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黃金儲備 » 中國原油儲備方式
擴展閱讀
類似於金條 2021-03-31 20:26:33
何蘭黃金市廠 2021-03-31 20:26:32
蒲幣對人民幣匯率 2021-03-31 20:26:27

中國原油儲備方式

發布時間: 2021-03-20 02:30:54

A. 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有多少桶

早在「十五」發展規劃中,有關部門就明確提出了「加快建設國家石油儲備體系

B. 中國原油儲備多少天

我們依賴進口,用量巨大,國內的儲備設施有限,因此,中國的石油儲備,大約只有80天左右,正在向90天的目標奮進。

C. 中國石油儲備的現狀

從去年開始,發改委著手組建國家石油儲備中心。「它是發改委的主要任務之一。」發改委主任馬凱如是置評。

據悉,此次建立的國家石油儲備中心,主要是在我國遇到重大突發事件時,保證我國的能源安全,同時也滿足了我國戰略儲備的需要。

發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級顧問周鳳起也表示:「中心受發改委直接領導,首要職責就是管理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包括買油。」

在儲備中心成立之前,正是源於「政企不分」,一場審計風波直指石油儲備基地。記者獲悉,前不久審計署披露,在首批國家石油儲備基地項目的建設中,發改委未報經國務院批准,擅自將投資額度上調了28.5%。

審計署據此提出,發改委具有項目申報、建設管理和建成後運營管理等多種職責,不利於(石油儲備基地)實行公司化管理,不符合政企分開原則。

所以說,「在儲備基地建設期需要一個『業主』,發改委作為政府部門,不能成為『業主』」。中國石油(30.54,0.04,0.13%,股票吧)大學副院長董秀成告訴記者,這需要成立一個機構行使出資人權利,對原油進行儲備和運營。

「履行國家石油儲備義務,不能以盈利為目的。」董秀成稱,在油價高時,中心可以拋出一部分石油,等待油價回落時重新購入。長期以來,由於國家石油儲備中心的缺位,導致國家石油儲備三級管理體系,至今未能理清。

油源走海上通道

位於浙江省寧波市的鎮海國家石油儲備基地,12月19日驗收過關,儲備量為520萬立方米,合3270萬桶。

「首批註入的原油來自俄羅斯烏拉爾。」中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曹曉晞向記者證實,該基地在去年10月交付使用。

「當然,為合理降低成本,中國石油公司在海外所產原油,可優先成為儲備對象。」中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薛力博士如是建議。

「除鎮海基地外,其他三個基地將在今、明兩年陸續建成。」12月19日下午,一位發改委官員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它們分別位於浙江舟山、山東黃島以及遼寧大連。「今年底竣工的黃島石油儲備基地,庫容約為300萬立方米。」山東省經貿委如是回復記者。

「上述石油儲備基地,由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負責工程總體建設。」按照發改委官員的說法稱,「待項目建成後由國家石油儲備中心接管,負責運營。」

原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陳德銘最近在美國表示,目前中國戰略石油儲備量在200萬噸至300萬噸之間,2010年前將增至1200萬噸。

時至今日,首批油儲基地建設幾近尾聲,第二批基地的選址工作,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其中,廣東、海南、湖北、重慶、甘肅等省市,有望進入第二批選址名單。

12月19日,鎮海國家石油儲備基地驗收過關,最近傳出重慶加入第二批選址之列。重慶萬州區委書記吳政隆表示,在萬州投資建設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庫項目,具有國家的戰略意義。

儲量遠遠不夠

「下一步,國家肯定還要加大石油儲備。」中國石油大學龐昌偉教授說,「不僅戰略油儲,今後還會向商業和民間儲備發展。」

這與董秀成的觀點不謀而合:「基地的儲備將以原油為主,不排除今後向成品油邁進。」

而今,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石油消費國,戰略石油儲備因此頗受國際關注。「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只打算在緊急情況下使用,而不會用來操縱油價。」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經濟師牛犁回應稱。

