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黃金儲備 » 我國外匯儲備的規模調整
擴展閱讀
類似於金條 2021-03-31 20:26:33
何蘭黃金市廠 2021-03-31 20:26:32
蒲幣對人民幣匯率 2021-03-31 20:26:27

我國外匯儲備的規模調整

發布時間: 2021-03-20 19:25:56

『壹』 我國有多少外匯儲備,放在那裡

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消息,到3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12020億美元。

外匯儲備內一般是用於調整容國際收支、干預外匯市場以穩定本國匯率、抵抗債務風險維護國際信譽等。

但目前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已經大大超出合理水平,造成一系列的問題和浪費,因此要加強外匯儲備的管理,合理地利用外匯儲備。

世界各國的外匯儲備既不能放在抽屜和櫃子里,也不能存款於國內的銀行,投資於國內的有價證券,而只能存款於外國銀行〔包括本國的境外銀行和國內的外資銀行〕或購買外國的國債等有價證券。由於國債等有價證券流動性強、收益性高,所以,世界各國的外匯儲備大都投資於外國政府發行的國債等有價證券。

外匯儲備還運用於以下途徑:一、進口物資和技術用作重點項目投資或其它技術改造,通過國有商業銀行向企業發放專門貸款購買外匯,用進口拉動內需。二、把部分儲備交給一家或幾家基金代管。這些基金由專家把儲備按不同比例進行資產組合,並根據市場變化調整結構。從多年的情況看,這些基金獲取的收益較高。

這些都是關於外匯儲備存放、去向的問題。

『貳』 我國巨額外匯儲備的利弊分析

一、引言

外匯儲備在一個國家金融制度中的作用主要是「緩沖器」。足夠的外匯儲備表明一國干預外匯市場和維持匯價的能力,它對穩定匯率具有一定的作用;然而,如果一國外匯儲備規模過大,可能增加對貨幣流通和市場的壓力,對未來貨幣流通造成預期膨脹壓力。同時外匯儲備還可能因外幣匯率貶值而使國家蒙受損失,抑制經濟增長。因此,面對當前我國持續過快增長的外匯儲備,應如何保持適度外匯儲備規模提出建議。

二、外匯儲備現狀

外匯儲備,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

近幾年來,我國外匯儲備一直保持較快增長速度。2000年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僅為1656億美元,2001年同比增長28.1%,達到2122億美元。此後幾年,外匯儲備余額同比增長速度都超過30%。其中2002年增長34.9%,2003年增長40.8%,2004年增長51.3%,2005年增長34.3%,2006年增長30.22%。2006年2月底,我國國家外匯儲備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一。2006年底,我國外匯儲備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達到10663億美元。2007年全年,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1.5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43.32%,即為2144億美元,平均每月增加約385億美元。其中12月份外匯儲備增加313億美元,同比多增38億美元。2008年五月末外匯儲備余額近1.8萬億美元。

三、外匯儲備的積極作用

外匯儲備的不斷增強對一國經濟發展有著以下幾方面的積極作用:

1.提高本幣地位

一般來說,一國包括外匯儲備在內的國際儲備充足,表明該國彌補國際收支逆差、維持匯率穩定的能力強,國際社會對該國貨幣的幣值與購買力也充滿信心,因此,在國際外匯市場上願意持有該國貨幣,該國貨幣會走向堅挺成為硬貨幣,該國貨幣的地位和信譽也因此而提高。

2.彌補國際收支逆差

理論與經驗證明,當一個國家在國際交易中出現出口減少或因特大自然災害以及戰爭等突發情況而造成臨時性國際收支逆差,而這部分逆差又無法依靠舉借外債來平衡時,人們首要的選擇就是動用國際儲備來彌補此逆差,運用部分國際儲備來平衡逆差,會減緩逆差國政府為平衡國際收支而採取的一些劇烈的經濟緊縮政策對國內經濟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國際儲備在此可以起到緩沖作用。

