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論述我國儲備結構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措施
如何管理好龐大的外匯儲備
【摘要】中國一直實行的出口導向型的戰略, 2006年2月我國的外匯儲備就已經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2008年3 月末,我國的外匯儲備余額已達16822 億美元。巨額的外匯儲備不僅加劇了國內金融市場流動性過剩的局面,制約了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加大了宏觀經濟政策內外平衡的壓力。如何有效提高中國外匯儲備的管理水平顯得非常重要。
【關鍵詞】外匯儲備 對外直接投資 國家投資公司 股權投資
一、外匯儲備管理的國際借鑒:積極的外匯管理
對外匯儲備進行積極有效的管理就是要在保證外匯儲備的安全性和流動性的基礎上, 對多餘的外匯儲備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 針對收益性進行不同於保值的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第三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已經擬定了建立國家投資公司, 國家外匯管理局儲備司負責管理應付國際收支的必要外匯儲備(約8000 億),而餘下的超額外匯儲備(約2000 億)則由國家投資公司(如今的中投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來負責進行投資。這樣, 既保證了外匯儲備的安全性和流動性, 也可以通過積極的外匯管理實現盈利性, 防止外匯儲備的縮水和實現國家的一些長期投資從而得到長期回報。如何才能使外匯的積極管理得到有效的實施呢?
我國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 例如新加坡的政府投資公司。新加坡的外匯管理體制是國家投資公司(GIC) 、淡馬錫( TEMASEK)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 共同負責外匯管理, 其中金管局負責貨幣外匯管理, 主要為了防止匯率波動, 維護外匯市場穩定, 保證國際收支的支付; 淡馬錫主要負責政府戰略性的投資;國家投資公司主要負責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 例如固定收益證券、股票、房地產等。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1981 年成立以來, 新加坡政府不斷減少金管局負責防範流動性的低風險、低收益的外匯儲備份額, 不斷增加國家投資公司負責的高風險、高收益的外匯儲備份額。可見後者的投資回報是十分可觀的。
二、我國外匯儲備管理措施分析
為了防止國際收支失衡,減緩外匯儲備的增長速度,2003年以來,我國政府出台了多項外匯管理措施。這些措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鼓勵對外投資,促進資本流出。在政府「藏匯於民」和鼓勵對外投資政策的影響下,2005年我國對外投資的增長速度明顯加快。2005年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額達到113億美元的規模,證券投資達到262 億美元,其他投資達到490 億美元,對外總投資達到865 億美元。但是,由於我國經常收支順差和資本流入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對外投資規模,因此,我國外匯儲備仍舊保持了快速增長的趨勢。單靠促進對外投資,短期內我國將很難降低外匯儲備的增長速度,糾正國際收支不平衡。二是鼓勵個人和企業
持有外匯,採取「藏匯於民」的政策。2005 年4 月17 日起允許境內機構和居民個人委託境內商業銀行在境外進行金融產品投資,推動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開展境外投資業務等。此外,2006年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共批准15家銀行134億美元境外代客理財購匯額度,批准15 家保險公司51.74 億美元境外投資額度,批准1家基金管理公司5億美元對外投資額度。在出台政策支持銀行、證券和保險機構對外金融投資的同時,國家外匯管理局2006年末還進一步調整了個人外匯管理政策,從2007年2月1日起,將境內個人年度購匯總額由以前的2萬美元大幅提高到5萬美元。通過這些措施實現「藏匯於民」。
三、我國外匯儲備有效結構管理應該採取的對策
1.建立統一的外匯儲備管理體制。中國當前外匯儲備管理有關的政府職能分散於若干不同的部門手中,如國家外匯管理局的儲備管理司、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中央匯金公司、國家發改委等。各個部門都有不同的目標和政策,彼此之間目前的政策協調也並不順暢。甚至在同一部門內部,尚有事權劃分不清的問題。因此,要將這些部門統一在共同的使命之下,並使有關部門進行良好的合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不對現有體制進行重新的規劃整合,則體制內部的矛盾,將可能極大地阻礙積極管理目標的實現。
2.外匯儲備的貨幣結構應該多元化,實現合理的貨幣結構比例。隨著世界幾個主要儲備貨幣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和前景的不斷變化,我國儲備貨幣幣種結構方案也應該逐步調整,在經過科學論證及相關決策確定後,應遵循分散操作、統一控制的原則開展實施。外匯儲備資產中應合理增加歐元、日元及其它外幣資產的比重。應該循序漸進地推進儲備幣種分散化,並密切注意貨幣匯率的變化,及時或不定期地調整各種貨幣的比例。
3.將部分國際儲備的資源用於國內經濟建設。2003 年底開始,利用外匯儲備以及通過注資的方式推進國有金融機構改造取得很好的效果,中央匯金公司用外匯儲備向銀行注資是一種資本金投入,由於匯金注資的幾大國有商業銀行,最終都完成了上市,外匯儲備實質上是投向了有較高收益和流動性的股權。可以考慮將部分外匯儲備轉換為人民幣,投資於普及教育、醫療與社會安全保障體系、環境保護等方面,並相應給與政策上的支持。
4.對外匯儲備的有效監督體系的構築。從國際上看,挪威等一些國家對外匯資產的管理和運用都建立了復雜的決策機制和風險控制機制,而且以法律法規的形式明確,從而滿足外匯儲備的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的要求。建立相關的法律制度,實質是防止由於外匯儲備的公共性質所造成的損失。因此,我國建立一套外匯儲備使用的基本原則、操作管理、投資決策程序和收益支配等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結論】我國外匯投資公司應形成一整套符合中國國情的儲備經營管理體系,包括完備的經營管理模式、科學先進的風險管理體系和不斷完善的內部治理結構,並具有一支專業化的儲備經營管理隊伍,充分吸取國外成功的外匯儲備管理經驗。讓龐大的外匯儲備正真的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關曉紅 邵學言: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的增加原因及管理現
狀[J].南方金融, 2005,(09)
[2]何 帆 陳 平:外匯儲備的積極管理:新加坡、挪威的經驗
與啟示[J].國際金融研究, 2006,(06)
[3]唐 欣 緯 恩:東亞外匯儲備管理體制的國際比較及借鑒
[J].中國外匯管理, 2005,(06)
② 求一篇關於我國巨額外匯儲備風險控制的論文(要求有出自的參考文獻)
對我國巨額外匯儲備管理的探究分析字數:3716 字型大小:大 中 小 [摘要] 截至今年9月底,我國外匯儲備已達9879億美元,高居全球外匯儲備持有量第一的位置。外匯儲備多,固然意味著國力的增強,但它也產生了如增加通貨膨脹壓力、持有成本及降低貨幣政策效力等諸多棘手的問題。本文結合當前我國外匯儲備增長因素的分析研究,旨在尋求有利於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一些思路和對策。
[關鍵詞] 外匯儲備 幣種結構 外匯管理
自1994 年外匯體制改革以來,我國外匯儲備增長迅速,1996年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到2006年2月底,達到8537億美元,超過日本高居全球外匯儲備持有量第一的位置。每月百億外匯儲備的增長速度,使人民幣不斷承受升值壓力。如何合理的管理高額外匯儲備,成為當前關注的焦點。
一、我國外匯儲備增長迅速的原因
1.貿易順差持續增長是外匯儲備不斷增加的直接原因
自1979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一直保持著持續快速的增長。之所以能保持持續的貿易順差,除了長期以來我國擁有良好的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外,還因為我國特有的貿易發展模式:一是我國有完善的基礎實施、良好的工業配套能力和大量熟練的廉價勞動力,吸引著全球製造業向我國轉移,使我國成為「世界工廠」;二是我國對外貿易形式主要是加工貿易,而加工貿易屬於一種增值的貿易形式,必然會出現貿易順差。由此可見,當前加工貿易是我國對外貿易順差中的最主要因素。
2.FDI的持續增長促使外匯儲備不斷增加
長期以來,我國為了吸引國外投資,刺激出口,制定了很多偏離中性的外資和外貿政策,如出口退稅政策、關稅政策、外資優惠政策。這些政策吸引了源源不斷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形成了與經常項目增長相互呼應的資本項目的持續增長。
3.全球收支不平衡下美國因素導致我國外匯儲備的增加
美國與中國的經濟結構不同,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多是物美價廉而附加值低的產品,美國巨大的需求和中國產品的競爭力,造成了美國對中國的巨額貿易逆差。另外,美國是一個儲蓄低於投資的國家,得從其他國家借債。中國等高儲蓄率國家對美國的投資主要是以國家的名義,外匯儲備的形式投資美國的國債,結果是外匯儲備的進一步增加。
4.內需不足、進口不力導致收支失衡和外匯儲備增加
對於世界主要經濟體而言,內需對貿易平衡的影響,要遠遠大於匯率調整的作用。我國國內消費不足,出口迅猛增長,導致進口額不及出口額,進口增長率不及出口增長率,對外依存度很高,勢必引起我國國際收支失衡,外匯儲備增加。
5.資本項目管制使外匯儲備增加
資本項目管制制度,主要是以強制結售匯制度以及外匯沖銷政策為主。強制結匯制下,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收購市場上多餘的外匯,形成大量的外匯占款。為了避免通貨膨脹,中央銀行又不得不採取外匯沖銷政策來沖銷外匯占款。強制結售匯之下的外匯供大於求以及外匯沖銷政策的實施,是對我國外匯儲備激增的最好解釋。
二、我國外匯儲備管理面臨的問題
1.外匯儲備經營管理效益較低,面臨貶值風險
