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黃金儲備 » 我國國際儲備發展狀況
擴展閱讀
類似於金條 2021-03-31 20:26:33
何蘭黃金市廠 2021-03-31 20:26:32
蒲幣對人民幣匯率 2021-03-31 20:26:27

我國國際儲備發展狀況

發布時間: 2021-03-21 11:29:38

① 我國近幾年的外匯儲備變化情況怎樣

1994年至今,我國外匯儲備可分為三個階段:

1.外匯儲備較快增長階段 (1994年-1997年)

1994年,我國外匯管理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實施了匯率並軌、取消外匯留成、銀行結售匯制、成立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等舉措,國家外匯儲備獲得了較快的增長。1994年-1997年,外匯儲備年增長額分別為380.21美元、219.77億美元、314.43億美元、348.50億美元。至1997年底,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由1993年的211.99億美元增長到1398.90億美元,增加了5.6倍,國家外匯儲備進入了較為寬松的時期。

2.外匯儲備緩慢增長階段(1998年-2000年)

1997年下牛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在其影響下,從1998年起,我國外匯儲備增量明顯減緩。1998年-2000年,國家外匯儲備年增長額僅為50.97億美元、97.15億美元、108.99億美元,只相當於1997年外匯儲備增加額的14.62%、27.87%、31.27%。盡管如此,至2000年末,外匯儲備還是相當可觀的,增加到1655.74億美元,居世界各國前列。

3.外匯儲備大幅度增長階段(2001年至今)

從2001年起,我國外匯儲備進入了大幅度增長階段,且增長的速度十分驚人。2001年-2004年,國家外匯儲備年增長額分別為465.91億美元、742.42億美元、1168.44億美元和2066.81億美元,相當於2000年國家外匯儲備增加額的427.4%、681.18%、1072.06%和1896.33%,國家外匯儲備余額達6099.32億美元。(見下表)

1994年-2004年國外匯儲備變化情況表

二、高額外匯儲備的利弊分析

我國保持高額外匯儲備的有利之處主要有:

1.調節國際收支,促進國民經濟穩定發展

一是當國際市場出現變化導致出口銳減,或因季節性因素及突發性事件造成臨時性國際收支逆差時,國家可動用充足的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無須採取壓縮進口等影響國內經濟正常運行的限制性措施。二是當國際收支發生結構性失衡,需要進行緊急的或長期調整時,國家可動用充裕的外匯儲備進行調節,以緩和調整外部沖擊,從而降低各種措施對國內供求均衡所帶來的負效應,維持國內經濟的正常運營和穩定發展,減輕因採取緊急措施而對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

2.維護國際信譽,增強吸引外商投資和對外融資的能力

外匯儲備雄厚,增強了我國綜合國力,使我國對外信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這將有利於吸引外商投資,有利於充分利用外國政府貸款、國際金融機構信貸或在國際資本市場上進行融資。

3.干預外匯市場,穩定人民幣匯率

外匯儲備充足,對外匯市場的干預能力大大增強,對穩定人民幣匯率乃至穩定整個宏觀金融環境和經濟秩序,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4.增強抗擊經濟風險的能力,有助於國家經濟安全

目前,我國外匯儲備實力強大,已成為國際上的外匯大國,不僅有足夠的外匯滿足對外經濟貿易的需要,而且能夠應對國際經濟金融風險,以及應對國內不測之需,極大地提高了國家抵抗各種經濟風險的能力,有助於國家經濟安全。

5.有利於推進資本項目開放和人民幣自由兌換

我國外匯儲備充足,實力雄西部地區高技術產業生態動力缺陷與改進思路厚,為推進資本項目開放、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我國保持高額外匯儲備的弊端則有以下幾點:

1.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不利於對外貿易順利開展

外匯儲備大幅度增加,表明國內外匯市場上外幣供給大於外幣需求,必然產生外幣貶值的預期和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又加大了外資流入和國際收支順差的擴大;進一步增強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同樣,我國外匯儲備大幅增加,就意味著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的增加,逆差國就會利用世貿組織的規則,限制我國產品出口,保護本國產業。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我國是被反傾銷最多的國家。

2.基礎貨幣投放和外匯占款增大,制約了貨幣政策的運用和效應

外匯儲備是由國家購買並持有的,其在外匯管理局賬目上的對應反映就是外匯占款,外匯占款的增加直接增加了基礎貨幣的供應量,再通過貨幣乘數效應,造成了貨幣供應量的大幅度增長。2003年-2004年9月,國家外匯儲備累計增加3489.64億美元,按現有比價,就有28883多億元人民幣的基礎貨幣被投放。這不僅加劇了物價上升的壓力,而且弱化了貨幣管理部門對貨幣供應量控制的能力及其效應。

3.高額外匯儲備降低了資金的利用效率

我國外匯儲備的結構與日本等國相比有很大差別,後者是自有儲備為主,而我國則借入儲備的比例比較大。事實上,過高的借人儲備容易造成資金的浪費。因為外匯儲備是一種實際資源的象徵,它的持有是有機會成本的。持有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等於國內資本生產率減去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率。如果我國持有巨額外匯儲備並借人大量外債,就等於以低價將國內資金轉到國外給外國人使用,同時還以高價從國外借人資金,其潛在的損失是顯然的。此外,持有外匯儲備表示暫時放棄一定量實際資源的使用,從而也就喪失了這些資源投入所引起的經濟增長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借人儲備比例過高時,過多的持有外匯儲備既不經濟,也將影響國內經濟的增長。

