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從七七事變之後到解放戰爭結束,中國,日本,法國,英國的槍械名稱
http://tieba..com/p/2538640144?pn=4
這里的非常詳細,前面是德國的。詳細程度令人拍案叫絕!反正我看完後就收藏到桌面上了。
置於中國,國產中正式,漢陽造步槍,輕機槍有仿瑞士啟拉利式和仿捷克ZB26式,重機槍有24式(仿製過多種版本的馬克沁式重機槍)和30節式(仿製美國勃朗寧M1917式重機槍),仿製日本大正10年(1921年)式擲彈筒,參照法國造60毫米迫擊炮,試制出31式60毫米迫擊炮,仿製德式37毫米戰防炮的30式37毫米戰防炮和20毫米高射炮,外加各種進口戰利品萬國造。
http://tieba..com/p/3158909270
這是法國武器。
② 七七事變中日軍轟開宛平縣城的是什麼武器
侵華日軍裝備的山炮,野炮,野戰重炮(150mm加農炮,270mm重迫擊炮,240mm重榴彈炮還有不少就不一一列舉了)等,如果看到宛平城那時候的圖片,可以把野戰重炮排除在外,而發動七七事變的是日本華北駐屯軍,也就是」中國駐屯軍「,即辛丑條約的產物,原來好像是叫清國駐屯軍來著,而日本侵華時候的精銳師團即17個常設師團,在七七事變之前沒在中國,而且這個駐屯軍是個步兵旅團,所以說用的裝備應該不是太好,也就是說只有山炮,野炮,而且應該是口徑小的炮。即75mm山炮或者野炮。四一式75mm山炮,三八式75mm野炮,三八改75mm野炮,還有種41式75mm騎兵炮,九四式75mm山炮的話應該不會因為這種炮服役的時候是1935年。具體是哪種就不清楚了,而且是不是火炮轟開的宛平城這個就不知道了,希望能幫到你。
③ 盧溝橋事變中國人有沒有武器
武器裝備肯定有的,不過兵員素質沒小日本強還沒什麼後援,所以拼不過小日本。
④ 請問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和日軍相比差距有多大 單兵裝備 武器哪些
極度缺少重武器和炮彈的中國軍隊
早在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就開始擴充軍備、整編部隊。據統計,歸中央管轄的兵工廠,庫存有1000萬發子彈、正在製造的有2000萬發子彈、向國外訂購的有3000萬發,合計6000萬發子彈,可供10個4團制的師一個月三分之二的用量,而各部隊自身所存的彈葯僅夠一個半月。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兵工署統計,僅有子彈5億發、長江北岸各地庫存山野炮彈卜福式山炮彈12萬枚、克式野戰炮炮彈10萬枚,合計21萬枚,僅夠20個師三個月的用量。
武器方面,國民政府雖然采購了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家武器,但在重武器方面十分匱乏。比如號稱精銳的德械師,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有清一色的德械裝備。
抗戰全面爆發前,裝備少量德式武器的20個調整師,比如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全師步槍採用中正式步槍,機槍是自己仿造的捷克式、馬克沁重機槍(仿造的叫「二十四式」)。團、營級採用的迫擊炮則是仿造法國布朗德的81毫米迫擊炮,也就是二十式82毫米迫擊炮,其中有極個別團有哈衣哈75毫米步兵炮。
師直屬炮兵第87師、第88師採用日造大正六年式75毫米山炮(41式),每個營12門,第36師採用38式野戰炮和六年式山炮。戰車防禦炮只有第87師、第88師各分到1個連6門,第36師則沒有。
目前筆者能用檔案查到有部分德械的野戰部隊只有教導總隊,該部隊第1、3、5團每個團有一個平射炮連(47毫米平射炮4/6門),一個步兵炮連(德制75毫米步兵炮4/6門),並有4門德制37毫米高射炮,直屬炮兵營是德國克虜伯軍火工業的子公司,瑞典卜福斯廠製造生產的卜福斯M1930型75毫米山炮,共計12門。
⑤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的武器有幾個國家造的