持有外匯儲備是有機會成本的,我國外匯儲備的很大部分投資於美元資產,其收益率很低,這使得本可以利用的大量外匯資產閑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的速度,也就提高了經濟結構調整的機會成本。而且我國外匯儲備的增長相當於一個資本由中國流向美國的過程,實際的效果就是中國人在省吃儉用的同時,給美國人貸款。
2.為中央銀行控制貨幣發行帶來極大壓力,大大壓縮了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
由於外匯占款過多,使得貨幣供給增加,通貨膨脹壓力增大而央行為了減輕通貨膨脹壓力,不得不通過增發短期票據,「對沖」外匯儲備增加導致的增發本幣。由於央行發行的票據要支付利息,且票據利率高於美元資產投資回報率,經濟成本相當高。同時由於在收購外匯投放基礎貨幣的同時,不得不相應減少發放再貸款,貨幣政策操作空間受到擠壓。
3.貨幣幣種與資產結構未達到優化
從目前我國外匯儲備貨幣種類的選擇上看,根據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原則,我國的外匯儲備中幣種組合中存在過於單一的問題。儲備幣種過於集中在一種貨幣美元上,一方面隨著國際金融體系動盪,美元儲備的風險也在增加。另一方面無形中對所選擇貨幣的國家提供低息的貸款。
4.給人民幣升值造成巨大壓力
美國日本等國近年來一直要求人民幣升值,巨大的貿易順差是其中重要的因素。眾所周知,當前人民幣大幅的升值弊大於利,不僅會影響到我國眾多企業的綜合實力還會使投機盛行,破壞我國發展的大好形勢,因此,合理的處置外匯儲備可以為人民幣升值減輕壓力。
三、對解決我國巨額外匯儲備問題的構想
1.優化外匯儲備的貨幣結構和資產結構
我國外匯儲備資產管理中應該考慮對投資性動機的要求稍微高一些,以獲得最大的收益。中國應該購買以歐元或一些亞洲新興經濟體的貨幣計價的資產,以此來推動外匯儲備多元化,優化外匯儲備的貨幣結構和資產結構。目前最現實和最可行的方法,依然是實施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調整和資產結構調整。在幣種結構方面,應該適當擴大歐元資產和日元資產的比重;在資產結構方面,應該擴大投資於美國機構債和企業債的比重,並增加對美國股市上藍籌股的投資從而最優的利用好外匯儲備的價值。
2.建立外匯儲備風險管理制度
首先要確認和評估外匯儲備管理可能面臨的各種風險如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等,並且定義在儲備管理中可接受的風險水平和指標。我國貨幣當局要隨著不斷增加的外匯儲備規模,注重不同外匯儲備資產的風險程度,提高風險控制水平。如建立定期分析研究市場的例會制度,定期對整個資產進行市價重估;對交易對手資信狀況密切跟蹤、及時報告,努力控制信用風險;建立儲備管理的投資組合基準,以指導實際的儲備投資等措施。
3.適時增加黃金儲備份額。
近年來,在我國外匯儲備迅速增長的同時,黃金儲備在我國國際儲備中所佔的份額卻是非常低的,這種狀況和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的地位是極不相稱的。而且在目前金價穩中有升的情況下,黃金是一種有效的儲備保值手段,不僅有利於抑制外匯儲備縮水,而且更有利於減輕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因此,從這一層面看,適時增加黃儲備是優化外匯儲備投資的一條可選途徑。當然黃金儲備的適度增加必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切不可操之過急。
4.實施「走出去」的對外開放戰略,積極扶持和培養我國的跨國公司
從條件來看,中國企業初步具備了跨國並購的基礎,改革開放引起的國內市場國際化使得中國企業在國內實際上已經承受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政府政策的鼓勵與國內公眾的關注、支持也對跨國並購起到強大的推動作用。跨國公司掌握著全球化時代資源配置的主導權,培養中國的跨國公司,對於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真正形成世界經濟強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將外匯資金配置到這些方面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5.注資國有金融機構,推進國有金融機構的改革
我國已動用了億美元外匯儲備為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注資,支持這些機構進行股份制改造。從注資、股改上市的實踐來看,儲備注資是推動國有金融機構完善治理結構、提高經營績效的可取方式。注資後,三家國家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大大提高,增強了抗風險能力,為其上市鋪平了道路,同時也有利於吸引戰略投資者的介入。目前,我國惟一的國有獨資的再保險公司中國再保險集團公司也已獲批註資,以重組改制上市。我們可以參照這一模式,擴大對其他國有金融機構,如政策性銀行、國有保險機構的注資,鞏固國家在金融領域的控制地位,推進國有金融機構的改革,並獲得相應回報。
6.增加石油戰略儲備,為長遠利益打算
在價格合適的時候,逐漸增加石油的戰略儲備,或者與石油輸出國合作,投資石油戰略儲備的基礎設施。在石油資源方面展開比較藝術的「石油外交」,爭取石油輸出國的穩定供給,用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石油資源的國際布局。這樣不僅是一個有效的外匯管理方式,也促進了我們全方位能源戰略的建設。
四、結論
對於已產生眾多問題的巨額外匯儲備,我們目前應積極借鑒國際儲備管理經驗並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提高儲備盈利性,採取合理的儲備管理模式,最大限度的發揮好外匯儲備的價值,使外匯儲備的投資盡可能服務於本國利益。
參考文獻:
[1]左小蕾:萬億外匯儲備的四個出口[N].江蘇經濟報,2006(10)
[2]巴曙松等:中國外匯市場運行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3]何澤榮:中國國際收支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
[4]馬傑古田軍:「加強外匯儲備運營,適時調整幣種結構」,《商場現代化》,2006年第3期
③ 我國目前流動性過剩的原因、表現及對策
、流動性過剩的概念及過剩程度的度量
流動性過剩是一種比較復雜的貨幣金融現象,但又不完全屬於金融問題。
1.以貨幣供應量衡量的流動性過剩程度
為了公正地評估流動性過剩的程度,應對正常流動性與過剩流動性進行必要區分。2005年三季度以來,廣義貨幣 M[,2]增長率明顯高於預測增長率,二者差額大致為3000億元,這部分貨幣供應是考慮了正常流動性即貨幣供應量趨勢增長率之後的增量,可視為過剩流動性。如果從歷史平均水平來看,2004年以來,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長率基本上處於1995年以來的平均水平之下。從這個意義上看,目前,我國雖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動性過剩,但並不表明現實的流動性過剩問題已十分嚴重。
2.以銀行存貸款衡量流動性過剩程度
從銀行存貸款角度來衡量流動性過剩程度,也可得到基本相同的結論。據預測,近年來的貸款增長率處於自身趨勢預測與GDP回歸預測之間,說明貸款增長基本正常。銀行流動性過剩並非減少貸款而產生,而是與貨幣供應量密切相關的資金供應層面的過剩。
3.考慮到央行對沖到期因素,潛在的流動性過剩壓力加大
近幾年,央行持續大量發行央行票據對沖流動性:同時,多次動用准備金率凍結流動性,使得部分資金沒有表現為現實流動性過剩。如2006年,盡管央行票據發行量已達到了3.65萬億元,同時進行了總量為1.99萬億元的正回購操作,公開市場總計回籠的資金量高達5.7萬億元。2007年第一季度,央行票據發行量已達1.82萬億元,接近上年全年發行量的50%。3月末,央行票據余額已高達3.9萬億元。但由於近幾年持續大量發行央行票據對沖流動性,隨著對沖數量的增加,央行票據期限越來越長、利率越來越高、難度越來越大,到期央票抵消部分對沖作用的效應逐步開始顯現。隨著對沖空間的進一步縮小,部分潛在流動性可能轉換成為現實流動性。
事實上,在目前央行可有效地對沖的情況下,潛在流動性過剩壓力雖然較大,但現實流動性過剩程度還處於可控范圍內,即大約3000~4000億元的規模。如果部分潛在流動性可能轉換成為現實流動性,則過剩流動性規模將有可能處於0.3~3萬億元之間。潛在流動性過剩壓力比現實流動性過剩問題更加突出。
二、我國流動性過剩的原因及其與國際流動性的關系
1.全球流動性過剩與我國匯率及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相對滯後,是目前流動性過剩的直接原因
表面上看,當前我國出現的流動性過剩主要是貨幣與匯率問題,在一定意義上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國家貨幣對外價值變化相對滯後於經濟實力提升,導致內外經濟不均衡的伴生現象。事實上,導致我國目前出現流動性過剩的貨幣因素還包括:發達國家寬松貨幣政策導致全球流動性過剩,進而國際游資(熱錢)大量存在,我國匯率相對低估導致國內存在套利機會,以及我國外匯管理體制因素造成的央行基礎貨幣投放增加等。其中,全球流動性過剩是必要條件,但非充分條件。如果國內沒有套利空間,國外流動性資金雖然會進入我國,但可能以平均水平或較低水平進入。在一定意義上講,由於匯率低估等因素造成的套利機會是直接導致境外流動性進入我國的關鍵條件。即使國外不存在明顯的流動性過剩,只要存在明顯的套利機會,國際游資就仍會大量進入我國,當然,其規模要明顯小些。
(1)全球流動性過剩是我國出現流動性迅速增加的重要外部因素。一個時期以來,在國際金融體系處於主導地位的主要發達國家,為了應對通貨緊縮和國際反恐等需要,實行比較寬松的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導致全球流動性充裕。不僅造成全球貿易收支失衡,也導致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度上升。貿易順差、直接投資和國際游資等構成了國際流動性向我國輸入的主要途徑。隨著我國貿易順差的增加,以及順差引發的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也導致國際資本持續看好中國,國際游資則通過各種渠道大量進入我國。
(2)匯率低估、資產價格偏低及預期因素等提供的明顯套利機會,是國外流動性進入我國的關鍵因素。在國際流動性過剩的條件下,一國出現的流動性過剩,在一定意義上說,是流動性絕對過剩,在沒有明顯國際流動性過剩的條件下,通過流動性的國際轉移而出現的一國流動性過剩可稱之為流動性相對過剩。我國目前由於匯率低估、資產價格偏低及預期因素等提供的明顯套利機會,國外過剩流動性的大量進入,其中,既有絕對意義的流動性過剩,也有相對意義的流動性過剩。
(3)外匯短缺時期產生並延續至今的外匯管理制度,即結售匯制度,是造成流動性過剩的重要體制原因。雖然結售匯制度已有所放鬆,但在升值預期存在的情況下,難以產生應有的效果,仍以「慣性」 方式運作,使得貿易順差源源不斷地轉化成為國內超額貨幣供應。