4.提高了外匯儲備成本,增大了儲備風險

我國外匯儲備大幅增長,其成本也在相應增大。同時,我國外匯儲備過多,必然會增大儲備的風險。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由於國際資本迅速大規模地流動,金融市場的利率與匯率波動十分激烈,因此,匯率風險增大。目前,我國外匯儲備美元所佔的比例較大,每當美元貶值和美國國內出現通貨膨脹時,我國外匯儲備都會隨之貶值,造成外匯儲備的損失。2001年以來,美聯儲12次降息,美元對歐元貶值12%,如按我國外匯儲備60%為美元儲備計算,從2002年11月到2004年8月,我國美元的外匯儲備對歐元貶值已造成達530多億美元的損失。

5.失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優惠貸款

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有關規定,成員國發生外匯收支逆差時,可從「信託基金」中提取相當於本國所繳納份額的低息貸款,如果成員國在生產、貿易方面發生結構性問題需要調整時,還可獲取相當於本國份額160%的中長期貸款,利率也較優惠;反之,外匯儲備充足的國家不但不能享受這些優惠低息貸款,還必須在必要時對國際收支發生困難的國家提供幫助。

② 對我國國際儲備的評價

影響國際儲備需求的主要因素
1.有國際儲備機會成本的持有量。
2.外部沖擊的規模和頻率。
3.政府的政策偏好。
4.一國國內經濟發展狀況。
5.對外交往規模。
6.借用國外資金的能力。
7.該國貨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所處的地位。
8.各國政策的國際協調。
七.國際儲備總量管理手段
國際儲備總量管理手段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儲備不足時,通常採取以下國際收支調節措施:
1.通過出口退稅、出口擔保、外匯留成和復匯率制等手段鼓勵出口。
2.以各種貿易和非貿易壁壘限制進口。
3.以外匯管理和延期支付等辦法限制資本外流。
4.貨幣對外貶值。
八.國際儲備結構管理的內容
1、國際儲備結構管理的基本原則:一國政府調整國際儲備結構的基本原則是統籌兼顧各種儲備資產的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
2、外匯儲備幣種結構管理
(1)幣種結構管理:各國通常根據分散原理安排預防性儲備貨幣的幣種結構,即實行儲備貨幣多樣化。在幣種結構管理中,政府主要考慮的是儲備資產安全性與盈利性之間的關系;
(2)儲備貨幣流動性結構管理:而在流動性結構管理中,政府主要考慮的是流動性與盈利性之間的關系。根據流動性的差異,同種貨幣儲備資產可分為多種層次。
九.我國國際儲備的特點和管理
(一)特點
1.外匯儲備的統計口徑作出重大調整。
2.外匯儲備在儲備資產結構中所佔比重較大。
3.外匯儲備在波動中呈遞增趨勢。
4.國際儲備主要來源於貿易順差和直接投資項目順差。
(二)管理
1.我國國際儲備的總量管理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國際儲備瀕臨枯竭,嚴重不能滿足經濟運行對國際儲備的需要。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國際儲備一度減少,經過多年努力,目前我國國際儲備總量僅次於日本,屬世界第二位。但國際儲備也不宜過多。
2.我國國際儲備的結構管理
我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管理需要堅持三個原則:
(1)持儲備貨幣多樣化,以減少匯率變動可能帶來的損失。
(2)根據對外支付的需要確定該貨幣在儲備貨幣中的比重。
(3)隨時根據外匯市場的匯率運動趨勢調整儲備貨幣的幣種結構。
國際儲備的來源
1、收購黃金
收購黃金包括兩方面,(1)一國從國內收購黃金並集中至中央銀行手中;(2)一國中央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購買黃金。不過,因黃金在各國日常經濟交易中使用價值不大,加上黃金產量也有限,因此,黃金在國際儲備中的比重一般不會增加。
2、國際收支順差
國際收支順差也包括兩方面:(1)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的順差,它是國際儲備的主要來源。該順差中最重要的是貿易順差,其次是勞務順差。目前,勞務收支在各國經濟交往中,地位不斷提高,許多國家的貿易收支逆差甚至整個國際收支逆差,都利用勞務收支順差來彌補。在不存在資本凈流出時,如果一國經常項目為順差,則必然形成國際儲備;而在不存在資本凈流入時,如果一國經常項目為逆差,則必然使國際儲備減少。(2)國際收支中資本項目的順差。它是國際儲備的重要補充來源。目前國際資本流動頻繁且規模巨大,當借貸資本流人大於借貸資本流出時,就形成資本項目順差。如果這時不存在經常項目逆差,這些順差就形成國際儲備。這種儲備的特點就是由負債所構成,到期必須償還。但在償還之前,可作儲備資產使用。當一國的借貸資本流出大於借貸資本流入時,資本項目必然發生逆差,如果這時有經常項目逆差,則國際儲備將會大幅減少。
3、中央銀行干預外匯
市場取得的外匯
