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黃金儲備 » 與適度國際儲備量有關因素包括
擴展閱讀
類似於金條 2021-03-31 20:26:33
何蘭黃金市廠 2021-03-31 20:26:32
蒲幣對人民幣匯率 2021-03-31 20:26:27

與適度國際儲備量有關因素包括

發布時間: 2021-03-20 19:22:51

① 國際儲備規模的影響因素

國際儲備(international reserve)是指各國政府為了彌補國際收支赤字,保持匯率穩定,以及應付其他緊急支付的需要而持有的國際間普遍接受的所有流動資產的總稱。

作為國際儲備資產,一般必須同時具有三個條件:1.一國金融當局必須具有無條件地獲得這類資產的能力;2.該資產必須具備高度的流動性;3.該資產必須得到國際間普遍接受。

國際儲備的作用
1.國適度緩解國際收支不平衡對本國經濟的沖擊。
2.維持本國貨幣匯率的穩定。
3.充當本國對外借債的基本保證。
4.影響貨幣發行量。國際儲備規模的因素

國際儲備並非越多越好,一般國際儲備需求決定其規模

影響國際儲備需求的主要因素
1.有國際儲備機會成本的持有量。
2.外部沖擊的規模和頻率。
3.政府的政策偏好。
4.一國國內經濟發展狀況。
5.對外交往規模。
6.借用國外資金的能力。
7.該國貨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所處的地位。
8.各國政策的國際協調。

② 影響國際儲備需求的主要因素

1、持有國際儲備的成本。等於進口品投資收益率與持有儲備仔細的收益率差額。

2、外部沖擊的規模和頻率。

3、政府的政策偏好。

4、一國國內經濟發展狀況。

5、對外交往規模。

6、借用國外資金的能力。

7、該國貨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所處的地位。

8、各國政策的國際協調。

(2)與適度國際儲備量有關因素包括擴展閱讀:

適度儲備原則:

1、確定適度國際儲備量是對其進行數量管理的首要問題。

(1)一國持有的國際儲備並非越多越好;

(2)一國持有的國際儲備量過少也會使該國蒙受損失;

(3)一國政府在國際儲備總量管理中主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如何確定適度國際儲備,二是採取何種措施使國際儲備達到適度水平。

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判斷一國國際儲備不足的客觀指標是:

(1)持續高利率政策;

(2)加強對國際經濟交易的限制;

(3)把增加儲備作為首要的經濟目標;

(4)持續的匯率不穩定;

(5)新增儲備主要來自信用安排。

③ 影響一國國際儲備的因素。

1.進口規模:由於國際儲備最基本的作用是彌補國際收支逆差,因而進口規模越大、佔用的外匯資金越多,發生逆差的可能性極數額也往往越大,就需要保持較多的國際儲備。另外,進口規模也是影響一國儲備下限——「經常儲備量」的決定因素。

2.貿易差額的波動幅度:儲備水平與貿易差額的波動幅度正相關。

3.外債的規模與期限結構:外債規模越大,短期需償還的外債越多,還本付息的壓力就越大,就越需要持有較多的國際儲備。

4.持有國際儲備的機會成本:持有的國際儲備越多,意味著放棄利用實際資源就越多,利潤損失就越大。該機會成本=一國邊際投資收益率-國際儲備資產利率-因儲備而減少的實際資源的投入經乘數效應引起的總利潤

5.外部沖擊的種類、規模和頻率。

6.一國對匯率制度和匯率政策的選擇:如果一國採用浮動匯率制而非定製匯率制、目標匯率區制等,就可適當減少持有的儲備量。

(3)與適度國際儲備量有關因素包括擴展閱讀

管理手段

國際儲備總量管理手段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儲備不足時,通常採取以下國際收支調節措施:

1.通過出口退稅、出口擔保、外匯留成和復匯率制等手段鼓勵出口。

2.以各種貿易和非貿易壁壘限制進口。

3.以外匯管理和延期支付等辦法限制資本外流。

4.貨幣對外貶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際儲備

④ 如何確定一國國際儲備的適度規模

一、一國國際儲備的范圍及其貨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作用。

1、如果一國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國並參加特別提款權的分配,則該國的國際儲備中除黃金和外匯儲備外,還包含在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和特別提款權,不僅其國際儲備規模有所擴大,而且增加了國際清償能力;從另一方面來講,可以緩解對外匯儲備的需求,使外匯儲備的持有量不必過多。

