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黃金儲備 » 抗災飼草料儲備情況
擴展閱讀
類似於金條 2021-03-31 20:26:33
何蘭黃金市廠 2021-03-31 20:26:32
蒲幣對人民幣匯率 2021-03-31 20:26:27

抗災飼草料儲備情況

發布時間: 2021-03-17 01:21:24

Ⅰ 青海發展飼草產業提高冬季抗災保畜能力嗎

11月28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飼草料加工廠的工人在進行飼草料加工生產。近年來,為提高冬季抗災保畜能力,青海省大力建設規模化飼草生產基地發展飼草產業。通過優質飼草基地和牧草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建立飼草料生產、加工、儲備體系。目前,青海省飼草料貯備庫建設面積達到2.11萬平方米,年飼料貯備能力達到3.5萬噸以上。

Ⅱ 草場與畜牧資源

一、資源概況

(一)草場資源

2009年,新疆阿勒泰地區有天然草地984.24萬公頃,佔地區土地總面積的83.4%,其中可利用面積723.93萬公頃,佔全新疆草地可利用面積的14.5%。天然草地中季節放牧草地為其主體。按季節草地輪牧是阿勒泰地區草地畜牧業歷來的經營方式,全區草地基本上按夏牧場、春秋牧場和冬牧場三季輪牧,只有喀納斯小塊地區按夏和冬春秋兩季輪牧。

夏牧場:分布於氣候涼爽的中高山帶,主要利用亞高山草甸、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類型草地,利用時間約為3個月。

春秋牧場:春秋牧場分布於中山帶山地,主要利用山地溫帶草甸和溫帶草原草地,春秋兩季利用時間共約3個月。

冬牧場:大多分布於低海拔盆地溫暖缺水的平原荒漠區,少部分位於低山逆溫帶的背風向陽地段,利用時間約為6個月。

喀納斯小塊森林區草地,按夏場和冬春秋場兩季輪牧。冬春秋場分布於有割草條件的中山山地草甸帶,冬季、春季、秋季三個季節都可利用,利用時間長達9個月。阿勒泰地區各季節放牧草地的面積和載畜能力(表6-15)。

表6-15 2009年阿勒泰地區季節放牧場的面積與載畜力

資料來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畜牧廳數據,2009

阿勒泰地區各市縣間擁有的季節牧場面積的差異也很大。吉木乃縣表現為夏季牧場不足,其春秋牧場的載畜容量是夏牧場的6.3倍,冬牧場的載畜容量是夏場的10.6倍。夏季,吉木乃縣的草地牲畜被分散到阿勒泰市、布爾津縣、哈巴河縣3縣的夏牧場放牧,冬季上述3縣的牲畜則到吉木乃縣薩吾爾山低山冬牧場放牧、越冬。

(二)畜牧資源

在畜牧業方面,阿勒泰地區是以草原畜牧區為主的大農業經濟區,有四季可利用草場723.93萬公頃,是新疆主要的畜牧業基地之一。阿勒泰地區的畜種資源有哈薩克土種馬、白頭牛、新疆褐牛、西門塔爾牛、中國荷斯坦牛、哈薩克馬、新疆(北疆)雙峰駝、阿勒泰羊、新疆(北疆型)白絨山羊、新疆青格里絨山羊、新疆西細毛羊,其中阿勒泰細毛羊是本區畜種結構中的主體畜種,2008年存欄249.84萬只,同比增長19.82%。

2005年阿勒泰地區牲畜最高飼養量達到528.23萬頭(只),2010年為433.48萬頭(只),分別為1978年的1.9倍和1.6倍,顯示出增幅很快的態勢,但也削弱了阿勒泰地區草原的承載能力(圖6-2)。2010年阿勒泰地區畜牧業產值21.97億元。

圖6-2 1949~2010年阿勒泰地區牲畜最高飼養量變化

1949~1965年,為阿勒泰地區畜牧業發展期,牲畜最高飼養量由1949年的43.22萬頭(只),增長了1965年的316.79萬頭(只)。這一時期的特點是,牲畜最高飼養量持續增長,1955年突破100萬頭(只);1961年突破200萬頭(只),達到220.57萬頭(只)。

1966~1986年,為平台發展期。這一時期,牲畜最高飼養量有升有降,但大體保持在227~247萬頭(只)之間。1982年牲畜最高飼養量為這一時期的最高值,為347.32萬頭(只)。這一時期的平均值為288萬頭(只)。

1967~2005年,為上升期。牲畜最高飼養量由1967年的282.7萬頭(只)增加到2005年的歷史最高值528.23萬頭(只)。盡管在1993年和1994年有小幅下降,但之後一直處於上升態勢。

2006年至今,為下降期,這一時期的特點是,由於原草承載力所限,加之地區調整畜牧業結構,使畜牧最高飼養量不斷減少。2006年阿勒泰地區牲畜最高飼養量為519.71萬頭(只),2010年減至433.48萬頭(只)。可以預測至2020年牲畜最高飼養量還會減少,最終達到1966~1986年平台發展期的均值,大約維持在300萬頭(只)為佳。

二、阿勒泰地區畜牧業的特點

阿勒泰地區是一個純牧業地區,草場面積遼闊、可利用面積大,牧草品質優良,中優等牧草種類比重大,毒害草及不食草少,各類草場中可食草均在95%以上,牧草利用率高。

全地區草地呈多樣性狀態,其中平原荒漠草地面積最大,占可利用總面積的60.65%,單位生產力最低為1.76公頃/羊;高寒草原類面積最小為53公頃;低地草甸類和平原沼澤類生產力最高為0.12公頃/羊。按利用方式分四種類型(表6-16),冬牧場面積為345.52萬公頃,春秋牧場面積260.25萬公頃,夏牧場面積101.58萬公頃,春冬秋牧場面積16.59萬公頃。

表6-16 2008年阿勒泰地區四季牧場面積與載畜量

資料來源:阿勒泰地區畜牧局,2009年

從表6-16可以看出,按可利用面積分,冬牧場、春秋季牧場各為夏牧場的3.4倍及2.56倍,而理論載畜量只是夏牧場的77.00%及59.00%。冬春秋牧場數量極少,載畜量也少。夏牧場是本地區的優勢,有潛力,但一年內只能利用80天;冬牧場雖然地域遼闊,但缺水、草質低劣,且自然條件惡劣,冬季漫長;春秋牧場由於超載放牧過度,草地退化,亟待改善。

從放牧角度看,一方面,四季草場很不平衡,冬牧場為夏牧場理論載畜量的77.00%,春秋牧場為夏牧場理論載畜量的59.00%,冬春秋牧場只有夏牧場理論載畜量的4.00%,這種不均衡給牧業生產帶來嚴重的制約。另一方面,由於冬牧場草層稀疏低矮,每至大雪年份牲畜無法啃食,「夏壯—秋肥—冬瘦—春臨死」、「遇災就減產」成為游牧生產難以逾越的關隘。

綜上所述,阿勒泰地區畜牧業的基本特點是草地放牧畜牧業,逐水草而牧,靠天養畜,生產活動隨季節放牧、經營,具有強烈的規律性和對自然的依賴性。四季草場的均衡程度、草場的優劣、貯草的多少、氣候的好壞,都直接影響到畜牧業生產的發展。

三、草場及畜牧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

(一)草地退化嚴重、超載過量

由於氣候條件的變化、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單位面積載畜量的增加以及缺乏科學的放牧管理等原因,致使草地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草畜矛盾尖銳(表6-17)。

另據2009年11月12日《阿勒泰日報》的一篇名為「裂變的阿勒泰草原」的特別報道稱:天然草場理論載畜量為954萬只羊單位。2009年末,阿勒泰地區實際載畜量為1688萬只羊單位,超載734萬只羊單位,平均超載率75%。夏牧場可利用面積1524萬畝,可載畜473萬只羊單位,現有牲畜659萬只羊單位,超載186萬只羊單位,超載率達39.00%;春秋牧場可利用面積3904萬畝,可載畜249萬只羊單位,現有牲畜617萬只羊單位,超載368萬只羊單位,超載率達148%;冬牧場可利用面積5183萬畝,可載畜231萬只羊單位,現有牲畜412萬只羊單位,超載181萬只羊單位,超載率達71%。已有7934萬畝草原不同程度退化,退化率達73%,夏牧場、春秋牧場及冬牧場退化率分別為58%、89%、72%,其中嚴重退化面積達4430萬畝,佔40%。