2.高儲蓄率、出口導向模式,是流動性過剩的基礎和根本原因
從深層次原因來看,我國目前出現的流動性過剩是趕超戰略模式下有意無意地以「高儲蓄—低消費」支持的投資驅動經濟增長模式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必然面臨的問題,即通過以優惠政策和廉價資源環境支持的低成本出口導向戰略,釋放「高儲蓄率」模式所形成的內部失衡壓力時所引發的內外失衡的一種表現形式。
(1)高儲蓄率是出現流動性過剩的長期基礎和重要背景因素。當然,低儲蓄率國家也可能發生流動性過剩,而高儲蓄率國家並不必然產生流動性過剩。在經濟發展初期資本要素嚴重短缺的情況下,高儲蓄對於破解資金缺口是十分必要的。這也往往是許多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實施趕超戰略時提高儲蓄率的重要原因。隨著一國的經濟發展、資金供求狀況發生了變化,高儲蓄率引發的國內投資與消費的失衡,才有可能導致現實的流動性過剩。我國的金融體系不健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資金供求狀況變化、資金積累不能及時轉化成為資本投入,高儲蓄導致的資金過剩往往以銀行慎貸、惜貸等方式顯現出來,並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資本外逃傾向。由於我國目前仍處於商品輸出為主的發展階段,加之國家長期實行外匯管制,國內相對過剩的資金既不能有效轉化為資本,也不能及時流出,在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資金供求狀況改變沒有以流動性方式相對過剩,而是以生產能力過剩形式出現。因此,解決國內資金供求狀況特別是產生能力過剩的途徑,自然地落在了外貿出口方面。
(2)以優惠政策和廉價資源環境支持的低成本出口導向模式,是實體經濟特別國際貿易層面導致流動性過剩的直接因素。1998 年以來,我國面對短缺經濟逐漸結束的內需壓力和東亞危機的外部沖擊,在國際產業分工日益深化的環境下,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走上了依靠優惠政策與廉價資源環境支持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模式。從而使高儲蓄率下的國內投資與消費失衡在一定程度上轉換成了外貿進出口之間的失衡,通過貿易順差及外匯儲備的途徑,流動性最終以「出口轉內銷」方式表現出來。因為高儲蓄率、生產能力過剩等內部問題以外部方式來解決時,需要以匯率低估為條件,如果堅持本幣不升值,則流動性過剩問題不可避免,並有可能引發通貨膨脹:如果本幣選擇升值,則有可能出現打擊國內低成本產業、收支逆差,陷入流動性陷阱,引發通貨緊縮。應該說,發展外向型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但任何發展戰略模式和政策導向均有適應的時期和條件。由於人民幣對外價值變化相對滯後於經濟實力的提升,導致內外經濟不均衡,我國目前面臨的就是前期選擇不升值所帶來的流動性過剩。
3.國有銀行改革、金融創新以及區域金融發展不平衡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流動性過剩的程度
(1)國有銀行改革與上市融資是流動性問題凸現的短期因素。一方面,銀行改革過程中出現的銀行資金運用方式變化,使銀行在資本充足率要求等因素驅動下,貸款增長速度相對有所下降,銀行存貸款比例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另一方面,國有銀行通過改制上市融資,短期內可貸資金快速增加,也在一定時間內和程度上加大了流動性過剩。
(2)城鄉、區域金融發展不平衡等因素,放大了國內流動性過剩的程度。伴隨國有銀行的改革,出現了農村、中西地區部分支機構撤並和貸款規模下降等現象,銀行通過內部資金調度和同業市場業務,出現了資金向大中城市特別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集聚,導致農村、西部地區、中小企業資金緊張和東南沿海、外向型經濟資金過剩並存的現象。這些因素導致了局部地區的流動性過剩,並在一定程度放大了國內流動性過剩。
(3)國內金融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流動性過剩。隨著國內金融市場的發展和金融創新的加快,保險、擔保、期貨以及社會保障基金等存款通過各種渠道向債券和股票投資,使得這些未納入廣義貨幣范圍的貨幣與准貨幣相互轉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流動性過剩。
三、我國流動性過剩的發展趨勢、可能的影響及潛在危害
1.流動性過剩可能是一種階段性現象
從各種導致流動性過剩的因素來看,除了上市融資屬於短期因素之外,其他基本上屬於中長期因素。高儲蓄率是我國甚至東亞經濟的顯著特徵,短期甚至中期內不可能完全改變。雖然發達國家開始的加息進程將產生一定的緊縮效應,但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全球流動性過剩、國際游資(熱錢)大量存在的狀況,在一定時期內將持續,如果套利機會繼續存在,在人民幣進一步升值預期的作用下,將通過各種渠道進一步延續我國的流動性過剩的局面。改制後的國有銀行資金運用方式變化將成為常態,而區域金融發展不平衡問題也非短期內所能解決,將繼續加重流動性過剩程度。
從各種可能抑制流動性過剩的因素來看,擴大消費、減少儲蓄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進程,匯率制度改革也是一個中長期的過程。結售匯制度雖在緩慢變化之中,但短期內不會有大的根本性改變,且人民幣升值預期,在一定意義上抵消了結售匯制度變化的效果。由於目前還不可能採取一步到位的升值方式,因此,匯率相對低估導致國內存在套利機會和人民幣進一步升值的預期仍然存在。
2.流動性過剩的不利影響
被動性的貨幣投放和流動性過剩,不僅降低了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影響宏觀調控手段和效果。也會對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1)價格沖擊——引發通貨膨脹或資產價格大幅度上漲。一般情況下,貨幣供應量充裕、流動性過剩將直接表現在價格水平的變化上。由於我國發展階段的變化以及消費升級因素的影響,短缺經濟已結束,目前已發展到以供給彈性比較大的工業消費品為主的階段,致使超額貨幣供應和流動性過剩對消費品物價水平的影響相對較小,而對資產價格影響較大。去年以來,我國消費品價格指數已有了一定幅度的上漲,但基本上處於正常的波動區間內,而住宅、股票等資產價格則出現了持續的快速上漲。由於流動性過剩問題仍在持續,價格水平上漲趨勢還將持續下去。
(2)信貸擴張,有可能引發投資膨脹。銀行可貸資金充裕導致信貸環境寬松,有可能延續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勢頭,形成宏觀經濟過熱壓力。
(3)對銀行體系穩定性形成可能沖擊。一是銀行體系的可貸資金增加過多,利率風險加大。二是房地產等資產價格上升中產生的「泡沫」,是誘發系統性風險的潛在因素。三是信貸投放迅速增加,如果遇到經濟形勢出現逆轉,有可能增加信貸風險。
(4)增加以出口和外資為主的外向型經濟的脆弱性。全球流動性過剩不僅直接導致了國內的流動性過剩,也導致國際市場資源等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可能對我國宏觀經濟和中長期經濟發展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進一步加劇了以出口和外資為主的外向型經濟的脆弱性。
3.流動性過剩可能產生的有利影響
(1)有利於發展資本市場和直接融資。以及「走出去」戰略。流動性過剩突出表現在:銀行可貸資金充裕,而貸款投放相對較少,銀行在融資體系中的作用達到某種極限,需要進一步加大股票、債券以及股權投資等比重的相對寬松的資金環境,可為資本市場和直接融資的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同時,也有利於擴大海外投資,加快從單純商品輸出向商品—資本輸出的過渡。
(2)有利於減緩對外向型經濟的過度依賴,減緩由此造成的一系列不利影響,促進城鄉、區域等結構平衡。從某種意義上講,流動性過剩是市場力量要求對高儲蓄背景下的低成本增長模式進行強制性調整的信號,對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和發展模式將產生一定的積極引導作用,有助於改變現階段對外貿部門的過度依賴,以及資源過度向外貿部門集中對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以及國內消費的不利影響,促進增長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優化。
四、解決流動性過剩的對策建議
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要從體制、機制入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綜合運用財政、貨幣、產業和貿易等政策,短、中、長期措施同時推進。
1.短期對策:
—— 進一步調整出口導向政策,優化出口結構,有效管理出口增長,堅決限制以資源、環境為代價的低成本出口。通過適當抑制出口快速增長勢頭,減少因貿易順差形成的外匯流入導致基礎貨幣被動增加。
——抑制外匯儲備快速增長。改革外匯管理制度,切實減少外匯占款導致的基礎貨幣被動投放。對結售匯制度進行改革,切斷外匯儲備增長與基礎貨幣增加之間的聯動關系,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流動性過剩。
——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調整,並穩定匯率預期。通過匯率調整,抑制國際游資較大規模的流入,降低國際收支不平衡程度,也能夠減緩流動性的增加。
——改革利率形成機制,逐步放鬆對存貸款基準利率的管理。
2.長期措施:
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一方面,要加快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為經濟發展創造更為理想的體制環境;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
——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減弱居民預防性儲蓄動機,為逐步提高消費率、改變「高儲蓄」創造必要的制度條件。高儲蓄率是東亞經濟的特點,其普遍原因在於東亞社會體制環境的不完善,居民普遍缺乏長期穩定的預期。我國社會大環境穩定,如果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逐步完善,「高儲蓄」壓力將逐漸弱化。