2、如果一國貨幣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則該國在調節國際收支不平衡和進行國際支付方面具有一個有利條件一可以用本幣來清償對外債務。因此,對儲備貨幣發行國來說,它無須保持規模過大的國際儲備。

3、至於其強大的經濟實力、持續的國際收支順差使其擁有雄厚的儲備資產,則另當別論。
二、國際收支流量的大小及其穩定程度。

1、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對該國的儲備需求具有決定性影響,也是決定一國國際儲備適度規模的最主要的因素。首先是其貿易收支的穩定程度。

2、如果一國出口商品貨源的供給彈性和銷售市場的需求彈性均大於1,進口商品需求彈性小於1,則表示其外貿收支相對穩定;若其進出口基本平衡或略有出超則不必顧及國際儲備;如果出口商品供給彈性需求彈性小於1,而進口商品需求彈性大於1,則表明外貿條件較差,需保持較充足的外匯儲備。

3、其次看國際收支差額的狀況及穩定程度。

4、一般來講,如果一國持續國際收支順差(經常項目十資本項目),則對國際儲備的需求很小;反之,若一國國際收支出現經常性逆差,則對國際儲備的需求較大;在國際收支狀況不穩定的情況下,可視其逆差發生的頻率和其它可選擇的調節手段來確定適當的儲備水平。

5、總之,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原因、性質、程度以及可供選擇的調節措施的多寡與優劣,將決定調節過程中所需的國際儲備量。
三、國際收支其它調節手段的運用及其有效性。如果一國實行嚴格的外匯管制或貿易管制,並能有效地控制進口和外匯資金的流動,則對外匯儲備的需求量相對較小,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其國際儲備存量不足。
四、一國國際融資能力的大小及所處的國際環境。

1、一個國家(主要是發展中國家)對外融資能力主要表現在:獲得外國政府及國際金融組織貸款的能力;獲取外國商業貸款的能力;在國際債券市場上的融資能力。

2、如果一國具有較高的債信等級,能迅速、便利地獲得外國政府貸款和國際金融機構貸款,且該貸款的來源穩定,條件良好,或者該國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籌資的能力很強,則該國無須持有過多的國際儲備資產;反之,若一國資信較差,國際融資能力低,就應保持充足的國際儲備。

(4)與適度國際儲備量有關因素包括擴展閱讀

適度國際儲備規模的確定方法

一、定性分析法

1、定性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國際儲備的短缺或過剩會直接影響到某些關鍵的經濟變數和政策傾向,因此,考察這些經濟變數和政策傾向的變動,就可以判斷儲備水平是否適度。

2、例如,表明一國國際儲備不足的經濟變數和政策傾向主要有下列指標:持續的高利率政策;外匯管制、外貿管制;緊縮性需求管理;持續的匯率不穩定;把增加儲備作為首要的經濟目標;新增儲備主要來自信用安排。

3、這些客觀指標產生的背景是,該國政府已經明確其適度儲備量的水平,因而當其採取高利率政策或獎出限入政策來改善國際收支時,便意味著該國存在儲備不足問題。正是由於儲備不足,該國政府缺乏干預外匯市場的能力,從而匯率不穩。於是,該國被迫通過國外借款來彌補國際儲備缺口。

4、定性分析法不乏其合理性,但它只能粗略地反映儲備的適度性,不能測算出一個確定的儲備量。而且用來反映儲備適度性的經濟變數和政策措施的變化可能並非由儲備過剩或不足引起,而是由其他經濟因素甚至政治因素所引起。

5、因為這種方法的前提是假定儲備水平是一種重要的政策目標,政府為達到預定的儲備水平目標而調整內部和外部的政策,但有些時候政府的政策調整可能是為了其他更重要的政策目標。

二、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主要包括比例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