根據規劃,中國建立的是30天的石油儲備數量。相比而言,美國、日本和德國的石油儲備量分別達到158天、161天和127天。

「因此,在中國石油進口依存度接近50%的情況下,僅30天的儲備量還遠遠不夠。」能源專家夏義善不無擔心地說。

「在戰略石油儲備方面,中國還處於起步階段。」海南省洋浦經濟開發區駐北京辦事處主任高一峰說,商業石油儲備進程將更漫長,《國家石油儲備法》等法律法規尚未出台。顯然,建立商業石油儲備,中國需要出台相關的法律文件。

D. 中國的原油存在哪裡存那麼多油用來做什麼

中國國家統計局表示,中國在2009年已完成了首期4個戰略石油儲備基地的建設,儲備庫容總量9100萬桶。

中國利用原油價格大跌充實石油戰略儲備,有助於部分消除全球原油供過於求的局面,2015年中國原油進口量增加了8.8%至創紀錄的3.355億噸(約每天進口670萬桶)。

國家統計局在去年底發布的信息中表示,中國的最終目標是到2020年使儲備總量滿足100天的消費需求。


有四個儲備基地:舟山、青島、大連深圳

E. 我國的戰略石油儲備一般儲藏在什麼地方用什麼儲存一般存多少

早在「十五」發展規劃中,有關部門就明確提出了「加快建設國家石油儲備體系

F. 中國石油儲量歷史

4.1.1.1 石油資源量與儲量

資源量和探明儲量是國家制定能源政策和長遠能源規劃的重要依據,是中國石油可持續發展的基礎。1949年以前,由於勘探技術落後,地質認識局限,預測的全國石油資源僅2億~5億噸。1954年,燃料工業部根據西部幾個盆地的普查,認為全國石油資源量約15.5億噸。大慶油田發現後,全國石油資源量的預測結果才達到了115.5億噸。其後,隨著渤海灣等盆地的突破,石油資源量的預測結果也持續上升。

為了系統地評價中國石油資源潛力,為制定中國中期石油工業發展規劃,1981年石油工業部啟動了全國石油資源評價工作,經過6年的研究和評價,於1987年公布了全國第一次油氣資源評價結果:石油地質資源量787.5億噸。1994年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又聯合完成了全國第二次油氣資源評價,評價結果是全國有石油地質資源量940億噸。之後,隨著油氣勘探工作的不斷深入,鄂爾多斯、柴達木、渤海灣等盆地的勘探實際與第二次油氣資源評價結果不相符的矛盾日益凸顯。2000年三大石油公司在全國第二次油氣資源評價結果的基礎上,分別對各自探區內的部分盆地重新進行了評價。匯總三大石油公司評價結果,得出全國共有石油地質資源量1041億噸。與第二次資源評價結果相比,海域石油地質資源量減少了21億噸,減幅為8.5%;陸上石油地質資源量增加了122億噸,增幅達17.6%,其中東部地區增加了47.3億噸、增長了13.0%,中西部地區增加了74.8億噸,增長了25.2%。從盆地資源變化情況來看,資源量增加最多的是鄂爾多斯盆地,增加了66.8億噸,是第二次資源評價結果的4.5 倍;其次是渤海海域,增加了36.4億噸,增幅達90.4%;准噶爾、柴達木、渤海灣和松遼盆地各增加了10億噸左右。

截止到2003年底,中國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34.2億噸。其中,東部地區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67.2億噸,西部47.6億噸,海上19.4億噸。

(1)地質儲量在各盆地的分布,石油主要集中在渤海灣、松遼、准噶爾和鄂爾多斯四大盆地,地質儲量分別為90.7億噸、66.9億噸,17.4億噸和15.9億噸,分別佔全國石油地質儲量的44.2%、28.5%、7.4%和6.7%。

(2)地質儲量的地層時代分布,石油主要集中在新生代和中生代,地質儲量分別為110.1億噸和104.6億噸,分別占總地質儲量的47%和45%。

(3)地質儲量的規模大小分布,特大型油田只有一個,即大慶薩爾圖油田,地質儲量25.7億噸,佔全國石油總地質儲量的11%。大型油田46個,地質儲量110億噸,占總地質儲量的47%,也就是說,大型和特大型油田,雖然油田個數只佔7.6%,但地質儲量佔了一半多。大型油田主要分布在東部,東部大型油田地質儲量77.2億噸,佔大型油田地質儲量的70%,佔全國地質儲量的近1/3。