有德國的,有繳獲日本的,還有就是自己造的(如漢陽造)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是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從1937年七七事變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將士書》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結束,歷時八年,被稱為八年抗戰、或簡稱抗戰;另一說法抗戰的時間應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挑起戰爭沖突,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美國的羅斯福政府正式對日宣戰,中國戰場成為二戰的主戰場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⑥ 盧溝橋事變中中國軍力及武器裝備的真實資料,以及與日本的對比情況
在戰爭初期,日本可以動員使用的軍事力量共約448萬人,其中常備軍約38萬人、陸軍17個師團、海軍艦艇約190萬噸、空軍與海軍飛機共2700餘架。當時,日軍用於侵華作戰的師團,每個師團2.2萬餘人、馬5800餘匹、步騎槍約9500餘支、輕重機槍600餘挺、火炮108門、坦克24輛。
而抗戰前中國人口約4.5億人,超過日本6倍多。但當時鐵的年生產量不足10萬噸、鋼的年生產量不足千噸,僅有很小的軍火工業生產能力,可以生產少量步兵武器、小口徑迫擊炮、小型艇船等較小型武器裝備,根本無法滿足戰爭對武器裝備的需求。大型武器裝備如飛機、火炮、坦克、機動車輛、艦艇等都不能製造,完全依靠向外國購買。
抗戰前,當時掌握全國政權的國民黨軍事力量計有陸軍步騎兵191個師、52個旅、海軍艦艇5.9萬余噸、空軍飛機300餘架。國民黨軍隊的總兵力約200多萬人,但內部矛盾很多。國民革命軍每師編制1萬餘人、步騎槍3800餘支、輕重機槍300餘挺、火炮46門。
1937年中日國力對比:
中國 日本
鐵產量 不足10萬噸 309萬噸
鋼產量 不足千噸 640萬噸
艦 艇 5.9萬余噸 190萬噸
飛 機 300餘架 2700餘架
常備軍 約200萬 約38萬
每個師(師團)
1萬人 2.2萬人
步 槍 3800餘支 9500餘支
輕重機槍 300餘挺 600餘挺
火 炮 46門 108門
坦 克 0輛 24輛
到1945年日本投降之時,全國依然有600萬預備兵。而整個抗日戰爭中國所謂牽制的60%日軍,都是「丙級」師團,"丁級「師團,真正的精銳」甲級「師團全死在了美軍的炮火下
說實話 沒有老美 中國現在得升日本國旗
⑦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的(海陸空)武器裝備概況如何
截至九一八事變爆發前,國府陸軍的武器裝備水平並沒有整體性的提高,中國的軍事實力也沒有實質性的改觀2。九一八事變後,應對對日備戰的需要,國府在引進德國製造的兵器和謀求兵器自製方面頗下功夫,但由於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各種因素的制約作用依然存在,國府最終還是在不知不覺中又陷入了愈建設愈依賴外國軍火的怪圈之中。國府雖然部分地提高了中國陸軍的裝備水平,但並未實質性地改變國民黨陸軍裝備落後的面貌3。七七事變爆發,拉開了抗日戰爭的序幕,國府的陸軍武器裝備進入了戰時建設時期
⑧ 抗戰時期蘇聯曾給中國哪些援助
抗戰時,蘇聯對中國的援助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貸款和物資援助,一類是人員及技術援助。
1、抗戰爆發後,蘇聯很快與中國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並向中國提供了三筆援華軍購貸款,貸款金額高達2.5億美元,實際到位資金約為1.731億美元。
這些貸款主要用於購買蘇聯的武器,以中國的茶葉、桐油等物資進行償還。此外,蘇聯還給予了中國非常優惠的物資購買價格,大部分武器其實是半價出售的。
由於當時中國抗戰形勢危急,對物資需求非常迫切,所以很多軍事物資還沒簽訂合同就已經運到了。
2、抗戰中,蘇聯向中國提供了1200餘架飛機、1317門火炮,82輛坦克、1800餘輛汽車、14025挺機槍以及大量的武器彈葯和石油等物資。
抗戰勁旅200師就是由蘇聯援助物資組建的。蘇聯的援助一定程度上解了中國的燃眉之急,有力的支持了中國的抗戰。
(8)七七事變前中國軍火儲備擴展閱讀:
揭秘:抗戰時期蘇聯對中共的資金支持
抗日戰爭時期蘇聯對中國共產黨的援助問題是蘇聯與中共關系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長期以來,學術界比較關注的是蘇聯對中共的武器援助問題,而對資金援助問題的研究較少。