(一)比例分析法。

1、即採用國際儲備量與某種經濟活動變數之間的比例關系來測算儲備需求的最適度水平。其中,進口比例法(R/M比例法)是目前國際上普遍採用的一種簡便易行的衡量方法。

2、這是由美國耶魯大學的經濟學家羅伯特?特里芬教授在其1960年出版的《黃金與美元危機》一書中提出的,其基本思路是:把國際貿易中的進口作為惟一的一個變數,用國際儲備對進口的比例(R/M)來測算最適度儲備量。

3、一國的R/M比例應以40%為最高限,20%為最低限。按全年儲備對進口額的比例計算,約為25~30%左右,即一國的儲備量應以滿足約3~4個月的進口為宜。

4、除此以外比例分析法常用的比例指標還有:儲備對外債總額的比例、儲備對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等。這種方法因簡明易行而被許多國家所採用,IMF也是這一方法的支持者。

5、但是比例法也有明顯的缺點:首先,某一比例關系只能反映個別經濟變數對儲備需求的影響,而不能全面反映各種經濟變數的影響。其次,對於R/M比例法來說,一是它理論上存在缺陷,即:國際儲備的作用並非只是支付進口。

6、二是各國情況不同,例如,各國對持有國際儲備的好處和付出的代價看法不同,各國在世界經濟中所處的地位不同等。這些差異決定了各國儲備政策的差異,因而各國對儲備的需要量也就不同。所以,只用進口貿易這個單一指標作為決定各國國際儲備需求量的依據,顯得有些依據不足。

(二)成本—收益分析法。又稱機會成本分析法。

1、這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以海勒、阿加沃爾為首的經濟學家,將微觀經濟學的廠商理論——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 ——運用於外匯儲備總量管理而得出的,即當持有儲備的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時,所持有的儲備量是適度的。

2、一般情況下,國際儲備的需求量與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成反比,與持有儲備的邊際收益成正比。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是運用外匯進口資源要素以促進國內經濟增長的邊際產出(可採用國內投資收益率來計算)。

3、持有儲備的邊際收益則是運用儲備彌補國際收支逆差,避免或推遲採用政策性調節措施,減少和緩解對經濟造成不利影響的好處,以及運用外匯購買國外有息資產的收益。只有當持有儲備的邊際收益等於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從而帶來社會福利最大化時,才是最適度儲備規模。

4、成本收益分析法具有測算的准確性高於比例分析法的優點,這種方法採用多元回歸和相關分析的技術建立儲備需求函數,克服了比例分析法採取單一變數的片面性。

5、但宏觀經濟中有些變數並不像微觀經濟變數一樣有界限分明的成本和收益,只能測算綜合成本和綜合收益。

6、這使成本收益法存在著不足之處:其計算方法比較復雜,涉及的經濟變數較多,有的數據難以獲得,只能憑經驗主觀選擇或採用其他近似指標替代,影響了計算結果的准確性,因而很難在實際生活中採用。

⑤ 最佳國際儲備量決定因素

1.有國際儲備機會成本的持有量。
2.外部沖擊的規模和頻率。
3.政府的政策偏好。
4.一國國內經濟發展狀況。
5.對外交往規模
6.借用國外資金的能力
7.該國貨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所處的地位
8.各國政策的國際協調