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的結果也可取得一定的外匯,從而增加國際儲備。當一國的貨幣匯率受供求的影響而有上升的趨勢或已上升時,該國的中央銀行往往就會在外匯市場上進行公開市場業務,拋售本幣,購進外匯,從而增加本國釣國際儲備。另一方面,當一國的貨幣匯率有下浮趨勢或已下浮時,該國就會購進本幣,拋售其他硬貨幣,從而減少本國儲備。一般來說,一個貨幣匯率上升的國家,往往是國際收支順差較多的國家,因此,沒有必要通過購進外匯來增加已過多的外匯儲備,但由於共同干預的需要,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增加本國的外匯儲備。
這種干預形式在70年代以前,主要以單個國家干預的形式出現,到80年代發展成為聯合干預。如1978年美元匯率暴跌,美國就曾拋售約合100億美元的西德馬克以遏止美元匯價下降。但到0年代,這種干預面就擴大了,如1988年為力守1美元兌120日元的防線,西方各國中央銀行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僅在1988年1月4日這一天之內,美國、日本、前聯邦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加拿大以及瑞士、奧地利等中央銀行就購進20億~30億美元,其結果使這些國家的外匯儲備增加,也使美元匯率得以回升。97年代以來,由於國際金融局勢動盪不安,尤其1993年至1995年發生了新的美元危機,1997年又發生了波及世界金融市場的東南平貨幣危機,因此,聯合干預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國際儲備的作用
在現行貨幣制度下,國際儲備的作用是廣泛的,而且是多層面的,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彌補國際收支逆差
理論與經驗證明,當一個國家在國際交易中出現出口減少或因特大自然災害以及戰爭等突發情況而造成臨時性國際收支逆差,而這部分逆差又無法依靠舉借外債來平衡時,人們首要的選擇就是動用國際儲備來彌補此逆差。這樣,既可維護本國國際信譽,又可避免事後被迫採取諸如限制進口等「削足適履」的措施來平衡逆差而影響本國經濟的正常發展。此時,運用部分國際儲備來平衡逆差,會減緩逆差國政府為平衡國際收支而採取的一些劇烈的經濟緊縮政策對國內經濟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國際儲備在此可以起到緩沖作用。但是,如果一國國際收支出現根本性的不平衡,動用國際儲備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相反,會導致國際儲備的枯竭。因此,當一國經濟因政策失誤或經濟結構不合理而造成國際收支持續性逆差時,對包括
外匯儲備在內的儲備資產的動用,必須謹慎進行。
二、支持本國貨幣匯率
這是國際儲備的重要作用之一。如上所述,「十國集團」當年在給國際儲備定義時就強調,國際儲備是作為維持貨幣匯率的「干預資產」。尤其在1973年2月國際社會普遍推行浮動匯率制後,盡管從理論上講各國中央銀行並不承擔維護匯率穩定的義務,匯率隨行就市,但在實際當中,恰恰是這個制度,使匯率波動頻繁且波幅較大,因此各國為了本國的利益,使本國的貨幣匯率穩定在所希望的水平上,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動用國際儲備對本幣匯率進行干預。1985年,西方七個工業發達國家建立了對匯率的聯合干預機制。該機制的運作基礎之一就是持有一定量的國際儲備。為此許多國家還專設了外匯平準基金,以保證干預外匯市場的資金需要。外匯平準基金一般由外匯、黃金和本國貨幣等構成,當某一時期外匯匯率持續上升、本幣匯率持續下跌時,就通過平準基金在外匯市場上賣出外匯,買進本幣;反之則賣出本幣,買入外匯,以此穩定匯率。由於外匯平準基金也並非取之不盡,因此,當一國國際收支發生根本性或長期性失衡,並使匯率持續升跌時,對平準基金的運用必須謹慎進行。
現實的一個事例充分說明,保持充足的國際儲備特別是外匯儲備對維護一國貨幣或區域性貨幣的匯率,穩定外匯和貨幣市場,具有重要的作用。這個事例便是1997年發端於泰國,後波及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及新

③ 我國的國際儲備情況,並分析是否合理

我國國際儲備體系的發展具有幾個明顯的特點:
1、國際儲備體系由不規范走向內規范,儲備資產規模不容斷增大,其中外匯儲備已列世界第二。

2、長期以來實行穩定的黃金儲備政策。我國黃金儲備的來源主要是依據國家黃金庫存的增長狀況以及對外經濟貿易發展的需要逐步調整的。1978年至
1980年我國的黃金儲備規模為1 280萬盎司,1981年至今,穩定在1
267萬盎司的水平上。1997年以來我國的黃金儲備規模有所上升。這種儲備政策基本上符合我國的國情。
3、外匯儲備構成發生了變化,外匯儲備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外匯儲備已成為我國國際儲備的絕對主體。
(1)我國外匯儲備構成的變化。長期以來,我國的外匯儲備由兩部分組成:
①國家外匯庫存。
②中國銀行外匯結存。
但從1992年開始,我國的外匯儲備不計中國銀行外匯結存這部分,從而使我國的外匯儲備構成發生了變化。
(2)1994年以後我國外匯儲備規模迅速擴大。
4、國際儲備來源多元化,但主要來自國際收支「雙順差」,即經常項目收支順差與資本項目收支順差。其中,外匯儲備主要來自經常項目順差
其實這些官方語言,經濟界完全不認同