表6-17 2009年阿勒泰地區草地超載及退化情況

註:夏牧場、春秋牧場以最高飼養量計算,冬牧場以年末存欄數計算

資料來源:阿勒泰地區畜牧局,2009

2007年對阿勒泰地區進行了全面的草地資源調查,主要的9個草場大類數量沒有減少,但牧草的生物量、高度及優良牧草比例下降明顯,尤其在山區分區的山地草甸、草甸草原類、山地草原類、草原化荒漠類退化尤為嚴重,(表6-18、表6-19、表6-20)。山區草地面積約為全區總草地面積的25%,但草地的實際載畜量卻高達57.00%。

表6-18 1982年與2007年嚴重退化區生物量與高度

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畜牧廳數據,2009

表6-19 1982~2007年草地輕度退化區生物量與高度比較

資料來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畜牧廳數據,2009

表6-20 1982年與2007年主要草地類型

資料來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畜牧廳數據,2009

森林減少、草場退化。據不完全統計,從1969年到1989年20年間,烏倫古河、額爾齊斯河流域河谷林減少了48.7萬畝,2009年仍以每年1萬~2萬畝的速度遞減。與此同時,農牧民為擴大耕地面積,對農田外圍的林木進行砍伐,加之牲畜啃食樹枝、樹皮和林木幼苗,致使森林的天然更新能力不斷下降,森林面積日趨減少。受氣候異常影響,雪線上升,冰川加劇融化,地下水位不斷下降,河谷次生林大面積死亡,區域內濕地面積銳減,森林涵養水源功能衰退,全地區降水明顯減少,草原火災、森林火災連年發生,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破壞。

(二)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大

在阿勒泰地區,畜牧業的生產中存在較多的自然災害,牧業生產依然是經營粗放,靠天養畜,牲畜「夏飽、秋肥、冬瘦、春餓死」的情況一直在惡性循環。冬春飼草料短缺造成了牧業生產抗災能力低下,尤其遇到大風、雪災、乾旱等自然災害,飼草料儲存短缺,形成大災大減產、小災小減產的被動局面,造成損失非常之大。

(三)易遭受蟲鼠危害,且很嚴重

阿勒泰地區歷來是蟲鼠危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每年蝗蟲鼠害發生面積均在13.33萬公頃以上,約佔全部草地面積的15%以上。其中蝗蟲嚴重發生面積為5.33萬公頃以上。在一些鼠洞密集地區,洞洞相連,地表下被挖掘一空,地表上的牧草、灌木植株枯死。

(四)乾旱缺水造成草原面積減少

2009年全地區缺水和嚴重缺水草地面積為603.88萬公頃,分別占土地總面積和草地總面積的51.20%和61.40%。這些缺水草地主要分布在春秋牧場、冬季牧場(缺水面積已達80.29%),以及額爾齊斯河南北兩側的低山丘陵區、兩河平原、烏侖古河以南的平原荒漠及沙漠冬牧場,造成大面積的草地根本無法利用或不能充分利用。

(五)盜挖葯材、亂采濫挖礦礦產資源等人為因素,導致草原破壞嚴重

1.人為盜采葯材、礦產導致草原破壞嚴重

長期以來,人們對草地生態認識不足,保護意識差,只從眼前利益出發,大量的毀草種糧、種植經濟作物,並有一些草地被撂荒。另外,基本建設、水利設施、居民生活用地、礦業開發等也占據了不少草地,致使被開墾破壞的草地難以恢復。近年來受經濟利益驅動,一些人大肆採挖麻黃草、大芸、甘草等野生植物,屢禁不止,使本來就很脆弱的荒漠和半荒漠植被遭到嚴重的破壞。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由於歷史、自然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阿爾泰山區和主要河流流域非法採金、采礦和亂采濫挖中草葯的行為一度猖獗,阿勒泰地區多個冬、夏牧場的植被遭到毀滅性破壞,很多地方已是面目全非,一時難以恢復。

自2001年1月起,阿勒泰地區開始制止在額爾齊斯河、烏倫古河道採挖黃金。經過整治,兩河流域的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但是,由於高山草原亂采濫挖中草葯的行為屢禁不止,阿勒泰特有的植物岩白菜、柴胡、秦艽、芍葯、麻黃、甘草等珍稀中草葯十幾年來遭到了滅頂之災。

在喀納斯國家自然保護區,受利益驅動,來自外地的不法分子,每年春夏之間非法進入保護區,盜挖冬蟲夏草。所到之處,大面積草場植被一夜間就變成了黑土裸露的荒地。當地林業部門每年都能從保護區內清理出上百名盜挖蟲草的不法分子。但是,由於沒有相關的法律依據,對這些不法分子只能抓了放,放了再抓,使盜挖行為屢禁不止。

近年來,隨著礦業開發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縣域經濟得到迅猛發展。但高強度的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加劇了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與人口、資源、生態保護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更有部分礦業企業開采工藝和設備落後,尤其是一些小型礦業企業采選落後,利用淘汰落後產能。加之無序開采礦產資源,佔用草場面積較廣,對荒漠草原的生態環境帶來一定威脅和安全隱患。

2.超載過牧

這是造成草地退化最為主要的原因。由於過分強調草原的經濟功能,單純追求牲畜數量的增加,而忽略了草場的承載能力,掠奪性地使用造成草原嚴重退化。目前,阿勒泰地區夏牧場超載率12%左右,春秋草場超載率在20%~35%之間,草原生產力不斷下降。

3.草原建設滯後

由於長期以來對草原重利用、輕保護,重索取、輕投入,不給草原以休養生息的條件,草地退化現象日趨嚴重。

(六)管理問題

管理模式陳舊,以個體飼養、分散經營為主的畜牧業生產模式主導著本地區畜牧業發展很長一段時間,難以滿足規模化、產業化的現代畜牧業發展需要。目前,基層畜牧管理部門還存在年齡老化、知識僵化、素質低等現象,部分新加入畜牧隊伍的年青人員,既未進行過系統的畜牧獸醫技術培訓,又忽視平時的學習積累和業務鑽研,業務素質亟待提高。

