的主要形式有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很長一段時期,西方國家外匯儲備的主要貨幣是美元,其次是英鎊,70年代以後,又增加了德國馬克、日元、瑞士法郎、法國法郎等。在國際儲備資產總額中,外匯儲備比例不斷增高。外匯儲備的多少,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國應付國際收支的能力,關繫到該國貨幣匯率的維持和穩定。它是顯示一個國家經濟、貨幣和國際收支等實力的重要指標。

外匯儲備的功能
外匯儲備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二是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三是維護國際信譽,提高對外融資能力。
四是增強綜合國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
[編輯本段]外匯儲備的代價
外匯儲備作為一個國家經濟金融實力的標志,它是彌補本國國際收支逆差,穩定本國匯率以及維持本國國際信譽的物質基礎。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往往要持有高於常規水平的外匯儲備。但是,外匯儲備並非多多益善,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的急劇擴大對經濟發展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
1、 損害了經濟增長的潛力。一定規模的外匯儲備流入代表著相應規模的實物資源的流出,這種狀況不利於一國經濟的增長。如果我國外匯儲備的超常增長持續下去,將損害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2、 帶來了較大的利差損失。據保守估計,以投資利潤率和外匯儲備收益率的差額的2%來看,若擁有6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年損失高達100多億美元。如果考慮到匯率變動的風險,這一潛在損失會更大。另外,很多國家外匯儲備構成中絕大部分是美元資產,若美元貶值,則該國的儲備資產也將嚴重縮水。
3、 存在著高額的機會成本損失。我國每年要引進大約500億美元的外商投資,為此國家要提供大量的稅收優惠;同時,我國又持有大約一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閑置不用。這樣,一方面是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另一方面老百姓省吃儉用借錢給外國人花,其潛在的機會成本不可忽視。
4、 削弱了宏觀調控的效果。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央行負有無限度對外匯資金回購的責任,因此隨著外匯儲備的增長,外匯占款投放量不斷加大。外匯占款的快速增長不僅從總量上制約了2004年以來宏觀調控的效力,還從結構上削弱宏觀調控的效果,並進一步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使央行調控貨幣政策的空間越來越小。
5、 影響對國際優惠貸款的運用。外匯儲備過多會使我國失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優惠貸款。按照IMF的規定,外匯儲備充足的國家不但不能享受該組織的優惠低息貸款,還必須在必要時對國際收支發生困難的其他成員國提供幫助。這對我國來講,不能不說是一種浪費。
[編輯本段]外匯儲備管理原則
1,保持外匯儲備的貨幣多元化,以分散匯率變動的風險;
2,根據進口商品、勞務和其它支付需要,確定各種貨幣的數量、期限結構以及各種貨幣資產在儲備中的比例;
3,在確定儲備貨幣資產的形式時,既要考慮儲備資產的收益率,也要考慮流動性、靈活性和安全性;
4,密切注意儲備貨幣匯率的變化,及時或不定期調整不同幣種儲備資產的比例。
因此,國家外匯儲備的管理原則是:「安全、靈活、保值、增值」。第一位是安全,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保值和增值才有基礎。但由於儲備資產是支付工具,應該隨時能變現,因此必須具有靈活性,這兩者缺一不可。當然,這里所說的安全,不僅是貨幣匯率、利率風險的防範,更重要的是變現、流通、兌換風險的防範。因此,為減少儲備資產風險,在考慮對外支付的情況下,應該採取積極主動的手段,把儲備當作金融資產進行管理和運營。在保值的基礎上,不僅僅要獲取基本利息的收益,還要努力爭取獲得較高的投資收益,實現儲備資產的增值。