④ 國際金融方面,我國目前外匯儲備現狀

外匯儲備的現狀2002年以來,我國外匯儲備進入激增階段。我國外匯儲備快速增長始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1996年首次超過1 000億美元,到2005年則超過8 000億美元,9年間增長近7倍。特別是近4年來,外匯儲備增速進一步加快,每年新增儲備都超過1 000億美元,2004年和2005年更是超過2 000 億美元。2006年4月,我國外匯儲備規模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儲備大國。截至2007年3 月,我國外匯儲備已達12 020.31億美元。外匯儲備激增已經對宏觀經濟運行造成相當的負面影響,也使我們在對外經濟交往中處於被動,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2006年6月末,我國基礎貨幣為63 096億元人民幣,而作為基礎貨幣投放渠道之一的外匯儲備占款就高達72 216億元人民幣。這表明外匯儲備激增嚴重製約了宏觀金融調控,也表明外匯儲備規模存在一定程度的失控。外匯儲備快速增長是發展中國家的普遍現象,並非我國獨有。

原因;
(一)長期的外貿順差是巨額外匯儲備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優惠的外資、外貿政策,帶來大量外商直接投資進入,形成了同際收支資本項日的持續順差。
(三)缺乏彈性的匯申制度,形成了巨大的人民幣升值壓力,虛增了我國外匯儲備。
(四)全球經濟不平衡狀態,促使大量美元儲備資金的迴流,在一國開放經濟條件下,經濟系統的內部不平衡需要相應的外部不平衡來彌補。中國外匯儲備的增加和外貿持續順差就成為緩解內部不平衡的外在表現。

正面影響就是增強償債能力,國際地位……(其實就是外匯儲備的功能)
負面影響:
第一,加大了央行的對沖外操作成本,削弱了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貨幣政策調控的有效性。
這種旨在弱化基礎貨幣大量投放的負面影響的「對沖」操作限制了
第二,導致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不均衡,不利於實現經濟增長向內需主導型模式的轉變。
第三,增大了人民幣升值壓力,不利於對外貿易順利開展
第五,成為導致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原因,影響了銀行的資金使用效率,加劇了經濟結構失衡。

⑤ 我國國際儲備現狀的看法

當前我國外匯儲備並未明顯過剩2004年的實際外匯儲備額6099億美元與以上根據2004年度的有關數據測算出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相比,可以發現雖然要多些但並未明顯的過多。我們認為,考察我國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情況是否合理和正常必須放在整個國際環境下進行,單單考慮我國自身情況不可能得出全面的認識。1.近年來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出現了普遍快速增加的勢頭。二戰後初期,除美國外,幾乎所有國家都幾乎沒有外匯儲備,根本談不上滿足三個月進口量的儲備規模。隨著西歐各國和日本經濟恢復,全球外匯儲備開始逐步增長,到1960年,全球儲備資產(除去黃金儲備,下同)達到220.64億美元,剛好能滿足兩個月的進口,工業化國家持有153.01億美元,能滿足2.09個月的進口額,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發展中國家僅能滿足1.77個月。到1970年,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水平超過了工業化國家,上升到滿足2.36個月的進口量,而發達國家則微幅下降為2.05個月。到1990年,全球外匯儲備規模達到了滿足三個月進口量的規模,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能滿足4.25個月進口,發達國家為2.71個月。到1995年,全體發展中國家持有的外匯儲備量首次超過工業化國家,儲備規模為5.07個月進口額,工業化國家僅為2.53個月。到2003年底,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已能滿足8.52個月的進口,而工業化國家僅為2.98個月。整體上來看,自1960年以來,發達國家的外匯儲備規模在2-3個月進口量的規模,變化不大(如果不考慮日本在內,整個發達國家的外匯儲備水平是凈下降的);而全體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規模則從不到2個月進口水平,上升至能滿足近9個月的進口,規模增加了近5倍。2.橫向來看,我國的外匯儲備水平在高儲備國家中位置居中。從2004年末的外匯儲備來看,我國的外匯儲備能滿足13個月的進口,而日本是22個月,中國台灣省為17.3個月,俄羅斯為13個月,印度為16.5個月,韓國為10.5個月。從外匯儲備佔GDP的比重來看,我國為37%,日本為17.6%,俄羅斯為17.6%,印度為19.8%,韓國為29.2%,中國台灣省為79.2%,新加坡為120%。綜合來看,我國的外匯儲備水平在高儲備國家中居於中間位置,還不能說是嚴重過剩。3.近年來發展中國家出現的金融危機表明,按滿足3個月進口之需衡量外匯儲備是否適度已經不再適用。在1996年,泰國持有外匯儲備能夠滿足7月進口之需,印度尼西亞能夠滿足5個月,馬來西亞也能滿足4個多月,但是他們都發生了嚴重的金融危機,並且危機首先在外匯儲備相對更充足的泰國發生。盡管高水平的外匯儲備未能阻止金融危機的爆發,但是在國際上仍一直認為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充足的外匯儲備水平有利於防止金融危機的爆發。其實,重要的是如何衡量外匯儲備是否充足和適度,除了考慮進口因素外,也要考慮債務特別是到期債務量、國外投資者收益匯出及未分配利潤、潛在的資本外逃等因素。從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來看,盡管外匯儲備能夠滿足超過3個月的進口額,但是如果考慮到以上因素,則都顯不足了,這也就是危機爆發的原因之一。具體到我國,盡管我國自1994年匯率並軌以來一直為貿易順差,為彌補或防止貿易逆差的外匯儲備似乎並無實際需求,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我國借有大量的外債,每年還本付息的負擔較重;另外,經過多年的利用外資,在我國的外資存量已超過2000億美元,外商投資每年獲得的投資利潤以及未分配都比較客觀;此外,由於眾多方面的原因我國潛在的資本外逃對外匯需求也很巨大。因此,對於如何衡量我國的外匯儲備適度規模時絕不能單看進口規模,而實際上我國外匯儲備需要應對的可能不是貿易逆差時進口的支付需要,而是要應付未來可能發生的資本流出。總之,盡管從理論上難以確定我國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具體金額,但是毫無疑問,我國的外匯儲備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過剩。不過令人欣慰的是,一是與有關國家相比我國外匯儲備規模不算嚴重過剩,從存量來看,外匯儲備的少量過剩不會引起較嚴重問題;二是今年7月21日實行人民幣匯率改革改變了過去單一盯住美元的做法,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新的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實行將逐步增加人民幣匯率的彈性,並逐漸引導市場的預期向供求均衡方向發展,央行也能從維護人民幣對美元固定匯率中漸進抽身,從而最終遏制外匯儲備的高速增長。