Ⅲ 日本在抗災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轉自一篇文章--「日本防震抗災啟示錄」
天災總是在人們將其淡忘時來臨。」這是一個在日本家喻戶曉的警句。
日本是世界上發生地震最多的國家。日本及其周邊大陸架的面積,只佔全球總面積的0.1%,但是這個地區卻積蓄了佔全世界10%左右的地震能量;全世界的地震,約有15%發生在日本。
統計顯示,日本每年發生近千次有感地震,強度在7級以上的大地震,大約每年發生一次;強度在8級以上的強烈地震,大約每10年發生一次。
1994年至2003年之間全世界發生了960次震級為6級以上的地震,其中220次發生在日本及其周圍地區,更佔到世界總數的22.9%。
日本大地震後,有專家評論說,在人類的抗震史上,日本「3·11」大地震必定是又一個可供科學研究的經典案例。
中國
健全的抗震救災法律
有這么幾個時間點值得高度關註:
3月11日北京時間13時46分,日本本州東海岸附近海域(北緯38.1度,東經142.6度)發生9.0級強震。日本氣象廳迅速向北海道太平洋沿岸、青森縣、岩手縣、宮城縣、福島縣、茨城縣、千葉縣發出大規模海嘯警報,並同時向周邊國家發出海嘯警告。
日本國土交通省氣象廳發布餘震警告,呼籲民眾警惕餘震盡快逃往高處避難。
幾分鍾後,日本全國已發布大海嘯警報,沖繩縣稱,在宮古島可觀測到4米高海嘯。東日本鐵路公司隨即宣布,其下屬所有新干線停止運行。
15時許,日本NHK電視台的航拍畫面上已經顯示,海嘯正急速奔襲沖向日本本島。
15時20分許,日本首相菅直人在首相官邸發表講話,希望日本全國團結一致,政府將會盡全力救災,以幫助災區民眾,並呼籲民眾冷靜、互助,共同度過這場災難。
15時25分,日本政府告訴民眾,已派遣所有停泊在橫須賀基地內的艦艇出發,前往宮城縣附近海域。
在仙台等地的民眾紛紛向高處撤離的同時,東京等大城市的民眾也從搖晃的大樓中走出,從停駛的地鐵上下來。電視畫面顯示,乘客從地鐵尾部下來,先出來的是老人、婦女和孩子,人們在警察引導下,有序地沿著鐵路高架步行走到地面。
這是140年來日本發生的最大的地震,強度超過了1923年9月1日關東大地震。而當時的關東大地震,震級為7.9級,造成東京地區逾14萬人死亡。1995年1月17日清晨5時46分發生的「阪神大地震」(震級為7.9級),也造成6437人死亡或失蹤。
截至記者發稿時,在此次地震以及海嘯中喪生和失蹤的人數已經超過5000人。而如果沒有海嘯,死傷人數會少得多。
日本華人教授會議支援抗災委員會成員、日本神戶大學研究生院教授王柯對日本的地震和抗災有過深入的研究。他告訴記者:「日本作為一個地震大國,千百年來積累下許多抗震救災的珍貴經驗。」
面對著突然襲來的巨大震災,受到巨大沖擊的地方政府和當地居民沒有驚慌失措,而是沉著應對。王柯對記者說,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奇跡,首要原因就是因為日本制定了涉及社會、經濟、金融、文化、教育、生活、福祉、國際交流等各個方面,而且互相具有整合性的復興政策體系。
而上述時間點的准確把握和信息及時公開,也是民眾「淡定」的重要原因。
王柯以「阪神大地震」為例,對記者說,地震以大自然的猛烈威勢,迫使人們不得不改變傳統的認識,知道了無論具有如何發達、如何高度機能的現代都市,都有它脆弱的一面。
據王柯介紹,在「阪神大地震」後,日本政府和當地政府建立了一個為期10年的復興計劃,其基本理念是建設一個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的「共生社會」。
記者注意到,在這個復興體系中,包括了「建設21世紀福祉街區的各項措施」、「建設擁有豐富文化內涵並向世界開放的街區的各項措施」、「推動產業升級,促使下一代產業活動具備競爭力的各項措施」、「建設多中心、網路化都市圈社會的各項措施」等。
據介紹,防震救災經驗豐富和健全,首先體現在立法上。日本關於抗震救災的立法涵蓋了地震如何預防、地震發生後如何救災、災難過後如何重建等關鍵環節。
1947年,日本制定了《災害救助法》,這是最早的應對災害的法律。1961年,制定《災害對策基本法》。這兩部法律不是專門針對地震災害而制定,但其中包含有應對地震災害的內容,比如明確了日本各級政府在抗震救災中的責任,其他公共組織應扮演的角色,規定了應對災難各個階段的財政金融措施。
1978年,日本制定《大規模地震特別措施法》,完善地震預警系統,同時強化地震後的救援措施,希望以此實現地震損失最小化。1995年,制定《地震防災對策特別措施法》,主要是規定如何建設避難地點、避難路徑以及建設消防設施等,同時規定日本應建立地震調查研究推進本部,加強對地震的調查研究。
在上述法律的指導下,日本建立了一套應對地震災難的機制。根據1961年《災害對策基本法》,內閣建立中央防災會議,由首相擔任會長,成員包括內閣大臣和地震方面的專家學者等,在中央救災會議下面設若乾地震預防調查委員會,它們的任務是提供調查報告咨詢意見。根據1995年《地震防災對策特別措施法》,內閣設立地震調查研究推進本部,這個部門下設地震調查委員會,對活躍斷層和海溝性地震發生的可能性進行評估。
中國
細致入微的應急體制
每年1月17日前後,日本各區政府檢查區內儲備食品和物資,如有數量不足或食用時間過期、質量不合格者,即向產業局訂購
除了這幾部主要的法律之外,日本還通過《建築基本法》和《建築物抗震改進促進法》,要求施工方在施工前應向政府提交結構設計報告書,證明准備施工的建築符合法律規定的抗震強度標准;後者要求學校、醫院、商場等公共場所的建築物增加抗震強度。
據介紹,日本政府早些年就明確規定,學校、政府、體育館等公共場所,建築物的抗震級別要達到8級以上。
日本防震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學校是第一避難所」,要求以「學生的生命維系著國家未來」為最高原則,加強房屋抗震性。1995年阪神大地震後,日本政府開始實施「校舍補強計劃」。根據這一計劃,全國各中小學校全面進行一次抗震檢查,對不符合最新抗震要求(抗震要求為7級)的學校立即進行補強施工。
如在「阪神大地震」後的復興計劃中,就明確提出通過房屋重建,提高地域抗災能力。為了提高地域抗災能力,神戶地方政府緊密結合和靈活運用城市整體規劃,在建設具有高度抗災能力的街區和消化舊式木質住宅集中街區的同時,通過啟發和普及日常維修管理住宅活動,提高包括現有住宅在內的所有住宅的抗震和防火性能。
復興計劃提出,為了防止災害引起損失或者將其控制到最低限度,同時迅速而准確地對城市進行修復,構建堅固而美麗的城市,要貫徹實施有關治山、治水、防沙、海岸修復等土地保護方案,加強公共設施為主的建築物的抗震性、耐火性,導入太陽光發電等新能源利用系統。尤其既要考慮減輕對環境的負荷,同自然共存共生,又要把城市基礎設施等建設得舒適而有情趣。另外,還要推進交通網及水、電、煤氣、通信、運輸網路的多重化,構建能夠抗擊災害的信息通信網路,確保居民生活後援功能。
此外,日本還特別注重建立和完善災害醫療體系。以現行的急救醫療體系為基礎,在每個二級醫療圈范圍內,建立收集和提供受災醫療信息,對醫療部門和運送部門發出指令,提供急救醫療保障、運送患者、儲備醫療用品的綜合體制。同時,創建以全區域為對象的災害醫療核心設施。
日本在防震抗震上也有制度性的安排,《抗災應急體制手冊》就專門就食品和物資供給做了詳細的規定:「提供的食品原則上主食為飯團、盒飯或者麵包。」「提供食品的標准為每人1200日元/天。」「提供食品的期限,原則上持續到電、煤氣、自來水等生命線功能,以及災區周邊的商店的商業機能得到恢復為止。」
為防範大規模災害(受災人員20萬人)發生,建立健全由一般家庭的「市民儲備」、商業機構的「流通儲備」、國家及其地方政府的「救援物資」及各防災點的「現貨儲備」構成的綜合儲備體制,確保災害發生後3天時間所用緊急食品。其中,防災據點要儲備災害發生後第一天10萬人與第二天5萬人所用食品。
儲備的食品、物資包括飲用水、干化米、咸餅干、罐頭等可以長期保存的食品,以及毛毯、褥子、生理用品、紙尿布(嬰兒用及成人用)、奶粉(帶奶瓶)。
每年1月17日前後,日本各區政府檢查區內儲備食品和物資,如有數量不足或食用時間過期、質量不合格者,即向產業局訂購。產業局在接受任務後,負責對儲備食品和物資進行更新和補充。
地震之後,民眾又是怎樣獲得信息的?據記者了解,日本各級政府早就有「如何收集和通報災害信息」、「如何向居民提供信息」的預案。
在信息收集方面,《抗災應急體制手冊》就規定,在災害發生後1小時內,收集信息的內容包括區政府周圍受害情況(人身、設施、火災、建築物、地基等)、派出機構周圍受災情況,來自監視錄像的信息(火災、房屋倒塌等全面的受災信息)、公共廣播電視信息(氣象信息,包括有無海嘯、受災全面信息)、防災中心的信息等。
《抗災應急體制手冊》規定,災害發生後,政府機關、避難所等災害應急現場的職員應立即通過所有可能的手段收集情況信息,通過行政信息傳達系統及布告欄中張貼的方式提供給居民。並且應積極認真對待大眾傳媒的采訪,盡量提供情況信息;職員應隨身攜帶政府公報等以便能夠隨時為市民提供情況信息。
而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尤其需要通過與有關部門合作,對高齡人士、殘疾人士、外國人士提供給他們各種具體細致的情況信息。
記者還注意到,日本高度重視災害發生後媒體的作用。如《抗災應急體制手冊》規定,災害發生後,政府應立即在大會議室設立媒體發布中心,通過記者會及散發資料等方式,向公共媒體統一提供情況信息;災害發生最初階段中抗災指揮部信息中心收集到的受災情況信息,要通過媒體發布中心發布;為了應對外國媒體,向總務部要求派遣翻譯;發布會後,發布人應留在會場內,以便應對追加采訪;建立網際網路政府發布系統,災害發生時如系統沒有受損,應積極用於發布和提供信息,政府網頁也要起到發布和提供情況信息的作用。
中國
建設防災抗災文化
在「阪神大地震」以及「3·11」日本大地震中,每個個人的自助,居民、企業、志願者、專家、行政人員的互助,以及由行政部門組織的公助,三者的有機結合,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在災害對策上,培養自助、互助、公助意識十分必要。」王柯對記者說,在「阪神大地震」以及「3·11」日本大地震中,可以發現,每個個人的自助,居民、企業、志願者、專家、行政人員的互助,以及由行政部門組織的公助,三者的有機結合,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而這一切都是基於良好的防震救災全民教育。據考察過日本防震救災的國內專家介紹,日本在長期的防震救災實踐中積累的首要一條經驗,就是加強防震救災教育工作。
一是全民教育。每年9月1日是日本防災日,8月30日至9月5日是日本防災周。在防災日和防災周,日本社會各界都要舉行防災知識講座、防災演習、防災新產品推介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各行各業為抗震救災獻計獻策。此外,日本商店大都銷售「常備災害應急物品袋」,袋中有飲用水、壓縮食品、收音機、常用葯品、常用器械、簡易帳篷、便攜馬桶等。
二是學校教育。日本的成功做法就是從小培養孩子的防震救災意識和技能。日本的小學每月都要進行防震演習,以便小學生在真正遭遇地震時不但不慌亂,而且懂得如何規避和救助。
三是地震體驗。日本全國各地設有許多體驗中心,免費向市民開放。中心內有模擬地震的震動平台和模擬火災現場的煙霧走廊,供市民親身體驗6級地震的狀態。
專家指出,正是在這種經常性和專業化的教育之下,日本民眾的防震意識已經滲透到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家裡稍高一些的傢具,為了防止它們在地震時倒下來砸傷人,都有專門把這些傢具與牆壁或天花板固定的裝置。擺放的音響、電視或容易損壞的工藝品等,在其四角都有固定防滑的膠皮墊。
記者根據王柯和中國地震局有關專家的介紹,還總結了幾條「3·11」日本大地震的抗震救災經驗:
地震發生後,沒有因流言謠言而引發混亂。因為在通訊網路混亂、信息難以掌握的情況下,倘若有人聽信流言而擅自行動,就有可能引起社會恐慌。因此,不去盲目相信不負責任或出處不明的流言,努力掌握准確的信息非常關鍵。
非常時期也要考慮到其他受災者的利益,節制自己的行為。當大規模的災害或事故發生、都市功能受到損害時,人們的心理會發生動搖,甚至可能發生社會恐慌和暴亂。
這次大地震發生在人們毫無心理准備之時,但卻沒有發生大的混亂。人們排隊等候車輛、排隊在超市購物、排隊領取救援物資、排隊等待供水的場面,感動了全球的觀眾。有專家表示,地震等災害發生後,無論在何種場合都不要只考慮自己,還要設身處地理解他人的處境。正因為是在災害時期,自己處境危險,他人同樣處境危險。應該節制自己的行為,相互鼓勵和相互幫助,以便共渡難關。
社區與鄰居一起進行的救助、消防活動效果巨大。地震發生後,很多人被壓在倒塌的房屋下面,需要立刻得到救援。在救援器材和人手都極為不足的情況下,許多人因當地居民的及時救援而得救。為了能夠集結地區居民的力量,在地震中和火災中進行救助活動和初期滅火活動以保護生命,就要在平時多舉行和參加自主防災訓練活動。老年人和行動不便的人,無法憑自己的力量避難,也要靠地區居民團結一致進行救助,並把他們送到安全的地方。
企業和店鋪很快恢復營業,支撐了剛剛受災的城鎮。地震中,自選商場、便利店等也受到了很大損失。但有一部分店鋪,盡管受災,仍然通過摩托車、小型卡車、船舶等確保貨源,馬上恢復了營業。卡車協會、計程車協會和許多企業,也積極配合運輸救援物資和人員。在災害發生之後的混亂時期里,企業和店鋪很快恢復營業,成了受災地區居民的心靈支撐,對於早一天開始城市的復興和受災居民的生活重建,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此外,這次「3·11」日本大地震的經驗還包括強化廣域防災體制和災害體制的建立;迅速地把握受災狀況以及進行受災認定調查;迅速地確保道路與恢復生命線系統等等。