——大力發展直接融資,特別是有利於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的創新金融體系。資本市場發展相對滯後是我國現階段流動性集中於銀行系統,銀行存貸款比例失調、放大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原因。要利用流動性充裕的條件,加快結構調整步伐,發展增長方式轉變的創業投資等創新金融體系。
——促進城鄉、區域均衡發展,改變資金和其他資源過度向城市、東部發達地區及可貿易部門的過度集中,以及由此引起的投資與消費的失衡、區域發展失衡等現象。配合國家區域政策、主體功能區的財政政策,加快不發達地區和農村地區的金融創新。
—— 進一步加快我國企業「走出去」步伐,擴大我國的海外投資,推動從商品輸出向資本輸出的轉變。要進一步加大走出去步伐,改變目前資本和經常項目「雙順差」狀況,消除流動性過剩的基礎。
3.流動性過剩背景下的貨幣政策建議
流動性過剩對貨幣政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此情況下,貨幣政策目標和工具選擇需要格外審慎。
——探索增加貨幣政策中間目標。在流動性過剩的情況下,不僅貨幣供應量目標的有效性受到影響,實際上利率指標的有效性也受到影響,在消費物價指數基本穩定而資產價格變化變化大的情況下,在供應量目標之外,可以把貨幣市場利率也作為中間目標,同時在消費物價指標之外,增加對資產價格指標的觀察是十分必要的。
——審慎選擇使用貨幣政策工具。由於利率調整會擴大套利空間,有可能吸引更多的短期資本流入,加大流動性過剩局面。因此,在貨幣政策工具的選擇方面,要盡量減少直接使用利率工具,多使用准備金率工具、公開市場工具等。在不得已使用利率工具時,應有相應的對沖安排,以減少可能的負面影響。
④ 我國國際儲備現狀及對策(國際金融的作業)
答:1、儲備資產又叫官方儲備或國際儲備,它是平衡國際收支的項目。當一國國回際收支的答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發生順差或逆差時,可以用這一項目來加以平衡。儲備資產主要包括貨幣黃金、特別提款權、在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和外匯等部分。
在國際收支統計中,「儲備資產變動額」這一項,如果出現附屬,就說明儲備資產雜增加;如果出現正數,就說明儲備資產在減少。
2、根據第一單元的國際收支知識,儲備資產變動額是由經常賬戶差額、資本和金融賬戶差額、凈誤差與遺漏共同決定,是這幾個差額之和的相反數。從中國近年來的數據看,經常賬戶差額對於儲備資產的變動影響很大;但是,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資本金融賬戶的影響也變大;另外,近一兩年凈誤差與遺漏項的影響也在增加。
3、我過的國際儲備、主要是外匯儲備近年來都保持了較大幅度的增加,目前已經超過3萬億美元,是世界上擁有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如何對規模如此巨大的外匯儲備進行管理,是我過貨幣當局面對的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其中,中國的外匯儲備中很多都是美國金融資產,因為美元是目前最為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在管理儲備中要遵循的三性原則是:安全性、流動性、收益性。
⑤ 中國外匯儲備的問題及其對策
根據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和外匯儲備的實際需要兩方面因素考慮,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應為4540億美元。鑒於4540億美元是以2004年的數據為依據得出的結果,相對於我國當前所需要的外匯儲備規模應該是偏小的,但考慮到我國現在外匯儲備已經超過萬億美元大關,還是可以明顯看出我國的外匯儲備有過剩的傾向。
外匯儲備過高的負面效應
過高的外匯儲備給我國的經濟平穩運行,已經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外匯儲備過高,加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2.高額的外匯儲備改變了我國的貨幣的供應結構,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通貨膨脹的壓力。影響我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3.外匯儲備的匯率風險。
4.持有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
解決外匯儲備過高問題的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超過適度規模的外匯儲備會給一國經濟平衡發展帶來壓力和風險。因此,我國有必要採取一些積極措施來抑制外匯儲備不正常的擴大。當前我國的外匯儲備管理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是遏制外匯儲備持續高速增長的勢頭,控制外匯儲備規模。其次,對外匯儲備結構適當調整,改變我國長期以來美元資產在外匯儲備中獨大的局面。
1.外匯儲備規模的調整。(1)對進口措施進行調整。進口政策調整不僅可以減少我國過高的貿易順差,也有利於消除政策干預造成的價格扭曲,建立開放的市場體系和靈敏的市場機制。同時,通過進口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也有利於促進我國相關產業的技術升級和產能擴大。(2)購買戰略石油儲備。石油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戰略資源,被喻為「工業的血液」。但石油的蘊藏和使用卻極不平衡。產油國和工業國之間控制與反控制的博弈,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以及國際游資在石油期貨市場上的投機行為,都會造成石油價格的劇烈波動。今年國際原油價格曾經一度摸高至80美元一桶。過高的石油價格給我國國內經濟的平穩發展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為了避免國際原油價格波動對我國國內經濟的沖擊,我國可以在石油價格回落到合理的時候,利用我國的外匯儲備,加緊購買石油,擴大石油戰略儲備。(3)為社保基金注資。目前,全國的社保基金規模只有1477億元,隨著中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社保基金的規模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項懷誠就曾公開表示,社保基金的缺口在1萬億元以上。與社保基金的短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高達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中央明確指出要多渠道籌集社保基金。因此,將部分外匯儲備劃撥到社保基金賬下是有政策支持的。
2.外匯儲備結構的調整。外匯儲備的結構調整有兩方面內容:一是儲備貨幣幣種的選擇以及比重安排;二是外匯儲備資產的調整。
(1)儲備貨幣幣種的選擇以及比重安排。儲備貨幣幣種的選擇以及比重安排是各個國家外匯儲備結構調整共同所面臨的問題。近年來由於美國貿易逆差和巨額財政赤字使得美元兌換國際主要貨幣匯率持續下跌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對於美元的貶值程度,專家提出了不同的預測,有專家認為美元的貶值率在20%左右,也有專家認為美元的貶值率將達到40%。因此,為避免美元貶值造成本國外匯儲備縮水,調低美元資產比重成為各國外匯儲備調整的一個方向。 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
我國外匯儲備幣種調整不能通過大規模減持美元資產來達到減小美元資產比重的目的。當前,我國最穩妥的做法是增加新增外匯儲備中非美元資產的比重同時將美元資產的增長速度調整到適度的范圍,從而降低美元資產在外匯儲備中的比重。近幾年,我國同日本、歐盟的貿易發展良好。目前歐盟、美國和日本為中國前三大貿易夥伴,2007年我國與上述三個經濟體的雙邊貿易額分別為3561.5億美元、3020.8億美元和2360.2億美元。三者合計佔到我國對外貿易規模的41.2%,如果考慮到內地經香港對上述地區的轉口貿易,則該比例將上升至50%左右。我國可以以此為契機,進一步鼓勵我國企業選擇歐元和日元等非美元貨幣結匯,從而擴大歐元、日元等外匯儲備的份額。
(2)外匯儲備資產的調整。外匯儲備資產調整是我國面臨的特殊問題。外匯儲備資產種類包括長期國債、短期國債、企業債券,股票等。外匯儲備的資產調整就是對以上資產比重進行重新配置。對我國而言,則主要是如何調整美元資產的問題。根據有關資料顯示,截至2005年6月底,我國的美元長期債券投資占外匯儲備的68%,達4850億美元。其中美國國債比例為57%,政府機構債券比例為36%,企業債券比例為7%。而我國投資美國股票的資金僅占外匯儲備的0.47%。由此可見,我國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配置的主要問題在於過分強調儲備的安全性而忽視了收益性。在我國當前外匯儲備較為充裕的背景下,外匯儲備的盈利性是我們必須充分考慮的目標之一。
⑥ 我國巨額外匯儲備的利弊分析
一、引言
外匯儲備在一個國家金融制度中的作用主要是「緩沖器」。足夠的外匯儲備表明一國干預外匯市場和維持匯價的能力,它對穩定匯率具有一定的作用;然而,如果一國外匯儲備規模過大,可能增加對貨幣流通和市場的壓力,對未來貨幣流通造成預期膨脹壓力。同時外匯儲備還可能因外幣匯率貶值而使國家蒙受損失,抑制經濟增長。因此,面對當前我國持續過快增長的外匯儲備,應如何保持適度外匯儲備規模提出建議。
二、外匯儲備現狀
外匯儲備,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
近幾年來,我國外匯儲備一直保持較快增長速度。2000年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僅為1656億美元,2001年同比增長28.1%,達到2122億美元。此後幾年,外匯儲備余額同比增長速度都超過30%。其中2002年增長34.9%,2003年增長40.8%,2004年增長51.3%,2005年增長34.3%,2006年增長30.22%。2006年2月底,我國國家外匯儲備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一。2006年底,我國外匯儲備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達到10663億美元。2007年全年,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1.5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43.32%,即為2144億美元,平均每月增加約385億美元。其中12月份外匯儲備增加313億美元,同比多增38億美元。2008年五月末外匯儲備余額近1.8萬億美元。
三、外匯儲備的積極作用
外匯儲備的不斷增強對一國經濟發展有著以下幾方面的積極作用:
1.提高本幣地位
一般來說,一國包括外匯儲備在內的國際儲備充足,表明該國彌補國際收支逆差、維持匯率穩定的能力強,國際社會對該國貨幣的幣值與購買力也充滿信心,因此,在國際外匯市場上願意持有該國貨幣,該國貨幣會走向堅挺成為硬貨幣,該國貨幣的地位和信譽也因此而提高。
2.彌補國際收支逆差
理論與經驗證明,當一個國家在國際交易中出現出口減少或因特大自然災害以及戰爭等突發情況而造成臨時性國際收支逆差,而這部分逆差又無法依靠舉借外債來平衡時,人們首要的選擇就是動用國際儲備來彌補此逆差,運用部分國際儲備來平衡逆差,會減緩逆差國政府為平衡國際收支而採取的一些劇烈的經濟緊縮政策對國內經濟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國際儲備在此可以起到緩沖作用。
3.支持本國貨幣匯率
這是國際儲備的重要作用之一。如「十國集團」當年在給國際儲備定義時就強調,國際儲備是作為維持貨幣匯率的「干預資產」。
4.增強國際清償力,提高向外借款的信用保證
一國所擁有的國際儲備數量的多少,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強弱的一個重要體現。國際儲備多,就意味著國際清償力高;國際清償力高,該國向外借款的保證得到加強,同時也表明該國金融實力和國際地位的提高。
5.獲取國際競爭優勢
國際儲備是國家財產,是國際清償力的象徵,因此一國持有比較充裕的國際儲備,就意味著有力量左右其貨幣對外價值,即有力量使其貨幣匯率升高或下降,由此獲取國際競爭優勢。
四、過快增長的外匯儲備對我國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
外匯儲備是一國財富的積累和綜合國力提高的表現。超過萬億美元的巨額儲備,意味著我國具有充裕的國際支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彰顯了我國足以影響世界的經濟實力。但如果外匯儲備持續過快增長也會給經濟發展帶來種種負面影響,概括起來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加大通貨膨漲壓力,增加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加劇我國與貿易夥伴之間的貿易摩擦。
外匯儲備的增加,促使外匯占款形式的基礎貨幣被動增加並通過貨幣乘數的作用相應增加貨幣供應量,隨著外匯占款持續上升,可供央行進行沖銷干預的空間已越來越小。這給央行帶來了相當大的困擾:一是貨幣政策的穩健性受到挑戰,貨幣政策面臨中長期的通貨膨脹壓力。二是由於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事實上的一體化,因此以匯率政策調節外部均衡,以財政和貨幣政策調節內部均衡的政策分配空間將可能喪失,內外部均衡難以同時達成。
中國外匯儲備在貿易順差和外商直接投資的共同推動下迅速上升,這恰恰使人民幣匯率承受更大的升值壓力。在現有的人民幣匯率制度下,如果央行沒有有效的資產來對沖過多的外匯占款,外匯儲備的迅速增加則會推動人民幣的不斷升值。
其次,延緩產業結構調整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我國貿易順差主要來自外商投資企業的加工貿易的出口增長,而國有企業加工貿易增長乏力。加工貿易的發展盡管有利於我國的技術進步,出口增長等,但也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一方面,造成我國貿易依存度過高,致使我國外貿出口缺乏持續增長的潛力;另一方面,沖擊了國內相關原料工業的發展,不利於帶動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
再次,高額的外匯儲備成本
外匯儲備是一種實際資源的象徵,它的持有是有機會成本的。我國持有巨額外匯儲備並借人大量外債,等於是以低價將國內資金轉到國外給外國人使用,同時還以高價從國外借人資金,其潛在的損失不容忽視。目前我國外匯儲備主要是以活期存款和國庫券等方式,放在海外生息保值、套利套匯。這種行為的實質就是國際貨幣流通國無償或是低息長期使用外匯儲備國資源,使我國變相地成為資本輸出國。因此,過量的外匯儲備規模實際上也是一種資金的閑置,即放棄了國內眾多的較高投資收益,形成外匯儲備的巨額機會成本,無法實現貨幣這種經濟資源的最優配置。
最後,增加了儲備資產管理的難度和風險
巨額的外匯儲備並不等於中國經濟就高枕無憂,高額的外匯儲備不僅積累了巨大的匯率風險,增加了中國配置這些資金的難度,還增加了央行和外管局管理國內各個微觀主體的外匯管理難度,只要少有不慎,前功盡棄不說,整個國民經濟的風險將暴露於外。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央行負有無限度對外匯資金回購的責任.隨著外匯儲備的增長,外匯占款投放量的不斷加大,這不僅從總量上制約了宏觀調控的效力,還從結構上削弱宏觀調控的效果,使得央行調控貨幣政策的空間越來越小。
五、保持合理外匯儲備規模的建議
鑒於超量外匯儲備對一國經濟發展存在以上諸多負面影響,從經濟長期穩定發展來看保持我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十分必要,下面就如何保持合理外匯儲備規模提出幾點建議:
1.實施外匯儲備機制改革
(1)優化外匯儲備結構
根據國際外匯市場上主要國際貨幣匯率變化的變動趨勢,前瞻性地優化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防止因某種貨幣的貶值給我國儲備資產帶來較大的損失。同時,把流動性與收益性原則相結合,尋求流動性與收益性之間的平衡點,妥善安排外匯儲備的資產形態。此外,從國家經濟安全的長遠戰略出發,動用部分外匯儲備,積極增加國內需要的產品和先進技術進口。在國際市場上價格較低的時候,購買部分石油,礦產等戰略性和稀缺性資源。購買的戰略儲備物資,既可以作為戰略儲備,也可以在適當的價格水平上拋售。
(2)優化外匯管理機制
把過去以防止資金外逃的外匯管理目標,轉移到以防止「熱錢」流入的目標上來,對各種形態的投機性資金的流入,進行跟蹤調查,完善統計系統,並給予適度的防範。由於借入儲備在外匯儲備中的比重日趨上升,貨幣當局有必要加強外債政策與外匯儲備政策的協調,在控制外匯儲備大幅度增長的同時,又要控制外債的盲目增長,一方面避免用種種優惠政策或較高成本引入國外資金,另一方面,又避免將大量外匯儲備閑置。
2.調整貨幣政策
(1)實施利率市場化改革
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真正完善匯率形成機制,完善利率—匯率的傳導機制。利率和匯率作為資金的對內價格和對外價格,已經成為我國價格體系中最後兩種沒有完全放開的指標。一方面,要解決市場利率結構問題,在匯率彈性機制的建設中,必須要解決利率在不同市場間的協調問題,利率市場化應邁出更大的步伐。另一方面,明確匯率政策是貨幣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2)實施外匯管理機制改革
改革現行的外匯管理機制,逐步過渡到意願結匯、持匯主體多元化,進一步完善外匯市場和推進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包括改革現行結售匯制度,擴大外匯指定銀行的結算周期限額,使銀行具備更大的外匯吞吐能力,形成中央銀行一級外匯調節力量和金融機構的次級外匯調節力量。同時,延長企業的意願結售匯期間,允許部分大中企業採取意願持匯,在此期間內業可以結匯和購匯金額可以沖銷;放寬目前結售匯制度中的一些限制,提高保留外匯限額,取消對中資機構開立對外賬戶的限制,放寬外匯貸款中結匯,購匯還貸的限制,從而使得「意願期間的持匯」成為外匯市場上的第三級影響力量。
(3)放鬆匯兌限制
放鬆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匯兌管制,激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國際化的道路,不僅有利於給過高的外匯儲備以合理分流,而且有利於我國利用國際資源、國際市場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
3.適度的財政政策
在運用貨幣政策抑制流動性的同時,還要採取特殊的財政政策,提升民生福利,啟動內需,從而通過社會保障的實現來推動經濟增長,實現人口紅利與民生改善、人口紅利與國力增強有機結合。
嘗試外匯管理與財政政策結合,為廉租房建設做出貢獻。因為外匯資產如果用於社會穩定,其作用將是更大的社會穩定溢出效應,從而實現從公平向效益的轉變。運用外匯儲備促使工業城市反哺農業地區,將對縮小城鄉差別進而為建設和諧社會提供特別貢獻。
4.其他配套政策
(1)「藏匯於民」,將外匯分散在民間,當國家需要時再集中。這樣不僅可分散匯率風險,還能便利企業和個人經濟活動。而央行需加快資本項目改革,健全外匯市場、豐富外匯投資領域和投資品種。
(2)限制逐利性短期資本
對逐利性短期資本交易盡可能實施長期限制。在必要時,可在資本項目下開征「外幣流動利息預扣稅」,包括外幣流入和外幣流出,通過這種靈活的非連續性的手段進行資本流動控制。
綜上所述得出,豐厚的外匯儲備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巨額外匯儲備為中國國民經濟安全構成了一道厚實的「城牆」;另一方面,身背「全球最大外匯儲備」的重擔,中國亦面臨潛在的巨大風險。我們只有趨利避害,變革求新,才能保持中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
⑦ 近年來外匯儲備較快增長的原因及其影響
我國外匯儲備增加的原因
1.經常項目,資本與金融項目的雙順差
自1994年至今,我國國際收支中,雖然每年經常賬戶和資本與金融賬戶各自變動幅度較大甚至出現逆差,但總體一直保持「雙順差」的態勢,尤其兩者合計更是呈高額順差,2005年高達2237.6億美元。2006年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2499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100億美元。
促成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最為值得關注的有兩點:第一,擁有低廉的勞動力成本的我國商品具有較強的
,1994年匯率並軌導致的人民幣貶值更刺激了出口的高速增長,使我國國際貿易保持順差。第二,我國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和市場潛能,以及我國對外資在收稅、產業政策、市場准入等方面的各種超國民待遇使外國對華直接投資不斷增長,而我國的企業沒有「走出去」,造成了資金流入大於流出,金融與資本賬戶順差擴大。
2.強制結售匯制度
1994年匯率並軌後,在對金融項目實行嚴格管制的同時,對經常項目實施強制的結售匯制度。該制度規定,除了允許部分外商投資企業開設外匯現匯賬戶外,企業和個人手中的外匯都必須賣給外匯指定銀行,外匯指定銀行則必須把高於國家外匯管理局批准頭寸額度之外的外匯在市場上賣出。而央行一般作為市場上的接盤者,買入外匯以積累國家的外匯儲備,從而導致其規模迅猛增長。2005年和2006年,隨著我國強制結售匯制度向著意願結售匯制的改革,結售匯制對我國外匯儲備的影響逐漸減輕,但其仍是造成外匯儲備增長的直接制度性原因。
3.匯率的彈性不足