⑥ 如何對我國國際儲備快速增長的原因進行分析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國外各國的貿易日益頻繁,不斷拓展對外交易的深度和廣度,我國外匯的規模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外匯儲備增長緩慢,進入21世紀,我國外匯儲備增速開始加快,據2009年4月底數據,中國外匯儲備排名世界經濟體第一,日本居第二,俄羅斯居第三。直至今日,再次出現增長高峰,依然保持在第一位。外匯儲備作為一個國家經濟金融實力的標志,穩定本國匯率以及維持本國國際信譽的物質基礎,並非多多益善。近年來,外匯儲備規模的急劇擴大,已經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

一、外匯儲備增長過快的原因
1.熱錢的大量湧入
自古以來,中國作為一個資源大國、消費大國,一直受到外國的關注。外國人看重中國市場,不斷投資,形成熱錢大量湧入的局面。熱錢的目的在於用盡量少的時間以錢生錢,只追求高回報,純粹為了盈利而投資,不製造就業、商品或服務。熱錢的大量進入,加大外匯占款規模,影響貨幣政策正常操作,擾亂了金融體系的正常運行,造成我國外匯儲備的不斷擴大。
2.持續貿易順差
在我國政治環境穩定、市場潛力巨大和外資外貿政策優惠的吸引下,外資規模不斷增大,對外貿易持續順差,是我國外匯儲備過快增長的主要原因。由貿易順差引致的外匯儲備增加,反映了國內總需求不足,國內需求不足在宏觀層面上又進一步表現為中國的國內儲蓄大於國內投資。外商直接投資引起的外匯儲備增加,意味著中國將許多的良好投資機會拱手讓給了外國人。
3.政策導向誤區
外匯儲備是一種實際資源的象徵,但並不是外匯儲備越多越好,這種觀點是一種脫離國情的片面觀點。外匯儲備增長與經濟運行狀況之間不一定成正比關系,大眾的錯誤理解,使企業將眼光放在了吸收資金方面,造成外匯儲備增長。

二、巨額外匯帶來的負面影響
1.損害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據報道,中國外匯的借入儲備比例較大。如果中國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並借入大量外債,相當於將中國國內的資源低價轉給外國人,同時又以高價借入了國外資金,其中的損失是可以預見的。國內的有效資源沒有給國內的經濟發展創造價值,而且,外匯並沒有轉化為國民生產要素,沒有轉化為有效生產力,不能對中國經濟增長起到推動作用,反而由於這種過快的增長,損害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2.增加了外匯儲備管理的風險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國際資金的大規模流動,金融市場的利率和匯率的劇烈波動,美元不斷貶值,美國的市場經濟蕭條,次貸危機,這些市場經濟的不穩定性,都勢必會影響外匯儲備管理的風險。而我國的外匯以美元為主,外匯積累過多,導致市場流動性過多,也增加了央行對沖工作的壓力, 嚴重增加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風險。