Ⅳ 怎樣減輕牧區「黑災」對牧業生產的影響

「黑災」是指依靠積雪解決冬季牲畜飲水的牧場,當積雪過少或無積雪使牲畜缺乏飲水的災害。「黑災」發生年份還為一些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提供了條件,嚴重時造成牲畜大量死亡。因此牧區要積極防禦冬季「黑災」氣象災害,以確保牲畜安全越冬。防禦措施有:

(1)提前做好越冬飼草料的儲備和調運工作,加快牲畜出欄。

(2)推廣塑料暖棚養畜等措施,以增強抵禦冬季各種氣象災害的能力。

(3)根據天氣預報和當年積雪分布情況,加強牧飼管理,合理進場和轉場;秋季及時調整畜群結構,提高畜群抗災能力。

(4)有條件的地方利用井、坑、渠蓄水,擺脫飲水靠天然積雪的局面。

(5)加強對傳染病、寄生蟲病的防治工作,提高畜群抗病能力。

Ⅳ 我國有哪些草原

新疆伊梨的那拉提草原,內蒙古的錫林郭勒大草原,內蒙古的呼倫貝爾草原,內蒙古的錫林浩特草原
新疆伊梨的那拉提草原
那拉提草原,地處天山腹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被譽為「塞外江南」的伊犁河谷東端,鞏乃斯河蜿蜒流過,可謂是「三面青山列翠屏,腰圍玉帶河縱橫」。那拉提的意思是太陽初升的地方。在這美麗的地方,你可以看到不同於任何一個地方的日出和日落。你不會感到寂寞,因為有藍天,白雲陪伴著你,還有那熱情、好客的哈薩克人們,他們是一個「走路最勤,搬家最多」的民族,有著「天山兒女」之稱。
傳說成吉思汗西征時,有一支蒙古軍隊由天山深處向伊犁進發,時值春日,山中卻是風雪彌漫,飢餓和寒冷使這支軍隊疲乏不堪,不想翻過山嶺,眼前卻是一片繁花織錦的莽莽草原,泉眼密布,流水淙淙,猶如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這時雲開日出,夕陽如血,人們不由的大叫「那拉提(有太陽),那拉提」於是留下了這個地名。
那拉提草原位於新源那拉提鎮東部,218國道經過草原北部,距新源縣城約110.0公里,是發育在第三紀古洪積層上的中山地草原。東南接那拉提高嶺,勢如屏障,西北沿鞏乃斯河上游谷地斷落,地勢大面積傾斜,山泉密布,溪流縱橫。緣山腳沖溝深切,河道交錯,森林茂密,莽原展緩起伏,松塔沿溝擎柱,還有氈房點點,畜群雲移,是鞏乃斯草原的重要夏牧場。
那拉提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亞高山草甸植物區。走進那拉提,滿山的綠色層層疊疊的。就是一幅巧奪天工的風景畫。墨綠的松樹屹立在山脊,翠綠的小草鋪滿大地。白雲圍繞著山腰,各種野花恰到好處的點綴在草地上,路邊的小河裡流水孱孱,遠處的羊群像天上的星星,撒落在銀河裡,駿馬三五成群的集聚在一起悠閑的吃著草,翠綠綿亘的草原上,山花爛漫的山坡上,到處都點綴造型別致、獨具風格的牧民住宅—— 哈薩克氈房……這一切都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遙望河谷兩岸,綠色山脊與飄忽不定的白雲相擁,藍天無比潔凈,純潔得沒有一絲渣滓。一位哈薩克牧民清脆的鞭子聲劃破寂靜的天空,那鞭子聲的迴音接踵而來,不絕於耳。那珍珠般的羊群灑落在草地上,遲遲不肯移動,牧人揮動著鞭子,儼然一個統帥千軍萬馬的將軍,屹立在山脊上,構成一道異樣別致的風景。
眺望遠山,山頂白雪皚皚,終年不化。無數山峰傲視群雄,巍然屹立。用他們融化的雪水澆灌著,滋潤著那拉提草原。才有了草原的俊美,才有了松林,灌木,小草,野花,牛羊,牧人感恩的回報。
內蒙古的錫林浩特草原
7月的草原長林豐草、牛羊遍地。兒時就熟知的「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詩句描繪的草原風光一直令我們全家嚮往。經過周密計劃,我們一家四口終於自駕車踏上了內蒙古錫林浩特草原之旅。7天的旅程中,我們由家出發經北京到塞外內蒙古高原再轉到河北壩上進入承德,一路行程2880公里,領略了八達嶺長城的雄偉,渾善達克沙漠的浩瀚,錫林郭勒草原的遼闊,達里諾爾湖的寧靜,壩上白樺樹的挺直,避暑山莊的宏偉,久居喧囂城市的煩躁心情也隨著車輪的行進逐漸融入大自然後而輕松舒展起來。
D1:早6點濰坊上濟青高速,里程錶回零。中午12點到達北京大羊坊收費站,一路高速,行程612公里。沿五環路繼續北行上八達嶺高速,下午1點從昌平西關出口下高速,與在石油大學上新東方學英語課的兒子匯合。稍事休息後驅車前往長壽山,拜謁明十三陵之首的長陵。
D2:早6點由昌平沿八達嶺高速繼續北進,里程錶顯示700公里。八達嶺高速蜿蜒起伏,大貨車巨多,40公里的路程用時近一個小時,6點50分到達康莊收費站,一路高速,9點到達張北收費站,出高速後右轉上207國道。注意此路口常有交警檢查外地車輛,出門一定帶齊車輛證件,否則既耽誤行程又破壞心情。10點鍾車行至207國道邊的巨大的馬頭琴雕塑處,標志著已進入內蒙古界內,此後一路領略大草原風光,里程錶顯示980公里,下車拍照。在距桑根達來收費站2公里處,我們停車架帳篷午餐,偶然發現草地上生長很多干枝梅,該花永不退色,永不凋謝,被譽為不枯的鮮花。我們採集了幾株捎回,以作紀念。途中經過平頂山、成吉思汗雕像,3點50分我們到達今天的目的地草原城市錫林浩特,住草原明珠賓館,參觀貝子廟,貝子廟附近有很多小店鋪,可購買當地土特產。晚飯到著名的手把肉一條街品嘗牧羊人手把肉。里程錶1279公里。
D3:早上8點啟程前往著名的草原湖泊-達里湖。出錫林浩特東收費口就進入茫茫草原,303國道象一條玉帶伸展在遼闊的錫林郭勒草原上,汽車行駛其中,撲入眼簾的是無邊無際的綠色大毯子和藍藍的天上白雲朵朵,牛羊散落草原四周,此時人們會感到自然的浩瀚與偉大,人在其中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伴著「草原之上」的歌聲,我們此時充分感受著遼闊草原、美麗山崗、悠悠白雲、群群牛羊組成的一幅美妙畫卷。見到草原上巨大的風車群後有條右拐柏油路直通達里湖,路況極好,湖的南岸開發較好,可騎馬、射箭,住湖邊山上的曼陀山莊。里程錶1490公里。
D4:睡到自然醒後8點起床,草原的清晨空氣清新涼爽,二個孩子興奮的在草地上踢球,我與俺家LP用涼爽的山泉水給愛車洗了個澡,9點沿小路上303國道往經棚方向走,目的地是紅山軍馬場。到經棚鎮後過內蒙省級大通道直行上經山公路,該路120公里穿越群山,落差大,全程柏油,沿途高山草甸風光可與歐洲媲美。到樺木溝景區,路兩邊是成片的樺樹,象少女般亭亭玉立。下午1點到達烏蘭布通景區收費站,每人收費65元,感覺現的景點都在比賽看誰搶錢多。住紅山軍馬場鳳澤山莊,四人間收費240元,里程錶1702公里。
D5:早上8點起床,驅車在軍馬場的幾個景點遊玩,敖包邊拜祭,歐洲風光草原上縱馬,影視基地覽勝,五彩山遠眺,紅松湖邊野餐。紅山軍馬場位於大興安嶺余脈和陰山山脈交匯處的壩上地區,屬典型的丘陵式草原, 平均海拔1500米,紅山軍馬場風景優美,景觀獨特,素有歐洲風光之美譽。夏季,藍天白雲、綠草茵茵,氣候涼爽。下午2點離開軍馬場前往圍場賽巴罕國家森林公園,在內蒙河北交界處遇到警察戒嚴,原來是遇到小班禪要到內蒙,我們停下車,讓小班禪先行,同時感受一下佛光的照耀。進河北地界要交公園門票,每人80元,感覺又被搶劫一把。住林場賽壩罕園林酒店,四人間360元,鎮上的燒烤攤很多,考的羊腿既好吃價格又公道,記住要烤熟。
D6:早8點離開酒店,沿途看一下森林公園後就奔赴承德,路程240公里。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可玩的地方不多,著名的有月亮湖、七星湖、泰豐湖等景區,其實草原湖泊基本一樣,達里湖歸來不看湖。公園通往景區門口的路有5米多寬,全是柏油路,路兩邊是開滿各色的小花,再往裡是人工種植的茂密森林,在高處俯瞰公園里的森林,感到非常壯觀。也許此處更適合秋天過來,體會一下層林盡染的感覺。下午2點到達承德,游覽避暑山莊,里程錶2022公里。
D7:上午8點游覽普寧寺,9點30分上京承高速,在巴什克營出口下高速,走一段山路,12點30分經五環路到大羊坊收費站上京津塘高速,晚7點回到可愛的家。里程錶2880公里。
巨大的馬頭琴石雕,標志著已進入內蒙境內,此後一路便是草原風光。
內蒙古的錫林郭勒大草原
經濟參考報1月17日訊(記者 丁銘)入冬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先後出現了10多次較大范圍的降雪。特別是去年12月31日至今年1月3日,全區出現了罕見的雪暴和沙塵暴天氣,形成了有記載以來最大的白災。1月4日至7日,記者深入受災最重的錫林郭勒盟,實地采訪了在特大暴風雪中呻吟的大草原。