雖然我國對外宣稱的是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但實際上,在外匯市場上,美元兌換人民幣多呈窄幅波動。匯改前實行了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人民幣與美元之間的兌換比價掛鉤,允許匯率浮動的幅度極為有限。2005年7月匯率改革後採取了放棄了釘住美元而改為釘住一籃子貨幣的策略,並立即升值2.1%。今年以來,又升值3.2%,但匯率彈性還是有限。政府一直將維持匯率穩定作為宏觀經濟目標之一,因此,為了維持人民幣幣值穩定,中國人民銀行成為了外匯市場上最終的市場出清者。在美元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央行被迫在市場上吸引對外貿易和外國投資增長所帶來的美元以保持外匯市場上的供求平衡,這導致外匯儲備的被動增加。同時,穩定的匯率消除了匯率風險,促進了我國的出口貿易,增加了國際貿易順差;並由於可穩定預期投資收益而促使外資大量湧入,增加了資本項目順差。
4.人民幣的升值預期
自2002年2月起,作為國際貨幣的美元開始貶值,這很大程度上源於美國貿易與財政的雙赤字。人民盯住美元,對其他貨幣貶值,造成幣值低估,人民幣升值壓力上升,最終促成2005年7月的人民幣匯率改革。此外,近年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外匯儲備的快速增加,尤其是自美國日本等國提出人民幣升值的要求以來,市場上人民幣升值的預期逐漸增強。升值預期刺激了國際資本向我國流動。
一、外匯儲備增加對基礎貨幣投放結構的影響 一國的基礎貨幣投放總量是中央銀行的負債,它必須等於中央銀行的資產,而央行的資產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國內信貸。另一部分是外匯儲備;因此,可以認為,中央銀行投放的基礎貨幣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與國內信貸相對應而投放的基礎貨幣,另一部分則與外匯儲備相對應,稱為外匯占款幣占款。例如1993年,我國投放的基礎貨幣中,有93%是國內信貸,7%是外匯占款。 我國1994年的貨幣投放增長率與1993年相比,相差不大,但投放貨幣的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外匯占款由1993年的7%,猛增到1994年的75%。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外匯儲備的增加以及央行實行的類似於「沖銷」的政策。所謂「沖銷」,就是一國貨幣當局為使國內貨幣供給免受外匯儲備變化基礎貨幣相應變化,而採取緊縮國內信貸的政策。例如,若外匯儲備增加,導致相應的基礎貨幣投放增加,央行則採取在公開市場上賣出國庫券的作法,來減少國內信貸總量,便得外匯儲備的增加對國內貨幣供給總量的影響完全或部分抵銷。在我國,由於公開市場操作業務尚展開,中央銀行通過緊縮對金融機構的再貸款以及對商業銀行開辦定期存款等方式來壓縮對國內信貸,從而達到類似「沖銷」的目的,使得1994年貨幣投放基本未超過計劃。 一方面外匯占款的數額因外匯儲備的劇增而增加,另一方面國家實行了類似於「沖銷」的緊縮國內貨幣的措施,使得人民幣投放總量的增長在預定計劃之內,但基礎貨幣中,外匯占款這一部分的比例急劇升高,發變了基礎貨幣的結構。 二、外匯儲備增加對我國產業結構的影響 雖然我國目前宏觀銀根緊縮,但是外匯儲備的增加和外匯占款的投放使得我國外向型單位由於結匯而獲得相對充裕的人民幣資金,從而這些企業的發展條件相對較為寬松。 為了比較清晰地分析外匯儲備增加對我國經濟結構的影響,我們把我國的經濟部門分成外向型部門和內向型部門兩大塊。外向型企業在目前宏觀經濟緊縮的條件下可獲得相對較為充裕的資金,這對其生產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其原因是: 1、大量的原材料向外貿部門轉移。由於目前宏觀經濟緊縮,生產資料市場較不景氣,原材料價格下跌,在這種情況下,外向型企業有較充裕的資金,就可購得價格相對較低的原材料與機器設備,這為其明後兩年擴大再生產提供了條件。 2、技術人員、勞動力可能更進一步向外向型企業轉移。目前內向型企業由於國家宏觀緊縮,普遍資金不足,開工率低,許多國有企業下崗人員進一步增多,對勞動力的需求趨於減少。而外向型企業由於獲得央行和外匯投放的占款,資金相對比較充裕,仍有擴大生產的勢態。這勢必促進勞動力上向型企業流動,為外向型企業在明後兩年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條件。 3、外匯儲備的增長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國外資本對我國的直接投資,在我國宏觀緊縮的條件下,外商投資仍保持增長的勢頭,這就使三資企業獲得了外匯占款中的大部分資金,資金充裕,發展較快。而三資企業大多是外向型企業,這意味著外向型企業在我國的經濟結構中比重進一步提高。 當然,這里僅就宏觀經濟緊縮條件下,外匯儲備增加對我國經濟可能產生的結構性影響進行分析。至於外向型企業在今後兩年是否有更進一步的發展,還要受其他一些經濟因素的影響。例如,國內過高的通貨膨脹和人民幣的小幅升值對外向型企業的發展可能是一個不小的障礙,因為在此條件下,外向型企業的生產成本不斷提高,而其出口產品的人民幣價格卻由於本幣升值而不斷下降! 三、外匯儲備增加對我國通貨膨脹的影響 1994年以來的外匯儲備增加導致基礎貨幣中外匯占款的增加,通過貨幣的乘數作用,增加了貨幣投放量。國內有一些學者認為,這是1994年及1995年國內通貨膨脹的原因之一。其實並不盡然:由於我國在外匯儲備增加的同時採取了類似於「沖銷」的政策,即比原計劃更大力度地緊縮了國內信貸,使得我國基礎貨幣發行量的增量,與往年相比並沒有顯著的提高;而這一貨幣增量的發行,基本上增長被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所吸收。這樣,外匯儲備增加引發貨幣過量投放從而導致通貨膨脹的說法很難站穩腳根。 但是,外匯儲備的增長對我國今後兩年通貨膨脹是有影響的,不過,這種影響不是通過促進基礎貨幣發行量增長這一機制,也不是引發物價的普遍上漲,而是可能導致一種結構性的通貨膨脹。更為確切地說,基礎貨幣投放中,外匯占款與國內信貸比重的重大變化,可能以結構性的方式對我國的通貨膨脹產生影響。 一方面,由於外匯占款的投放,使外向型企業資金相對充足,生產發展的後勁足,企業的生產規模有不斷擴大的趨向。在明後兩年它們對一些原材料以及基礎產業的產品需求將不斷擴大,對熟練技術型勞動力的需求也將進一步擴大。外匯儲備來源中外商直接投資的擴大,將加劇這種需求趨勢。 另一方面,由於國家在宏觀上的銀根緊縮,內向型企業資金短缺。為抵銷外匯占款沖擊,央行實行了類似於「沖銷」的政策,比原計劃更進一步緊縮國內信貸,結果使原材料行業資金更加不足,生產下降,人員流失,從而原材料行業等基礎產業的生產供給能力有所萎縮。 以上兩方面的因素結合起來將使明後兩年生產資料市場的需求大於供給,原材料價格趨於上漲,從而引發結構性的通貨膨脹。另外,外向型企業對勞動力需求的擴大,將使這類企業的工資水平有進一步的提高,由於勞動力市場的需方競爭以及外向內向型企業之間慣有的工資攀比機制,總體工資水平會進一步提高,並通過成本推動機制加劇我國的通貨膨脹。 四、外匯儲備的增加對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 在外匯儲備相對較少的情況下,外匯占款在基礎貨幣投放中占的比例相對較少,國家在進行宏觀調控時,不必著重考慮外匯占款的影響。但外匯儲備增加以後,政府在制定貨幣政策時,就必須考慮其可能產生的影響與干擾了。 1、對傳統宏觀調控方式的沖擊。 目前,我國貨幣政策的主要工具是計劃信貸和法定準備率兩大工具,其中用得更多的還是計劃信貸這一傳統工具:國家每年年初下達一個信貸計劃,年內投放的貨幣總量必須限制在計劃之內。外匯儲備增加後,為使投放量不至於超標,必須更進一步緊縮國內信貸。而外匯儲備的增加不是事先能預料和決定的,是「無計劃」的,在制定信貸計劃時,不可能准確考慮計劃到。這樣,運用傳統的調控工具時,在這個問題上,央行只能處於被動地位。 2、對貨幣政策的影響與干擾。 在新增加中的外匯儲備中,來自經常項目順差的只佔很少一部分,很大一部分是來自資本項目中的投機性資本。目前國內利率高於國際市場上好幾倍,人民幣匯率又穩中有升,國內有20多家上市公司在海外發行股票。這些因素使得大量的國際游資進入我國套利。這部分資本與進入國內直接投資的資本有所不同,它們見利而來,無利去,其流動有很大的不定性、隨機性。一旦國際經濟金融形勢有變,大量的投機資本外流,會使我國的外匯儲備突然減少,導致國內銀根緊縮。貨幣當局只能被動地適應,放鬆銀根,免得經濟環境過緊。但流動資本的最大特點是其不定性,貨幣當局的反應不可避免地相對遲緩、滯後,且力度不易掌握,從而使我國的經濟易受世界經濟動盪的影響。 3、對當前經濟「軟著陸」目標的影響。 目前中央銀行的目標是宏觀緊縮,銀根抽緊,努力使經濟實現「軟著陸」,而外匯儲備急劇增加導致高能貨幣的投放,一定程度上給這一政策目標的實現,帶來了難度。外匯占款的增加,使同行不得不更進一步緊縮國內信貸,使內向型 企業受到的緊縮力度較原計劃更大,而外向型企業相對較為寬松,從而影響了正常的產業結構調整。
⑧ 我國目前的外匯儲備管理面臨著什麼挑戰試提出一些可行的對策並說明理由
筆者認為,應盡快對導致外匯儲備激增的宏觀經濟政策進行重大調整,改變多年來實行的出口導向和外資導向的政策,同時對現行外匯管理制度進行必要的改革,變強制結售匯制為意願結售匯制,增大人民幣匯率彈性,並採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增加企業和居民個人持有外匯的數量。此外,應優化外匯儲備的貨幣結構和資產結構,加強外匯儲備的風險管理,提高外匯儲備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總之,只有把高企的外匯儲備規模降下來,實現外匯儲備的適度增長,才有可能實現經濟在內外均衡基礎上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⑨ 畢業論文題目《外匯儲備規模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及對策》 導師說太大了 不好寫 求修改
根據國家統計局2007 年發布的數據來看,我國2006 年的 GDP 總額是209,407 億元,外匯儲備額已佔其比重的 40%;(3) 從短期外債比率測算。短期外債余額反映一個國家快速清償的能力,按國際慣例以100%,其必須保證外匯儲備能全部清償短期外債。這一指標又以500%為上限,因為當外匯儲備超過短期外債過多,會導致大量資源的閑置造成資源的浪費。2007 年我國短期外債余額為 1,662.94 億美元,早已遠遠超出了 5 倍的上限。
其次,從現實需要來看。我國的外貿進出口總額2004 年突破 1 萬億美元。盡管貿易順差的數額不大,2004 年上半年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 74.7 億美元,但資本和金融項目的順差達到了 668 億美元,目前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還在繼續增長。2004 年前 9 個月,外匯儲備以月均120 億美元的速度增長。進入2004 年 10 月,貿易順差繼續擴大,當月的貿易順差達到了 71 億美元。而且,除了正常的資本流入外,在人民幣升值預期的驅動下,國際游資大量向我國湧入,盡管我國實行比較嚴格的資本項目管制,但部分熱錢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了國內,使得超額外匯儲備的問題愈加突出,超出了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正常需要。這種持續的以較大順差形式出現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同樣不利於經濟發展。