三、措施建議

1.尋找新的投資方向
中國人民銀行(PBOC)行長周小川9日在馬來西亞出席央行會議時表示:「中國是不是該考慮將儲蓄轉向非洲那樣的地方,而不是太過集中於美國呢?」我們可以理解為將中國外匯投資於非洲市場,投資開發非洲。在金融危機的大形勢下,各國都積極尋找方法來幫助本國度過危機。西方各大公司縮減開支但求自保,這樣就在非洲空出了很大一塊市場,而中國正苦於龐大的外匯儲備沒有投資方向,兩者各取所需,可以達到雙贏的局面:非洲窮國得到了優良的基礎設施和發展資金,中國則為多得燙手的外匯儲備找到了出路,去交換實實在在的資源,同時贏得了非洲市場,可以解決國內過剩產能問題。
2.培育並完善一個完全的外匯市場機制。
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國內應該培育並完善一個完全的外匯市場機制,完善匯率的決定基礎,增加匯率的靈活性,穩定人民幣的匯率,重視結構性調整政策。
3.建立外匯儲備投資機構
當前許多國家利率偏低,導致各國央行難以讓外匯儲備達成更高收益。中國在本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形勢之下,建立外匯儲備投資機構,在堅守安全、流動性及報酬等目標下,建立多元化的投資機制,將外匯轉化為實在的資源,為進口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和信息服務,推動中國市場經濟發展。
4.加強風險管理,逐步放鬆利率的管制
國家外匯儲備的管理原則可以歸納為「安全、靈活、保值、增值」。適時對造成國際收支長期順差的宏觀經濟相關政策和戰略進行調整。運用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建立完善的內部風險管理制度和風險披露制度。深化外匯管理體制的改革,取消不必要的管理體制,簡化手續,允許小額境外投資購匯。進一步取消在外匯資金審核等方面存在的不必要的限制。積極鼓勵企業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加強中國和世界經濟的經濟互補。
5.追求外匯儲備多元化的目標
多投資一些長期產品或實物產品;將部分外匯儲備幣種換成其他貨幣,以改善大量持有美元,造成受美國市場經濟制約的局面;建立礦產資源儲備制度,利用外匯儲備較多的條件,增加國家戰略性資源的儲備;另外還可以購進黃金、石油、天然氣、稀土礦等不可再生的戰略資源,為我國進行長遠性的戰略投資提供資金保障。

⑦ 3、 根據我國目前國際儲備的基本情況,分析我國外匯儲備的數量管理和結構管理問題。

:①當前國際上通行的外
匯儲備規模理論主要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這些理
論都有各自的優勢,當然也不乏不足之處。本書認為,各國應根據本國的
具體情況,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理論來確定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②中國
在今後較長一段時期內對外匯儲備的需求將是巨大的,而儲備供給卻不容
樂觀。危機發生時,被沖擊國的外匯儲備需求急劇上升,而外匯儲備的供
給卻急劇下降,所以,發展中國家需要外匯儲備的超前積累來滿足危機時
的需要。因此,我斟現有外匯儲備的規模並不明顯偏大,現有儲備規模應
該包括未來儲備的超前積累部分。③短期內,由於中央銀行的干預和不完
全的市場機制,使外匯儲備增長與物價上漲之間不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
但從長期來看,外匯儲備可以通過影響貨幣發行而間接影響消費物價指數
,從而增加物價上漲的壓力;外匯儲備增加會導致人民幣升值,但二者的
相關系數較小,從長期來看,外匯儲備增加必然會導致本幣升值;外匯儲
備和貨幣供應量的被動增加,使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給的主動性大大降低
;我國外匯儲備增長導致貨幣供給渠道改變,對東西部貧富差距擴大有一
定影響,體現在:外匯儲備增長與東西部人均GDP差距和居民消費水平差距
擴大之間有較大程度的一致性,同時,東部居民消費水平增長明顯減慢,
這與同期高速增長的外匯儲備和人均GDP不相協調,表明外商直接投資對我
國東部地區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作用已經進入「邊際效益遞減」階段。④
建議從制度上和機制上解決外匯儲備增長對經濟的負面影響,著力在以下
幾個方面做出改進:加強外匯市場建設,推進匯率制度改革;加強對資本
項目的監管;穩步推進對外直接投資;積極採取其他沖銷措施;積極發展
貨幣市場等。⑤建議成立國務院領導下的由多個政府職能部門相互協調的
國際儲備戰略決策小組,實現各部門對儲備管理的高度協調和配合。對於
外匯儲備委託經營部分和中央銀行自營部分提出了建立相應的授權系統。
⑥在外匯儲備結構管理方面,可將外匯儲備分成兩大部分分別管理:是穩
定組合和投資組合。同時,對我國外匯儲備的資產結構和貨幣結構安排做
出了設計。

⑧ 我國國際儲備管理的規模分析

我國國際儲備的構成與其他國家一樣,由黃金、外匯、儲備頭寸和特別提款權構成。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沒有建立與國際經濟接軌的國際儲備制度。1980年我國正式恢復了在IMF和世界銀行的合法席位,次年正式對外公布了國家黃金外匯儲備,並逐步形成了我國的國際儲備體系。
我國國際儲備體系的發展具有幾個明顯的特點:
1、國際儲備體系由不規范走向規范,儲備資產規模不斷增大,其中外匯儲備已列世界第二。
2、長期以來實行穩定的黃金儲備政策。我國黃金儲備的來源主要是依據國家黃金庫存的增長狀況以及對外經濟貿易發展的需要逐步調整的。1978年至1980年我國的黃金儲備規模為1 280萬盎司,1981年至今,穩定在1 267萬盎司的水平上。1997年以來我國的黃金儲備規模有所上升。這種儲備政策基本上符合我國的國情。