"走傲特爾"的悲哀
"走傲特爾"是內蒙古牧民過去走場放牧的稱呼,也就是游牧。過去牧民在走傲特爾時,用勒勒車拉上吃喝用物品,趕著牲畜邊走邊牧,看到草好的地方就支起蒙古包,紮下營寨,直到牲畜把草吃光才遷移他處。然而在牧民已實現定居的今天,記者在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又見到了走傲特爾的牧民,並目睹了雪災給他們造成的毀滅性打擊。
在距錫林郭勒盟行政公署錫林浩特市100多公里的阿巴嘎旗,記者走訪白音查干蘇木額爾頓寶力格嘎查走傲特爾牧民胡日查。胡日查的走場點在呼錫公路旁一座山腳下,他正在用鎬從羊圈裡向外刨死羊。這個不到籃球場大的露天羊圈,被1米多厚的"雪沙"牢牢壓住,刨起來格外費勁。
胡日查中等個兒,臉色黑黑的,看上去有40歲左右。他定居的家離這兒不到30公里,但為了省草省料,他便趕著羊群來到這里走傲特爾。據胡日查講,他一共趕來700多隻羊,被雪活埋了430多隻。這些羊是專門留下繁殖的基礎母羊,去年秋天配的種,並懷上了羔兒,死一隻頂兩只,400多隻母羊將損失10多萬元,他悲痛地說:"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成了窮光蛋!"
1月5日下午,記者來到在東烏珠穆沁旗北部中蒙邊境走傲特爾的牧民阿日布和的牧點。他家的羊圈已被積雪吞沒,30多隻骨瘦如柴的綿羊圍著羊圈"咩咩"哀叫,周圍沒有一捆牧草。主人居住的一頂破蒙古包外,只剩三四塊煤炭,包內也僅有半袋炒米。阿日布和全身灰塵,臉凍得又黑又紫,出現了明顯的凍傷症狀。他沉痛地說,全家800多隻羊僅有30多隻躲過了這場雪災,其餘的全都被雪壓死在羊圈中。現在,家裡既無草料也缺吃燒,剩下的這30多隻羊恐怕也養不活了……
據錫林郭勒盟畜牧局提供的數據,全盟像阿日布和這樣走傲特爾的牧民共有1200戶,走場牲畜超過百萬頭(只)。目前,這些牧民和倖存的牲畜還在寒冷的風雪中等待救援。
錫林郭勒盟副盟長朝倫巴特爾告訴記者,"走傲特爾"是草原上最傳統的一種放牧形式,主要是"逐水草而牧"。碰上風調雨順年頭、草場長得好就撞上一次,遇到災年就連本虧盡。過去好多牧民走場時一大群羊,回家時就剩幾輛空勒勒車。盟里早已不提倡走傲特爾了,但一些牧民始終存有僥幸心理,仍然堅持走。這場雪災使他們嘗到了苦頭。他們說:"走傲特爾太不保險,今後說什麼也不幹了,寧可花錢買草買料飼養牲畜,也不冒這種風險了。"
"黑"、"白"交替的警告
沒雪成黑災,下雪變白災,"黑""白"交替幾時休?記者在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災區采訪時,這個問題始終縈繞在腦海中。
近年來,錫林郭勒草原幾乎每年都發生"黑""白"災,特別是去年,從春夏開始就出現了歷史上最為嚴重的旱災,天然草場大部分減產7成以上,致使草場青黃不接,存欄牲畜膘情普遍不好,出現黑災。這次又遭受了罕見的白災,使原有的災害進一步加重。
是什麼原因造成"黑""白"災不斷呢?錫林郭勒盟畜牧局局長阿迪雅一針見血地指出:"主要是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以這次雪災為例,牲畜損失嚴重的多是那些沒有棚圈、缺少飼草料儲備、管理跟不上的牧戶。"
1月6日,記者來到錫林浩特市白音蘇木白音淖爾嘎查牧民朝克圖家。這是一戶看上去還很不錯的牧民家:一棟磚瓦房,外加磚砌的倉房和暖棚圈。身穿蒙古袍的朝克圖兩眼通紅,他說:"這些棚圈本來可以抵擋這場暴風雪,但由於棚圈不結實,在暴風雪中倒塌,圈內的185隻羊沒有一隻跑出來,全部被雪壓死。"
年近半百的朝克圖木然地將我們領到倒塌的棚圈前,只見被壓死的綿羊多數被埋在積雪下,個別羊只露出個頭,有的只能看見腿,一些羊還死不瞑目,令人慘不忍睹……
離開朝克圖家,記者又走訪了東烏珠穆沁旗額吉諾爾蘇木團結嘎查牧民巴芒柱和安朴瑞的牧包。由於兩家都缺少像樣的暖棚圈,巴芒柱家在這次雪災中死亡牲畜300多隻,丟失600多隻,安朴瑞家凍死30多頭牛、50多隻羊,兩戶均已缺料斷草。在安朴瑞家,記者目睹了骨瘦如柴的母牛由於凍餓而倒在地上呻吟,一雙無神的眼睛乞憐地看著它的主人……站在一旁的牧民介紹說:"牛隻要一倒下就難以救活了。"
錫林郭勒盟盟長陳朋山對記者說,這場雪災還將持續100天左右。也就是說,今後的3個月內,像這些沒有暖棚圈、缺少草料、靠天養畜的牧戶損失會越來越大。
在錫林郭勒草原,記者還采訪了西烏珠穆沁旗傑仁蘇木都爾不勒吉嘎查32歲的牧民巴特爾。與記者看過的其它幾戶牧民相比,巴特爾家既有比較舒適的住宅,也有標准很高的永久性暖棚圈,這次雪災幾乎沒遭受什麼損失。這位長著一雙黑亮亮大眼睛的小夥子對記者說,暴風雪過後,他立即在棚圈周圍壘起1米多高的兩層雪牆,並不分晝夜地清理周圍的積雪和羊圈,加固暖棚,針對牲畜無法採食的情況,科學合理地喂養牲畜,保證牲畜膘情不下降。雖然勞動力少,但目前他家的400多頭(只)牲畜無一死亡,膘情也很好。
想想前兩戶缺棚少料的牧民,再看看眼前這戶有棚有料的牧民,記者不由得頗為感慨:"黑""白"災交替的現實警告人們,如果再延續靠天養畜的粗放生產方式,內蒙古草原畜牧業將難以在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中生存下去。因此,若想戰勝自然災害,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大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並運用科學的飼養方法,走建設養畜、科學養畜的道路,實現定居抗災。
"萬貫"畜群的教訓
多少年來,"家有萬貫,帶毛不算"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內蒙古草原牧民的生產經營觀念。記者這次到錫林郭勒盟采訪雪災,發現家有幾百隻甚至幾千隻、價值幾萬元乃至幾十萬元的羊群隨處可見。
位於錫林郭勒盟西部的蘇尼特草原,去年春夏遭受了特大旱災,牧草大部分沒返青,整個草原枯黃一片,風沙四起。然而,記者1月4日乘車經過這里時,看到仍有大群大群的牛羊在刨食。
記者感到很疑惑:那些牛羊在吃什麼?帶著這樣的謎團,中午在蘇尼特右旗打尖時,記者詢問了蘇尼特右旗的領導。他們說:"牛羊是在刨食'混凝雪'下的草根。"在記者的印象中,路上似乎沒看到什麼雪,那麼'混凝雪'又是什麼呢?蘇尼特右旗的領導進一步解釋說:"我們前幾天遭受了伴有沙塵暴的暴風雪。你們之所以看不到白色的雪,是因為雪和沙在空中就摻和成了'混凝雪',落下來後又黃又硬。"
北方草原上下雪並不奇怪,但下"混凝雪"還是頭一次聽說。下午途中停車時,記者試著用腳踩了踩這種冰雪家族的灰黃"怪胎",竟能支撐住記者70多公斤重的身體。路旁的一位牧羊人說:"這算啥,騎摩托車在這種雪地上跑都不留車輪印兒。不過這種雪可苦了牛羊,為了吃雪下面的草根,把蹄子都刨破了。"
這種現象引起了記者的深思:"混凝雪"的出現,既與這一帶去年春夏遭受旱災有關,同時也說明這里超載過牧,草場退化、沙化所造成的生態惡化已相當嚴重。
在錫林郭勒盟北部烏珠穆沁草原,記者還聽到了這樣一件事:60年代,烏珠穆沁草原山青水秀,牧草過膝。當地牧民自豪地說,我們的羊只吃草尖,不吃其它,否則品種退化;70年代,牲民的牲畜逐漸增多,嘴多了,草少了。牧民就退一步說,我們的羊只吃草梗,不吃別的;80年代,牲畜更多,草梗也不夠吃了。牧民則說,我們的羊只吃站著草,不吃躺下草(指乾草);90年代,越來越多的牲畜不但把青草吃光了,連乾草也不足了。牧民又說,我們的羊只吃草,不吃料;現在,這里的牲畜連料也吃不飽了,牧民們再也無話可說了。
這件事說出了一個深刻的教訓,那就是大量超載過牧,給草原生態帶來嚴重後果。據內蒙古自治區畜牧廳統計,內蒙古草原現在一般超載牲畜30%。大量超載過牧不僅加快了草原退化、沙化速度,造成草場質量下降,還使"黑""白"災頻繁發生。目前,內蒙古草原每年約有2000萬畝草場發生不同程度退化、沙化,各類草地產草量比50年代下降30%到50%。此外,全區幾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黑""白"災發生。其中,近40年就發生較大的"黑""白 "災50多起。
內蒙古自治區畜牧廳副廳長趙存發對記者說,現在國家對生態建設極為重視,但對草原的保護和建設力度不夠。以國家在西部開發中實施的退耕還林還草項目為例,只對退耕有優惠政策,卻沒有退牧的優惠政策。只有把草原建設納入到整個生態建設系統,放到與天然林保護同等重要的地位,才能徹底解決草原超載過牧,草場退化、沙化,草原生態惡化的問題。
內蒙古的呼倫貝爾草原