3.支持本國貨幣匯率

這是國際儲備的重要作用之一。如「十國集團」當年在給國際儲備定義時就強調,國際儲備是作為維持貨幣匯率的「干預資產」。

4.增強國際清償力,提高向外借款的信用保證

一國所擁有的國際儲備數量的多少,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強弱的一個重要體現。國際儲備多,就意味著國際清償力高;國際清償力高,該國向外借款的保證得到加強,同時也表明該國金融實力和國際地位的提高。

5.獲取國際競爭優勢

國際儲備是國家財產,是國際清償力的象徵,因此一國持有比較充裕的國際儲備,就意味著有力量左右其貨幣對外價值,即有力量使其貨幣匯率升高或下降,由此獲取國際競爭優勢。

四、過快增長的外匯儲備對我國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

外匯儲備是一國財富的積累和綜合國力提高的表現。超過萬億美元的巨額儲備,意味著我國具有充裕的國際支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彰顯了我國足以影響世界的經濟實力。但如果外匯儲備持續過快增長也會給經濟發展帶來種種負面影響,概括起來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加大通貨膨漲壓力,增加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加劇我國與貿易夥伴之間的貿易摩擦。

外匯儲備的增加,促使外匯占款形式的基礎貨幣被動增加並通過貨幣乘數的作用相應增加貨幣供應量,隨著外匯占款持續上升,可供央行進行沖銷干預的空間已越來越小。這給央行帶來了相當大的困擾:一是貨幣政策的穩健性受到挑戰,貨幣政策面臨中長期的通貨膨脹壓力。二是由於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事實上的一體化,因此以匯率政策調節外部均衡,以財政和貨幣政策調節內部均衡的政策分配空間將可能喪失,內外部均衡難以同時達成。

中國外匯儲備在貿易順差和外商直接投資的共同推動下迅速上升,這恰恰使人民幣匯率承受更大的升值壓力。在現有的人民幣匯率制度下,如果央行沒有有效的資產來對沖過多的外匯占款,外匯儲備的迅速增加則會推動人民幣的不斷升值。

其次,延緩產業結構調整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我國貿易順差主要來自外商投資企業的加工貿易的出口增長,而國有企業加工貿易增長乏力。加工貿易的發展盡管有利於我國的技術進步,出口增長等,但也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一方面,造成我國貿易依存度過高,致使我國外貿出口缺乏持續增長的潛力;另一方面,沖擊了國內相關原料工業的發展,不利於帶動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

再次,高額的外匯儲備成本

外匯儲備是一種實際資源的象徵,它的持有是有機會成本的。我國持有巨額外匯儲備並借人大量外債,等於是以低價將國內資金轉到國外給外國人使用,同時還以高價從國外借人資金,其潛在的損失不容忽視。目前我國外匯儲備主要是以活期存款和國庫券等方式,放在海外生息保值、套利套匯。這種行為的實質就是國際貨幣流通國無償或是低息長期使用外匯儲備國資源,使我國變相地成為資本輸出國。因此,過量的外匯儲備規模實際上也是一種資金的閑置,即放棄了國內眾多的較高投資收益,形成外匯儲備的巨額機會成本,無法實現貨幣這種經濟資源的最優配置。

最後,增加了儲備資產管理的難度和風險

巨額的外匯儲備並不等於中國經濟就高枕無憂,高額的外匯儲備不僅積累了巨大的匯率風險,增加了中國配置這些資金的難度,還增加了央行和外管局管理國內各個微觀主體的外匯管理難度,只要少有不慎,前功盡棄不說,整個國民經濟的風險將暴露於外。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央行負有無限度對外匯資金回購的責任.隨著外匯儲備的增長,外匯占款投放量的不斷加大,這不僅從總量上制約了宏觀調控的效力,還從結構上削弱宏觀調控的效果,使得央行調控貨幣政策的空間越來越小。