抗日戰爭時期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共產黨(1937—1943.5)》等一批俄羅斯檔案文件的陸續披露和出版,使這一問題的研究有了新的進展。
蘇聯向中共提供資金援助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共一大召開以前。
到1934年夏秋間,莫斯科與中共中央及中共在各地的武裝力量失去電訊聯系後,蘇聯和共產國際對中共的援助基本都停止了。
此後直到1936年,在三個重要因素的作用下,又恢復了蘇聯對中共的援助。
第一,中共建立了穩定和可靠的根據地;第二,雙方的電訊聯系得到恢復;第三,中共的經濟狀況需要資金幫助。
1936年冬,蘇聯和共產國際的資金援助終於送來了,共產國際通過宋慶齡轉交給中共中央5萬美元。
1940年底以前,陝甘寧邊區、各抗日根據地及軍隊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由兩部分構成:其一是根據國共協議,國民政府發給的薪餉;其二是國內外進步人士的一些財力物力援助。
以陝甘寧邊區為例,1937年7月至1940年底,其財政收入的半數以上均來自外援。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外援中占最大比例的是國民政府提供的經費。由於對外援依賴較大,根據地財經很容易受其影響而陷入困境。為了擺脫困境,中共多次向蘇聯和共產國際尋求幫助。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揭秘:抗戰時期蘇聯對中共的資金支持
⑨ 七七事變——全國抗戰的爆發點
七七事變——全國抗戰的爆發點
盧溝橋的火葯味與馮治安的匆匆回平
對於二十九軍官兵來說,公元1937年的7月7日,是一個永遠無法忘記的日子。對於中國人民來說,這個日子意味著無言的心痛。對於日本人民來說,則將他們平靜的生活打亂,拖入了一場災難之中。
7月7日上午,日軍再次在盧溝橋以北地區演習,火葯味愈來愈濃厚。
氣焰囂張的日軍在盧溝橋地區不斷製造沖突,源於1936年9月18日的「豐台事件」。這就預示著,日軍有進一步占據盧溝橋的企圖,因為盧溝橋是一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軍事據點。
日軍的意圖是顯而易見的,因為盧溝橋與豐台一樣,同樣是北平的門戶,是華北的咽喉。它據著平津及冀察的生命線,而位於平漢路與北寧路之交接點,又為平保公路所經之地。所以在軍事上,日本必須據有豐台與宛平,才足以控制平津。
在盧溝橋事變前一年即1936年冬,日軍即試圖在盧溝橋附近購地,以便在盧溝橋、長辛店及宛平間建立一軍事堡壘,以與豐台駐軍成為犄角,來監視我國在宛平、永定河一帶的駐軍。然而中國人始終以警惕的眼光注視著日本人的一舉一動,此事終於因民眾和冀察當局之制止,未能實現。
從豐台事件起,日軍即對中方表示了其對於盧溝橋、西苑、南苑及長辛店各地駐有中國軍隊之不滿,希望二十九軍自動撤退。但均為二十九軍所拒絕。所以盧溝橋事變一發生,日方即積極從事布防,先奪得盧溝橋來和豐台形成犄角,然後以平津間的鐵路為紐帶,以北寧路為後方,而造成內線作戰的方式,來威脅平津,並以對付津浦、平漢兩路之中國軍隊。
在盧溝橋事變之初,日軍首先佔據宛平東北二三里的高地沙崗。此舉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先造成奪取盧溝橋之初步形勢。而日軍之一再違約,不肯從沙崗撤退,也純粹是為了這個緣故。因為沙崗能控制平漢與北寧之介面,而且是平保公路的必經之地,所以沙崗一旦被占,盧溝橋與宛平也就直接受到威脅了。
很顯然,日本帝國主義要進行華北的分離運動,那麼它就必須在軍事上造成以控制華北的首腦——平津的形勢,才能遂行其政治陰謀。盧溝橋在地理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一旦日軍占據盧溝橋,平漢交通為之堵塞,而將使北平進退失據,此舉無異於切斷華北之首腦——平津。如此一來,日本在華北即取得了政治和軍事的兩重控制。
日本人對於華北的覬覦由來已久。自從日本占據東北以來,就已經開始企圖造成包圍華北的形勢,特別是成為華北與西北的門戶之冀察及平津。日本人的計劃是,首先以秦皇島為根據地的海軍,協同熱河、察北的陸軍及偽軍,造成了兩面的包圍。另外則從綏遠發動偽軍來造成三面大包圍的形勢。而綏遠偽蒙軍在百靈廟一帶的慘敗,切斷了它的右翼。因此,它只有先從左翼以北寧線為根據來掠取平津,以期奪得華北之心臟,然後再兵分三路:東路沿平津線取山東,中路沿平漢線取河南,西路則由平綏路出南口以進窺察哈爾、山西和綏遠。7月7日在盧溝橋挑起戰事,正是日本人企圖用政治手段分離華北失敗之後,而以軍事冒險來達到這一目的的開始。