在祖國的北疆,鑲嵌著一顆璀璨的明珠――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呼倫貝爾。

「巍巍興安嶺,滾滾呼倫水,千里草原鋪翡翠,天鵝飛來不想回••••••」一首優美的歌,一片真摯的情,呼倫貝爾是個迷人的地方。

藍天、白雲、青山、碧水,和著鮮花、白樺、綠草、羊群,在草原、在濕地、在水域、在森林,用博大的胸懷、獨特的風姿、好客的微笑和優美的歌舞,演繹著粗獷、憨厚、真誠和熱情,呼倫貝爾是個讓人嚮往的地方。

金秋時節,大地漸漸褪去綠裝,草原開始披上金黃,隨著北風飄來雪花,曠野變得五顏六色,樺樹林中,山谷之間,如夢如幻,不是仙境勝似仙境,呼倫貝爾是個使人難忘的地方。

蒙古包、敖包、馴鹿苑和狩獵、游牧文化、烏蘭牧騎,到處感受魅力無窮的民族風情,一幅幅多彩的畫卷,一陣陣動聽的歌聲,叫人迷戀、陶醉,呼倫貝爾是個令人回味的地方

Ⅵ 農村怎樣養牛節約成本 肉牛飼草料怎樣儲備 草料青儲

巨菌草為多年生的禾本科直立叢生植物,有非常強的分櫱能力,一般一株可以分櫱成15-30株左右,最高可到45株。是一種適宜在熱帶、亞熱帶、溫帶生長和人工栽培的一種高產優質牧草,巨菌草富含粗蛋白和高糖份,可以提高牛羊的出欄率。同時植株最高可達7米,抗逆性強,產量高。近年來受到不少養殖朋友的追捧和推崇。同時巨菌草與其他牧草不同的是,巨菌草每年可以收割8次左右,並且為多年生,一次種植,收割20年都不成問題,畝產量在南方地區可達25噸以上。在成本和人力上來說,為養殖戶節省了不少資源。有條件的農戶不妨嘗試種植。