中國的外匯儲備
中國的外匯儲備作為國家資產,由中國人民銀行下屬的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管理,部分實際業務操作由中國銀行進行。
1.幣種構成
中國外匯儲備的結構沒有對外明確公布過,目前屬於國家金融機密。依據來自於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路透社的報道,據估計,在中國的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佔70%左右,日元約為10%,歐元和英鎊約為20%。
2.外匯儲備結構原因
之所以中國的外匯儲備結構以美元資產為主,有以下幾方面歷史和國際金融理論原因:
1、儲備貨幣發行國的經濟活動要以國內經濟為主,雖然美國占國際貿易的比例很大,但是與美國龐大的國內生產總值相比仍然比例很低,遠遠低於日本、德國、瑞士的相應指標,後者三國的主要經濟活動是外向型的,其貨幣價值容易受到國際資本流動的干擾而大幅波動,不利於保值;
2、除美國外,日本、德國、瑞士的央行拒絕其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扮演更重要的作用;
3、美元是歷史形成的國際支付手段、交易中介、價值儲藏手段;
4、國際貿易中2/3以美元結算;
5、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批發交易絕大多數以美元交易,各國央行的金融操作也是主要採用美元;
6、各大國的外匯儲備主要是美元資產;
7、國際銀團貸款和國際債券市場的絕大多數交易都是美元或美元債券。
3.儲備成本
由於中國外匯儲備結構中美元資產較多,在2000年之後的美元大跌過程中,中國外匯儲備在賬面上貶值嚴重。有觀點認為,2003年中國的外匯儲備賬面損失約200億美元,2004年上半年賬面損失約400億。
4.流動性風險
「外匯儲備經營管理特別強調安全性和流動性,這決定了外匯儲備主要投資於國際市場上信用等級較高的債券」;「中國的外匯不是拿著一些外國的現鈔放在那裡,而是買了外國的一些高收益、低風險、非常安全的債券」。然而約佔60%比例、高達數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以美國國債和債券形式存在,使得外匯儲備的流動性不足,受到中美關系、美國國債市場規模的威脅。
5.非常規使用
2004年1月,國務院動用450億美元外匯儲備以充實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的資本金。這次注資行為不屬於外匯儲備的常規運用范疇,2003年12月16日成立的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承擔執行人的角色。
6.中國外匯儲備的規模
截至2006年2月底,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總額為8537億美元(不包括港澳的外匯儲備),首次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一。截止2008年4月末,中國的外匯儲備增加到1.76萬億美元,比東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外匯儲備的總和還多,有學者認為,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世界主要7大工業國(包括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義大利,簡稱G7)的總和。隨後,中國的外匯儲備持續上升,截至2008年9月末,達到創紀錄的19056億美元。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加之美元、歐元、人民幣匯率的波動,2008年10月末,中國的外匯儲備已降至1.89萬億美元以下,為自2003年年底以來首次下降,截至2008年12月,中國外匯儲備已達19460.30億。
有觀點認為,實行浮動匯率制的國家外匯儲備以GDP的10%左右為好,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水平明顯偏高。亞太區國家的外匯儲備額佔GDP的比例平均上都要比西方國家高出很多,這個現象並非中國所獨有,而且高外匯儲備對於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也是有幫助的。有些觀點認為,考慮到中國的銀行壞賬情況比較嚴重,適當的增加外匯儲備不但是必要的,而且現在的儲備水平還太低。
人民幣匯率曾經採用盯住美元的做法,在人民幣/美元購買力平價失衡、全球預期人民幣將會相對美元升值的情況下,大量美元熱錢湧入中國換取人民幣,以求收買廉價資源並獲得匯率波動收益。中國央行為了維持固定匯率,不得不大量買入美元,加劇了中國外匯儲備問題,導致了通貨膨脹的風險。統計表明,2004年約有1000億美元熱錢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人民幣的匯率2005年7月21日改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另一方面,根據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9月底,中國已超過日本,持有美國國債達5850億美元,成為美國的最大債權國。
有學者認為,不應再用中國外匯儲備來買美國國債,因美國未來的形勢不明,應盡快實現分散投資。中國的外匯儲備還可能在協助解決金融危機上扮演更多新角色,更重要的是,中國必須改變經濟增長模式,外匯儲備不能再以每年3000億元的速度增長。

⑺ 外匯儲備減少說明什麼

外匯儲備的增量:從經濟發展角度來看,內生經濟只要沒有「裂縫」,那麼外部的經濟沖擊則無處下手。當然,國內的經濟情況都眾所周知,我國經濟發展開局良好,轉型升級深入推進,質量效益持續提升,不過有一些環節,比如資產泡沫,負債率,都需要更深刻的進一步應對。(這一些近幾年已經取得不錯的成績,管住貨幣總閘門,貨幣增速降低,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住資產泡沫的膨脹,同時對於地方性債務的嚴厲整頓,以及對企業杠杠率增長約束等亦對防範風險有階段性成效)。

整體來說,現在美元升值已經對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匯率產生沖擊,短期應對貨幣貶值的主要武器除了加息便是外匯儲備,而外匯儲備的增量取決於經濟健康發展。目前看來,美元的升值已經輕微影響到我國外匯儲備規模,慶幸的是,我國外匯儲備規模龐大,」家底「雄厚,對於短期的規模波動無可厚非。