(4)地質儲量的豐度分類,石油以中豐度儲量為主,地質儲量102.3億噸,佔全國儲量的44%,主要集中在東部,東部中豐度儲量74.9億噸,也接近中豐度儲量的1/3。高豐度儲量也主要分布在東部,地質儲量57億噸,占高豐度儲量的81%,占總儲量的1/4。

(5)按儲層滲透率分類相對而言,特高滲和中滲儲量仍然是中國石油儲量的多數,盡管近幾年找到的油田中低滲和特低滲占絕對多數,但由於歷史上有薩爾圖這樣的高滲油田為積淀,低滲油田的特徵在累計統計上不太明顯。

(6)從油藏的埋深上看,中淺層仍是中國儲量的主體,儲量153.1億噸,約佔全國儲量的2/3。

(7)從油藏類型上看,構造油藏儲量116億噸,約佔全國儲量的一半多,岩性油藏次之,石油地質儲量58.5億噸。

國際上所使用的「資源量」均指可以采出的石油資源量,而中國大多使用「地質資源量」,在對其進行經濟有效性校正和預測採收率的校正後即可得到可采資源量,並可與國際上的資源量相對比。2005年,國土資源部組織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和中國海洋石油三大公司進行了新一輪的石油資源評價,評價結果顯示:中國(不含南海深水區域和青藏高原地區)目前擁有可採石油資源量的預測平均值為198億噸,其中已采出了原油44.9億噸,原油探明可采儲量24.3億噸,尚有128.8億噸可采資源量有待探明(圖4.1)。

圖4.9 中國原油新增可采儲量增長階段

(1)起步階段(1949~1955)。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的石油工業底子非常薄弱,1949年在酒泉盆地發現了1110萬噸的可采儲量後的5年裡都沒有新增可采儲量。中國從1953年起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當年的勘探井數超過100口,在「一五」期間,勘探井數逐年增加。

1949~1955年期間,中國年均新增可采儲量266萬噸。從資源探明率指標來看,年度資源探明率非常低,平均值僅為0.01%。到1955年,中國的累計資源探明率為0.09%。本階段內的探井密度逐漸增長,但直到1955年,中國的探井密度才增至約1口井/萬平方千米。

在理論與技術上,本階段內,槽台說、背斜理論是當時主要的地質理論,隨著勘探實踐經驗的積累,中國的陸相生油理論也逐步發展。

從中國的國家能源政策來看,政府大力鼓勵石油工業的發展。在1950年的全國石油工作會議上確定了石油工業要在三年內恢復已有基礎,發揮已有設備效能,提高產量,有步驟、有重點地進行勘探和建設工作。

(2)快速增長階段(1956~1985)。1956年,克拉瑪依油田發現,當年新增可采儲量達3240萬噸。克拉瑪依油田的發現標志著中國原油儲量進入增長階段。

在1956~1985年期間,中國原油每年平均新增可采儲量1.25億噸。新增可采儲量從1956年的3240萬噸增至1985年的1.92億噸,年均新增可采儲量增長速度達到17%。1966~1976年十年動亂期間,勘探工作量受到影響,特別是在1967~1973年期間最為嚴重,在這7年中有5年的新增可采儲量低於5000萬噸,最低時僅為1000多萬噸。

本階段內中國的年度資源探明率從0.16%跳躍式增長至0.97%,其中1961年、1976年、1983年和1984年的年度資源探明率都超過1.5%。本階段的平均年度資源探明率為0.63%。到1985年,中國的累計原油資源探明率已達到19.16%。本階段內的新增可采儲量的快速增長得益於勘探工作量的增長,特別是1978年以後中國的勘探工作量的迅速發展。中國的勘探井密度從1956年的1.68口井/萬平方千米增至1985年的38口井/萬平方千米。

從勘探理論與技術水平來看,20世紀50~60年代,「陸相盆地成油理論」指導了克拉瑪依油田和大慶油田的發現。60~70年代,「復式油氣聚集區帶成油理論」促進了渤海灣盆地斷塊油氣藏勘探的加速發展。80年代以來,由於低熟油、煤成油、盆地成藏動力學和層序地層學理論的應用,在四川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相繼發現了一批大油氣田,擴展了油氣勘探新領域,促進了石油工業持續穩定發展。