3、外匯儲備構成發生了變化,外匯儲備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外匯儲備已成為我國國際儲備的絕對主體。
(1)我國外匯儲備構成的變化。長期以來,我國的外匯儲備由兩部分組成:
①國家外匯庫存。
②中國銀行外匯結存。
但從1992年開始,我國的外匯儲備不計中國銀行外匯結存這部分,從而使我國的外匯儲備構成發生了變化。
(2)1994年以後我國外匯儲備規模迅速擴大。
1994年以前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變化不一,出現了「下降一增長一下降一增長」的循環變化特徵,但從1994年開始,我國的外匯儲備卻呈現出了持續大幅度增長之勢,在我國國際儲備總額中的比例屢破紀錄,目前更高達90%以上,外匯儲備已成為我國國際儲備的絕對主體。
但是,我國外匯儲備是不是越多越好?這是近年來學術界探討的一個熱點問題。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各種支付需求強烈,面臨的金融風險也較大,因此,外匯儲備不嫌多;另一種觀點認為,任何事物發展變化都應有個界限,外匯儲備還是適度為好。我們認為,我國外匯儲備應該講究一個適度的儲備量,外匯儲備過多,負面效益也很明顯。這是因為:①外匯儲備過多,而這「過多部分」主要是債務性儲備(如由對外借款等資本流入方式形成的),則必然增加外債負擔,也使儲備流動性減弱;②外匯儲備過多,一般會支持本幣匯率上升,會增強本幣的堅挺程度和國際地位,但同時卻不利於本國商品的出口;③外匯儲備過多,也會加大國內一定時期通貨膨脹的壓力,影響國內物價穩定和經濟發展;④外匯儲備大量增加,並不等於儲備效益也大量增加。因為外匯儲備多為硬貨幣,硬貨幣一般利率較低,因此儲備越多,利息收益的潛在損失也越大,而且,我國目前經營管理外匯儲備的水平較低,手段也較缺乏,從而造成較大的虧損;⑤外匯儲備不斷增加,事實上等於把得之不易的外匯存到外國銀行讓外國人使用,而我們自己有時卻以高利向國外借款,造成寶貴資源的低效益使用甚至浪費;⑥外匯儲備過度增加,還會失去獲取國際金融組織優惠低息貸款的權力,同時也會面臨更大的匯率變動風險,增加對其進行管理的難度;⑦外匯儲備持續過度增加,必然意味著國際收支存在不斷的順差,因而也可能招致其他國家的不滿甚至報復。可見,我國外匯儲備可適當多些,但不能過度。
我國今後應根據一定的方法或模型,確定出適度外匯儲備量,在此基礎上對過度外匯儲備進行投資。目前,各國對儲備投資都很重視,認為它是增加外匯儲備效益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手段。有的國家和地區還設立專門的機構對外匯儲備進行投資。例如,新加坡就專設金融管理局和政府投資公司,從不同側面對外匯儲備進行管理與投資;台灣從1990年開始,就推行「變靜態存款為動態投資」的策略;日本更是典型的對外投資國家,由於某外匯儲備高,對外投資遍布全球且始終名列前茅。我國目前對外匯儲備投資也予以了重視,據美國財政部最新月報統計顯示,我國現已成為美國第四大債主,僅次於日本、英國和德國。建議今後我國也設立專門化的儲備投資機構,採取多樣化的投資策略,進一步保障我國儲備資產的使用效益。
4、國際儲備來源多元化,但主要來自國際收支「雙順差」,即經常項目收支順差與資本項目收支順差。其中,外匯儲備主要來自經常項目順差(參見表8-7)。
我國外匯儲備的來源(1994-1996年) 單位:億美元
國際收支平衡表 差額 比重(%) 結受匯表 比重(%) 調整後差額 比重

總差額 845 100 877 100 877 100
經常項目 164 19 930 106 700 88
其中:貿易項目 448 53 541 62 451 48
非貿易項目 -333 39 389 44 349 40
資本項目 1127 133 -78 -9 83 10
誤差遺漏 -432 -51

不知道這個行不行!

⑨ 談談對我國國際儲備量是否適度的看法

當前我國外匯儲備並未明顯過剩

2004年的實際外匯儲備額6099億美元與以上根據2004年度的有關數據測算出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相比,可以發現雖然要多些但並未明顯的過多。

我們認為,考察我國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情況是否合理和正常必須放在整個國際環境下進行,單單考慮我國自身情況不可能得出全面的認識。

1.近年來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出現了普遍快速增加的勢頭。二戰後初期,除美國外,幾乎所有國家都幾乎沒有外匯儲備,根本談不上滿足三個月進口量的儲備規模。隨著西歐各國和日本經濟恢復,全球外匯儲備開始逐步增長,到1960年,全球儲備資產(除去黃金儲備,下同)達到220.64億美元,剛好能滿足兩個月的進口,工業化國家持有153.01億美元,能滿足2.09個月的進口額,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發展中國家僅能滿足1.77個月。到1970年,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水平超過了工業化國家,上升到滿足2.36個月的進口量,而發達國家則微幅下降為2.05個月。到1990年,全球外匯儲備規模達到了滿足三個月進口量的規模,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能滿足4.25個月進口,發達國家為2.71個月。到1995年,全體發展中國家持有的外匯儲備量首次超過工業化國家,儲備規模為5.07個月進口額,工業化國家僅為2.53個月。到2003年底,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已能滿足8.52個月的進口,而工業化國家僅為2.98個月。整體上來看,自1960年以來,發達國家的外匯儲備規模在2-3個月進口量的規模,變化不大(如果不考慮日本在內,整個發達國家的外匯儲備水平是凈下降的);而全體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規模則從不到2個月進口水平,上升至能滿足近9個月的進口,規模增加了近5倍。