二、我國超額外匯儲備的弊端一國外匯儲備本質上意味著國家在國際上可換取的各種資源和物資的權利,是國家財富的積累。保留適度的儲備規模,有利於防範金融風險,但儲備過多,既不利於一國國內貨幣穩定和經濟穩定,也是資源浪費和國民福利水平的下降。
(一)高額外匯儲備帶動了國內物價上漲。
由於我國目前實行的是外匯集中管理體制,企業和個人從境外獲得的外匯收入都必須兌換成人民幣,這些外匯也就變成了央行的外匯儲備。因此,隨著外匯儲備的增長,央行對外投放的人民幣也逐步增長。按照我國近年的外匯儲備每年 2,000 多億美元的增長速度,每年央行除了按經濟需要投放人民幣外,還要額外投放1.6 萬億人民幣左右。這些超額投放的貨幣帶來了物價上漲,持續下去,將不可避免地發生通貨膨脹危機。
(二)巨額外匯儲備加劇了人民幣升值壓力。匯率取決於外匯對本國貨幣的需求。外匯上升,實際上是對人民幣的需求增加,為了同時穩定國內經濟形勢,人民幣供應量不可能快速增加,這就使人民幣匯率上升,增加了升值的壓力。人民幣升值給我國的出口貿易帶來了嚴重影響,特別是對於我國這樣一個以「價廉」
取勝的國家,眾多出口商是靠著相對較低的生產成本在國際市場上佔有著一席之地。人民幣升值相對提高了產品的價格,削減了我國的優勢。而目前我國對外貿易四處碰壁,各種關稅、反傾銷、貿易壁壘層出不窮。人民幣升值無疑給對外出口雪上加霜。在全球經濟低迷的情況下,給我國的整體經濟形勢又蒙上一層陰影。
(三)持有巨額外匯儲備要冒著巨大的資產縮水的風險,增加了外匯的管理成本。我國的外匯以美元和歐元為主,這其中又以美國債券為主。這種單一的結構增加了外匯儲備的匯率風險。美國政府為了振興經濟,削減國債,實行弱勢美元政策,即放任美元貶值。美元持續走低,已經使我國損失慘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計,如果美元貶值 25%,則美元的持有者的損失會達到美國GDP 的 10%。也就是說,越多的美元外債,會讓我國成為美國經濟損失的真正買單人,美元一旦失手,損失慘重的將不是美國而是持有大量美元資產的我國。
(四)持有過量的美元資產要承擔巨大的機會成本。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往往面臨著資金不足的問題。
從國際市場上籌措資金時往往要被強加風險溢價。與此同時,我國把外匯儲備投向流動性很高,收益率不足的美國國債,放棄了把儲備投入國內或者國外那些收益率更高的機會。
這樣一來,相當於以低價將國內資金帶給國外,一方面又高價從國外帶入資金,損失是顯而易見的。
(五)巨額外匯儲備增加了我國的長期負債。因為我國大量的外匯儲備並非貿易創造,而是來自直接的投資或者是投機性游資的增加,應當看作是對國際金融市場的一種負債。
直接投資的資金取決於被投資國的政策是否有利於投資人,如果有利可圖,資金會留下來,如果政策並不對其有利,則有可能隨時撤走。
而國際游資的穩定性更差。一旦這些資金撤離我國,央行將因結匯過多而面臨巨大挑戰。
三、如何運用我國巨額外匯儲備對於目前如何運用外匯儲備的問題,各經濟學家們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目前主要有:
購買海外資源及其他稀有資源;認真參股收購重要領域的國外企業包括跨國公司;增加我國的黃金儲備;支持企業「走出去」;支持居民對外投資與理財,從而達到藏富於民或蔵富於企的目的。鼓勵國內借債企業和機構,盡可能用人民幣購匯或銀行貸款購匯,提前償還外債。
鼓勵企業在境外發行美國債券和申請外幣貸款,等等。
筆者認為,利用這個機會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無疑是一種很好的選擇。我國應該抓住自身經濟快速增長,人民幣匯率具有較強升值預期這一黃金時期,順勢開放我國的資本賬戶,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向外輸出貨幣。並且按照 6.5 元人民幣兌 1 美元這一比例計算,我國的外匯儲備可以應付 13 億人民幣的部分迴流。只要建立一個國際化的交易平台,我國就完全有可能做到這一點。
⑩ 高分!!我國歷年外匯儲備額及其動態分析
中國外匯儲備分析
一、外匯儲備的經濟意義
外匯儲備是當今國際儲備的主體。國際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能隨時用來干預外匯市場、支付國際收支差額的資產。國際儲備代表一國的國際清償力,其數量多少反映了該國清算國際收支及干預外匯市場的能力。而外匯儲備在所有類型的國際儲備中規模最大,使用頻率最高,發揮的作用也最大。因此外匯儲備就具有了不尋常的經濟意義。對一國來講,外匯儲備的經濟意義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講:
第一、外匯儲備在日常經濟生活中的作用,主要有三:1.清算國際收支差額,維持對外支付能力;2.干預外匯市場,調節本國貨幣的匯率;3.是一國國際借貸和支撐本幣幣值穩定的信用保證。因此,合適的外匯儲備,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保持正常的外貿、穩定本國貨幣幣值、抵禦外匯風險和防範金融風險的必要保證。
第二、外匯儲備在央行資產負債表上表現為外匯占款,佔用貨幣當局的基礎貨幣投放量,會通過乘數放大到經濟運行中,這樣外匯儲備的規模就會影響到一國的貨幣供給,進而影響到其他的經濟變數,比如通貨膨脹、利率等。
第三,外匯儲備數量的變化往往代表外匯市場上本幣與外匯的供求情況,外匯儲備的持續增加或減少,意味著本幣的升值或貶值壓力,進而可能對經濟體的進出口貿易產生影響。
第四、外匯儲備以外幣資產存在,這意味著將本國資本輸出到外國進行投資,在獲取一定收益的同時也會承擔機會成本,即動用儲備進口物資所帶來的本國經濟增長及投資收益率。
近年來,中國外匯儲備持續高速增長,2004年年末已經達到6099億美元。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外匯儲備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經濟運行,我國外匯儲備無疑應成為值得大家關注的熱點。本文將從數量和幣種結構兩個方面,對我國外匯儲備進行分析。
二、從數量變化看中國外匯儲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對外貿易持續保持順差,與此同時,我國的外匯儲備也在不斷增長。1985年我國外匯儲備只有26.44億美元,1990年超過100億美元,到1996年突破1000億美元 2003年已達到4032.51億美元,到2004年年末更是高達6099億美元。表1為我國外匯儲備數量的統計,體現了近 20年來我國外匯儲備的變化情況。
(一)、中國外匯儲備數量變化原因分析
理論上講,外匯儲備的變化主要取決於進出口和外資引進凈額。在會計上,經常項目余額,資本項目中非儲備部分的余額和凈誤差與遺漏三者之和,需要用官方交易進行彌補和平衡,而交易的結果體現為官方儲備資產的增加或減少,其中變化最大的便是外匯儲備。外匯管理制度的變化也往往是導致外匯儲備變化的重要原因。從表1可以看出,中國外匯儲備變化可分兩個階段,這正與我國外匯管理體制的變化相符。
1、1985年到1993年
這一時期中,我國外匯儲備波動幅度較小,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這是因為,當時為了調動創匯單位積極性,增加企業活力,國務院確定實行外匯留成制度。在外匯由國家集中管理、統一平衡、保證重點的同時,對有收匯的部門、地方、企業,按照收匯金額及規定的留成比例,分配給相應的外匯使用指標,由其自行安排使用。分配下去的外匯國家無法自由支配,不佔用基礎貨幣,也不體現為外匯儲備,因此國家外匯儲備的變化也就相對穩定,增長比較緩慢。同時,當時我國國際貿易逆差積累較多,國際資本流入規模也相對較小,客觀上也導致我國外匯儲備的緩慢增長。
此期間內外匯儲備總體處於緩慢增長,但1992與1993兩年都比1991年稍少些,這是因為1991年以前,我國國家外匯庫存與中國銀行外匯年終余額都記人外匯儲備.而1992年開始,由於中國銀行的商業銀行化,不再負責管理國家外匯儲備,其外匯年終余額也不再記人國家外匯儲備中,因此為體現為外匯儲備的減少。
2、1994年及以後至今
此期間內,我國外匯儲備呈高速增長,每年平均增長約為450億美元,而且增幅呈增長態勢,到2004年底已經達到了驚人的6099億美元。筆者以為這同樣有兩大原因。
一是制度原因。1994年,我國外匯管理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取消企業外匯留成,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度,實現匯率並軌,建立了銀行間統一的外匯市場,禁止外幣在境內計價、結算和流通,禁止指定金融機構以外的外匯買賣,1996年7月起對外商投資企業也開始實行結售匯制度。於是所有進出口和外資引進凈額都需要國家以人民幣收購,變成外匯儲備,這構成了我國外匯儲備呈高速增長的制度基礎。
二是國際收支持續的「雙順差」,這是我國外匯儲備高速增長的物質原因。
從表2可以看出,我國自1994年以來,經常賬戶和資本與金融賬戶基本全部形成順差,只有1998年資本與金融賬戶逆差63.21億美元,而同期經常賬戶順差則達到了293.24億美元,因此,自1994年至今,我國國際收支中,雖然每年經常賬戶和資本與金融賬戶各自變動幅度較大甚至出現逆差,但總體一直保持「雙順差」的態勢,尤其兩者合計更是呈高額順差,2003年為986.01億美元,而2004年僅上半年即達到742.68億美元。排除誤差與遺漏因素,這與每年我國外匯儲備的增長幅度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國際收支持續的「雙順差」正是我國外匯儲備持續高速增長的物質基礎,而這其中資本與金融賬戶順差一直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
促成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原因則是多種多樣的。首先經常賬戶順差,這主要是由於我國進出口貿易持續增長的高額順差。經常賬戶包括貨物、服務、收益和轉移支付。其中我國服務與收益項下常年為逆差,而轉移支付雖然保持順差,但涉及金額太小,不構成大的影響,只有貨物項下即通常所說的進出口貿易則在1994年以後持續保持高額順差。因此,進出口貿易的持續高額順差使經常賬戶體現為順差,同時造就了我國外匯儲備的高速增長。而我國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1994年匯率並軌導致的人民幣貶值則事實上刺激了出口的高速增長,使我國國際貿易持續保持順差。
資本與金融賬戶順差,則主要體現在外商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兩項目中,這主要得益於外資引進的迅速增加。一直以來,我國都保持著對外資的強大吸引力,1994年至 1995年的高利率及1996年開始實行的優惠外資政策都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我國經濟增長率長期為全球之冠,這才是對外資最實際最有力的吸引。