Ⅶ 顆粒狀飼料和粉末狀飼料有什麼區別

將農作物秸稈通過成型設備,擠壓成形後,即可製成秸稈成型飼料。秸稈飼料成型後後,其體積較以前縮小15至20倍,密度大,方便貯藏和運輸。成型飼料也被稱為「千層餅」或「壓縮餅干」,具有如下特點: 1、秸稈或牧草通過高溫高壓由生變熟,秸稈、牧草細胞倍組織打破,釋放出草香味和微甜味,通過高溫高壓粗纖維得以細化,粗蛋白含量提高6%,木質素糊化水溶性糖類增加,易於消化吸收,比玉米秸稈鍘切後直接飼喂其消化率提高25%。增加了反芻動物的適口性,採食率為100%,節約了飼草。 2、秸稈或牧草通過高溫高壓,殺毒殺菌,降低了牲畜發病機率。使分散的秸稈變成牛羊的壓縮餅干,可直接飼喂,也可提前10分鍾噴水,待起散開後再行飼喂。 3、秸稈壓塊飼料可存儲1—3年,體積縮小,降低儲存空間,運輸十分方便,並具有防火等特點,減少了管理費用。 4、秸稈壓塊飼料實現了草業史上的一次革命,成為一種商品走入千家萬戶,為養殖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充足的飼草保證。為「閉牧舍飼」和「抗災保蓄」,提供主要的飼草料來源,減少精飼料用量。確保科學管理、科學養殖(定時、定草、定料),減少用工,降低了養殖成本。