鑒於此,在盧溝橋事變爆發以後,日軍即開始組織它的戰略行動,分三路運輸軍火和軍隊集中平津;一路是從關外以北寧路為動脈,而向西南輸運;一路從熱河以平古大道(從古北口到北平)向南輸運;一路則從塘沽海口向西輸運。同時,也就把事件擴大,而加強其左翼,用冀東為根據地來展開對平津的包圍。
在中國方面,因為自從九一八事件以來,就沒有很好地在華北做防禦的准備,加之以受塘沽協定及種種政治上的約束,使平津的門戶洞開。
憂心忡忡的何基灃(時任三十七師一一O旅旅長)似乎已經嗅到了火葯的氣味。他意識到了事態的嚴峻,立即把消息報告了在保定的第三十七師師長馮治安。
馮治安意識到了情況的嚴重,他火速趕回北平。與何基灃商議後,他做了相應的准備。盧溝橋的戰事,讓馮治安成為國人皆知的抗日名將。
馮治安,河北故城人,1896年生。其父馮元璽,熱心興學辦塾。馮治安自幼隨父就讀,勤奮好學。馮治安目睹了中國的內憂外患和民不聊生的狀況,慨然嘆曰:「大丈夫當效班定遠,岳武穆之立功報國,揮戈救民,豈能逸居鄉里哉!」馮治安遂立志投筆從戎報效祖國,該名治安,志在治國安邦。
1912年3月,馮玉祥到河北景縣一帶招募新兵,馮治安前往參軍。他勤奮好學,待人寬厚,肯多做事,不辭勞苦,常對人說:「多做,多學,多見聞也
。」
1924年10月,馮玉祥在第二次直奉戰事中發動北京政變,建立國民軍,馮治安因作戰有功,被提升為衛隊旅旅長,駐兵於豐台附近。1926年9月17日,馮玉祥五原誓師,就任國民聯軍總司令,重整軍備,擴大編制,衛隊旅擴編為師,馮治安提升為師長。1927年,5月1日,國民聯軍改編為國民革命第二集團軍,馮治安升任第十四軍軍長,率部移駐河南確山,後又開赴信陽。1929年1月南京編遣會議以後,馮治安進入陸軍大學學習。中原大戰後,西北軍的殘部被張學良改編為陸軍第二十九軍,由宋哲元出任軍長,馮治安任第三十七師師長。
七七事變後,1937年8月,馮治安升任七十七軍軍長。10月,任第十九軍團長兼陸軍第一集團軍副總司令,率部轉戰於冀、魯、豫地區,後參加了著名的台兒庄會戰。1940年5月,張自忠在鄂北會戰時殉國,馮治安繼任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是抗戰八年國民黨軍中的主要抗戰將領。抗戰勝利後,馮治安任第三綏靖區司令,後兼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張克俠曾多次旁敲側擊勸他脫蔣起義,但馮治安捨不得榮華富貴,沒有答應,並把張克俠架空。1949年,馮治安隨蔣介石去台。1954年12月16日,馮治安病逝於台灣。
日軍「士兵失蹤」之謎
1937年7月7日那天天氣特別熱,溫度計從大清早就直線往上升,到了夜晚也不見涼意。7月7日上午,日軍又來到盧溝橋以北地區演習。下午,駐守豐台的日軍河邊旅團第一聯隊第三大隊第八中隊,由中隊長清水節郎率領,從兵營出發開到盧溝橋西北龍王廟附近,舉行夜間演習。演習的內容是「從龍王廟附近到東面的大瓦窯,向敵人的主要陣地前進,利用夜幕接近敵人,然後黎明時進行突擊」。
龍王廟在宛平城西北,大瓦窯在宛平城東北,三地之間各只有千米之遙,而且龍王廟內有二十九軍士兵駐守。日軍在此地進行夜間演習,顯然是有企圖的挑釁行為。
下午7時30分,暮色降臨,清水節郎下令部隊開始夜間演習。日軍部分軍官和假想敵旋即到東面活動。待天完全黑下來以後,近600人的部隊便向假想敵所在的東方移動。城內城外,劍拔弩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清水節郎在日記中寫道:「這天晚上,完全無風,天空晴朗沒有月亮,星空下面,僅僅可以看到遠處若隱若現的盧溝橋(這里指宛平縣城)的城牆,和旁邊移動著的士兵的姿態,是個靜悄悄的黑夜。」
在這漆黑的夜裡,日軍將蓄謀已久的侵略計劃一步步付諸實施了。當晚10時40分,宛平中國守軍聽到城東北響起一陣密集的槍聲。在寂靜的夜幕下,槍聲是那麼刺耳,引起宛平守軍的密切注意。
少頃,幾名日軍來到宛平城下,聲稱丟失一名士兵,要求進城搜查。宛平守軍認為,時值深夜,日軍進城搜查會引起誤會,妨礙治安。日軍仍堅持要進城。守城官兵拒絕說:我方部隊正在睡眠,槍聲響自城外,非我軍所發,日軍在演習場丟失士兵與我無關。我們執行上級命令,不能打開城門!日軍立即包圍宛平縣城,開槍示威。
來源:新華月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