(二)、探求我國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嘗試
對一個國家來說,如果外匯儲備不足,形成外匯短缺,導致國際清償力不足,引起國際支付危機和本幣信用危機,進而將導致債務危機及貨幣危機的爆發;而如果外匯儲備過多,雖然可以提高國際清償力,增強干涉外匯市場,維持本幣匯率穩定的能力,提升在國際借貸和支撐本幣幣值穩定方面的信用保證,但同時也會推動國內通貨膨脹,積累本幣升值壓力,增加持有外匯資產的成本,不利於經濟的發展。因此面對目前我國持續迅速增長的高額外匯儲備,找到一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顯得尤為重要。所謂外匯儲備適度規模,即是外匯儲備的規模既能滿足國家外匯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作用,而又不對經濟的健康平穩運行造成大的影響。
面對目前我國持續迅速增長的高額外匯儲備,有許多學者依據傳統理論計算得出我國持有的外匯儲備已經過量。黃有光(2004)通過計算外匯儲備與GDP佔比這一指標得出,中國超過30%,日本為12%,認為中國現在完全不是外匯不足,而是持有太多低息美元債券.並蒙受美元貶值的損失。余林、梁志堅(2004)綜合考慮年進口額、外債規模和外商直接投資利潤匯出等因素,計算得出2003年時我國外匯儲備已經明顯過多。高豐、於永達(2003)利用阿格沃爾模型分析得出,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實際規模要大於根據模型計算出來的適度規模,而且差值不斷增大。
不過鑒於這些傳統方法,總是偏重於考慮經濟中的一個或幾個因素對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影響,具有或多或少的局限性,因此由其得出的結論並不全面。我國外匯儲備究竟是否過多,還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進行分析。
由於現階段國際交往的深入發展,影響和決定一國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因素日趨復雜,很難簡單地通過某一模型,得出一個比較准確的外匯儲備適度規模。下面結合各種因素對我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進行分析。
第一、我國實行結售匯制度,因此國家外匯儲備代表著全社會的國際購買力,並不僅僅是官方儲備的含義。因此我國的外匯儲備保持在較高的水平是合理的。
第二、進出口貿易。我國的出口貿易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較高,很容易受到國際物價水平及匯率波動等因素的影響,外匯收入可能會有較大波動。而我國目前處於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在技術、能源、原材料等方面都需要很大的進口規模。因此,保持較高的外匯儲備是很必要的。表2中的數據很能說明這一點,1994--1996年經常賬戶順差都低於100億美元,而繼.1997--2003年的較高順差後,2004年上半年順差卻只有74.65億美元。
第三、外資流人並不穩定。我國國際收支的「雙順差」,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外資的大量流入,但外資流人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表2顯示,在我國實行極優惠的外資政策的同時,外資流人也會受國際環境的影響而有很大的波動,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我國資本與金融賬戶1998年出現逆差63.21億美元,其後的1999年和2000年順差水平也很低。當今世界,風雲變動,國際貨幣體系更是蘊涵著很大的內在不穩定性,國際環境不會永遠風平浪靜,保持較高的外匯儲備有利於防範這方面的風險。
第四、外債余額。我國外債余額歷年來都處於很高的水平,由此產生的還本付息壓力,要求我國保持較高的外匯儲備規模。表3為1994-- 2003年我國外債情況表。
第五、我國人民幣還不是完全
可兌換的貨幣。人民幣正逐步走向國際化,完全自由兌換是人民幣的當然目標。而即使在現在資本項下不可自由兌換的情況下,仍有巨額的國際游資熱炒人民幣升值,因此實現自由兌換後,為抑制針對人民幣的投機活動,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增強市場對人民幣幣值的信心,保持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必須有充足的外匯儲備。
第六、我國實行事實上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為保持匯率的穩定,防範外匯市場上的大規模投機,需要我國持有較多的外匯儲備。
第七,我國金融市場不夠發達,缺乏靈敏的調節政策傳導機制,無法提供較高的誘導性儲備,因此我國國際收支的調節對國家外匯儲備的依賴程度較高。落後的金融市場客觀上要求我國保持較高的外匯儲備。
第八、著名華裔經濟家錢穎一教授和IMF高級經濟學家黃海洲教授 (2002)研究認為,在未來若干年內中國發生金融危機的概率幾乎為1001事實表明,此觀點似乎過於悲觀但確有可信的成分。大量的外匯儲備可以防止中國陷入金融危機,不用擔心經濟危機的出現。
第九、外匯儲備過多對經濟的最顯著不利影響是推動通貨膨脹。但從表4可以看出1994年以來我國通貨膨脹基本處於溫和水平,並且一度出現過通貨緊縮,即使在外匯儲備規模達4032.51億美元的2003年,當年通漲率也只有1.2%。2004年雖然CPI一度高位運行,6--9月份與去年同比增長超過5%,但隨著中央確定的各項宏觀調控措施進一步落實,以及今年的糧食豐收,經濟生活中不穩定、不健康因素逐步減弱或者得到抑制。物價總水平趨於穩定,CPI出現回落,11月份的同比增長就已經下落到了2.8%。因此,高額外匯儲備產生的通貨膨脹壓力基本處於控制之下,未對經濟的健康平穩運行造成大的影響。
綜合上述因素,而且在外匯儲備規模較高且迅速增長的同時,我國經濟一直在健康平穩運行,並保持著全球最高的增長速度,因此總體看來,我國目前高企的外匯儲備還是處於適度規模的范圍內的。但問題在於1994年實行外匯管理
體制改革以來,我國實行嚴格的結售匯制度,導致我國外匯儲備的規模和增長速度基本上是被動式形成的,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繼續發展下去,我國外匯儲備很可能會增長到超出適度規模,造成更大的長期的通貨膨脹壓力,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三)減緩我國外匯儲備被動式高速增長的建議
雖然我國目前高企的外匯儲備規模仍在適度規模之內,但由於我國外匯儲備的增長是被動式的,長此以往難免會增長到一個不合理的程度。因此必須未雨綢繆,採取一定措施改變這一局面。
第一、結售匯體制需要適當放寬。歷史證明,1994年以來實施的結售匯體制,使得我國外匯儲備迅速增長,增加了我國國際清償力,提高了國際支付的能力,提升了我國在國際借貸和支撐本幣幣值穩定方面的信用保證,為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結售匯體制也客觀上造成了我國外匯儲備的被動式高速增長,適當放寬結售匯體制可在一定程度上放緩我國外匯儲備增長速度。而且在新形式下,嚴格的結售匯制度體現出了越來越多的弊端。首先,結售匯制度使得我國外匯儲備包含一部分民間外匯儲備,同樣佔用著基礎貨幣,增加了外匯儲備規模的同時也產生了更大的通貨膨脹壓力;其次結售匯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我國外匯市場上的供求,積累了人民幣的升值壓力;最後,我國將走向更具彈性的匯率制度,為尋找更有效的匯率形成機制,也需要適當放寬結售匯體制。
第二、加強對戰略性物資的采購。外匯增長太快就花掉一些,增加采購我國經濟發展所必需的海外的能源,鐵礦石、有色金屬等資源,加強我國戰略性物資的儲備,這無疑也是控制我國外匯儲備增長速度的一條有效途徑。
第三、完善我國金融市場,提高公開市場的容量,提高央行對沖性公開市場操作的效力,沖銷外匯儲備增長對經濟的不利影響。對此,李揚(2003)認為為了收回因購買外匯而增加發放的基礎貨幣,我們的貨幣當局必須賣出些什麼。但我們現在沒什麼東西可賣,貨幣當局沒有足夠的金融工具可供使用,沒有有效的資產來對沖過多的外匯占款。他提出要發展我國的債券市場,提高國債市場規模,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三、從幣種結構看中國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管理的另一個方面是外匯儲備的幣種管理。70年代以前,外匯儲備只有美元,但70年代之後,國際貨幣體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多元化的儲備貨幣幣種,波動較大的浮動匯率制度,各國不同的利率,通貨膨脹率,以及迅速發展的國際金融市場,都加強了外匯儲備幣種結構管理的重要性。
一般來說,外匯儲備管理應遵循的原則是:1、根據匯率和通貨膨脹率的走勢,合理搭配幣種,在各種儲備貨幣的匯率變化中保持外匯儲備的幣值穩定;2、適當地搭配幣種和投資方式,以求達到風險和收益的合理組合,保持外匯儲備的贏利性;3、為方便國際經貿往來,進口商品、勞務或其他支付的結構分布需要,應該是幣種結構選擇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應該說我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管理較好的遵守了上述原則, 2002年我國外匯儲備投資收益率曾有5%左右(李楊2003)。但2002年以來,美元的持續貶值向我國外匯儲備管理提出了挑戰,香港《明報》2004-年11月29日報道,在我國現有的S000多億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美國國債和其他美國債券)大約至少佔3000多億(60%以上)。根據美國經濟學家估計,美元至少要貶值20%,最多可能貶值 40%。這意味著中國會損失600億到 1200億美元的外匯購買力。雖然實際情況可能沒有那麼壞,但毫無疑問,我國外匯儲備正因為美元的貶值而面臨巨大的經濟損失。不過我們欣喜地看到,我國外匯管理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余永定(2004)中國外匯儲備2003年底為4033億美元,其中持有的美國國債為1580.89億美元,占外匯儲備的39.22。截至 2004年9月底,中國外匯儲備創下了 5145億美元的新高,而1744億美元的美國國債佔比為33.9%,較2003年底下降了5.3個百分點。這說明我國外匯儲備減緩了購進美元資產的速度,降低了美元資產的比例,定程度上減少了可能的外匯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