五、保持合理外匯儲備規模的建議

鑒於超量外匯儲備對一國經濟發展存在以上諸多負面影響,從經濟長期穩定發展來看保持我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十分必要,下面就如何保持合理外匯儲備規模提出幾點建議:

1.實施外匯儲備機制改革

(1)優化外匯儲備結構

根據國際外匯市場上主要國際貨幣匯率變化的變動趨勢,前瞻性地優化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防止因某種貨幣的貶值給我國儲備資產帶來較大的損失。同時,把流動性與收益性原則相結合,尋求流動性與收益性之間的平衡點,妥善安排外匯儲備的資產形態。此外,從國家經濟安全的長遠戰略出發,動用部分外匯儲備,積極增加國內需要的產品和先進技術進口。在國際市場上價格較低的時候,購買部分石油,礦產等戰略性和稀缺性資源。購買的戰略儲備物資,既可以作為戰略儲備,也可以在適當的價格水平上拋售。

(2)優化外匯管理機制

把過去以防止資金外逃的外匯管理目標,轉移到以防止「熱錢」流入的目標上來,對各種形態的投機性資金的流入,進行跟蹤調查,完善統計系統,並給予適度的防範。由於借入儲備在外匯儲備中的比重日趨上升,貨幣當局有必要加強外債政策與外匯儲備政策的協調,在控制外匯儲備大幅度增長的同時,又要控制外債的盲目增長,一方面避免用種種優惠政策或較高成本引入國外資金,另一方面,又避免將大量外匯儲備閑置。

2.調整貨幣政策

(1)實施利率市場化改革

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真正完善匯率形成機制,完善利率—匯率的傳導機制。利率和匯率作為資金的對內價格和對外價格,已經成為我國價格體系中最後兩種沒有完全放開的指標。一方面,要解決市場利率結構問題,在匯率彈性機制的建設中,必須要解決利率在不同市場間的協調問題,利率市場化應邁出更大的步伐。另一方面,明確匯率政策是貨幣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2)實施外匯管理機制改革

改革現行的外匯管理機制,逐步過渡到意願結匯、持匯主體多元化,進一步完善外匯市場和推進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包括改革現行結售匯制度,擴大外匯指定銀行的結算周期限額,使銀行具備更大的外匯吞吐能力,形成中央銀行一級外匯調節力量和金融機構的次級外匯調節力量。同時,延長企業的意願結售匯期間,允許部分大中企業採取意願持匯,在此期間內業可以結匯和購匯金額可以沖銷;放寬目前結售匯制度中的一些限制,提高保留外匯限額,取消對中資機構開立對外賬戶的限制,放寬外匯貸款中結匯,購匯還貸的限制,從而使得「意願期間的持匯」成為外匯市場上的第三級影響力量。

(3)放鬆匯兌限制

放鬆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匯兌管制,激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國際化的道路,不僅有利於給過高的外匯儲備以合理分流,而且有利於我國利用國際資源、國際市場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

3.適度的財政政策

在運用貨幣政策抑制流動性的同時,還要採取特殊的財政政策,提升民生福利,啟動內需,從而通過社會保障的實現來推動經濟增長,實現人口紅利與民生改善、人口紅利與國力增強有機結合。

嘗試外匯管理與財政政策結合,為廉租房建設做出貢獻。因為外匯資產如果用於社會穩定,其作用將是更大的社會穩定溢出效應,從而實現從公平向效益的轉變。運用外匯儲備促使工業城市反哺農業地區,將對縮小城鄉差別進而為建設和諧社會提供特別貢獻。

4.其他配套政策

(1)「藏匯於民」,將外匯分散在民間,當國家需要時再集中。這樣不僅可分散匯率風險,還能便利企業和個人經濟活動。而央行需加快資本項目改革,健全外匯市場、豐富外匯投資領域和投資品種。

(2)限制逐利性短期資本

對逐利性短期資本交易盡可能實施長期限制。在必要時,可在資本項目下開征「外幣流動利息預扣稅」,包括外幣流入和外幣流出,通過這種靈活的非連續性的手段進行資本流動控制。