但在輕微受影響的背景下,更應該聚焦國內經濟健康發展,完善過去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一些問題。也只有立足於國內經濟,才能更好的應對一些不確定風險帶來的沖擊,才能為外匯儲備這一武器帶來源源不斷的」火力「。

⑻ 如何提高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減少,指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資產即外匯儲備減少。

可以通過以下四種途徑減少外匯儲備:
第一種是通過外匯儲備規模的減少實現部分外匯儲備的市場化的民間運用。基本思路是中央銀行向公眾賣出外匯儲備,收回人民幣,賣出的外匯儲備留在公眾手中,由專業公司、部門或民間自主進行管理運作。比如,鼓勵企業用自己的人民幣買入外匯,進口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和戰略性物資,而購買外匯的價格可以根據國家戰略需要的緊急和重要程度予以不同程度的優惠。
第二是對屬於非財政性資金的外匯儲備部分,合理拓寬投資渠道。基本思路是在保持外匯儲備流動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採取更為積極的投資組合策略,拓展外匯儲備使用渠道。保守的投資是歐美的主權債和金融債,相對積極的投資會涉及其他信用評級一般的證券,更為積極的投資可涉及企業股權和不動產。在進行投資組合拓展時,要借鑒國際經驗,謹慎選擇。
第三是對屬於財政性資金的外匯儲備部分,探索進行財政性使用,可以消費或者劃撥。基本思路是讓央行「鑄幣稅」性質的外匯儲備轉化為財政資金。
操作辦法有兩種:
一、中央銀行向公眾出售外匯儲備(雖然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公眾持有外匯儲備的意願下降,但公眾為了資產多元化目的,仍然會對外匯有需求),然後用所得購買財政部發行的國債,財政部獲得人民幣資金,作為財政資金花掉,但這一辦法要保證不會出現二次結匯;
二、中央銀行直接用外匯購買財政部發行的特種國債,財政部由此得到的外匯,可作為財政資金花掉。我國在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政府投入相對較低,財政可以利用得到的外匯進口相關物資和設備。
第四是財政性地使用外匯儲備的投資收益。外匯儲備的投資收益部分直接表現為財政收入,可以當作財政資金使用。

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資產即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該國貨幣的匯率。

⑼ 外匯減少會影響國家發嗎

  • 外匯儲備並非多多益善,而是有利有弊的,具體如下:

  • 負面影響:

  • 1. 損害經濟增長的潛力。一定規模的外匯儲備流入代表著相應規模的實物資源的流出,這種狀況不利於一國經濟的增長。如果中國的外匯儲備超常增長持續下去,將損害經濟增長的潛力。

    2. 帶來利差損失。據保守估計,以投資利潤率和外匯儲備收益率的差額的2%來看,若擁有6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年損失高達100多億美元。如果考慮到匯率變動的風險,這一潛在損失更大。另外,很多國家外匯儲備構成中絕大部分是美元資產,若美元貶值,則該國的儲備資產將嚴重縮水。

    3. 存在著高額的機會成本損失。中國每年引進大約500億美元的外商投資,為此國家要提供大量的稅收優惠;同時,中國又持有大約一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閑置不用。這樣,一方面是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另一方面老百姓省吃儉用借錢給外國人花,其潛在的機會成本不可忽視。

    4. 削弱了宏觀調控的效果。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央行負有無限度對外匯資金回購的責任,因此隨著外匯儲備的增長,外匯占款投放量不斷加大。外匯占款的快速增長不僅從總量上制約了2004年以來宏觀調控的效力,還從結構上削弱宏觀調控的效果,並進一步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使央行調控貨幣政策的空間越來越小。

    5. 影響對國際優惠貸款的運用。外匯儲備過多會使中國失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優惠貸款。按照IMF的規定,外匯儲備充足的國家不但不能享受該組織的優惠低息貸款,還必須在必要時對國際收支發生困難的其他成員國提供幫助。這對中國來講,不能不說是一種浪費。

    6.加速熱錢流入,引發或加速該國的通貨膨脹。

    7. 導致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不均衡。高額的外匯儲備導致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不均衡,不利於實現經濟增長向內需主導型模式的轉變。

    8.引致流動性過剩高額的外匯儲備規模是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原因,影響了銀行的資金使用效率,加劇了經濟結構失衡。所謂的流動性過剩問題,也就是貨幣供應量太大問題。

  • 外匯儲備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 一,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二,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三,維護國際信譽,提高融資能力。

    四,增強綜合國力,抵抗金融風險。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