從國家石油政策來看,由於十年動亂,中國的資源勘探受到嚴重影響,石油勘探投資嚴重不足,加上老油田產量自然遞減加快,石油儲量的增長的速度跟不上原油產量的增長速度。1981年,為解決石油勘探開發資金不足的困難,國務院決定在石油行業實行1億噸包乾的重大決策,以及開放、搞活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三條:①對石油工業實行1億噸原油產量包干,即石油工業部在每年完成1億噸產量的任務後,可用超產、節約自用和降低損耗的原油出口,並將國際價格與國內價格的差額除上繳重點能源交通建設資金外,絕大部分作為石油勘探、開發基金。國家對石油工業的投資保持在1981年的水平上。這項政策解決了石油工業資金嚴重不足的困難,大大增強了石油工業自我發展的能力,加強了老油田的調整和新油田的開發工作,打開了石油勘探的新局面。②海上大陸架實行對外開放,公開招標,開始對外合作勘探海上石油。這使中國進入開發海上油氣資源的新時期。③國家允許石油工業採取多種方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國內暫時不能生產的先進設備,並可向國外貸款,為迅速提高中國石油工業的技術水平創造了有利條件。

(3)穩定增長階段(1986~2005)。1986年之後的五年裡是中國第七個「五年計劃」時期,在此階段,中國對石油工業提出了「穩定東部,發展西部,油氣並舉,擴大開放」的方針。1986~2005年期間,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帶動著石油工業的發展,在這20年間,原油儲量保持穩定增長的趨勢,從1986年的1.43億噸增至2005年的1.64億噸。本階段內的年均新增可采儲量1.39億噸,新增可采儲量的年均增長率為0.79%。

在本階段,特別是1988年以後,中國撤銷了原來的石油部,成立了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並將海洋石油總公司獨立出來。這一政策使得中國的三大石油公司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引發了石油工業內在機制的一系列深刻變革,使中國石油工業再次獲得空前發展。1999年以後,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兩大集團公司又分別進行重組,並在2000年以他們的股份公司上市。這些改革措施都促進了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1990~2005年中國的新增可采儲量年均增長率達到1.60%。

從資源探明率來看,本階段平均年度資源探明率為0.70%。正是由於新增可采儲量保持著穩定增長,累計資源探明率在此期間也大幅提高,從1986年的19.87%增至1970年的34.93%。本階段的勘探工作量增長迅速,平均每年鑽勘探井1064口,年均勘探井進尺260萬米,探井密度從1986年的39.8口井/萬平方千米增至2000年的61.9口井/萬平方千米。勘探工作量的迅速增長是原油儲量高位穩定增長的重要基礎。

從油氣勘探理論與技術來看,本階段內中國開展了陸相盆地沉積類型、沉積模式、沉積體系、各類儲層非均質性、露頭地質建模和數值模擬、各類儲層成岩作用和次生孔隙分布及成因機理以及儲層敏感性研究。形成了油氣勘探開發過程中儲層評價的配套技術和方法,把中國陸相儲層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在勘探技術方面,目前中國已形成了綜合配套的技術系列,包括地面地質調查技術、地球物理勘探技術、井間技術、石油地質實驗技術,以及盆地模擬技術和區帶-圈閉評價的油氣資源評價技術。地震勘探已融入三維地震技術、高精度地震數字處理技術、計算機交互地震解釋技術以及各種地下成像技術。在測井技術方面,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數字測井技術到數控測井技術,發展到成像測井技術。在鑽井工藝方面,已完成7200米井深鑽探,不僅能鑽中深井,還可鑽探定向井、水平井、叢式井以及高溫高壓特殊工藝井等。