綜上所述得出,豐厚的外匯儲備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巨額外匯儲備為中國國民經濟安全構成了一道厚實的「城牆」;另一方面,身背「全球最大外匯儲備」的重擔,中國亦面臨潛在的巨大風險。我們只有趨利避害,變革求新,才能保持中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

『叄』 我國高額外匯儲備的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當然這並不是說外匯儲備越多越好,因為持有外匯儲備是要付出代價的。第一,外匯儲備表現為持有一種以外幣表示的金融債權,並非投入國內生產使用。這就產生了機會成本問題,就是如果貨幣當局不持有儲備,就可以把這些儲備資產用來進口商品和勞務,增加生產的實際資源,從而增加就業和國民收入,而持有儲備則放棄了這種利益。因此,持有外匯儲備,要考慮機會成本問題。第二,外匯儲備的增加要相應擴大貨幣供應量,如果外匯儲備過大,就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加貨幣政策的難度。此外,持有過多外匯儲備,還可能因外幣匯率貶值而遭受損失。因此,外匯儲備應保持在適度水平上。

『肆』 現在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是否適度,為什麼

我國當前的國際儲備量過多,社會經濟開放程度提高,與全球經濟聯系日益密切,我國國際收支狀況出現大規模的順差,導致我國外匯儲備規模急劇擴大。

措施:應對外匯儲備資產進行有效管理,建立和健全外匯管理制度,成立外匯投資管理公司,將超量的外匯儲備按一定的比例投資於外國政府債券、存入外匯銀行、投資國外房地產與股票、進口一部分國內急需的關鍵技術與設備,使國際儲備保持適度規模,有效促進經濟增長。

外匯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所持有的、可以用於對外支付的國外可兌換貨幣。並非所有國家的貨幣都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只有那些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兌換其他儲備資產的貨幣才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在對外貿易與國際結算中經常使用的外匯儲備主要有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

『伍』 外匯儲備規模過大為什麼會增加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網路知道中引用來的答案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截至2003年5月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已達到3400.6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536.53億美元。從總量看,儲備規模位居世界第二

『陸』 造成外匯儲備規模變動的原因是什麼

據報道,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9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085億美元,較8月末上升170億美元,升幅為0.5%,為連續第八個月出現回升。

分析人士表示,國內外匯市場供求趨於平衡,國際金融市場上非美元貨幣相對於美元總體升值,資產價格上漲,各因素共同作用促進了外匯儲備規模回升。

『柒』 我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 適合國情的研究方法 求高人指導 論文用

如何確定我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

從全球看,各國央行持有的外匯儲備已經超過6.8萬億美元。尤其是亞洲國家與石油輸出國家,自1976年牙買加體系確立以來,為應對匯率大幅波動與國際收支失衡,必然要保持適度的外匯儲備,以應付交易性風險和預防性風險。因此,這些國家外匯儲備呈現爆炸性增長。

那麼,一個自然的問題就是一國持有多少外匯儲備才算是合理規模呢?考慮到外匯儲備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支付進口。我們可以考慮把它和每月進口額進行比較。根據2007年底的數據測算,中國的外匯儲備可應付19.5個月,接近兩年的進口需求。這一比例與其他國家相比是比較高的。同樣高的還有台灣、日本、俄羅斯等國家。近年來,這些國家在多元化應用外匯儲備方面也作出了積極探索。

此外,隨著近三十年來頻繁發生的金融危機,外匯儲備的一個新功能就是防範投機攻擊,穩定外匯市場。因此,普遍公認的「適度外匯儲備規模」就是滿足支付進口、防範投機攻擊與穩定外匯市場三大功能的儲備規模。目前,學術界對如何測算「適度的外匯規模」在方法論上也日趨成熟:支付進口的水平由拇指法則決定(例如3個月、6個月、12個月等),償還外債本息的水平以外債實際規模決定,而用於防範投機性供給的水平則由緩沖存貨模型決定。我們總結迄今為止大量的關於中國外匯儲備充足與適度規模的經驗研究,可以發現,我國「適度外匯儲備規模」應當不超過1萬億美元。而現有外匯儲備約2萬億美元,高出了一倍。