⑥ 一國在決定其國際儲備時應考慮哪些因素

國際儲備的管理。
國際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能隨時用來干預外匯市場、支付國際收支差額的資產。從一國的角度來看,國際儲備的管理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第一是數量管理;第二是幣種管理。數量管理講的是一國應保持多少儲備才算合理,幣種管理講的是怎樣搭配不同種類的儲備貨幣,才能使風險最小或收益最大。 (1)儲備需求的數量管理 參看以上題目的解析。 (2)儲備資產的幣種管理
儲備資產的幣種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由國際貨幣制度的演變所決定的。20世紀70年代初以前,世界各國的外匯儲備基本上都是美元儲備。由於各國貨幣同美元保持固定的比價,儲備資產幣種管理的任務也就未能成為國際金融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當時的儲備資產品種管理主要落在處理美元儲備與黃金儲備的關繫上。
自20世紀70年代初起,國際貨幣制度發生了重大變化,主要表現在:①單一的固定匯率制轉變為多種匯率制度。②儲備資產從單一的美元轉變為美元、馬克、日元、英鎊等多種儲備貨幣同時並存的局面。不同的儲備貨幣除匯率的走勢與波動不一樣外,其利率水平也高低不等,時常變化。③不同的儲備貨幣除匯率和利率不一致外,還有通貨膨脹串的不一致。匯率的下浮、利率的下降或通貨膨脹率的上升,都會損耗一種儲備資產的價值。因此,幣種管理的任務就進一步轉變為在研究不同國家匯率、利率、通貨膨脹率的基礎上,適當調度和搭配儲備資產的幣種構成.以減少損失,增加收益。④隨著國際貨幣制度發生重大變化,國際金融市場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各種新的金融工具和投資工具層出不窮,銀行國際經營的風險也隨著國際債務問題的出現和信用膨脹而增加,這也部分增強了儲備資產幣種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幣種管理應遵循的主要原則是: ①幣值的穩定性。
以什麼儲備貨幣來保有儲備資產,首先要考慮幣值的穩定性或稱保值性。在這里,主要應考慮不同儲備貨幣之間的匯率以及相對通貨膨脹串。一種儲備貨幣匯率的貶值(或預期貶值),必然有另外一種(或幾種)儲備貨幣匯率的升值。其次,不同儲備貨幣的通貨膨脹率也是不一樣的。管理的任務就是要根據匯率和通貨膨脹率的實際走勢和預期走勢,經常地轉換貨幣,搭配幣種,以達到收益最大或損失最小。 ②盈利性。
不同儲備貨幣資產的收益率高低不同,用它們的名義利率減去通貨膨脹率再減去匯率的變化,就得到了實際收益串。幣種管理的任務不僅僅是要研究過去,更重要的是預測將來,觀測利率、通貨膨脹率、匯率的變化趨勢,以決定幣種選擇。另外,同一幣種的不同投資方式,也會導致不同的收益率。盈利性要求適當地搭配幣種和投資方式,以求得到較高的收益率或較低的風險。
③國際經貿往來的方便性。
方便性管理是指在儲備貨幣幣種的搭配上,要考慮對外經貿和債務往來的地區結構和經常使用清算貨幣的幣種。如果一國在對外經貿和債務往來中大量使用美元(或日元)作為支付手段和清算手段,則該國需經常性地保持
適當數量的美元(或日元)儲備。在當今世界上,由於外匯市場日益發達,貨幣兌換的方便性大大提高,方便性在決定幣種選擇中的地位已經降低。但在實際生活中,一國對外貿易的地區結構、債務結構及其使用的支付和清算手段,依然是幣種搭配和幣種選擇中所要考慮的一個因素。

⑦ 一國國際儲備的數量多少及增減變化需考慮的因素主要有

1、試述影響一國國際儲備最適量的因素一國國際儲備量應保持在怎樣的水平才算是合適的,對國際儲備的需求本身就具有最適量的含義。一國保持多大的國際儲備量為宜,即最適度國際儲備量的確定,需從一國對國際儲備的需求和供給兩方面進行分析。(1)國際儲備的需求: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在既定條件下願意而且能夠獲得並持有一定量的國際儲備資產。其決定因素主要有:①持有國際儲備的成本.②經濟開放與對外貿易狀況.③對外資信與融資能力.④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⑤外匯管制的寬嚴程度.⑥匯率制度與外匯政策的選擇.⑦貨幣的國際地位.⑧應付各種因素對國際收支沖擊的需要。(2)國際儲備的供給一國國際儲備的增減,主要取決於其黃金儲備與外匯儲備的增減。2、如何適度管理我國外匯儲備的規模?我國的國際儲備也是由黃金儲備、外匯儲備、在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和特別提款權四部分構成。我國國際儲備的管理,主要是對黃金儲備和外匯儲備的管理。外匯儲備管理是我國國際儲備管理的重心。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管理應是將外匯儲備維持在一個適度規模的水平上。這一水平與用匯需求有關。近年來,我國外匯需求主要來自於以下五個方面:維持正常進口用匯需求;償還債務用匯需求;外商直接投資盈利返還用匯需求;政府幹預匯市的用匯需求和其他用匯需求(包括居民出境旅遊、求學、就醫等)。如果能滿足這五個方面的用匯需求或略有節余,則外匯儲備規模就是適度的。我們國外匯儲備貨幣結構管理需要堅持以下原則:一是實行儲備貨幣多元化,以減少匯率變動可能帶來的風險;二是根據對外匯支付的需要確定個儲備貨幣的比重,並隨時根據外匯時常匯率變動調整幣種結構。另外,發展中國家在積累外匯時還必須考慮償還對外貨幣性負債的需求。根據國際經驗,一國應當持有外債余額在10%左右的外匯儲備。除上述需要考慮的用匯需求之外,還需考慮滿足特殊需求的外匯儲備量,如防範國際金融風險、特殊的政策目標、政治動盪、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等。特殊需求與外匯儲備之比缺乏一個國際公認的指標。我國一般將其確定為10%~15%。