從國家能源政策來看,中國在1986年以來一直實施著「油氣並舉」的方針。90年代後,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對石油的需求量迅速增加。1996年中國成為原油凈進口國,2004年原油進口突破億噸大關,石油進口依存度(凈進口量占消費量比重)達到40%。為解決原油供需矛盾,2005年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了新時期的石油工業發展方針:「實行油氣並舉,加強國內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擴大境外合作開發,增強石油戰略儲備能力,穩步發展石油替代產品。」在「十一五」期間,中國將考慮進一步放開石油天然氣行業的准入管制,鼓勵非國有經濟進入石油天然氣勘探和開發領域,促進市場競爭。進一步剝離企業行使的政府職能,使企業完全按照市場經濟規則運營;還將進一步加強石油行業的監管,完善資源礦產權的管理,打破勘探區域的劃界、礦權登記,建立有序的、競爭的勘探開發市場,促進國內油氣資源的勘探和開發;進一步改革石油流通體制和價格形成機制,形成市場化的石油市場經濟管理體制。

4.1.1.6 未來儲量增長領域

從中國近期勘探發現的啟示和資源潛力分析來看,今後中國石油勘探主要在以下七大領域:山前沖斷帶(前陸盆地)、大型隆起帶(古隆起和繼承性隆起)、新構造運動造成的晚期成藏、大面積岩性地層油藏、隱蔽油氣藏海相碳酸鹽岩、海域(含渤海灣灘海地區)。它們是今後進一步加強勘探、加大勘探投入的主要目標區,也是今後發現大中型油田,增加石油儲量的主戰場[100]

(1)山前沖斷帶(前陸盆地)。在中國中西部盆地與造山帶毗鄰地帶,發育了一系列前陸盆地及山前褶皺-沖斷帶,它們是中西部盆地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廣闊的勘探前景。近幾年勘探實踐表明,前陸盆地是中國未來發現大中型油氣田的重點領域。近幾年針對中西部地區前陸盆地的油氣勘探獲得重大突破,如庫車盆地新發現了中國陸上儲量豐度最高、整裝性最好的克拉2氣田,酒泉盆地祁連山山前逆掩沖斷帶的勘探新發現了青西油田,三級儲量超過5000萬噸,從根本上改變了玉門探區近20年來有勘探無儲量的被動局面。准噶爾盆地在南緣吐古魯、卡因迪克以及四川盆地的川西前陸都獲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和發現。前陸盆地所找到的油氣田具有規模大、儲量豐度高、單井產量高的特點。

(2)大型隆起帶(古隆起、繼承性隆起)。中國中西部地區的塔里木、四川、鄂爾多斯和准噶爾等大型含油氣盆地發育一系列的大型古隆起帶。幾十年的油氣勘探實踐表明,大型含油氣盆地中的隆起帶油氣成藏條件優越,往往是多期油氣運移、聚集區,同時在同沉積階段又往往有高能環境儲集體的集中發育,因此,可能形成大型油氣田。

(3)新構造運動造成的晚期成藏領域。中國是一個新構造運動十分發育的國家,四周被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西伯利亞板塊等圍限,多方受力,斷裂活動頻繁,喜山期構造運動在中國非常強烈,這是其他地區所不具備的。這種構造特徵對中國許多盆地內油氣成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近年來,國內一批重要發現,如渤海海域淺層、塔里木盆地克拉2氣田和中西部盆地的許多發現均屬於這一領域。中國晚期成藏具有廣闊的勘探領域,渤海灣盆地,西部大量的山前沖斷帶,受新構造運動影響嚴重的盆地,如塔里木、准噶爾、柴達木、吐哈、四川、鶯歌海盆地等,都具有晚期成藏的條件。

(4)坳陷型盆地中的大面積岩性地層油藏。岩性地層油氣藏在中國油氣剩餘石油資源中佔比例相當高,相信隨著勘探開發技術的進一步提高,岩性地層油藏將成為中國石油增儲穩產的重要領域。

(5)斷陷型盆地中的隱蔽油氣藏。隱蔽油藏是指那些在油氣勘探中用常規方法難以識別、復雜難找的油氣藏類,包括局部岩性地層油氣藏、礫岩油藏、裂縫油藏、潛山油藏和火山岩油藏。近年來,中國在渤海灣、二連等盆地中的隱蔽油藏勘探取得了重要進展,取得了多項重要發現,形成了一定的儲量規模,為該區增儲穩產作出了重要貢獻,並逐步形成了在成熟區找油的一個新領域。