Ⅷ 我國有哪些著名的大草原,它們的現狀如何

中國最美七大草原
呼倫貝爾東部草原
呼倫貝爾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地處東經115°31′—126°04′,北緯47°05′—53°20′,轄世界著名大草原——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富有森林自然寶庫之稱的大興安嶺於一體,北以額爾古納河為界與俄羅斯接壤,西同蒙古國交界。總面積25萬平方公里,國境線長達1723公里。如果把祖國的版圖比作啼晨報曉的雄雞,那麼呼倫貝爾就是雄雞冠上的一顆明珠。
呼倫貝爾總人口269.6998萬人,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多民族聚居區。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漢等35個民族在這里和睦聚居,這里的許多少數民族仍繼承和保留著各自的文化遺風和生活習俗。浩瀚森林覆蓋著的大興安嶺由北向南,縱貫於中部,成為呼倫貝爾東西部的天然分界線。東側是黑土平原—松嫩平原,西側是著名草原之一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呼倫貝爾大草原廣袤無垠,未受污染,被稱之為「綠色凈土」,也被人譽之為「北國碧玉」。以牧草為主的植物多達1300餘種,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植被群落景觀。大興安嶺林海無邊無際,風姿雋秀。地面擁有3000多條河流,500多個湖泊,棲息著400多種獸類和禽類。地下則蘊藏著40餘種礦產。新世紀的呼倫貝爾,無論無垠綠土,還是碧水藍天;無論胡馬長嘶,還是雪漫河山。它都渾然天成,到這里旅遊度假,您會發出「天上人間」的感嘆,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
伊犁草原
無論是聲名在外的那拉提,還是後起之秀的唐不拉,抑或是傳統的牧場鞏乃斯,伊犁草原均展現出超然絕美的氣質與外表。伊犁河谷是如此的卓爾不群,逶迤千里,生機無限。
那拉提草原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源縣東部,即新源縣那拉提鎮鏡內。那拉提意為「最先見到太陽的地方」。
那拉提草原地處楚魯特山北坡,發育於第3紀古洪積層上的中山地草場,東南接那拉提高嶺,勢如屏障。西北沿鞏乃斯河上游谷地斷落,地勢大面積傾斜,山泉密布,溪流縱橫。
緣山腳沖溝深切,河道交錯,森林茂密。那拉提年降水量可達800毫米,有利於牧草的生長,載畜量很高。在歷史上,那拉提草原就有「鹿苑」之稱。這里也是鞏乃斯草原的重要夏牧場。
那拉提草原系亞高山草甸植物。中生雜草與禾草構成植株高達50-60厘米,覆蓋度可達75-90%。仲春時節,草高花旺,碧茵似錦,極為美麗。這里還生長著茂盛的細莖鳶尾群系山地草甸。
錫林郭勒草原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市境內,面積107.86萬公頃,1985年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為」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1997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疏林草原和河谷濕地生態系統。
錫林郭勒草原是我國境內最有代表性的叢生禾草棗根莖禾草(針茅、羊草)溫性真草原,也是歐亞大陸草原區亞洲東部草原亞區保存比較完整的原生草原部分。保護區內生態環境類型獨特,具有草原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徵,並能全面反映內蒙古高原典型草原生態系統的結構和生態過程。目前,區內已發現有種子植物74科、299屬、658種,苔蘚植物73種,大型真菌46種,其中葯用植物426種,優良牧草116種。保護區內分布的野生動物反映了蒙古高原區系特點,哺乳動物有黃羊、狼、狐等33種,鳥類有76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有丹頂鶴、白鸛、大鴇、玉帶海雕等5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有大天鵝、草原雕、黃羊等21種。本區是目前我國最大的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在草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方面佔有重要的空間位置和明顯的國際影響。
鄂爾多斯大草原
鄂爾多斯草原最吸引人的當屬獨特的自然風光,同時並存有大面積的草原和沙漠,以及上千個大小湖泊。在零星散落的蒙古包映襯下,天空純凈明亮、草地遼闊壯麗、空氣清新、牛羊成群,對久居都市的人來說,這一切都是那麼遙遠而親切。鄂爾多斯草原,正是鑲嵌在這片廣闊而神奇的土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2003年,內蒙古宏勝達建築公司著手調研、策劃、論證,准備興建鄂爾多斯草原旅遊區,經杭錦旗及錫尼鎮人民政府批准,2004年3月開始正式興建,同年8月初正式交付運營,短短兩年,鄂爾多斯草原旅遊區不僅已經成為響譽中外的特色旅遊景區,並且給當地居民帶來了無限福音。到目前為止,該景區用於牧民補貼、征地、修路、大本營建設及配套設施、廣告宣傳、旅遊促銷、員工培訓等共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資金來源全部為企業自籌。鄂爾多斯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神奇的傳說和一句「鄂爾多斯溫暖全世界」的廣告語譽滿全球。鄂爾多斯草原以其寬闊的胸懷、一望無際的自然屬性和藍天。綠草、白雲、羊群的優美意境吸引了無數中外遊客。「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鄂爾多斯草原的真實寫照。
鄂爾多斯草原旅遊區地處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境內,距杭錦旗人民政府所在地錫尼鎮9公里。東距世珍日旅遊區70公里,北距夜鳴沙旅遊區80公里,自然形成黃金旅遊一條線。這里被銀川市、烏海市、臨河市、包頭市、呼和浩特市、榆林市和鄂爾多斯市所擁抱。控制面積30平方公里,核心區由一個蒙古大營和100多個蒙古包組成的蒙古包群:設計獨特,別具一格。按功能區劃分為歌舞表演、餐飲娛樂區,住宿休息區、騎馬射箭動動區、洽談會務區、廟宇、敖包祭祀區、體驗蒙古民族風俗休閑區等;景區日接待能力上千人,過夜留宿接待力300餘人。天時的特色加上人性的管理和優質服務,使鄂爾多斯的發展象翱翔的雄鷹、騰飛的駿馬!美麗的鄂爾多斯草原永遠張開熱情豪放的臂膀歡迎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川西高寒草原
這里所說的川西包括了雅安及西邊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是一條民族遷徙的走廊,也是自古以來漢藏彝等民族交流通商的要道所在地,也是世人尋找的香格里拉核心區。筆者在2002年出版的《香格里拉之旅》中曾為康定取了一個名字叫香格里拉之門,進了康定,香格里拉就不再遙遠。
自漢朝起,茶葉和馬匹就是漢藏地區重要的交易商品,其路線是:成都→臨邛(今邛崍) →雅安→嚴道(今滎經) →翻過大相嶺至旄牛縣(今漢源縣)渡過大渡河到達磨西和木雅草原(今塔公、新都橋一帶),然後從川藏南路或北路去到西藏青海或者尼泊爾,這就是世所聞名的茶馬互市,其所經道路被史家和學者命名為茶馬古道,為這一道路命名的是雲南學者李旭先生,他曾花了5年的時間重走了茶馬古道。
沿古道行進是一件頗有歷史意義的旅程,除少部份路藏於山中被棄用,大部份路段便是今天公路所在。
川西高原與成都平原的分界線便是今雅安的邛崍山脈,山脈以西便是川西高原,二郎山兩邊雖相隔數十千米卻有著大相徑庭的氣候,很多時候東面陰雨綿綿而二郎山以西卻是麗日晴天。如果要深入體驗康藏文化與風情,那最好是去到關外,所謂關外是康巴人對於自然地理的一個表述,也就是出康定往北翻過高高的折多山便是到了關外。關外是更為雄奇俊美的天地,草原遼闊,雪山高聳,牧歌悠揚,藍天下是盛開的喜悅的心靈之花。
川西高原的主體民族除雅安有大量的漢族外,其餘大部份居民是康巴藏族。藏族在形成過程中歷經數百年的歲月,至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藏族人們也就是在那時成為一個有共同文字與信仰的民族。這個偉大的民族在雪域高原生生不息的繁衍,創造了燦爛的藏族文化,但由於山高路險加上當時各部族與種姓間有一些土著語言,因而在藏語發音上有很大區別,故而依據方言的不同,藏族分為拉薩方言區、安多方言區和康方言區,甘孜藏族自治州大部份便屬於康方言區。康方言區的人自稱康巴,巴中康方言里的意思與漢語的人大致相同。民間流傳著一句著名的話:「康巴人能走路就會跳舞,能說話就會唱歌。」走進川西高原將會是一次歌舞之旅。
川西高原上群山爭雄、江河奔流,長江的源頭及主要支流在這里孕育古老與神秘的文明,大渡河、雅礱江和金沙江帶著雪山草地的氣息由北向南流淌。由青藏高原山脈的走向也大至由北向南延伸,在地理上我們一般將這一地帶稱作橫斷山區。關於橫斷山區我會在地理一節中會作專門講述。地理與氣候原因促成了這一方土地獨特的景觀和復雜的高原氣候,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真實寫照。
那曲高寒草原
那曲地區位於西藏自治區北部,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交界,東鄰昌都地區,南接拉薩、林芝、日喀則三地市,西與阿里地區相連。
那曲藏語意為「黑河」;整個地區在唐古拉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和岡底斯山脈懷抱之中,西邊的達爾果雪山,東邊的布吉雪山,形似兩頭猛獅,守護著這塊寶地。這片總面積達4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人們常說的羌塘。整個地形呈西高東低傾斜,西高,中平,東低,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中西部地形遼闊平坦,多丘陵盆地,湖泊星羅棋布,河流縱橫其間。東部屬河谷地帶,多高山峽谷,是藏北僅有的農作物產區,並有少量的森林資源和灌木草場,其海拔高度在3500-4500米之間,氣候好於中西部。
那曲地區屬亞寒帶氣候區,高寒缺氧,氣候乾燥,多大風天氣,年平均氣溫為-0.9℃至-3.3℃,年相對濕度為48-51%,年降水量380毫米,年日照時數為2852.6-2881.7小時,全年無絕對無霜期。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間,是乾旱的刮風期,這期間氣候乾燥,溫度低下,缺氧風沙大,延續時間又長,5至9月相對溫暖,是草原的黃金季節,這期間氣候溫和,風平日麗,降雨量佔全年的80%,綠色植物生長期全年約為一百天左右,全部集中在這個季節,這時的草原一片青綠,萬物茂盛,人歡畜旺。
那曲行署所在地那曲鎮是青藏公路的必經之路,又是西藏對外開放的旅遊區之一,每年8月(藏歷6月)舉辦的賽馬節是藏北草原的盛會,屆時,旅遊觀光的遊客、四面八方的牧民、各地的商販等雲集此處。旅遊者可以領略藏北草原的自然風光、節日氣氛和民族風情,還可以參觀游覽藏北名寺孝登寺。在那曲地區境內,遼闊的羌塘草原和神秘的藏北無人區,都會給旅遊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一望無際的無人區,棲息著野氂牛、藏羚、野驢等許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給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更加迷人的色彩。藏北宰湖納木錯位於拉薩市的當雄與那曲地區的班戈縣之間,每年都有許多前來轉湖的遊客和信徒。
那曲鎮是被西藏列為開放的旅遊區之一。每年8月是藏北的黃金季節,一年一度的賽馬節在此舉行,觀光群眾、各業商販、嘉賓遊客紛紛雲集而來。夏日的那曲草原更是一幅由藍天、白雲、彩虹、牛羊和綠色織就的錦緞畫,旅遊者都會在這里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妙。
祁連山草原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地處甘肅、青海兩省交界處,東起烏鞘嶺的松山,西到當金山口,北臨河西走廊,南靠柴達木盆地。祁連山是由一系列平行排列的山嶺和谷地組成,一般海拔3000-5000米,主峰海拔5547米。愛受高原寒冷氣候的影響,祁連山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終年積雪,形成的冰川達2859條,總面積1972.5平方公里。冰雪融化成為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56條內陸河流的源頭。年徑流量72.6億立方米,是河西人民賴以自下而上的命脈,是這里經濟文化繁榮的基本保證。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位於武威、張掖兩地區和金昌市部分地區,東西長1200多公里,南北寬120公里,總面積2653000公頃。主要保護對象是祁連山水源涵養林、草原植被。區內有高等植物1044種,水源涵養林主要樹種是青海雲杉、祁連圓柏,以及零星的山楊和樺木;灌木主要有金露梅、箭葉錦雞兒、吉拉柳等。林地面積約111000公頃,森林覆蓋率較低,但是在整個乾旱區域內,卻顯得異常重要和珍貴。正是由於祁連山森林的存在,才使得冰川融水及降雨蓄存下來,緩慢地補給江河,起了調節徑流、削減山洪、保證年徑流量相對穩定的作用。對水源林的重要作用,古人早有清楚的認識,把它概括為"雪山千仞,松杉萬本,保持水土,涵源吐流"。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的野生動物有獸類58種,鳥類140多種,兩棲、爬行類13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白唇鹿、野驢、野氂牛、盤羊、雪豹、斑尾榛雞等幾十種。這里還是我國珍貴葯用動植物麝的重要產地之一。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具有獨特而典型的自然生境和動植物區系,有極為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傑欣 2009-07-17 18:29:10 我國草原概況 我國是世界上草原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草原總面積將近4×108 hm2,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40%,為現有耕地面積的3倍。如果從我國的東北到西南劃一條斜線,也就是從東北的完達山開始,越過長城,沿呂梁山,經延安,一直向西南到青藏高原的東麓為止,可以把我國分為兩大地理區:東南部分是丘陵平原區,離海洋較近,氣候溫濕,大部分為農業區;西北部分多為高山峻嶺,離海洋遠,氣候乾旱,風沙較多,是主要的草原區。

我國草原一般可以劃為五個大區:東北草原區、蒙寧甘草原區、新疆草原區、青藏草原區和南方草山草坡區。

東北草原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和內蒙古的東北部,面積約佔全國草原總面積的2%。

蒙寧甘草原區包括內蒙古、甘肅兩省區的大部和寧夏的全部,以及冀北、晉北和陝北的草原地區,面積約佔全國草原總面積的30%。本區大多為高原地帶,如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等。本區氣候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溫濕多雨,春秋氣候多變。其中的牧草種類豐富,優良牧草有200多種,如羊草、披鹼草、雀麥草、狐茅、針茅、早熟禾、野苜蓿、冷蒿等。牲畜主要有牛、馬、綿羊、山羊和駱駝等。內蒙古草原是本區的主體,包括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烏蘭察布草原和鄂爾多斯草原等。

新疆草原區北起阿爾泰山和准噶爾界山,南至昆侖山與阿爾金山之間,面積約佔全國草原總面積的22%。本區距海洋十分遙遠,周圍高山環聳,海洋氣流難以到達,因而乾燥少雨。牧草種類有羊茅、狐茅、鴨茅、苔草、光雀麥、車軸草等。主要牲畜有新疆細毛羊、三北羔皮羊、伊犁馬等。

青藏草原區位於我國西南部,北至昆侖山和祁連山,南至喜馬拉雅山,西接帕米爾高原,包括青海、西藏兩省區的全部和甘肅的西南部,以及四川和雲南兩省的西北部等,面積約佔全國草原總面積的32%,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高原草原區,也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之一,盛產氂牛、藏羊、黃牛等