2.橫向來看,我國的外匯儲備水平在高儲備國家中位置居中。從2004年末的外匯儲備來看,我國的外匯儲備能滿足13個月的進口,而日本是22個月,中國台灣省為17.3個月,俄羅斯為13個月,印度為16.5個月,韓國為10.5個月。從外匯儲備佔GDP的比重來看,我國為37%,日本為17.6%,俄羅斯為17.6%,印度為19.8%,韓國為29.2%,中國台灣省為79.2%,新加坡為120%。綜合來看,我國的外匯儲備水平在高儲備國家中居於中間位置,還不能說是嚴重過剩。

3.近年來發展中國家出現的金融危機表明,按滿足3個月進口之需衡量外匯儲備是否適度已經不再適用。在1996年,泰國持有外匯儲備能夠滿足7月進口之需,印度尼西亞能夠滿足5個月,馬來西亞也能滿足4個多月,但是他們都發生了嚴重的金融危機,並且危機首先在外匯儲備相對更充足的泰國發生。盡管高水平的外匯儲備未能阻止金融危機的爆發,但是在國際上仍一直認為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充足的外匯儲備水平有利於防止金融危機的爆發。其實,重要的是如何衡量外匯儲備是否充足和適度,除了考慮進口因素外,也要考慮債務特別是到期債務量、國外投資者收益匯出及未分配利潤、潛在的資本外逃等因素。從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來看,盡管外匯儲備能夠滿足超過3個月的進口額,但是如果考慮到以上因素,則都顯不足了,這也就是危機爆發的原因之一。具體到我國,盡管我國自1994年匯率並軌以來一直為貿易順差,為彌補或防止貿易逆差的外匯儲備似乎並無實際需求,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我國借有大量的外債,每年還本付息的負擔較重;另外,經過多年的利用外資,在我國的外資存量已超過2000億美元,外商投資每年獲得的投資利潤以及未分配都比較客觀;此外,由於眾多方面的原因我國潛在的資本外逃對外匯需求也很巨大。因此,對於如何衡量我國的外匯儲備適度規模時絕不能單看進口規模,而實際上我國外匯儲備需要應對的可能不是貿易逆差時進口的支付需要,而是要應付未來可能發生的資本流出。

總之,盡管從理論上難以確定我國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具體金額,但是毫無疑問,我國的外匯儲備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過剩。不過令人欣慰的是,一是與有關國家相比我國外匯儲備規模不算嚴重過剩,從存量來看,外匯儲備的少量過剩不會引起較嚴重問題;二是今年7月21日實行人民幣匯率改革改變了過去單一盯住美元的做法,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新的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實行將逐步增加人民幣匯率的彈性,並逐漸引導市場的預期向供求均衡方向發展,央行也能從維護人民幣對美元固定匯率中漸進抽身,從而最終遏制外匯儲備的高速增長。

⑩ 根據我國目前的國際儲備的基本情況,分析我國外匯儲備的數量管理結構和結構管理問題。

①當前國際上通行的外匯儲備規模理論主要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這些理
論都有各自的優勢,當然也不乏不足之處。本書認為,各國應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理論來確定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
②中國在今後較長一段時期內對外匯儲備的需求將是巨大的,而儲備供給卻不容樂觀。危機發生時,被沖擊國的外匯儲備需求急劇上升,而外匯儲備的供給卻急劇下降,所以,發展中國家需要外匯儲備的超前積累來滿足危機時的需要。因此,我斟現有外匯儲備的規模並不明顯偏大,現有儲備規模應該包括未來儲備的超前積累部分。
③短期內,由於中央銀行的干預和不完全的市場機制,使外匯儲備增長與物價上漲之間不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但從長期來看,外匯儲備可以通過影響貨幣發行而間接影響消費物價指數,從而增加物價上漲的壓力;外匯儲備增加會導致人民幣升值,但二者的相關系數較小,從長期來看,外匯儲備增加必然會導致本幣升值;外匯儲備和貨幣供應量的被動增加,使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給的主動性大大降低;我國外匯儲備增長導致貨幣供給渠道改變,對東西部貧富差距擴大有一
定影響,體現在:外匯儲備增長與東西部人均GDP差距和居民消費水平差距擴大之間有較大程度的一致性,同時,東部居民消費水平增長明顯減慢,這與同期高速增長的外匯儲備和人均GDP不相協調,表明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東部地區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作用已經進入「邊際效益遞減」階段。
④建議從制度上和機制上解決外匯儲備增長對經濟的負面影響,著力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改進:加強外匯市場建設,推進匯率制度改革;加強對資本項目的監管;穩步推進對外直接投資;積極採取其他沖銷措施;積極發展貨幣市場等。
⑤建議成立國務院領導下的由多個政府職能部門相互協調的國際儲備戰略決策小組,實現各部門對儲備管理的高度協調和配合。對於外匯儲備委託經營部分和中央銀行自營部分提出了建立相應的授權系統。
⑥在外匯儲備結構管理方面,可將外匯儲備分成兩大部分分別管理:是穩定組合和投資組合。同時,對我國外匯儲備的資產結構和貨幣結構安排做出了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