(6)海相碳酸鹽岩。長期以來,海相碳酸鹽岩一直是中國勘探者不斷探索的領域。中國海相地層面積為330萬平方千米,海相碳酸鹽岩的石油資源量約為135億噸,目前石油資源探明率還不到10%,剩餘資源潛力非常大。

(7)海域(含渤海灣地區)。中國海域盆地包括渤海灣海域、北黃海、南黃海、東海、台西、台西南、珠江口、北部灣、鶯歌海、瓊東南、南中國海盆地,勘探證實以油為主的盆地包括渤海灣海域、珠江口、北部灣3個盆地,以氣為主的盆地包括東海、鶯歌海、瓊東南3個盆地。目前中國海域盆地的資源探明率低於10%,剩餘資源潛力還非常大。

G. 中國目前的戰略石油儲備量

中國戰略石油儲備量目前在200萬噸至300萬噸間
有來自央行的報告認為,中國國內的不少資源價格長期低於國外,很容易刺激出口快速增長,帶來貿易順差。而如果國際投機資本因此迅速流入,造成資本項目順差,最終將導致國際間的收支失衡和人民幣匯率的上升壓力。

有來自海關總署的數字顯示,2007年的1至6月間,中國進口的原油總量達到了7972萬噸,同比增長13.4%。而有評論就認為,在中國石油消費越來越依靠進口的形勢之下,一旦國際石油供應中斷,後果將不堪設想。2007年09月11日,陳德銘曾在出席中美石油和天然氣工業論壇時對外界表示:目前中國戰略石油儲備量在200萬噸至300萬噸之間,而到2010年,這個數字將增加到1200萬噸,大約相當於中國30天的石油進口量。

那麼2010年我們希望能夠達到30天這樣的儲備,如果成功的話,對我們的石油安全的保障,到底具有什麼樣的意義?
從比較長遠的來講,石油儲備不僅是為了一個本國的安全,也是世界上各國之間互相的一種幫助,如果世界發生了突發的不可應對的事件,那麼各國都應該拿出自己的一部分油來解決,那麼每個國家,特別像我們這么一個大的國家,不同的災害啊有時候難免,所以我們長遠的目標,到2020年我們還是要達到90天,像日本美國他們都那麼做。

H. 中國原油儲備庫有哪些

由政府投資的中國首期4個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分別位於浙江舟山和鎮海、遼寧大連及山回東黃島,已於2008年全面答投用。儲備總量1640萬立方米,約合1400萬噸(按照BP統計資料的換算標准,1立方米原油相當於0.8581噸),相當於我國10餘天原油進口量,加上國內21天進口量的商用石油儲備能力,我國總的石油儲備能力可達到30天原油進口量。
石油儲備基地一期項目主要集中於東部沿海城市,而在二期規劃中,內陸地區將扮演重要角色。

I. 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如何

以前,我國一直未建立石油戰略儲備體系,石油儲備主要依賴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三大國有石油公司的商業儲備,綜合儲備天數僅為20天左右。為防範石油供給的風險,維護國家的經濟安全,早在1993年,我國就在醞釀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體系。但是受各種因素影響,直至2003年,國家才正式啟動國家石油儲備基地第一期項目。
近年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戰略石油儲備也已成為國家能源安全體系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如今,我國每年石油產量約兩億噸,進口則達到兩億五千萬噸,石油對外依存度已超過50%,此外,由於近年來中國汽車銷量的不斷增加及其他剛性需求的較快增長,使得我國今後石油的對外依存度還有可能進一步增加。
目前我國石油儲備(量)為30天。主要包括原油儲備和成品油儲備,原油和成品油儲備比例大致為3∶1。2008年底我國已經建成了第一期四個石油儲備基地。2009年隨著新疆獨山子國家石油儲備基地的開工建設,標志著我國石油儲備二期建設項目全面展開。在國家石油儲備二期建設項目完成後,還將開展第三期項目的建設,最終達到發達國家90天儲備量的水平。

J. 中國的石油儲備是否充足

國家有關部門已初步選定浙江寧波鎮海、浙江舟山、山東青島黃島、廣東大亞灣等,作為建立第一批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的基地。記者從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有關人士處得知,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第一批基地規劃儲備原油1000多萬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