另外一個佐證就是奧巴馬政府的白宮經濟顧問、經濟學家薩默斯的一項研究。他認為,中國以及中東、亞洲部分國家外匯儲備已經過多。根據他在2007年初的測算,中國超額外匯儲備約8200億美元。利用他的方法論測算2008年底的超額外匯儲備,也在1萬億美元左右。



超額外匯儲備的成本與損失

超額的外匯儲備並非「免費的午餐」。亞洲、中東各國付出了不少的成本與代價。對於我國而言,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一是機會成本。人民銀行通過發布央行票據從公開市場操作購買外匯儲備。央行票據的利率大約在2-3%左右。但根據發達市場的國債歷史收益測算,儲備所能獲取的收益也就在3-5%,加上操作成本,實際收益是非常低的。但另一方面,我們購買美國國債,為美國政府提供資金。美國政府再通過各種渠道以外商直接投資(FDI)的形式進入我國,獲取20%多的高收益。固然,這裡面有品牌因素、技術因素、人才因素,但不可否認的是,資金的成本被嚴重低估。

二是價值縮水的風險。大量投資於美元資產並偏重於美國國債與機構債的儲備結構在美元出現大幅貶值或美國國債與機構債的市場價值縮水時,將面臨外匯儲備國際購買力顯著下滑的危險。2008年以來,金融危機加劇了儲備價值縮水的風險。

三是流動性過剩。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中央銀行必須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等手段積累外匯儲備,即向金融體系注入基礎貨幣,造成國內貨幣市場流動性過剩。大量的資金無處可去,被投於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上,又造成了資產價格的非理性攀升,一旦資產泡沫破滅,對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的打擊都將是非常巨大的。



中美之間關於外匯儲備的「金融恐怖平衡模型」

2004年,時任哈佛校長的薩默斯首先使用了「金融恐怖平衡」這一概念,來描述美國與中國等高額外匯儲備國家的相互依賴關系。即美國依賴中國等高儲備國家的資本,而中國等高儲備國家依賴美國市場的需求。因此,盡管中國等高儲備國家的巨額外匯儲備用於為美國的巨額貿易赤字提供低成本的融資,但中美都無法退出這一平衡。

換言之,中國作為全球美國國債最大持有者,實際上處於左右為難的境地。如果中國開始減持美國國債,可能引發市場上拋售美國國債的羊群行為,因此中國為降低潛在風險的政策舉措,反而會加劇中國尚未減持的存量美國國債的價值下跌。中國持有的巨額外匯儲備反而成為中國在美國人手中的「人質」。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中國不能輕言減持美國國債。而美國一旦迅速減少進口,增加出口,力圖降低貿易赤字,中國等高儲備國家必然面臨出口銳減、經濟下滑的風險。

因此,只要「金融恐怖平衡模型」的前提沒有改變,即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沒有被替代,中國的經濟結構沒有調整到位,那麼中國投資美國國債的壓力就會一直存在,「金融恐怖平衡」的枷鎖在短期內就難以打破。



外匯多元化管理的漸進戰略

時至今日,學術界與實務界都認同外匯儲備規模遠遠超過了適度規模,超額的外匯儲備成本高昂,短期內儲備結構難以調整。那麼,我們應當如何確立外匯儲備的多元化戰略呢?我個人的建議是建立多層次、多目標、多主體的管理體系。

首先,應當根據不同的需求,將我國外匯儲備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對於適度的外匯儲備規模部分應保持較高的流動性,主要用於彌補國際收支逆差、防範投機沖擊與穩定匯率等,這部分儲備應繼續由國際外匯管理部門進行投資管理。

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傳統思路是確保流動性與安全性,由於美國國債依然是全球金融市場上最具流動性的安全資產。因此,美元資產依然應當是外匯儲備的主要構成部分。