⑧ 確定我國外匯儲備量的規模應主要考慮的哪幾個因素

外匯儲備總量管理應考慮的因素:
1.國家經濟安全:我國必須擁有充足的國際儲備以防範風險,保持貨幣金融穩定和國家經濟安全。
2.國際收支的穩定
3.貨幣供應
4.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繁榮與穩定
5.國際儲備適度規模
外匯儲備結構管理應考慮的因素:
1.必須遵循安全性,流動性和營利性原則
2.儲備貨幣應與貿易支付和金融支付所需貨幣保持一致
3.儲備貨幣應與干預市場所需要的貨幣保持一致
4.應選擇多種儲備貨幣

⑨ 國際儲備的影響因素

1.進口規模:由於國際儲備最基本的作用是彌補國際收支逆差,因而進口規模越大、佔用的外匯資金越多,發生逆差的可能性極數額也往往越大,就需要保持較多的國際儲備。另外,進口規模也是影響一國儲備下限——「經常儲備量」的決定因素。
2.貿易差額的波動幅度:儲備水平與貿易差額的波動幅度正相關。
3.外債的規模與期限結構:外債規模越大,短期需償還的外債越多,還本付息的壓力就越大,就越需要持有較多的國際儲備。
4.持有國際儲備的機會成本:持有的國際儲備越多,意味著放棄利用實際資源就越多,利潤損失就越大。該機會成本=一國邊際投資收益率-國際儲備資產利率-因儲備而減少的實際資源的投入經乘數效應引起的總利潤
5.外部沖擊的種類、規模和頻率。
6.一國對匯率制度和匯率政策的選擇:如果一國採用浮動匯率制而非定製匯率制、目標匯率區制等,就可適當減少持有的儲備量。
7.政府的政策偏好/一國特定時期的經濟發展目標。
8.一國在國際市場上籌集應急國外資金的能力和成本:籌資能力越強,成本越低,一國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適當減少持有儲備的數量。
9.一國國際儲備的范圍和該國貨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所處的地位:如果一國是IMF成員國並且參與SDR的分配,則該國的國際儲備中除了黃金和外匯儲備外,還包括在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普通提款權)和分配的特別提款權,從而增加了該國的儲備形式和國際清償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該國對外匯儲備的需求量。另外,如果一國是儲備貨幣國(如美國),就可以通過增加本國貨幣的對外負債來彌補儲備貨幣的不足。而不需要持有較多的儲備。比如美國常常出現巨額的國際收支逆差(當然,這主要是由美元是最主要的儲備貨幣決定的),但從來不需要擔心發生無法平衡逆差或對外支付的困難。
10.一國的對外開放程度:經濟封閉、對外開放程度低的國家,通常對外匯儲備的需求量也較少。
11.其他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的運用及其有效性。比如,一國實行嚴格的外匯管制,並且能採用配額的形式嚴格有效地控制進口和外匯資金流動,就不需要太多的外匯儲備。

⑩ 國際儲備包括哪幾項

國際儲備主要由四種形式的資產構成:1、外匯儲備:指一國貨幣當局持有的以國際貨幣表示的流動資產,主要採取國外銀行存款和外國政府債券等形式。
2、黃金儲備:指一國貨幣當局持有的貨幣性黃金。在國際金本位制度下,黃金儲備是國際儲備的典型形式。
3、特別提款權:是國際貨幣基金於1969年創設的一種賬面資產,並按一定比例分配給會員國, 用於會員國政府之間的國際結算,並允許會員國用它換取可兌換貨幣進行國際支付。
4、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