近10年來,中央銀行外匯儲備管理的一個新趨勢是逐步開始對風險資產的投資,例如股票、新興市場國家主權債等。根據瑞士銀行對70多個央行的統計,截至2008年6月,已經有18個國家央行開始投資股票,16個國家央行投資新興市場國家債。

其次,對於超過適度規模的外匯儲備,應切斷其與貨幣發行之間的聯系,由專門的機構通過發行人民幣債券等方式取得人民幣資金後,向央行購買,未來則可在外匯市場上直接購買外匯。對於超額外匯儲備的運用可劃分為兩大目標——戰略性目標與收益性目標。

(一)戰略性目標的儲備管理可由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等機構牽頭組織實施。戰略性儲備按照盈利目標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盈利性戰略儲備。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可發債籌集專項資金,按照市場匯率用人民幣從央行購入外匯儲備,設立政府主導的盈利性儲備基金。其資金主要用於支持國有或民營企業「走出去」的項目提供融資,重點支持海外兼並、海外市場拓展、技術升級、資源能源收購等項目。金融危機以來,資源、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回落。我國應當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充分運用超額外匯儲備獲取我國經濟發展所必需、國內儲量嚴重不足等大宗商品。例如鐵礦石、銅、鉀等資源。另一類是非盈利性戰略儲備。可由財政部發債籌集專項資金,從央行購入外匯儲備。其資金可用於教育領域(支持公派出國留學)、科技領域(支持引進高新技術)、醫療(支持研發、醫療設備進口等)以及外交領域(國際援助以及文化推廣)。

(二)收益性目標的儲備管理應依託主權財富基金實施。主權財富基金這一概念始於2005年美國道富銀行經濟學家Andrew Rozanov。但最為權威的定義來自IMF。IMF在主權財富基金的《聖地亞哥原則》中提出,主權財富基金是一般政府所有的、具有特殊目的的投資基金或機構。它一般由政府建立,用來持有或管理資產以達成金融上的目標並採取一系列投資策略,包括投資外國金融資產。主權財富基金具有多樣化的法律、組織和管理的結構。它們形式各有不同,包括財政穩定基金、儲蓄基金、儲備投資公司、發展基金和沒有具體養老保險債務的養老保險儲備基金。迄今為止,主權財富基金規模約3萬億美元,累計超過40家主權財富基金。在機構投資者中,市場規模僅高於對沖基金和私募基金。從投資回報看,根據美國知名咨詢機構Cambridge Associates對60家機構投資者的統計,大部分資產規模超過10億美元的機構投資者中長期實際回報(5-10年)約5-6%。

從資產配置看,主權財富基金的長期資金與低負債的特點決定投資時限的長期性與風險偏好。主權財富基金普遍傾向於投風險資產,包括股票、私募基金和對沖基金等各類資產。幣種配置上,從美元資產逐步擴展到非美元資產。策略選擇上,從組合投資逐步向戰略投資轉變。特別是近10年來,主權財富基金參與的並購日益頻繁。

從投資目標看,國家設立主權財富基金,其行為與無限生命周期的企業、居民的經濟理性行為一致,國家可以視為追求國家效用最大化的「經濟人」。因此,主權財富基金完全是商業化的投資主體,其投資行為與商業機構並沒有實質性區別。追求商業回報是主權財富基金唯一的目標,它不應當也不可能承擔國家的政治目標。國家通過設立長期投資視角的主權財富基金,淡化了政府的短期政治目標,擺脫了政府預算短期行為。而且,通過有效的公司治理、透明度要求、監督管理以及回報目標等約束促使主權財富基金採取商業化、專業化運作。同時,也有利於避免政府更迭給國家財富管理帶來的干預,使政府取信於民、建立公信力,國家財富實現有效的代際轉移。我國的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公司在成立之初就確立了商業化運作、自主經營的模式,這也反映了各方對主權財富基金性質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